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智慧教育市场

智慧教育市场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14:42:41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智慧教育市场,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智慧教育市场

篇1

人们常说“人杰地灵”,东和乡就是因“人杰”而“地灵”的,这里历来文教昌盛,人文荟萃,乡贤辈出。

篇2

出口企业面临汇率风险,自然就有避险需求。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市场化程度高,金融衍生品丰富,交易主体多样,规模很大,流动性强而且金融创新力强。企业有避险需求根本不用担心工具不够用。但中国实际是,企业仅可以选择远期结售汇和掉期这两个工具来规避外汇交易风险,出口企业大多用远期结汇。据央行2006年2月调查显示企业利用金融工具的状况,有91%的企业选择远期结售汇避险,剩下9%的企业则运用外汇掉期或境外无本金交割NDF,几乎没有其他方式。

目前人民币远期结汇定价高,以致出口企业宁愿承担风险也不愿为避险支付高额交易成本。外汇市场市场化程度不高,像有远期结售汇业务银行需要授权,导致一定程度垄断,给客户的价格当然不那么理想。目前银行与客户间远期外汇合约交易币种有限,期限短,交易成本高,还有很大局限,属柜台衍生品不能反向操作,不如期货期权等交易所产品灵活。

汇改后避险要求刻不容缓。央行2005年8月就出台相关配套措施改革汇制、发展外汇市场,政策新突破主要表现在:

1.扩大银行间汇市交易主体,放宽准入条件。符合条件的非金融机构的出口企业,亦可进入即期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

2.允许商业银行自主对远期结售汇和掉期定价,意味着企业有一定的谈判空间,可以争取用更低的成本来套保。

3.放开交易期限。企业可以更加灵活地按照自身的风险敞口与银行签订远期结售汇或掉期合约,从而避险。

4.扩大远期结售汇业务。放宽到现在只要有即期结售汇业务和衍生品交易业务的银行通过备案均可开办。市场化程度的增强使企业可选择期限和成本相对适合自身的银行做套保。

二、避险产品创新构想

1.产品简述。鉴于中国目前的避险产品市场不成熟,但企业又有强烈的避险需求,建议银企联合,共同开发避险工具,既可给银行增加商机,还可为企业量身订做套保工具。本文给出一个创新设计:以企业财报为基础的协议避险产品,希望抛砖引玉。

运用的经济学原理:供给商实行价格歧视可放大生产者剩余。

远期结汇和期货工具都把汇率锁定成一个值,无论是实力雄厚还是薄弱的企业运用这些工具都收到一样的效果,用一定的成本控制了一定程度的风险。但实际上汇率交易风险带给每个企业的损失感受度是不一样的。同样5%的波动,对于边际利润高的企业,似乎没有变化,但利润本来就微薄的企业则面临亏损边界。当汇率走势明显时,企业难以找到交易对手或要支付高额风险补偿,正如目前的远期结汇成本过高。因为银行吃进的只是损失的可能,当然要求高额补偿。以财报为基础,银企共商避险方案,应该可缓解这些矛盾。

产品描述:企业向银行提供财务报表,银行根据报表具体情况分析其亏损边界,事先确定亏损补偿参考值和盈余返交参考值,补偿比例和返交比例。若汇率波动造成汇兑损失对该企业影响重大(汇兑损失占企业税前年利润的百分比高),银行向企业支付大比例的汇率下跌亏损补偿;若损失对企业影响较小(汇兑损失占年利润百分比小),银行仅需小比例补偿。若企业想进一步降低避险成本,可与银行商讨盈余返交参考值。若年终出口利润超过盈余返交参考值,则据合同返交比例,企业让银行分享部分利润。最后由银行权衡该笔交易对自身的利弊定价。利润高的企业,汇兑损失占比小,需银行偿付的汇兑损失比例小,银行收取风险补偿也小;利润本来就低的企业需偿付的比例高,当然避险支付成本也高;若企业愿与银行分享超额出口利润,银行可据这一条款进一步降低产品定价。总的来说实现了差别定价,企业支付的成本降低了,因为银行只需要根据企业必要救济部分进行偿付,且还有分享企业盈利的机会。

2.优势及可行性。

(1)照顾在相同汇率变动状况下不同企业的损失感受程度,让汇率交易风险在财务状况好的企业,坏的企业和银行三者间更加公平地分散。

(2)银行吃进的风险明显减小,汇兑损失发生后不需为所有企业的全部损失买单,而是据各企业的具体状况有差别补偿,还可分享企业利润。这样消除了银行避险产品定价高的根源,企业可更廉价地为自己的风险套保。

(3)企业实现“与狼共舞”,虽还有风险敞口,但照顾了企业具体财务状况,使避险成本下降,与企业追求价值最大化整体目标一致。这种安排使好企业和坏企业出口年终利润的反映将更加平稳,减少来自汇市波动的影响。

3.注意事项:

篇3

同志传达了教体局《县年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这个《方案》针对我县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刚才。结合全县教职工队伍现状,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经过县委、县政府同意制定出台的各单位一定要认真学习,吃透精神,按照方案要求和时间安排,扎实稳妥地开展改革工作。

一、切实提高对搞好全县教育人事制度改革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通过全县广大教育干部和教职工的共同努力,我县的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各项工作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实现了“一年一大步、一步一个新台阶”的奋斗目标。具体讲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初中进城工程基本完成。年初,县委、县政府高瞻远瞩,创造性地在全市、乃至全省率先实施了初中进城工程。经过近3年的努力,到目前,投资5500多万元的外国语学校建设工程已全面完成,改建规范了一中南校,两年共为两所学校选招配齐了454名优秀教师。今年我们又通过公开选招录用了41名本科毕业生和60名小学教师。新学年,全县初中学生全部进城就读,城区初中学生达到1.2万人。

二是乡镇规范化小学建设全面完成。按照建设省级规范化小学的标准,全县13个乡镇(街区)都建设了一所高标准的规范化小学,在校人数达到了1万多人,实现了全县农村最好的院落是学校、最好的房子是教室。乡镇规范化小学成为传播现代文明的窗口。全县基础教育结构得到合理调整,教育资源配置不断优化。

三是教师队伍管理机制逐步完善,教师待遇不断提高。几年来,通过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全县教育系统以教职工全员竞聘上岗为核心的教育干部和教师队伍规范化管理机制初步建立,教育内部活力明显增强。通过年的工资调整,实现了县直和乡镇教师工资“同一标准、统一发放”,农村教职工的工资待遇大幅度提高。同时,全县中小学危房改造基本完成,学校安全措施进一步落实,为教育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四是教育教学质量大幅提高。自年以来,我县高中教学质量综合评价连续三年位居全市前列,一中连续三年列全市重点中学第二名;初中教学质量一年一个新台阶,实现了从低谷徘徊到名列前茅的历史性突破;小学素质教育稳步推进。今年我县高考、中考又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好成绩,高考本科上线稳居全市第二名,增幅居全市第一。

同志们,随着初中进城工程和乡镇规范化中心小学建设的全面完成,全县基础教育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改革发展机遇。在变化和机遇面前,全县教师队伍管理工作中一些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新形势不相适应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现有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县直学校和临近县城的乡镇教师偏多,边远乡镇教师相对较少;由于生源减少,小学教师局部过剩;学校内部非教学人员过多,这部分人员占用着教师的编制,但不从事教学工作,影响了教学一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二是教师队伍中存在着无序流动和闲散现象,长期“在编不在岗”,有的教师只拿钱不干事,或拿着工资又去从事其它职业。这些人员虽少,但造成的消极影响很大。

三是教师队伍内部竞争激励机制还不健全,内部活力还没有完全激发出来,“大锅饭”、“铁饭碗”、“保险箱”的惰性意识根深蒂固,使整个基础教育领域缺乏应有的生机和活力,“人员能进不能出,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

这些矛盾和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必将会制约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通过不断改革才能解决。所以,各单位要切实提高对搞好这次教育人事制度改革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通过改革,真正建立起完善的竞争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明确任务,突出重点,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工作

这次全县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实行教职工全员竞聘上岗,健全完善竞争激励机制,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工作效率,实现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设一支有活力、有朝气、积极向上的教师队伍。

(一)关于教职工全员竞聘上岗。

这次改革的工作重点就是教职工全员竞聘上岗。县直学校校长、乡镇教管会总校长及其他通过竞聘上岗、聘期未满的教育干部,不在这次改革范围。

在教职工全员竞聘上岗工作中,各单位都要按照“科学考核、竞聘上岗、末位落聘”的程序办法,确定竞聘上岗人员和落聘人员。各单位都要成立由教职工代表参加的竞聘工作小组,按照量化到人的要求,对全体教职工上学年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全面考核,根据考核成绩予以排名,以此确定竞聘上岗人员和落聘人员。落聘人员必须按照规定的比例产生,偏远乡镇按不低于3%、其它乡镇按不低于5%的比例产生落聘人员,县直学校按不低于5%的比例产生落聘人员。各单位产生落聘人员可以高于这个比例,但不能低于这个比例。这是这次改革的硬指标。去年各单位落聘人员凭在进修学校取得的《培训合格证》回原单位参加竞聘上岗,原则上这部分人员回到原单位后直接上岗,不得再定为落聘人员。

关于落聘人员,在这里我要着重两点:

一是落聘人员必须从本单位的现在岗人员中产生,任何单位不准用流失人员、病退人员、借调人员、辞退人员等占用落聘人员指标。哪个单位如果违反规定,引发教职工上访或造成其它不良后果的,将严肃追究单位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二是对落聘人员,今年将采取“跟班学习与集中提高培训”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培训提高,时间为一年。“跟班学习”由所在单位负责,重点加强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水平的培训学习;“集中提高培训”由县教体局统一组织到县教师进修学校参加培训,每月集中培训时间不少于一周,重点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法律法规知识、教育教学理论的提高培训。落聘人员在培训学习期间发70%的工资,一年培训学习期满后,由所在单位和县教师进修学校对培训学习期间的表现情况进行综合量化考核,经考核合格者发给《培训合格证》。落聘人员凭《培训合格证》于下学年开学前回原单位参加教职工竞聘上岗,上岗后工资恢复100%;经考核不合格的仍然按落聘人员对待,参加下一期培训学习,工资按50%发放。

(二)区别不同人员,把握政策界限。

全县教师队伍现状非常复杂,在管理机制上存在着不少问题。所以,在这次改革中必须准确把握政策,确保能者上、庸者下,让真干事、干得好的保住岗位,让不干事、瞎混事的丢岗位。

一是关于流失人员。

《实施方案》中规定,凡截止到年8月31日,旷工或无正当理由擅自离开原工作单位连续超过15天,或1年内累计超过30天的教职工,视为流失人员,一律按自动辞职处理。各单位一定要按照“不瞒不漏、实事求是”的原则,认真排查,列出名单,张榜公示。这项

工作要在教职工竞聘上岗工作开始前全面完成。改革工作结束后,县人事局、财政局、监察局、教体局将组成专门的审查组,通过查对身份证、工资卡的方式,对各单位的流失人员情况逐一进行审查。凡是被确定为流失的教师,其档案移交县人才交流中心,县财政部门停发工资,人事编制部门销除编制,同时核减其原工作单位的在岗人员数。如果哪个单位违反规定,隐瞒不报,弄虚作假,引发教职工上访或造成其它不良后果的,将严肃追究单位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二是关于病退和借调人员。

对确实患有严重疾病不能坚持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要按照有关政策规定,办理病退手续。对无病,想借病退这条途径来回避工作,回避竞聘上岗的,要讲清道理,晓以利害,动员返回教学工作第一线。对申请病退人员,一律由乡镇教管会或学校负责,到指定的机构进行鉴定。鉴定结果由县改革领导小组审批后通知单位。经鉴定凡不符合病退条件的,必须回原单位参加竞聘上岗。

党政机关从教育系统借调使用的人员,原则上都要退回原学校,参加竞聘上岗。凡是借调单位已辞退但本人不回原单位的,一律按流失人员对待。

另外,对处于孕产期、哺乳期的女教职工和现役军人家属,对因家庭发生重大事故,导致经济拮据、生活困难的教职工,对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50周岁的老教职工,应按照政策规定,给予适当照顾,不得确定为落聘人员。

三、加强领导,严肃纪律,确保改革顺利进行

全县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时间紧、任务重、政策性强,涉及到教师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全县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必须切实加强领导。

一要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层层落实责任。县里成立了由马善军县长任组长,赵明国副县长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全县的改革工作。同时,县教体局成立指导协调办公室,我为组长。各乡镇教管会、县直各学校都要成立由教职工代表参加的竞聘工作小组,具体负责本单位教职工竞聘上岗工作,确保按时完成改革任务。今天会议结束以后,教体局党委将组成督查组,包乡镇、包县直学校,实行责任制,对改革全过程和结果实施有效监督。

二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改革全过程。改革从一定意义上讲是对教职工既得利益的调整。因此,各单位要层层召开会议,组织广大教职工认真学习教体局文件精神,在充分征求广大教职工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好本单位《实施细则》,使广大教职工充分认识改革的目的、意义、政策、方法,把思想统一到改革精神上来,使广大教职工正确对待改革,积极参与改革。在改革过程中,要及时发现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跟上做细致的工作,把问题解决在学校,解决在萌芽状态。

三要确保稳定。确保改革无振荡,核心问题是做好落聘人员的工作,让落聘人员思想认可,情绪稳定。落聘人员经过程序确定后,各单位都要采取得力措施,及时跟上做工作,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努力把消极因素化为积极因素,决不允许因为工作不力出现上访等影响稳定的事件发生。哪个单位出了问题,要追究哪个单位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