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14:42:48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初中物理弹力教学设计,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有时,有些物理知识从正面理解较为抽象,若以虚拟法从反面去理解,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迅速地去理解物理知识。所谓虚拟法,就是虚设一个与真实情况相反的物理条件,由此推出一系列想象性的、荒谬的结果,从而证明虚设条件不成立,从反面证实并强化真实的物理结论。这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起到发展其思维能力的作用。
例如,在讲“重力”概念时,引导学生讨论:假如没有重力,会出现一些什么样的生活场景?这个虚拟的情境的设计,使学生兴趣大增,他们给出了很多有趣的回答:泰山压顶腰不弯,人轻轻一跳就离开了地球……在讲“摩擦”概念时,引导学生讨论:假如生活中没有了摩擦力,说出几个合理的生活场景。学生们畅所欲言,积极的讨论出:人无法走路,无法握住物体,无法戴上手套、穿上袜子……。在讲“电流的磁场”时,引导学生讨论:假如没有了电流的磁场,会给人们带来哪些不便?有的说:“就不会有电磁起重机了。”有的说:“就不会有电铃、电话了。”……这一个个虚拟情境的设计,不仅使学生理解了一些物理概念,而且大大提高了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而且印象深刻。
二、实验探究情境设计
学生是充满心理活动的有机个体,教学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调动学生的全部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的投入。初中生具有活泼、好奇,乐于动手动脑的特点,故课堂教学中可尽可能多的创设实验探究情境,在学生亲自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所以,有必要作好课本上的所有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不能以说代之,或黑板上做实验。还可以自己设计一些小实验,让学生投身其中。如在学习“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时,可以用两手“搓一搓”使手发热和用“哈一哈”使手暖和来体会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改变物体内能方式的等效性,不可因为这些实验似乎“早已知道”而不“动动手”。学生在实验中大都表现非常活跃,通过实验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这样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三、故事情境设计
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中都含有有关的物理知识,通过创设故事情境,引导学生挖掘故事中的物理知识,探究物理规律,能为学生创设悬念,激发学生兴趣。
如在“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教学时,讲刻舟求剑的故事;在进行“速度”教学时,讲龟兔赛跑的故事,在进行“浮力”教学时,讲曹冲称象的故事,讲阿基米德辨别真假皇冠的故事;在进行“重力”教学时,讲苹果落地的故事,讲比萨斜塔不倒之谜;在进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学时,讲苹果变成炮弹的故事;在进行“惯性”教学时,讲太空行走为什么不掉下来的故事;在进行“磁场”教学时,讲指南针的故事;在进行“电流的磁场”教学时,讲科学家奥斯特的故事……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使学生处于典型的物理情境中,出现疑惑,产生冲突,激发动机,从而为发挥主体作用创造了条件。
四、问题情境设计
初中生正处于青少年成长时期,不可能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适时地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些问题情境,会引起他们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持久地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
如在进行“浮力”教学时,可提出问题:为什么有时候浮力大到可以托起一艘万吨巨轮,而有时候小到托不起一片薄薄的铁片?问题的提出立刻引起了学生激烈的讨论。如在复习“物态变化”时,从学生身边的实际生活出发,提出问题:①为什么吃冰棒解热?②北方冬天菜窖里为什么通常放几桶水?③水能灭火是因为水浇在燃烧的物体上发生了怎样的物态变化?④炎热的夏天,从冰箱里拿出的茶叶能否立即打开包装?⑤如何辨别规格、型号相同的两只新旧白炽灯泡?这些生活中的物理问题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也提高了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学生学完了功、功率和机械效率之后,我设计了有程序的课堂提问,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做功多的机械,功率一定大?②做功花时间少的机械,功率一定大?③功率大的机械,一定省力?④省力的机械,机械效率一定高?⑤功率大的机械,机械效率一定高?⑥做功多的机械,机械效率一定高?等等。由于教师连续不断的启发,促使学生探索性思维连续不断,从而主动学习,这样有利于培养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
五、艺术情境设计
奇异的动画设计,在引人入胜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教学中的难点。如水银有毒,课堂上不能演示托里拆利实验,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实验全过程,通过音、形、声、像等多元信息对学生感官的刺激,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全体学生投入到课堂学习中。体现了多媒体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的魅力。
诚然,老师不可能每节课都做课件,精美的图片,给学生以视觉的冲击,也可以既简单又省时地创设情境,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如在讲“光的反射”时,出示雄伟的高山在水中的倒影的图片,学生在赏心悦目之时,分析和解决了“为什么水中出现的是高山的倒影?”这个问题。
在学习“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时,课前可以在教室里播放悠扬的音乐,耳濡目染,获取感性认识。课中可列举播放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才艺展示:吹口琴、笛子,拉二胡、手风琴等,通过创设这些艺术的情境,给学生以美的艺术熏陶的同时,掌握物理知识,解决物理问题。
六、幽默情境设计
物理学一向以严谨、抽象、刻板著称,但也需要增加一些趣味性。在课堂教学中若能够恰当地设计一些幽默笑话情境,会活跃课堂气氛,不仅让学习变得轻松,还极其巧妙地掌握了知识。
如在“压强的单位”教学时,我给同学们讲了这样一个物理学家天堂躲猫猫的笑话:一次,天堂的所有科学家一起玩躲猫猫。很不幸,论到爱因斯坦找人。所有科学家都躲了起来,但除了牛顿。牛顿只是在爱因斯坦的面前画了一个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然后站在了中见。爱因斯坦数完数,就看见了牛顿,马上叫到:牛顿出局!牛顿却死不承认。结果其他科学家都出来了并帮牛顿证明牛顿没出局。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时,牛顿胸有成竹地说:我是站在了一个1平方米的正方形中间,也就是说,我是牛顿每平方米,所以我是帕斯卡。在欢声笑语中,同学们掌握了压强的单位。把这样的笑话搬到课堂上,可以增加幽默的效果,给学生创设一个快乐的学习氛围,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弥补物理老师往往严肃有余、幽默不足的缺点。
七、竞争情境设计
在我的引导下,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反应非常热烈:同学们通过自主探究后,知道同一种物质组成的不同物体,体积大的质量大,体积小的质量小,当然这仅是质量跟体积的粗略关系,那么同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又有什么准确的关系呢?要准确地找出质量与体积的关系用什么方法呢?以此切入主题,即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根据物质的颜色、气味、软硬程度等特性来区别物质,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如区分体积相同的、看不出颜色、软硬程度的两个固体块,哪个是铁块,哪个是铝块,再举一些类似的事例,最后归纳出:“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也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这是鉴别物质的一种方法。
(按照我课前站在学生角度的精心设计,让学生充分讨论区分这两个物体的方法,课堂上允许学生提出任何方法,然后选择、分析和归纳出从体积相同,质量不同,把它们区分开来,这种方法最严密和直观,从而引出密度的公式P=m/v。)
二、科学探究,交流合作,自主学习
准备器材:天平、长方体铁块、铝块,圆柱体铁块、铝块,某种金属、刻度尺。
实验要求:
1.学生分组选课题;
2.按所选课题设计探究方案(包括原理、应测物理量、记录数据的表格);
3.选工具进行科学探究,开展小组协作学习;
4.学生汇报探究学习的结果;
5.交流与合作。
①分析上表中的实验次数1与2、3与4与5,找出它们质量与体积的关系,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否相同或相近?可归纳出什么结论?
②分析上表中的实验次数1与3,或2与4、5,可归纳出的结论是什么?
③如果换几个其他物体(如铜块或盐水、酒精等)重复上述实验结果将怎样?
学生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不仅动手能力得到锻炼,科学思维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在第二点结论获得的过程中,科学思维的力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在交流合作过程中,发现自己所进行的实验活动对获得科学的结论及内在的联系有很重要的作用;通过交流与合作,使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也能勇于修正自己的观点,从而也使学生真实体验到了战胜困难、解决问题时的喜悦之情。
三、把握主线,分析处理,画龙点睛
实验结束之后,对实验数据的处理是得出实验结论的关键,因此在分析比较这些实验数据的时候,要提醒学生既要竖着比较也要横向比较,让学生知道每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都成正比,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反映了某种物质的特性。通过渗透“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的比较方法,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了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来比较物质的特性,虽然不是唯一的方法,但它是一种最直观、最简单的方法。很好地理解了密度的概念。到这里,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也就自然地展现了出来了。教师还可以介绍一些物质的密度,并要求学生记住水的密度。
在初中物理探索性实验教学中,学生探索的是人类早已发现的、成熟的知识内容。要把学生的学习活动设计成真正有探索性的过程,十分不容易。把握不好,往往会使探索流于形式,对问题、对假说求证的过程成为纯粹的证实。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把问题求证路线的探寻甚至问题的发现都作为探索性学习的任务教给学生,不给学生过多、过细和过于直接的提示,否则会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探索性的丧失。
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认为,学生对学习内容较为深刻理解和掌握是通过学生主动建构来达到的,而不是通过教师向学生传播信息获得的。学习者在一定的问题情景下学习,或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的有关经验同化新知识或通过“顺应”,改造、重组原有的认知结构来同化新知识,理解、掌握学习内容,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教师不要简单地把教科书上的内容搬上教案,按课堂教学的程序、以教案的格式书写就算完成任务。教科书仅仅为教师提供教学的例子,它的内容和编排不是不可以改变的。教师要把教科书提供的教学例子,变成课堂教学可行的学习活动组织方案,根据教学实际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通俗地说,教学设计是教师制定教学蓝图的过程。教师要注意创设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探索的教学内容。例如,在探索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可先设计学生喜欢的实验:在鼓面上放一些纸屑,敲击鼓面,学生会听到鼓发出的声音,同时会看到纸屑的运动;敲击音叉,学生会观察到与其轻轻接触的乒乓球发生了运动;把闹钟放到玻璃罩中,抽去空气,这时学生几乎听不到声音,慢慢放入空气,学生会听到声音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然后教师提出问题,逐步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索。这样的教学设计活动就能达到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教学设计形式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学习内容来决定
初中物理探索性实验教学活动的设计可以有多种形式和不同的水平层次,教学活动中包括的探索要素可多可少,教师指导的程度可强可弱。在传统物理实验教学活动中,验证往往多于探索。我们应该改变这种做法,尽量多让学生做探索性物理实验。但是,由于考虑到初中学生物理知识、实验技能都不多,因此初中物理探索性实验的层次水平不应要求太高。教师在设计实验教学时,问题与假设、探索程序与探索结论,有些可以是现成的,有些可以是开放的或半开放的,有些甚至可以是完全开放的。初中物理探索性实验学习的结论应该是有弹性的,教师教学指导的程度和学生自主探索的程度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学习内容和环境条件来决定。
三、教学设计要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由于初中生的知识水平正待提高、学习和探索能力正待发展,也由于课堂教学的学习密度较大,用初中物理探索性实验教学的方式设计全部的教学内容,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必要的。因此,教师在设计初中物理探索性实验教学时,要认真选择若干典型材料,精心设计科学探索的案例,实现教学目标。同时,要用科学探索的理论处理其它教学内容,防止重新出现教师积极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
四、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初中物理探索性实验教学的设计还应当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要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设计学生喜欢的活动。教师可用自制教具和开发的低成本实验进行探索活动,注意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探索性活动结合起来,努力开发并鼓励学生参与开发各种层次的、与小型为主的探索性课题。由于探索活动是一种多层面、多形式的活动,无论何种形式,关键是要体现科学探索的思想和基本特征。因此,初中物理探索性实验教学设计还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开放思想教育,让学生在开放教育中充分认识科学本质,摆脱束缚、解放思想,敢于质疑、勇于创新,从而使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例如,教师手拿一个铁球和一张纸条。放手后,学生会看到铁球比纸条下落得快,如果教师问学生:重的物体是否一定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绝大多数学生都会认为是重的物体下落得快,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摆脱束缚、解放思想,敢于质疑、勇于创新,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尤其是与绝大多数学生不同的观点,并倡导学生对不同的观点展开讨论、争论和辩论,寻找充足的证据来证实自己的观点、反驳他人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