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0:05:28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人际沟通的策略,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1.1从国际化逐步走向全球化
自20世纪60年代末至以后的20年时间里,美国动画电影经历风风雨雨和跌宕起伏的历程,完美的开展美国动画电影的新历程。新的电影制片制度、新进的年轻导演以及新的电影主题等,新好莱坞电影在海外市场也得到大众的认可和欢迎,并且电影票房的经济收益可以和国内市场的达到持平状态。在这一时期,美国动画电影呈现国际化的主要特征是电影演员中至少有一名是外籍演员。新世纪的美国动画电影,将发展目光放在全球社会的一致性、标准化、全球资源之间的协作性以及全球市场的共性探寻等,不在强调电影的国籍是否与电影制作的国籍相同。在全球化进程的影响下,世界各地的观众在审美以及生活方式变得比较相似,在部分价值观念上也逐渐趋向于美国化。
在全球化战略的背景影响下,美国动画电影迎来了新的机遇和创作制片策略的转向。美国动画电影的全球化制作和发行,以一种规范的制度化操作形式在好莱坞电影体系中占据一席之地,例如跨国艺术家彼此之间的交叉参与、首映礼等;或者是《功夫熊猫》系列作品,不仅充分调动中国本土行业资源,还对中美观众的文化习惯进行充分了解,并在动画电影中有针对性的单独设计等。
随着美国动画电影逐渐走向多元化和拥抱全球化,迪士尼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一位重要的角色。不仅制作出延续经典风格具有里程碑标志意义的作品,如《小美人鱼》、《狮子王》等,还以资本运作的方式参与亚洲动画电影的制作发行,如《我的邻居山田君》、《千与千寻》等一些列作品,这些非美国动画电影作品在国际上影响比较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贴上了美国动画电影的标签,同时为美国进军海外,参与当地电影行业提供经验和铺垫。在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好莱坞的各大巨头将动画电影制作面向全球市场进行制作,同时还面型市场的文化多样性制作,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以此满足更多的观众需求,并且这种合理的配合,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杂糅不同文化进入大制作,并对美国动画电影进行重新定义,使其成为好莱坞推行文化认同的重要战略。
1.2去民族化与本土化
目前,好莱坞电影工业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全球化的结构性调整,而去民族化内容处理是其基于传统、面向未来的主要改良。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在本土上的各种族裔其信仰、喜好和文化都存在一定差异,谨慎且巧妙的选择电影主题,还要对叙述故事的方式进行全面考虑,这些举措是争取到更多观众的关键。历史相关经验说明,部分族群身份地位、对大众心里的基本情感诉求和向往进行普遍放大,并将其更好地融入国家意识形态之中。对此,去民族化的相关处理成为各种族裔的观众比较容易建立起美国人概念中的共性认同。基于此,美国动画电影在题材、故事模式和角色塑造等内容进行有效控制,从而表现出创作者的智慧。在新千年之前,主要以迪士尼为重要代表,并且出品的动画电影都是根据相关的经典童话和戏剧等进行改变得来,如《白雪公主》改编自德国著名的《格林童话》,《花木兰》选材于中国北朝著名民歌《木兰辞》等。去民族化这一策略将这些题材以一种新的美式文化内核进行呈现,将原著的民族气息和文化风味进行替换或者消除等,这种改变经典的手段,相对比较保守,还比较安全可靠。
新千年以后,迪士尼等各大巨头更加倾向于原创动画作品。去民族化的策略一直在发挥自身的作用,但异国的文化符号包装和美国价值观导向的角色表演与人文景观的并存,在电影中越来越隐秘。而全球化市场的影响下,根本上是将好莱坞之前的讨好本土观众扩大到世界观众面前,可在其动画创造中发生细微的变化。首先,故事发生的背景可以使世界各地的任何一个部落或者文化区域,但在动画电影中却有意的将对应过度进行适当的弱化。其次是民族性表征下的角色形象发生变化;最后是全球本土化战略。对美国动画电影而言,本土化与去民族化策略在本质上的目的是相同的,都是尽量避免各类人群的排斥,并且获得全球范围内的认同。
2、美国动画电影中的文化图式建构
2.1文化图式和美国精神
一般情况下,图式主要是指人类在大脑中储存的知识内容和经验方式。而文化图式则是指人们对文化信息和概念在大脑中形成一种知识结构的板块,可以在各种熟悉场合影响人们的行为的相互关联。很明显,美国动画电影带给观众的就是美式文化的事实和概念图式。从历史来看,美国的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观主要源自于基督教精神、资本主义和民主精神三者混合的产物。在17世纪时期,第一批移民踏上美洲土地的时候,促使其追求平等、自由和个人主义等精神基调。同时将乐观主义和理想主义作为早期美国动画电影的主旋律。例如《白雪公主》和《小美人鱼》等。除此之外,北美大陆也是一个给人们带来新开始和新机会的伊甸园,致使不同国家和不同种族的移民来到这里,从而形成一种多元文化并存的客观环境。在改革和民权运动后,虽然美国社会的种族问题得到部分解决,但是阶层差异和身份地位依然存在,因此,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等成为美国梦典型的叙述方式和文化图式印记,如《虫虫危机》等,从而促使动画电影的文化情景更加深入和细腻。
2.2美国动画电影的文化图式建构路径
(1)感官层面
美国动画电影主要是借助文化图景的视觉奇观为人们带来观影体验和审美的趣味。动画技术一直在不断创新和改革,从而保证人们对观影的视觉奇观,美国在这一领域处于遥遥领先。在数字化时代,计算机科技在视觉效果上的出色表现,促使动画电影在想象力和文化表达更上一层。如《海底总动员》中美丽的大堡礁海底世界,《机器人瓦力》中浩瀚的太空等,无论是自然奇景,还是社会万象,动画影像都将其作为异世界风貌风情的一种审美载体。三维技术的应用,使人物角色更加丰富细腻,具有生命力。如《怪物公司》和《功夫熊猫》等,这些动画影片的视觉特效镜头比例有所提高,队伍里镜像的模拟和细节表现越来越好。从而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一种先导的技术美学品位,并且流行起来,成为美国动画电影的招牌符号。
(2)自我认同方面
美国动画电影超脱当下的生活以及身份的归属,合理利用付诸身体修辞进行叙事,将大众对个人自我实现、抗争以及追求等代入到故事角色的冒险历程之中。部分美国动画故事中的人物角色都被赋予一段相对有成长意义的冒险历程,从而实现自我身份认同和自我实现的整个镜像。如《卑鄙的我》主要是讲述一个孤独并且被社会群体鼓励的个体,狐a href="lunwendata.com/thesis/List_53.html" title="档案论文" target="_blank">档案衤吃诤凸露喝鲂∨⒔患校右愿盖椎纳矸莩沙ぃ钡阶涑晌嬲挠⑿酃适隆6杂谡庑磁炎颂⑶以诔沙す讨卸愿髦秩ɡ某晒μ粽剑讶怀晌拦缬巴瞥绲母鋈擞⑿壑饕搴妥晕疑矸萑贤谋曛拘宰⒔猓拦缬敖湟芽ㄍń巧菀锍隼矗佣菇ǔ鋈碌娜宋锿际健Ⅻ/p>
(3)价值认同层面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17-0090-02
doi:10.14033/ki.cfmr.2015.17.050
静脉采血是体检中的重要部分,而静脉采血也是一种侵入性操作,一些体检者由于害怕穿刺的疼痛而存在恐惧、紧张等不良心理,同时还有一些体检者由于缺乏对医疗知识的了解,容易在采血后采取不正确的自我护理,从而引发感染等并发症,这些因素都会影响静脉采血工作的正常开展[1-2]。临床表明,通过有效的心理沟通则可以有效改善这一状况,同时,大部分体检者也存在对心理沟通的需求[3]。本文旨在分析体检人群静脉采血中对心理沟通的需求及护理策略,特收集笔者所在医院接受静脉采血的440例体检人群进行了研究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1月-2014年12月接受静脉采血的220例体检人群设为观察组,该组成员中男122例,女98例,年龄24~65岁,平均(43.62±13.63)岁。学历:小学及以下22例,初中44例,高中及中专74例,大学及以上80例。另选往期的接受静脉采血的220例体检人群设为对照组,该组成员中男120例,女100例,年龄22~65岁,平均(42.11±13.39)岁;学历:小学及以下21例,初中45例,高中及中专72例,大学及以上82例。两组体检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应用现场访谈法方式对观察组体检者进行调查分析,访谈调查由接受过专门培训的护理人员进行,然后按照计划开展一对一的访谈,并详细准确地记录访谈内容和结果。访谈的内容主要为体检者对静脉采血心理沟通的需求,同时加强体检者的护理干预,具体护理措施为,(1)采血前护理:首先是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教育,提高护理人员专业技术水平、沟通能力等,以娴熟的专业技术赢得体检者的信任,以良好的沟通改善护患关系,需要护理人员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并重视体检者的利益,学会换位思考,理解和关心体检者,培训教育活动可通过情景模拟演练等方式开展[4]。其次是做好采血前的评估和准备工作,护理人员应在采血前评估体检者的基本情况,大部分体检者往往会因为害怕疼痛或穿刺失败等因素而产生焦虑、紧张等不良心理,严重者甚至出现头昏以及晕倒。护理人员应在采血前加强体检者的健康宣教,询问体检者有无晕血反应,对于存在严重心理紧张、恐惧体检者可安排专业的护理人员进行心理辅导后再行采血,一般情况下,座位姿势更容易发生晕针,因此在合并有晕针的体检者采血过程中应让体检者保持卧位后再行采血。需要注意的是,护理人员在与体检者沟通过程中应根据体检者的学历选择合适的交流方式,学历较低的体检者往往对医疗知识的了解更加缺乏,其理解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往往更弱,护理人员需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耐心的予以沟通,而学历较高的体检者对医疗知识的了解相对更多,其理解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往往更强,护理人员可选择重要的知识点及交流方法进行交流,在提高体检者健康知识接受率的同时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2)采血中护理:在采血过程中应加强对体检者的关爱和体贴,护理人员应从微笑的表情、温柔的语气等细节上入手,加强对体检者的沟通交流,询问体检者的感受,多给予鼓励和安慰,适当选择一些轻松愉快或者体检者感兴趣的话题,转移体检者的注意力,采血操作应做到进针快、拔针快,尽可能提高一次采血成功率,如果一次采血未成功则应及时向体检者解释,并做好体检者的安抚工作。(3)采血后护理:完成采血后亦需要加强体检者的沟通,耐心地交待体检者采血后的注意事项,了解体检者的主观感受,比如护理人员可主动关心体检者:“现在血已经抽好了,请问您有什么不舒服吗”、“感谢您的配合”等,注意观察体检者的不良反应情况,防治穿刺处感染、红肿或者体检者晕倒等现象,提高体检者的安全感,最终提高体检者的心理舒适度。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以P
2 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静脉采血体检人群对心理沟通的需求主要为“采血前给予全面的健康教育”,其次是“完成采血后讲解自我护理措施及注意事项”。观察组体检者的总满意率97.2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9.0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静脉采血是体检中必不可少的项目,而由于操作的侵入性及检查特点,很多体检者往往容易产生紧张、恐惧等不良心理,而加强对体检者的心理沟通能有效消除体检者的不良情绪,保证采血过程更加顺利[5]。尤其是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体检者对临床治疗、护理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院医疗水平的高低不仅体现在对疾病的诊治能力上,同时也展现在对体检者的服务上,掌握体检者的需求并通过有效措施满足体检者的需求是保障临床诊治工作顺利开展、提高医疗水平和体检者满意度的关键[6-7]。通过本次研究结果可以看出,绝大部分体检人群静脉采血中对心理沟通均存在较大的需求,应加强体检者的护理干预,从而提高体检者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刘敏.门诊采血工作护理缺陷分析与对策[J].吉林医学,2011,32(17):3594-3595.
[2]韩清波,温煦,罗峰.带贴式真空负压采血针的研制与临床应用效果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22):2078-2079.
[3]丁晓华,潘玮华,王松,等.袋鼠式护理对早产儿足跟采血所致疼痛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10):1142-1144.
[4]陈如燕,吴英.体检人群静脉采血心理沟通的需求与护理对策[J].护理杂志,2011,28(3):68-70.
业缘关系是人们由职业或行业的活动需要而结成的人际关系,其中的同学关系的人际关系在大学生人际关系中居主导地位。在建立良好同学关系的过程中,人际沟通的作用不可忽视。
一、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的理论基础及大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马克思曾指出,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人际关系就是人与人之间在社会生活中建立或保持的心理上的关系,或心理上的距离。同学关系是大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际关系与人沟通关系密切,严格来说,合乎实际的人际沟通是用来达到人际目的的符号交换活动,具体包含五层含义:1.人际沟通表明人与人之间需要交换;2.人际沟通发生于沟通行为存在的时候;3.人际沟通包括社会符号的使用;4.人际沟通是策略;5.“能够达到形象、关系和工具目的的沟通者即为有能力的沟通者”。
进一步说,人是社会动物,人们进行人际沟通,产生人际关系,是为了满足人自身的需要。按照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观点,需要是人类生活的基本标志,人不仅有“食色”等基本需要,还有高级的需要,比如人际需要,即与人交往、沟通的需要(融入他人之中)。反过来讲,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可以帮助大学生维护心理健康,增强集体意识、责任意识和道德意识,在同学互动中健全人格的发展、丰富对自我的认知,逐步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增强人际沟通能力,更好地融入社会,实现社会化。在社会层面上,大学生作为社会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对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且,大学生即将踏入社会,他们素质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关键,其中相当重要的是一个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二、大学生同学之间人际沟通的常见问题
在实际沟通中能否满足沟通目的、建立良好人际关系,还与沟通者的沟通能力、沟通场合和沟通事件密切相关。当代大学生在同学之间的人际沟通中常出现以下问题。
首先,沟通中自我心理定位不恰当。主要表现为沟通中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自卑心理等不恰当心理定位。以自我为中心主要指的是大学生在人际沟通中更多关注自我的需求,只在乎自身利益,站着自己立场考虑问题。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建立在平等友爱,互相尊重的基础上,这类人必然会在人际交往中受到挫折。自卑心理是一种在认知上的偏差,认为自己无能软弱。自卑的人认为自己比不上别人,会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行,什么事情都做不了。事实证明,这种自我评价是错误的,卑的人跟自信的人相比,能力并没有区别,区别的只是一种心态。
其次,对人际沟通的价值定位不恰当,突出体现在功利主义色彩的增强。人际沟通的功能是综合性性的,包括主观上可以帮助人们满足形象、关系、工具三种人际目的,达到自我认同,满足人际需要,客观上为人际关系提供原则和规范等功能。而功利成分在人际沟通中的增加,容易导致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等极端价值取向的出现,“以利交者,利尽则散”,无论是对个人还是社会都是有危害的。
第三,欠缺人际沟通能力。部分大学生缺乏人际沟通能力,不懂得人际沟通技巧,因而,在同学的交往中,经常达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而经常与人产生误会或隔膜,事倍功半,影响同学交往。对沟通技巧的把握需要大学生自己在实际交往中用心塚磨,如,学会倾听、善于换位思考、使用合理策略增加人际魅力等等,掌握一定的交往技巧,并付诸于实践是获得良好同学关系的重要途径。
三、建立大学生良好同学关系的人际沟通策略
首先,学会倾听。很多情况下,倾听是比侃侃而谈更有利的一种沟通方法。如果我们进行人际沟通的目的是为了理解、照顾沟通对象,可以使用“同感倾听”的策略,即在倾听时我们要在理解基础上意识到别人的感情,并可以根据情况进行补充说明、寻找共同经历和看法、给予积极肯定的回答等。如果我们的目的是确定关系地位和保证关系安全,可以使用“协商式倾听”的策略,积极把握沟通语言对象的中心意思,注意这些话的内在含义并且按照自己的意见提供支持意见。
其次,把握同学关系的进程并采取不同人际沟通策略。如果你想增进同学关系,那么提升人际魅力则是有效的催化剂。“人际魅力,简单地说,是把人们结合到一起的各種力量,也可以称之为‘对人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包括对对象体态、行为、性格、信仰等各个方面的评价以及情感反应。”在外在形象上,提升形体美;在人际行为上,显示相同的态度和价值观、支持别人的观点和兴趣、使用直率和肯定的回应方式或者称赞同学。
如果你想保持关系,可以使用积极性策略:快乐的行动、礼貌和避免批评。由此带来的亲和力和友好度可以帮我们对抗保持同学关系阶段的无聊和平淡,它使我们在与同学的相处过程中,始终保持乐观。也可以使用开放策略,通过互相信任、讨论对双方而言至关重要的话题来保持关系。
如果这段关系不得不疏远,则可以采用合适的分手策略。比如传达积极的信息,沟通者不让遭到拒绝的一方感到拒绝和伤害,同时暗示疏远的愿望。再比如使用疏远信息并进行合理解释。在选择分手策略时同样需要根据双方不同情形选择适合方式。
同学关系是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卡耐基所说,一个人的成功,约有15%取决于知识和技能,85%取决于沟通。良好的同学关系有利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也会成为终身受益的财富。
参考文献
[1]何宝梅 杨剑宇主编.秘书学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