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小学劳动教育课程

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2:07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小学劳动教育课程,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小学劳动教育课程

篇1

特殊教育学校是学生获得劳动技能的场所,为了让学生更好更快的的学习,学校应加强校园环境的布局、规划和建设,针對不同残疾学生的身心特点,整体营造文化环境,努力把学校建成师生向往的优美人文的花园、成功愉悦的乐园、阳光智慧的家园。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参与学校卫生的清洁,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分工:有的专门清理教室的垃圾,有的负责校园环境卫生的保洁,有的负责学校整理宿舍里的内务,干净整洁的环境可以给老师和同学们带来快乐,同时也使学生体会到家的氛围。学生们在快乐中成长,老师们在快乐中工作,为学生们能顺利步入社会,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奠定基础。

二、研究学生,弄懂需求,注重个别化教育和差异性教学

特殊教育学校在把握教育普遍性规律的同时,更要注重个别化教育和差异性教学,充分采用符合残障学生身心特点的特殊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在原有读书活动、教师技能比赛、观摩课、优质课、集体评课等活动的基础上,鼓励教师自发形成教师学习共同体,共同探讨教育教学工作出现的问题,坚持“学习——改变——成长”的学习理念。同时,要把握教育的差异化,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针对不同班级的学生情况,做到教学目标分层提出、教学内容有机整合、教学知识分层实施、课堂练习及课后作业分层布置、学生评价多元进行,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学有所获、学有信心。如在为中度智障学生选择职业技能训练内容时,首先要考虑需要加工的产品工艺的简单化、单一性及康复功能等因素。例如,可以将成品包装“装袋”的加工任务,主要分为“挂板——装袋——撕胶——封口”四道工序,工序清晰,简单易学,又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康复训练,非常适合。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

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可以增强残疾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提高沟通能力、动手能力,进而提高劳动技能。特殊教育学校中汇集了各类残疾学生,因此,学校应该经常开展一些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课外活动。像美工专业师生作品展,串珠手工作品、水果拼盘、手抄报等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开拓了视野,培养了情操,增强了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摒弃了自卑感和孤独感,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增强了信心,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掌握了自己所学的知识技能。

四、加强沟通,用心呵护,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篇2

在小学开设《劳动》课,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在我国已有十多年的历史了。在这十几年中,小学劳动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些成效是任何人不能随意否定的。但是,进入21世纪以后,面对世界范围内兴起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站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21世纪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性人才的高度来审视小学劳动教育,作为实施劳动教育的主要途径的《劳动》课却在课程的定位、课程的开发、课程的实施等诸多方面。暴露出许多先天的不足和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反思与研究。

一、劳动课的课程定位:是学科课程,还是经验课程?是分科课程,还是综合课程?

现代课程理论告诉人们,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类型是多样的,不同类型的课程有着不同的课程价值和特点,不同类型的课程应该形成一个均衡的课程结构,这样才能共同发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这就要求在开设一门课程时。首先必须对这门课程的课程类型以及它与其它课程的关系进行合理定位。这一点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它直接影响这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是搞好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前提。但是,由于我国的劳动课出现在80年代中后期,当时国内的课程理论研究非常落后,甚至说课程理论研究处于空白阶段,造成了人们的课程意识淡薄,课程观念落后,把课程等同于学科、等同于教材的认识相当普遍。当时的人们还没有普遍建立起课程类型和课程结构的观念,把学科课程和分科课程当作是学校天经地义的课程形态,在这种情况下,当人们认识到需要开设劳动课,以加强劳动教育,落实“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要求时,人们就会很自然地按照学科课程和分科课程的设计思路和要求来设计和要求劳动课,使劳动课成了我国课程体系中典型的学科课程和分科课程,尽管也强调“劳动实践是进行劳动教育的基础”、“小学劳动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时应以实践为主”。因为它只强调了劳动课的实践性特点,而没有、也不可能把劳动课明确定位在不同于学科课程的经验课程上。

随着现代课程理念在国内的广泛传播,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小学劳动课的课程定位问题便凸现出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劳动课不应该是学科课程,而应该定位于经验课程,这样才能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实际和需要,提高课程的适应性;劳动课不应该是分科课程,而应该定位于综合课程,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小学劳动课程本身的特点,才能最大限度地克服课程门类过多、课程内容交叉重复的弊端,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的自主全面发展。

二、劳动课的课程开发:谁来开发?

受我国长期形成的中央集权式课程管理体制的影响,自小学劳动课开设以来,小学劳动课的开发权一直集中在省一级教育业务部门,由省教育业务部门依据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组织编写全省统一使用的《劳动》课教材,学校劳动课教师则负责小学劳动课的教学,以全面落实《劳动》教材中规定的教学内容。但是,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一方面,省编《劳动》课教材内容的统一性很难切合各地、各校的实际,许多教学内容脱离当地小学生的生活实际,脱离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或者教学内容过于简单,对学生的发展价值不大,或者要求过高,缺乏落实的必要条件和可能。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逐步深入,我国的社会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社会生产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劳动》作为一门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的课程,其课程内容应该及时更新。以反映当代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反映当前学生生活的实际,反映未来生活对学生素质的新要求。但是,某省编《劳动》课教材却多年一贯制,有的竟是“第七次印刷”(1994年5月的第1版,2000年3月第七次印刷)。试想:如此一劳永逸的课程开发、一成不变的课程内容如何能引起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的兴趣?如何能激发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积极性?

深入反思《劳动》课建设中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我们认为课程开发的主体过高是其主要原因。要改变这种情况,就要适当下放劳动课的课程开发权,唤醒一线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明确一线教师的课程开发责任,改变他们仅仅是课程实施者的单一角色,建立教师既是课程实施者,也是课程开发者的观念,使他们能够紧密联系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实际,联系当地小学生生活的实际,自主的、创造性地进行劳动课的课程开发和实施。

篇3

为贯彻《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精神,结合我省红、绿、蓝、金、银“五色教育”,区教育局在局长和教研员带领下积极探索劳动教育课程设置、劳动教育实施途径、劳动观念及劳动习惯的培养;大力弘扬传统劳动教育,立足学校实际,打造学校特色,积极探索新时代劳动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我校于12月11日代表区参加了全市劳动教育现场会展示活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