发布时间:2023-09-26 08:32:3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民族文化差异,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中图分类号】F211.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企业间的竞争愈加激烈,很多企业开始将“营销触角”延伸到过去不太重视的民族地区。但是我国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着文化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着他们的消费模式和消费行为,进而加剧企业在民族地区的营销困难。开展跨民族文化营销的企业必须高度重视民族文化差异,并针对不同的民族文化采取不同的对策来指导本企业的营销活动。
一、文化与市场营销的关系
(一) 文化、民族文化与民族文化差异的内涵
在我国,“文化”一词出现很早,在《周易》、《老子》等古典著作中均能找到其词。我国现代社会所使用的“文化”一词是由西方引进的,用英文和法文表示均是culture。
文化的含义包括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广义的文化是指世界在“人化”过程中所产生的一切,是人类创造的“第二自然”。而狭义的文化是指某种活动的特定的运作方式。文化的组成要素包括价值观念、知识、教育、宗教、道德、语言文字、艺术、风俗习惯等方面。
世界上没有无文化的民族,没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也不存在。所谓民族文化,就是一个民族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文化模式,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称之为民族的生活方式或样式。民族文化在本民族内部具有较大的凝聚作用,对于别的民族而言又构成很独特的魅力,可推动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沟通。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除了汉族以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各个民族所处的自然、社会、文化的环境独特而不同,并且也经历了不同的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从而具有了我国文化的民族特色,这种特色也表现为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民族文化差异也构成了我国丰富而多彩的文化。在我国,具体的民族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语言、教育、、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家庭等方面。
(二) 文化与市场营销的关系
1. 文化是市场营销活动的重要环境要素
文化是市场营销环境中最重要的甚至是根本性因素。只有准确把握文化环境才能真正掌握市场营销环境及其变化规律,才能确保营销主体的营销行为适应市场环境的需要。这是现代市场营销活动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所谓的市场营销环境是指制约和影响企业营销活动的不可控的现实或潜在的外部力量和各种相关因素的总和。市场营销环境可分为宏观营销环境和微观营销环境。宏观营销环境包括人口、政治、法律、经济、自然、科技和文化等要素。微观营销环境包括企业的供应商、营销中介、顾客、竞争者和社会各类公众等要素。
文化作为宏观营销环境要素之一,不仅与宏观营销环境中的诸要素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而且与微观营销环境要素之间也有着紧密的关联。宏观营销环境要素中的自然环境不仅影响着市场营销活动的物质资源,而且还是特定社会文化形成的一个直接因素,同时政治、法律、经济、科技等方面既是社会文化系统的组成要素,又是特定文化背景的产物。微观营销环境的构成要素实际上都是存在于特定文化系统下的社会主体,他们的行为都是表现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所以也可以说是文化行为。总之,社会文化背景是影响市场营销宏微观环境因素的重要的要因。
2.市场营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市场营销作为市场经济社会的一种协调各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解决现实社会中多种矛盾冲突的方法和手段,其理论和思想与社会文化渊源是分不开的。因此,可以说市场营销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活动表现形式,市场营销来源于文化,同时又创造、丰富和发展着文化。
此外,市场营销终归是人们的活动,从事市场营销活动的营销者和消费者都有着自身独特的文化背景,所以可以说市场营销活动富有非常浓厚的文化色彩。
二、民族文化差异对民族地区市场营销的影响
(一)语言文字差异对市场营销的影响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构成文化的重要要素之一。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其语言文字也达到50多种。我国每一种民族语言代表着该民族特有的文化。语言文字是人们采用的最重要的沟通手段,也是人们在市场营销中相互沟通的主要工具。在民族地区从事营销的企业,如果不了解该地区民族语言就等于没有真正了解该民族的文化。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朝鲜族人口所占比例约为40%,大多数朝鲜族居民均会使用本民族的语言即朝鲜语和朝鲜文。随着该地区朝鲜族和其他民族之间沟通与交流的深化,该地区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也对朝鲜族的语言文字有着特殊的感情。因此,将产品销往该地区的企业在设计品名、商标和标签时,最好标识朝鲜文。如设计产品包装时,在产品外包装上同时采用汉语和朝鲜语文字来设计,以此进一步拉近营销企业与当地消费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尤其是在设计品名时,如具有民族特色,其营销效果将会更佳。有一家生产和销售糯米酒的企业,将其产品命名为“玛歌丽”(将糯米酒翻译成朝鲜语就是“???”,发音是“mageli”),这就抓住了当地消费者的心理,一定会取得较好的销售效果。
(二)差异对市场营销的影响
往往给人们树立了道德准则和禁忌,这些会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消费行为,从而对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产生深远影响。与其他民族相比而言,延边的朝鲜族信仰宗教的人较少,受世界三大宗教影响不大,而且朝鲜族也没有统一的宗教。但是朝鲜族的各种信仰却不能忽视。朝鲜族的原始信仰有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守护神崇拜等,而现代信仰有民族圣山——长白山、民族歌曲——“阿里郎”等。有一家随车销售矿泉水的厂家,无意中将“阿里郎”的伴奏音乐设置成售水信号,结果遭到很多朝鲜族居民的强烈抗议。最后该厂家迫于来自朝鲜族居民的压力,不得不更换其信号音乐,该厂家的对外公众形象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三) 教育发展水平差异对市场营销的影响
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产活动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我国各地区和各民族的教育体系、方法和内容差别很大,这也给企业的营销活动造成较大的影响。朝鲜族人民历来特别重视教育,早在20世纪初就开始兴办了很多学校,这在我国其他少数民族中是非常罕见的。朝鲜族有“宁肯卖掉黄牛,也要让子女上学”的优良传统,目前延边地区已经具备了从小学到大学的完备的教育体系,各种技能和知识培训等深受该地区人们的欢迎。其教育发展水平在我国民族地区中处于领先地位。在延边州,高档文具,尤其是一些学习产品,及艺术品、乐器等产品都比较旺销。
(四)风俗习惯差异对市场营销的影响
风俗习惯是指个人或集体的传统风尚、礼节、习性,是长期形成并世代相传的约束人们思想和行为的规范。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各种各样,而且丰富多彩,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一个民族的习俗往往影响市场的消费倾向。一种新产品的出现,若不能在相关的民族习俗中生根,万难形成批量市场。了解和把握好民族地区消费者的禁忌、习俗、避讳等,是企业进入民族地区进行市场营销的重要前提。
延边的朝鲜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一样,继承和发展了很多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风俗,在服饰、饮食、居住、丧葬、礼仪、婚姻等诸多方面保持得极其完整。如饮食方面,延边州是我国北方著名的水稻之乡,朝鲜族是在我国最早栽培水稻的民族,大米是其主食。朝鲜族爱吃打糕、冷面,爱喝大酱汤和狗酱汤。
火锅作为民间流行的汉民族的特色美食,流行于全国各地。火锅产品刚进入延边市场时,当地的朝鲜族居民不大愿意接受。但是朝鲜族历来喜欢吃狗肉,故一些餐饮公司就推出“狗肉火锅”这一独特的美食。该产品结合了属于朝鲜族传统饮食的狗酱汤和汉民族传统饮食之一的火锅,完美地展现了朝鲜族和汉族俩民族的优秀的饮食传统,在延边地区已成为最受欢迎的美食之一,也深受来自海内外的游客的欢迎。
三、企业面对民族文化差异应采取的营销对策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消费理念乃至消费行为都表现得有所不同。企业在民族地区开展营销活动时,必须正确地认识该地区存在的民族文化差异,并根据目标市场民族文化特点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营销对策,以便更好地满足当地消费者的需求。
(一)实现营销人才的当地化
企业要开展跨民族文化营销,人才是最关键的要素。跨民族文化营销人才应熟练掌握民族地区语言,而且对民族地区不同的文化习俗要有较强的理解和掌控能力,同时能够容纳和尊重来自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和,要对少数民族文化采取中立的态度,不能随意判断优劣。
由于对跨民族文化营销人才提出的要求较高,外地人员很难符合上述标准。因此,大多数企业都是在当地物色营销人才,即采取营销人才的当地化。它可以克服由于价值观念上的差异引发的种种误解,并利用当地人才的良好人际关系,迅速打开市场,拓宽销售渠道,大大降低营销企业的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
(二)融入目标市场民族文化
在跨民族文化营销中取得成功,最重要的是尽早融入当地的民族文化,消除民族文化壁垒,以便更好地满足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民族地区消费需求。其中,最重要的融入方式就是寻找两种文化之间的契合点,再据此打造具有深刻民族文化内涵的产品。虽然我国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存在差异,但是毕竟都是属于中华民族文化圈,因此其间必定存在融合之处。并且随着全国各地区之间经济交流的加深,各地间的文化交流也将增加,这就为跨民族文化营销提供了更多的切入点。
(三)适度规避目标市场民族文化的差异
企业在跨民族文化营销活动中,因对目标市场民族文化缺乏足够的认识,触犯文化禁忌的现象时有发生。若触犯目标市场消费者的文化禁忌,不仅会导致营销活动的失败,而且还可能会遭到目标市场的排斥,甚至会给企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尤其是在宗教氛围特别浓厚的民族地区更要注意尊重当地民族的信仰,因为它是民族文化差异中最为敏感的因素。因此,当两地存在巨大的民族文化差异之时,对两种文化的重大分歧之处应当适当地规避,以免给企业造成更大的损失。
(四)以文化力引导消费
企业通过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强化其文化影响力,以此有效引导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最大限度地激发消费者的消费热情,最终使之转化为现实的消费需求。如广告是有效的宣传手段。广告在跨文化营销中的作用和地位比在单一市场的营销活动中更为重要。一个成功的广告能通过突出文化共性,强调产品共性,充分考虑当地的民族文化特点,透过民族文化差异来传达产品所蕴含的理念,并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周本存.文化与市场营销[M]. 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2】张文勋.民族文化学论集[M].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3.
【3】社会文化差异对企业营销的影响[EB/OL] .
汉英两个民族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传统,英汉两种语言都是丰富而又发达的语言。英语、汉语都有很多极富民族文化语义的词语。然而,事物本身的属性是一致的,人门对某些事物及其现象的认识能力大同小异,因此,英汉对应词的民族文化语义有共性,其民族文化语义基本相同。例如,汉语中的“狼”和英语中的wolf具有基本相同的民族文化语义,两者均可表示“残忍凶暴”或“贪婪成性”。汉语说某人“狼心狗肺”,则是说他心肠狠毒,忘恩负义;说某人“有狼子野心”,则是指此人如狼一样,毫无良心。此外,汉语中有色狼之说法,英语也有类似说法。又如,“狐狸”和fox,有相同的民族文化意义,两者均表示“狡猾”、“多疑”。例如,英语的cunning as a fox和汉语“像狐狸一样狡猾.,英语an old fox和汉语老狐狸均有“老尖巨滑、诡计多端”的民族文化意义。
同样,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同一词语在构成比喻中具有相同的民族文化语义,如,英语的“stone-hearted”和汉语的“铁石心肠”英语的”meek as a lamb“和汉语的“驯服得像羔羊”英语的“light as a feather”和汉语的“轻如鸿毛” 英语的“pure as the driven snow”和汉语的“洁白如雪”,英语的“sweet as honey”和汉语的“甜如蜜”等等。
二、 民族文化语义部分相同
汉英语言中有些对应词,其民族文化语义只有部分相同或相似,即对应词只在某些方面其民族文化语义相同,而在其它方面则不同。也就是说,在汉、英两个民族的文化中,对应词语在某些方面会引起共同的联想,而在其它方面却会引起不同的联想。就民族文化语义相同的方面而言,它们反映了不同的社会制度、、风俗习惯以及对客观世界认识的相同点;而对于在其它方面所引起的不同联想说明了汉、英两民族间的文化差异,即不同的民族文化存在着个性的差异。以上这类词语不少,如,英语的“rose”和汉语的“玫瑰”在西方和中国有着相同的文化语义,即都象征着“爱情”。但是,在英语成语under the rose中,rose的民族文化语义却是“秘密、沉默”的象征。再如,owl和“猫头鹰”在英、汉两种言中都有“不吉利、凶兆、死亡”的民族文化语义。在中国文化中,猫头鹰俗称“夜猫子”由于它在夜里发出凄历的叫声,所以被人们将其与“倒霉、厄运、不吉利”等联系起来,并被认为是一种不吉利的鸟。它落到谁家,谁家就要遭殃。民间有忌讳“夜猫子进宅,无事不来”,其意是指猫头鹰能带来厄运。这就是英语、汉语中对应词语owl和“猫头鹰”的共同的民族文化语义。但是,英语却有汉语没有的“精明、智慧”,“神情严肃的人”等民族文化语义。
三、 民族文化语义不同或截然相反
汉英语言中对应词在各自的文化中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语义,有些语义在不同的文化中大相径庭,差异很大,甚至截然相反。由于英、汉语言是使用这两种语言的社会成员的不同生活经验和风俗习惯的产物,而英、汉民族在认识、观察问题的角度和方法、方式上存在很大差异。中国与英国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差异很大,这就决定了英汉民族文化语义的差异性。除此,英、汉两民族的不同,以及各自所处的地理环境、政治制度等诸多因素的差异决定了英、汉语言中的对应词的民族文化语义差异。如:“西风”和west wind在汉英两种语言中有不同的民族文化语义。当西风吹起来的候,英国正是春天来临,万物复苏的季节,而中国,则正至深秋或隆冬。
再如,“龙”与dragon在汉英文化中有截然不同的民族文化语义。在汉语中,“龙,,象征吉祥、尊严、权力等,如,“龙凤呈祥”,“龙颜”,“望子成龙”等等。中国人甚至称自己为“龙的传人”,称“龙年”为大吉大利之年。然而,在英语中,dragon却是“神话中的一种妖怪,口吐火焰,全身长鳞,长有双翼,爪子和长尾”,象征邪恶、灾难、凶狠等。A dragon year就是a disaster year(灾年)。注意到了西方dragon的民族文化语义,在翻译亚洲“四小龙”时,就译成了four tigers,因为英语的tiger有褒义的民族文化语义。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不能把自己文化中的某一意义套用到其它文化中。
引言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是对民族文化在不同阶段的一种反映。民族文化心理是指一个民族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并以精神文化形式积淀下来的集体性的心理走向和精神状态。它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传统之中,但是由于时代的变更和发展,它也在不断的发展和改变,而且涉及到人生态度、情感方式、伦理道德、思维模式、审美情趣以及价值观念等各个方面。民族文化心理和语言息息相关,语言不可能脱离文化心理而单独存在。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民族的文化和语言。本文将着重分析中西方民族文化心理中情感方式,思维模式以及价值观念的差异来探究其对翻译的影响。
一、情感方式与翻译
在情感方式上,中国人由于长期受到中庸之道的影响,尤其偏重情感上的内敛与含蓄。我们往往注重国家与家庭情感,将个人情感置于次位,就如中国文化中提倡’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奉献精神一样。然而西方人则不然,他们的情感自由奔放,注重个人情感。他们不会自我压抑来成全他人,追求的是个人情感的愉悦与自由。李商隐《无题》中的这两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其中的“丝”字与“思”谐音,体现出的是思念,并将思念之情比作春蚕吐出的丝,无休无止。“蜡炬成灰泪始干”此句中也暗含比喻,将自己无尽的痛苦比作泪流不止的蜡烛。这两句诗句中深深的思念之情并没有直接体现出来,给诗句增添了一种朦胧美。许渊冲先生将这两句诗译为“springsilkwormtillitsdeathspinssilkfromlovesickheart,andcandlesbutwhenburneduphavenotearsshed.”“till”充分体现了对对方的无尽思念之情,而且许先生为了使西方读者更好的理解诗句,特地增加“lovesickheart”一词,直白体现出诗句中的思念之情,虽然诗句失去了本身的朦胧美,但是这种译法却更符合西方人情感的自由奔放,不受压抑。
二、思维模式与翻译
各个民族的文化心理差异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民族思维模式不同。思维方式的差异导致中西方语言表达上的差异。中国人偏重螺旋式思维,在语言表达上善于百转千回、迂回盘旋。然西方人偏重直线型思维,语言上注重直白明了、开门见山。在中文中,我们往往将最重要的信息置于句尾,在主要内容之前我们会加上一系列的形容词、副词等来修饰,而在英语中,句子的重心往往在句首,修饰的成分紧随其后。这皆是螺旋式思维和直线型思维的直观体现。例如,这是一位穿红色连衣裙的老太太。在看到穿红色连衣裙的时候,我们心中往往出现的是一个妙龄少女,当看完整句时,才恍然大悟。但是译成英语:Thisisanoldladyinreddress.显而易见,anoldlady就是整个句子的中心,简洁明了。又如,中国民族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Chinaisabigfamilywith56ethnicgroups.英语中直接把中国民族是大家庭做主句,点明句子重心,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置于句后当作修饰成分。
三、价值观念与翻译
价值观是在思维感官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并且需要做出相应的理解或判断。对于人类来说,价值观是他们判断是非曲直的一种依据。从而体现出人、事、物一定的价值。不同的文化必然孕育着不同的价值观。同一词语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有着截然不同的意义。如“Aswiseasanowl”,中文就是“像猫头鹰一样聪明”。在中国,常把“猫头鹰”当作“不祥之鸟”,称为逐魂鸟、报丧鸟等,当作厄运和死亡的象征。“aswiseasanowl”中表明在西方,人们把猫头鹰当做智慧的象征。这是由于在希腊神话中,智慧女神雅典娜的爱鸟是一只小鸮(猫头鹰的一种),因而西方人把猫头鹰敬为雅典娜和智慧的象征。但是将其译为“像猴子一样聪明”对我们来说更容易理解,毕竟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猴子象征机灵顽皮,《西游记》中充满灵性的美猴王孙悟空就是猴子的代表。
四、结语
文化是语言的土壤,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对于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了解各种文化心理差异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以上对文化心理中情感方式,思维模式以及价值观念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的分析,文化心理的差异对原文意义,意境的表达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翻译过程中,文化心理的小小失误可能会导致译文与原文意义大相径庭。对于译者来说,不仅要对源语言和目标语有着熟练的掌握,同时还要了解民族间的不同文化,尤其是文化心理差异,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对原文和目标读者都负责的好译文。
参考文献:
[1]刘玲.从心理文化视角浅谈汉英翻译[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8年.
[2]刘响慧.从中西方民族文化心理的差异看英汉翻译[J].江南大学学报,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