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如何学好地理课

如何学好地理课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14:42:54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如何学好地理课,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化学是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一门学科,我们的柴米油盐酱醋茶都和化学联系紧密,吃穿住行也和化学息息相关。只是学生在学习化学之前很少将其与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这个时候,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去将生活和我们的化学联系起来。如果单纯的讲解化学的定义,学生基本上都很难理解,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来展开教学,让学生对化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下面是笔者总结的几个比较好的例子。

1 、家里做饭时燃烧天然气 这是我们每天都会看到的现象,也是和化学联系密切的例子。教师在列举这个例子的时候,可以讲解天然气可以燃烧的原因、燃烧的现象、以及燃烧所带来的效果。这个例子大家都非常熟悉,所以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

2 、四大发明----火药 火药是让我们中华民族的每一个人都感到骄傲的发明,学生从小学幼儿园就开始接触,相信他们早已耳濡目染了。火药的制备以及其燃烧爆炸时的现象都涉及化学反应,同时也可以有机的和例子1中的天然气燃烧衔接起来。火药也和军事以及大家玩的烟花有关,而军事也是大家比较感兴趣的一门学科,教师可以结合大家的兴趣开支教学。

3 、大家穿的衣服 衣服的制备过程,同样涉及化学变化,教师可以介绍衣物的材料,不同材质的区别,可以从颜色、手感、质地等方面来展开阐述。

以上几个例子都是学生平常较为常见的,教师在讲解的时候,要尽量的引导学生来思考,比如让学生比较不同的同学穿的衣服的不同,这样更能够吸引大家的兴趣,切忌满堂灌。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结合PPT给学生放一些视频短片或图片,这样会使课堂生动活泼。

二、教程讲解

在初中化学教材中的第一课是《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变化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在学完这门课后,有能够判断出反应的类别。教师在对化学变化或物理变化进行讲解的时候,最好能够结合具体的实验来开展。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给大家做不同的实验,来引导学生了解并掌握这两个概念。较为常见的例子有一些几个。

1、烧水至沸腾实验

把盛有少量水的试管斜夹在铁架台上(见图1-1)。在试管底部小心加热到水沸腾。把一块洁净的玻璃片(或一个盛水的小烧杯)移近试管口,观察玻璃片上有什么现象发生。

这是一个大家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同时学生在初二的物理中也接触过水沸腾,所以大家很容易了解这个实验,也很容易和物理变化结合起来。

2、研磨胆矾实验

取两三块胆矾(或称蓝矾)放在研钵内,用杵把胆矾研碎,观察现象。

这个实验实际上就是把一个大块的物品磨碎变成小块的,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让同学们自己动手实验一下,这样学生在操作实验的过程中,更能够理解相关概念。

3、燃烧镁带实验

用坩埚钳夹住一小段镁带,点燃(图1-3),看到什么现象。

镁的燃烧涉及化学反应,这个实验就危险,应当由教师来操作。这个实验反应比较快,所以学生应当认真听讲、并记录好实验现象。

4、碱式碳酸铜分解实验

把少量碱式碳酸铜(俗称铜绿)放在干燥的试管里,用配有玻璃弯管的橡皮塞塞住试管口,使弯管的另一端伸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里。加热,注意观察铜绿颜色的变化和石灰水发生的变化。

这个实验有两个现象,学生可以很容易观察到。

篇2

地理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如何选择正确途径,为提高学生的素质服务,是摆在每一个地理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地理学科以地理事物的形成、分布规律及其自身以及和人类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其学习的主要内容,涵盖了与人类关系密切的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是与人类日常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学科之一。

一、转变教育观念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根本

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场所,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场所,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课堂不能只注意传授给学生知识,而更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知识。另外现代教育思想更关注学生的生活心理世界,打破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无关现状,给学生以主动探索、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创设对学生有挑战性的问题或问题情景,从而使教师所教与学生所学、所需能有机结合。所以课堂效果如何,教师的教育观念至关重要。

二、做好教学准备是获得教学最佳效果的关键

备课要备内容、备材料、备教具、备学生、备方法等,我认为最关键的是备学生、备方法。经过教学实践,我相信各位教师在地理基本知识方面不会存在大的问题,但是,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导致一些教师在课前备课时只注重备内容的系统化、全面化,只关注自己的教学过程,不管学生,不备方法,导致教师讲课、学生学习两层皮,教学效果不好。殊不知我们的学生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我们必须研究我们的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现代教学的要求,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提高地理教学效果的前提是了解学生

首先要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以及学生可能熟悉的生活地理环境,为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实施做好准备。其次要备学生现有的地理基础知识,知己知彼方能随心所欲地驾驭课堂。

(二)提高地理教学效果的途径是科学教学方法的运用

1、全力激发学生上地理课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学阶段学生对地理课多无多大兴趣,造成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学生要么是感觉地理知识过于浅显,很多知识通过自学便可以从书本上理解掌握,课堂教学对学生失去吸引力,要么是觉得知识过于抽象、空洞、难以理解,没有学习意义,从而失去学习兴趣。挑战欲望强烈、逆反心理强烈是当代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共性,抓住这一心理特征,在地理课堂上有效地巧设情景,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刺激他们征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决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众多因素中的关键。

另外还可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愿意上你的课,这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中学生处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龄阶段,他们往往是喜欢一个教师就会去喜欢这个教师所教的科目,课堂上注意力也会比较集中。

2、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让地理课堂贴近学生生活

现代教学手段可使课堂生动、形象地再现生活,使课本内容与现实有机结合。现代教育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影、计算机、激光视盘等,具有形声性、再现性和先进性的特点。它们主要以图像和声音的形式传递信息,可使学生真正做到眼耳并用、视听并用,使知识传递、接受、记忆变得比较容易,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计算机教学,可根据教学需要,将要表现的地理事物由小变大、化远为近,使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由快变慢或由慢变快,将事物的本质要素突出地展现于学生面前。例如通过电脑动画可以模拟板块运动过程,以及演示板块运移过程,解释构造地震的成因、板块构造学说等,这将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地理课堂多样化

课堂教学不拘于教室,可以让课堂知识传授和实践活动相结合,在应用中学习知识,从而使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发展。以往地理课堂教学只重视书本知识,不重视实践能力,理论脱离实际。素质教育提倡在实际中运用。重视和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是当前深化教育改革、搞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就地理学科本身的特点而言,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联系非常紧密。因此,到野外观察是学习地理所必须的,也是搞好地理课堂教学所必须的,有时候教室以外是我们最好的课堂。

三、加强科学教育研究

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不断地学习国内外教育理论,密切注视教育发展的新动向,认真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把精力集中在课堂教学上,最大限度地提高每堂课的教学效率,实现轻“负担”、高质量。而且同时还要有较高的教育科研水平,把课堂教学当一门科学艺术来研究,改向经验要效率为向教育科研要效率;改向题海战术要质量为向教学改革要质量。

四、课后及时总结

你的教学目标在本次课中是否已经达到了?达到的标志是什么?你预先的教学设计与实际的教学进程之间有何区别?你在课上又是如何处理这些区别的?这次课你感到比较得当的地方有哪些?存在的问题又有哪些?什么问题是最突出的问题?在下次课中你打算如何克服在这次课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等等。教学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很多问题,我们也会有很多问题不一定能够圆满地解决,在课后要及时地回顾总结,不断地调整、改进,以期达到下一节课时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这一环节对于教学尤其重要,也正是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注意的方面。

总之,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广大地理教师要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以改革为动力,在新条件下适应时展要求,抱着终身学习的态度,努力提高地理课堂教育效果,切实以素质教育为教学重心,有力地促进广大地理教师课堂教学及科研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3

现代社会的发展,现代教育实践的发展,对于教育研究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需要人们深入研究教育问题,我们不仅要结合教育学,还要结合心理学才能有所建树,才能在教学工作中做到得心应手。首先,教师要想上好一堂课,要明确什么是好课的标准,并且抓住学生们的学习心理,结合学生的学习主体性特点来实施恰当的教学方法。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学习上的心理特点主要是:初中生智力的发展,最主要在于其新思维特点的出现,按照皮亚杰关于个体智力发展年龄阶段的划分,初中阶段正是脑力活跃与想象思维灵敏的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思维特点是:在头脑中可以把事物的形式和内容分开,可以离开具体事物,根据假设和教师语言描述来进行逻辑推演和思维想象。能结合实际情况,运用理性思维来解决实际问题。

除了掌握学生心理特征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要认真研读中学地理教材,根据教材的主要内容,制定合理的教学步骤和实施正确的教学方法。其中,中学地理的教学目标主要是:

使学生掌握日常生活、生存发展和继续学习所需的地理知识,包括了解家乡、祖国和世界的地理概况,了解地理环境的变化状况,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重大问题,知道协调人地关系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

2.使学生初步掌握观察地理图像和地理环境的基本方法,初步学会阅读和使用常用的地图,能够进行简单的地理观测和调查统计,能够绘制简易地图和运用适当手段获取地理信息。

使学生逐步发展对地理图像和地理事物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逐步发展分析和解决一定地理问题的能力;通过地理实践活动,逐步发展实践能力、团结协作和社会交往能力,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培养创新精神。

使学生初步形成地区差异观点、因地制宜观点、人地关系观点和可持续发展观点,初步具有全球意识和环境意识。增强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观念,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具有责任感,增强对全球环境和资源的保护意识。

信息时代的到来,电脑和网络的普及,为我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天地,同时也使我们每一位教师深深地感到“教学相长”这个成语的内在含义,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再是我们教师知识网络的一个子集,而他们的知识将更多的体现出多方位的现代知识结构,其中很大一部分知识来自于网络,这也给我们老师敲了警钟,提醒我们要如何做才能够更合理地利用网络资源?

第一、地理课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很高。地理课相对于其他课来说,我认为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课,它不仅涉及到地形地貌,范围,气候,还涉及到经济政治人文等问题,要上好地理课教师必须具有相当丰富的综合知识,要具备上通天文,下通地理的本领才能真正上好地理课。

第二 利用多媒体组织教学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地理课要涉及到地形地貌,地理位置,因此运用挂图、多媒体等手段组织教学是地理教师应该常用的教学方法。地理课一定要图文并用,凭手画地图等活动是很落后的教学手段了,实不可取。

第三、地理教学课我认为利用地图,地理位置要解决好这个地区在世界的位置,在大洲的位置,在地区的位置等几个问题,有些老师一来就给出某地区的详细图,让学生看不清这地区在世界的位置及在大洲的位置,这不好,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这个地区。

第四、地理课要解决的无非是这样几个问题:地理位置,地开地貌,气候特征,地区的人文景观,地区的经济状况,历史背景与政治渊源,发展前景等,解决好这些问题,这样地理课的教学目的也就达到要求了。

第五 地理课有丰富的人文特色、经济发展、政治演变、景观美谈等内容可供教师去挖掘与开发,教师在备课中多思考,多在课堂上讲些故事,会大大提高地理课的教育教学效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