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

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14:43:27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

篇1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4)07-0054-02

作者简介:陈友廷(1986―),广东汕头人,本科学历,小学一级教师,广东省惠州市南坛小学实验学校语文教师。研究方向:小学作文教学。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编的课文不仅题材多样、内容丰富,而且涉及面也广泛。以人教版教材为例,教材按专题组织单元,每个单元为一个专题,有些单元还安排了不同呈现形式的综合性学习内容,使得学习的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在这些专题当中,“人物传记”没有被独立为一个单元,而是散见于诸多专题当中,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詹天佑》《在花山》《将相和》《晏子使楚》等几篇课文,此外,根据人物传记的特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西门豹》也可以归入其中。

近代著名国学大师梁启超曾旗帜鲜明地提倡读传记,他在《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一文中指出:“读名人传记,最能激发人志气,且于应事接物之智慧增长不少,古人所以贵读史者以此。”正因为人物传记对学生成长有莫大的促进作用,所以在初高中语文教材中,人物传记是非常常见的。其实,同样的道理,小学生正处在人生的成长阶段,通过阅读名人传记,他们可以把自己与传主对比联想,名人所走过的人生道路,不论是成功的或失败的,都有可能引起他们的思考,给他们以启示。那么,哪些策略有助于优化人物传记类课文的教学呢?

一、引导学生学会概括并抓住人物的精神本质

人物传记中的“人物”都是历史、文化领域的名人,很多都是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历史是绚丽多彩的万花筒,历史人物有其复杂性。在错综复杂的历史条件下,大量的历史人物有的功大于过,有的过大于功。因此,在教学当中,立足文本,注意引导学生学会概括并抓住人物的精神本质就显得特别重要。

以《詹天佑》一文为例,“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句话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是文章的灵魂,文章所选择的材料都是表现詹天佑的“杰出”及“爱国”的。三则材料在表现詹天佑的“杰出”与“爱国”时各有侧重,但值得注意的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是偏正结构。“杰出”就在于詹天佑不但有强烈的爱国心,而且有出众的才能,杰出中也包含着强烈的爱国心。在修路的过程中,詹天佑创造性地开凿隧道、学以致用地设计“人”字形线路,都是他爱国精神与科学态度、创造才能相结合的产物。京张铁路提前两年竣工,更说明了詹天佑杰出的成就,他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灭了帝国主义者的威风。所以詹天佑的“杰出”与“爱国”在文章中始终是相辅相成,互为依托的。学生只有紧紧抓住詹天佑“杰出”与“爱国”的本质,才能通畅地理解全文。

二、合理补充必要的历史背景知识

小学课文的选用受制于学生的理解能力,常常选用一些篇幅较短的文章,有时为了需要,还会对文章进行删改。而人物总是处于一定的历史环境当中,有时候由于时代久远,如果不补充说明具体的历史条件,学生对人物的认识和理解很可能会产生偏差。如在教授《詹天佑》一文时,首先必须点明当时的历史背景。由于课文的第二段就有详细的说明,学生理解詹天佑处于清政府腐败无能的历史时期没有困难。然而,在“勘测铁路”一段中,詹天佑到底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对学生来讲,“困难”一词很抽象,如果不根据历史事实在这里补充必要的材料,学生对詹天佑那种修筑铁路的决心就不会有一个清晰的印象,因此笔者查找资料作了补充,把詹天佑当时所遇到的困难罗列了出来:

1.京张铁路经费被控制在英国汇丰银行手中,

正当工程进入第二段时,汇丰银行故意刁难,拖付工钱,造成误工。

2.帝国主义趁机欺凌,他们派人打扮成猎人的模样,在詹天佑修筑铁路的地段巡视,以便随时看中国人出洋相。

3.铁路要经过皇室亲戚的坟地,他们率众闹事,要求改道。詹天佑忍辱负重,终于让铁路从墓墙外通过。

4.和詹天佑一起修筑铁路的好友,有的坠入深涧,不幸牺牲;有的中途逃跑;最让詹天佑感到痛心的是,女婿被绑架,心爱的女儿不幸身亡。

……

通过以上材料的补充,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詹天佑面临的挑战是多么艰巨,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其“爱国”“杰出”的本质。

三、善用题材资源进行写作拓展训练

人物传记里的人物往往是著名的历史人物,因其经历和贡献而有很大的影响。传记的编写者在概括人物全貌的同时,往往选择重大的、有代表性的、最能反映人物特征的事件详细记述。如果教师在教授人物传记类课文后善于抓住机会,就是进行写作拓展训练的好机会。

(一)改编体裁,锤炼语言

《晏子使楚》一文在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感受语言艺术”专题中,这个专题比较特别,除了相声还安排了剧本这种对小学生来说很陌生的文学体裁。为了加强学生对剧本的把握,笔者引导学生把《晏子使楚》改编为剧本。学生通过改编,不仅对剧本这种体裁有了更深刻的把握,还在改编的过程当中通过设计人物的对话锤炼了语言,对通过语言来表现不同人物的性格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达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

(二)写读后感,沉淀思想

典型的人物事例,鲜明的人物性格,往往能触发学生的思考。通过写人物传记的读后感,一方面可以积累素材,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舞动思想的双翼,生发出具有个性色彩的感叹和议论,从而沉淀自己的思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写的是少年时代的事情,教师可抓住时机,通过写读后感来激发学生对自己读书目的的思考,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前途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此外,《在花山》一文也非常适合学生写读后感,通过学习我们可以深刻领悟到这样的道理:关心人民,关心他人,才能赢得人民的支持,赢得他人的拥护。

篇2

任务使学生在阅读探究中成为学习的主体和课堂的主人,驱动着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主动通过阅读了解文章的思想和内涵。教师要善于利用任务来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在主动阅读中逐步地提高和进步。教师在课堂任丈柚霉程中要关注任务设置的原则,关注任务的难易程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主动阅读和思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能够在主动阅读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阅读能力。

一、任务中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

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在参与到课堂阅读探究中习得知识。通过学生对于知识的探究,学生会在大脑中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逐步地灵活应用知识,提高阅读能力。教师在学生阅读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阅读方法,掌握阅读技巧,形成自己的阅读方法。教师不要主宰课堂,要通过带领学生探究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逐步地习得知识。教师设置阅读任务时要关注任务是否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能够在任务的驱动下形成学习的主动性,参与到阅读的探究中,提高阅读能力。

例如在学习《葡萄是酸的》这篇文章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布置任务:遗憾的狐狸是怎样表现的呢?请认真阅读课文并找出课文中的句子。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的阅读动力更足了,阅读目的性也更加明确了,他们会围绕着课文认真阅读。在阅读中找到“临走时,自言自语地说:‘还是酸的’”“为了使自己不至于太难过,它说:‘葡萄是酸的’”“它愤愤地说道……”等句子。阅读中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了,体验了阅读的快乐,更加主动地进行阅读。

二、教师设计的任务要贴近学生生活

教师给学生设置的课堂任务要关注生活,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性的知识来探究和掌握规律,获得知识,方便学生的理解。教师设计的任务能够做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会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在探究中感受到知识学习的快乐和乐趣。生活性的任务会让学生感觉到一种亲切感,透过学生熟悉的现象来感受知识会增加学生的阅读欲望,从而促进学生习得知识,了解文章的主旨。

例如在学习《牛顿在暴风雨中》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想一想自己在暴风雨中通常是怎样的表现?这样的任务对于学生来说都不难,他们都遇到过暴风雨,都有过亲身感受,只需把他们的内心想法和经历表达出来就可以了。在学生有了自己的理解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认真阅读文章,看看文章中牛顿在暴风雨中是怎样的表现?任务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出发,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主动性,他们会通过比较他们在暴风雨中的不同表现,体会牛顿对科学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进一步了解牛顿和科学探究精神,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用任务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教师的任务设计也要关注民主、公平、平等,使学生能够在任务探究过程中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实现学生潜能的充分发挥和能力的提高。教师的任务会让学生感觉到每一个学生都是平等的,从而在一种公平、和谐的氛围中进行探究,纷纷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形成活跃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在沟通中掌握知识,提高阅读能力。

例如在学习《爸爸,我恨死了你的猎枪》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文阅读,之后探究为什么恨爸爸的猎枪?在学生的阅读中他们会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且体会作者热爱动物、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在学生对于任务的探究中,他们会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畅所欲言,在表达中激发学生保护动物、爱好环境的意识,更好地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阅读学习氛围,促进学生在阅读中主动探究,在沟通中积极表达,实现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和语文综合素养的进步。

四、用任务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形成思维网络

新课改倡导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要鼓励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实现学生潜能的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探究中要注重任务的合作性原则,使学生能够通过合作的方式来习得知识,开阔视野。通过学生的合作,学生会形成思维网络,建构知识框架,从而提高能力,实现潜能的充分发挥和能力的提高。合作的方式会增加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在探究中掌握知识规律,提高阅读能力,实现对于知识的掌握。

例如在学习《公仪休拒收礼物》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布置合作任务:请大家认真阅读文章,想一想怎样才能够把这本独幕剧给演好,请大家首先阅读讨论,之后把故事表演出来。剧本中的故事是由任务对话展开的,在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中,学生会认识到文章中人物的内心活动、思想感情等,并且能够在讨论中揣摩人物内心的想法,进而站在剧本人物的立场进行表演,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人物进行反复阅读,体验他们的内心活动,更好地理解文章。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合作沟通会更深刻地理解文章,感受到阅读的快乐和乐趣,从而实现学生的有效阅读和高效课堂的实现。

总之,教师要通过不同的任务来驱动学生进行阅读的主动性,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和探究,使学生能够在思考中逐步地积累丰富的语言知识,了解文章的主旨和表达的思想,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教师给学生设置不同的任务,并且遵循一定的原则,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动力,使学生在不断地积累中提高阅读能力,实现潜能的充分发挥。通过不断地阅读和思考,学生会完善认识,掌握知识,实现全面发展。

篇3

一、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人文教育的误区

1.情感教育的尾巴

笔者曾经在某校开放日“同课异构”活动中,听过译林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 8 Chinese New Year(第1课时)的公开课。上课的教师在语篇教学后,为了对学生进行春节文化教育,在快下课的时候说:Enjoy Chinese festivals(享受中国节日),Love Chinese culture(热爱中国文化),OK? 当听到学生整齐而响亮的“OK”的时候,教师的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似乎认为这节课已经成功对学生实现了文化教育。由此,笔者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就是在一节课快结束时的“情感小尾巴”吗?

2.与教学主题无关

有位教师执教译林版牛津小学英语5B Unit 9 The English club A语篇,接近尾声,教师结合2008年5月四川汶川大地震,以“抗震救灾、众志成城”为主题,呈现了很多关于地震的画面,并通过课件打出如下文字:The world is a big family. Let’s help each other.这位教师通过再现地震中的一些场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熏陶确实具有一定的价值,但在主题为“The English club”的语篇教学中,这样的情感教育显然与主题不相吻合,甚至有点“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尴尬与牵强。

3.人文教育的形式主义

译林版牛津小学英语6B Unit 1 Who is younger? A 板块主要围绕两对人物在年龄上的比较展开对话型语篇,课至尾声,有位教师呈现了奥运精神:The Spirit of the Olympic Games: Stronger, faster and higher. 由于句子中的词汇几乎全是生词,难度大大超过学生的英语语言知“形式主义”,是说给听课老师听的,而不是真心实意为学生而设计的。

由此可见,在当前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对于人文教育的落实存在着不少问题,那么,该如何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呢?

二、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对策

1.巧妙设计课堂活动,生教育

英语教学中的人文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快下课的时候有意强调几句“情感小尾巴”,这样学生不但不能产生思想的共鸣,在某种程度上还会引起学生的厌烦心理。所以,我们小学英语教师不仅要把教学内容和人文教育的渗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还要善于设计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把人文教育巧妙无痕地渗透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诱导、启发、体验中受到思想的熏陶,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案例一:

就在那次译林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 8 Chinese New Year(第1课时)的同课异构活动中,另一位执教教师课前让学生玩猜谜游戏,得出谜底:春节的象征性元素“红包”,一下子就切入了本课的主题――春节。然后进入文本的学习,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把板书设计成一个鞭炮的形状,再次给春节这个主题加入了浓厚的文化色彩。在学生理解文本后,教师通过让学生观看视频――人们过春节时做的一些典型的事情,如clean the house、stick the reversed Fu、stick paper cuttings、hang some couplets(贴春联)、watch Spring Festival Gala(观看春晚)、wear new clothes、visit relatives、say “Gongxi, Gongxi.” 然后,再让学生讨论自己过春节时做的事情,最后渗透Enjoy Chinese festivals(享受中国节日),Love Chinese culture(热爱中国文化)就显得水到渠成。

案例二:

某位老师执教译林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Unit 8 Our dreams(第1课时),在了解班级学生的梦想之后,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To make your dream come true, what will you do? 有学生回答:I will study hard. 有的说:I will read many books. 还有的说:I will finish my homework every day... 在学生各抒己见之后,教师适时总结: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该做些什么。这样的启发式教学活动大大地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思维碰撞的语言环境,也为学生们梦想的实现栽下了一棵棵稚嫩的新苗。这样巧妙的课堂活动的设计符合了课程标准的思想,提高了学生综合人文素养,培养了学生自我规划、自主学习、自我探索的精神,在不知不觉间实现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

2.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凸显人文教育

在现行的小学英语教材中,人文教育的内容无处不在,有的却是隐性的。对于显性的育人元素,教师不能只看懂文本的字面意思,还须深入研究文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有效解读文本中的育人元素,细化育人内容。而对于隐性的育人元素,教师要善于深入挖掘文本内容,产生相关联想,并根据教材所提供的情景图片,促使隐性育人元素的有效显现,充分体现人文教育。

案例三:

上海版牛津小学英语5B Module 3 Unit 1 Changes(第3?n时)

教学内容:

The sky was black. Now, it is blue.

The leaves were green. Now they are brown...

本节课的主题是用过去式叙述“changes”。执教教师首先从南京的四季变化开始教学,播放了一个体现南京四季变化的视频,使学生对“the changes of the seasons”有个初步的认识。在呈现过程中推进语言的知识点,例如:It was winter. It was cold. Now it is spring. It is warm。引入春天,植物发芽、生长、开花(英文动画视频体现植物成长过程the changes of a plant),从这个植物一片叶子上的鸟蛋引出小鸟的成长过程(the changes of a bird),并推进语言知识点It was ...It could(couldn’t)...然后观看企鹅的生长过程(the changes of a penguin),并启发学生用语言点说出企鹅的成长过程接着过渡到《成长的烦恼》中人物Carol的人生变化(the changes of a person),阅读并理解文本,上升到the changes of life,教师再提供自己的成长过程及姚明、林浩、贝多芬这三个人物的成长过程,让学生合作选择其中一个人创作新的文本并进行语言输出,最终帮助学生领悟“Life is full of changes. Changes make us change.”这一生命的真谛。从以上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执教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在教材的基础上再构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深入挖掘了教材中的隐性因素,并将人文教育紧紧围绕“changes”这一话题“不着痕迹”地融入到了课堂教学中,整堂课学生都在享受着人生变化的“情感大餐”,这样的教学对学生整个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都是有益的,以及在未来的生活中,学生对人生的变化体验也是非常深刻的。这样的一节课,执教教师真正实现了在“课堂中提升生命的质量”。

案例四:

译林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 2 A new student (第1课时),课文内容是中国学生杨玲带外国新来的学生南希参观自己学校的场景,课文中出现了there be 句型,这也是本课重点功能句型。单从文本看来,我们并看不出适合人文教育的地方,但执教教师在语篇教学之后,同样用there be 句型介绍了南希家乡的学校的各种情况。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Nancy学校的方式,不但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促进了学生认识并了解国外的学校,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学生的眼界,培养了学生的国际意识。实现这样的人文教育,需要教师深入挖掘文本内容,善于挖掘教材中的隐性育人元素,并产生相关联想。

3.灵活把握教育时机,落实人文教育

一首乐曲之所以能震撼人心,往往是迭起、激荡起伏。课堂教学也是如此,教师对学生的人文教育未必是在课堂教学的尾声阶段,也可能出现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课始、课中、课末。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活动,适时、适当、适度进行相关的情感熏陶。因为,人文教育不是为了展示,不能贴在教学过程的某个环节,也不应作为一个环节拓展过远,更未必一定在课尾,而应结合学习进程适时引导,有时只需一句话,有时可以体现在师生之间的交流中,让学生获得一些感悟。

案例五:

在教学译林版牛津小学英语 5B Unit 9 The English club A板块语篇,根据语篇信息:David speaks English. 这时候,教师可引导学生适时适当展开交流:Do you often speak English? Can you speak English well? 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多讲英语,并努力将英语学好:Speak English every day. Speak English as often as you can. I think you will speak English well.这里的情感教育是在课中进行的,它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点睛之笔,而不是画蛇添足,是课堂的真正需要,而不是为了情感教育而教育。

案例六:

译林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Unit 5 Helping our parents(第1课时),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时候,提炼出语篇的重要信息:Mike is cleaning the table. Helen is washing the dishes.这正是情感教育的好时机,教师引导学生开展相关的语言拓展活动:Do you help your parents? What can you do for your parents? Try to do some housework for your parents after school and at weekends. 教师抓准契机,适时引导学生,以此培养学生和父母共同承担家务的意识,引导他们在放学后和周末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由此可见,抓住情感教育的时机非常重要,我们要善于抓住人文教育的时机,落实人文教育。

4.贴近学生语言水平,实施人文教育

教师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一定要贴近学生的语言知识水平和认知水平,避免流于形式,走过场。语言要浅显易懂,活动方式易为学生所接受。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七:

有位教师在教学译林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下册Unit 5 Seasons(第1课时)时,引导学生对四季进行小结,并这样进行人文教育的渗透:Today we talk about seasons. What we eat/do/wear/... in each season. But please remember: take care of yourself. It’s easy to get a cold in spring.

?@个环节是在学生学习完四季的内容以后进行的,教师用简单的语言和学生进行交流、总结,人文思想体现得自然、贴切、真挚,充满了为师者对学生的关爱,让听课老师觉得对学生的关爱落到了实处,而不是给听课老师看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