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小学数学课堂训练

小学数学课堂训练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5 11:52:27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小学数学课堂训练,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小学数学课堂训练

篇1

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的讲解,学生在课堂下按照教师的授课思路和内容来被动听讲,但是由于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比较低,很难跟上教师的授课进度,从而限制了学生能动性的发挥,影响了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而如果可以在数学课程开展之前,数学教师引导学生现在课下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充分利用已学数学知识和生活阅历来提前了解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尤其是帮助学生明确该节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以便学生在后续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重点听自主学习过程中所不理解的疑难点知识。

在开展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数学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来引导学生“先学”,以使学生明确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例如,在讲解“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部分数学知识的时候,学生已经学习并且掌握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此时数学教师需要先为学生设置一些有关“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方面比较简单的练习题,接着直接为学生出示两道两位数的除法计算题来让学生根据已学的数学知识来自主尝试求解。如此一来,学生的探索欲和好奇新会被有效地激发,并且在反复思考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步掌握相关问题的正确解题步骤和解题方法。

二、学后再教,针对疑难讲解

“先学”是“后教”的基础和前提。通过学生的“先学”,学生可以明确自己在该部分知识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疑惑点,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可以明确自己在授课过程中的重点,从而可以使数学教师有计划地教授,学生有目的地学习,可以有效地提升课堂授课的质量和效率。通过“先学后教”的合理运用,教师授课的针对性和目的性会明显增强,只需要三言两语即可道破数学授课的“天机”,这远比数学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来得好,同时学生在教师这种简洁、易懂的讲解下更容易学习和掌握有关的数学知识及其相关类型数学问题的解题方法。

例如,在讲解“乘法运算定律”这部分数学知识的时候,数学教师在开展课堂授课之前先为学生设置如下所述的数学问题来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计算,25×25=?学生在计算该道问题的时候,可能会在“先学”的过程中掌握分配率的合理运用,接着即可掌握25×28=25×(20+8)=25×20+25×8=500+200=700。此时学生可能已经掌握了该种乘法运算定律,但是在“后教”的过程中,为了进一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数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定律,比如针对该道数学问题,除了借助乘法分配率外,可以引导学生将其中一个乘数分成两个简单的乘数,即25×28=25×4×7=700。这种计算方法要远优于上种计算方法。如此一来,引导学生跳出既定思维模式,换个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当堂训练,巩固已学知识

篇2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2-0184-01

说学活动就是学生面对老师和同学,针对课堂学习的内容,阐述自己学习情况的活动。它是学生之间交流学习经验、学习心得的形式,也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学习过程、学法运用效果的有效方法。学生的“说”既能体现学生的语言能力,又能反映学生思维的过程,也是新时代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数学可以说是一种语言,语言是通过交流来学习的。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注重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题、几何图形的解题能力,而忽略了对学生说的训练。使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变成了“单向活动”。所以学生学习数学必须有机会讲数学,通过讲理清自己思路,从不同的角度考察概念,创造知识。当前的基础教育要求学校的各个学科都要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教师让学生主动参与他们自己的学习,鼓励学生探索、争论、创造性。心理学认为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两者相互依存。思维的形式与发展是借助语言来实现的,而思维的发展又能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说学活动可以帮助学生自己学习,使学生处于学习者的环境中,发掘学习的兴趣,培养学习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本人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说学,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说学的主要内容

1.说质疑。学生在接触新知的过程中发现与原有的旧知发生矛盾,学生把认为矛盾的知识点叙述出来,为进一步探讨新知确定思维的方向。如学生在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发现与前面学到的“能被2(或5)整除的数的特征”有不同的地方,这时可以启发学生说清楚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从而可以进一步分清二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避免思维的误区。

2.说思考。素质教育要求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创造性的思考。让学生把思考的动机、过程、结果有条有理的说出来,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如在做简便计算的练习题24×25。学生会有不同做法。24×25=6×(4×25)=600;24×25=12×(2×25)=600;(24×5)×(25÷5)=600;24×25=(30-6)×25=600。做完后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通过思考、说练。判断。比较,学生所学习的不仅是一个题目的解答方法,而是这一种类型题目的计算原理。

3.说分析。在新知产生过程中,学生通过理解和分析,找到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处。说清分析的过程,就能把旧知识再次的抽象概括,使之成为包容新旧知识的共同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特别[在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时,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说出解题思路,可以进一步明确题目的数量关系,有利于帮助学生正确解答应用题,同时还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如:“光明制鞋厂七月份实际生产鞋27500双比原计划多生产了2500双,求增产了百分之几?”学生叙述分析过程:要求增产百为之几,是求实际比原计划增产百分之几,住就是求实际比原计划增产的那部分占原计划的百分之几,所以用增产的数量除以后计划的数量。

4.说评论。针对同学的说学提出自己的评语,甚至进行辩论,各抒己见,互相交流看法、信息,取长补短。这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精神,达到相互启发的激励口头表达欲的效果,同时还发挥了学生的思维能动性、创造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如学生在学习带分数的乘法时,先做尝试题×2=(1+)×2=;×2=×2=;×2=(2-)×2=。教师及时的提问“带分数的乘法要用哪一种方法比较简便?”引起学生质疑、讨论,各有各的见解,各有各的说法,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活跃课堂的气氛,为下一个教学环节做好铺垫。

5.说小结。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把整节课的主要内容,加以总结、概括、归纳,用准确简炼的语言加以展示,可以起到帮助学生整理思路,加深理解巩固知识的作用。这是课堂小结的一种常用方式。

二、说学的组织形式

1.点名说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有意识地指名某个学生说学。

2.自由说学教师给定范围,学生举手发言,自由主动地参与说学活动。

3.小组说学学生在同桌之间或学习小组范围内说学,这样可以人人参与。

4.班级说学在小组说学的基础上,每组推选代表在班内开展说学,它可以作为班级活动的一项内容,以达到交流学法,锻炼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

三、说学的引导评价

1.在学生的说学活动中,教师对参与说学的学生应及时的以适当的方式给予肯定与鼓励。教师的理解和评价对学生来说是感动人心的,它容易成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产生强烈的学习热情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篇3

一、在问题解决中发散学生的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的“四能”培养,即:数学课程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考虑的。在数学课堂中,教师注重练学生思维,使他们形成发散思维,对他们的今后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

例如:一位教师创设带领学生去游乐场的情境。每个学生带了58元钱。游乐项目有以下4种:激流勇进28元,过山车30元,滑梯9元,摩天轮10元。教师要求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游乐项目,最好把58元钱正好花掉。

生1:玩1次激流勇进,玩1次过山车。28+30=58元。

生2:玩1次过山车,3次摩天轮。28+10×3=58元。

生3:玩1次过山车,2次滑梯,一次摩天轮。28+9×2+10=56元。

生4:两次摩天轮,3次滑梯。10×2+9×3=57元。

生5:玩一次过山车,两次摩天轮30+10×2=50元。

游玩即将结束了,教师分别让学生汇报游乐情况。听了学生的汇报后,教师问生4:“你剩的一元钱打算做什么?”生4:“我打算送给生5,这样她可以玩一次滑梯。”师问生3:“你剩的2元钱打算做什么?”生3:“回家把它放到储蓄罐里,攒多了献给灾区的小朋友。”

通过这道习题,教师引导学生不但解决了乘加的问题,同时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学生在体验中学会了数学。

二、在尊重个体中发展学生的思维

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应该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学生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接触到的世界是五彩缤纷的,他们用不同的生活来感悟课本,用不同的方法来体验数学。比如:一年级上册分类一节课。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题:把4种车分类。

首先,教师出示了一个生活情境图,然后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

师:哪位小朋友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图上有什么?

生:小轿车、公共汽车、自行车、大卡车。

师:你认为这些交通工具,谁和谁可以是一类,为什么?

生1:我认为公共汽车和大卡车是一类,因为它们都是绿色的;小汽车和自行车是一类,因为它们是红色的。

生2:我看应该分3类,4个轮子的小轿车和公共汽车是一类;两个轮子的自行车是一类,6个轮子的大卡车是一类。

生3:可以按照大车和小车来分,公共汽车和大卡车都是大车;小轿车和自行车都是小车。

生4:小轿车、大卡车和公共汽车都是走快车道的,它们是属于机动车;自行车是走慢车道的,它属于非机动车。

生5:我是按照有挡风玻璃和没有挡风玻璃区分的。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受生活经历、知识背景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对事物的感觉方式多种多样,因此分类就会有他们自己独特的角度。教师要尊重学生“自己的数学”,并赋予他们充分的交流和表达的权利,珍惜学生那种想象的丰富性,让他们带着主观看法(哪怕是错误的),将感性认识展示出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发展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三、在算法多样中拓展学生的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倡在算法多样化的前提下实现算法优化,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选择算法时,教师不要包办代替,也不要强迫学生选用教师指定的算法。教师应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算法与他人的算法进行比较,从中发现差距,提出自己算法的不足,从而产生优化自己算法的内在需求。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选择,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例如:一年级20以内退位减法教学片段。

师:(讲台上摆放着一个大盒子,内装杯子,教师出示算式:17-8。)谁能根据算式编一道题?

生:超市里有17个杯子,卖出8个,还剩几个?

(为了使学生能顺利地进入下一个环节,教师展示了讲台上的杯子,盒子里有10个,外面还有7个,恰好17个。)

师:题目编得不错,谁能上来拿走8个杯子?

生:老师,我能打开盒子吗?

师:为什么要打开盒子呢?

生:因为外面的7个杯子要拿走8个,不够拿,所以要从盒子里面拿 。

师:大家同意他的意见吗?

学生用生动的语言说出了不够减,要向十位“借”的道理。通过这名学生的表达,其他学生在头脑中很容易就建构了“借位”的思想。

生:我两只手拿不了,给我一个塑料袋吧!

师:好!你怎么装?

教师关注学生怎么装,也就是让学生说出怎样算的问题。在这里,作了一个概念的转换,教师引导学生不仅动手,还会表达自己的思想,同时让台上的学生与全体学生共鸣,以学生装杯子的过程说出了教师要教的算理。

生:我先把7个杯子放在塑料袋里,再从盒子里拿1个放在塑料袋里,我就可以拿走8个杯子了。17-8=17-7-1=9。

师:真是个好办法。可是,塑料袋不是环保的物品,最好不用,还有其他办法吗?

除了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之外,教师更重要的目的是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拿法(算法)来解决问题。

生:那个盒子可以拿走吗?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