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14:43:35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高中地理的学科特点,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新课程标准下更加注重素质教育,以往的教学方法在新课程标准下必然需要做出一定的改变,才能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怎样提高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效果,是每一位地理教师要思考的问题。高中地理教师要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出适合地理学科的一些改变和方法。
一、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更加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新课程标准下不仅仅要求教师传授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能力,要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形成能力,更加注重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新课标教材比较多地考虑教学过程的需要,设计了丰富多样的呈现方式,
力求体现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高中地理教师首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要更加注重学习过程,尤其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同时改变教学方法,增加对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能力的挖掘。如可以在课堂中多使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法。在完成课本中设置的活动问题时,不能用传统的教师讲解方法去完成,这样的过程学生无法获得好的学习体验,而应该拿出足够的耐心,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讨论之前先带领学生复习相关知识,补充一些必需的知识,做好相关铺垫和准备。然后分布设置阶梯式问题,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逐步解决问题,最终得出结论。
二、结合教材新特点,重视案例教学
新课程标准下教材的一大特点就是案例的显著增加,目的就是为了增强学生能够联系实际,进行案例分析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高中地理课堂中也要重视案例教学。针对这一显著变化,在教学方法上做出相应的调整。对于案例教学的方法运用,一是要注重对课本中案例的仔细分析和深入挖掘,透过对教材中案例的分析和深入挖掘,总结归纳出相应的地理原理。二是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中的案例,而是要寻找一些和教材中案例有相似性的或者是有明显差异对比的案例,通过同类案例的归纳或者是相反案例的对比来突出案例要说明的地理规律。
三、体现地理学科特征,注重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
地理学科具备区域性、空间性、综合性、人地相关性等特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也要注重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要注重地图教学法的使用,利用地图培养学生的空间认识,强化对区域地理特征的掌握。注重实验方法的运用,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地理原理,如热力环流的原理即可通过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有直接的体验,进而可以更好地掌握这个原理。在人地关系上要注重联系实际,结合当下社会热点和实际现象分析问题。教学内容的组织力求学科特点与地理思维方式的合理配合。
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加强教学研究
新课程标准下更加注重实践,知识的更新也更明显。作为教师,不仅仅要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还要积极学习,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多自学一些地理相关知识,增强自身知识水平。要加强自身素质的修养,不断学习一些新的教学理念。教师要加强集体备课制度,在学习一单元一节课之前,教师应当加强彼此间的交流和探讨,内容包括哪些知识点要讲解,哪些知识点可以由学生全部独立学习完成。要讲的知识讲多少,讲多深,怎样讲,如何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来等。通过集体备课,可以克服单独备课的一些缺点,集中集体智慧,提高备课水平,达到较好的教学
效果。
总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和素质教育的发展,作为地理教师也要不断探索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师在新课改中要转变思想,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技能,在实践中摸索出更多适合地理学科特点,体现新课程标准教育要求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主要属于文科内容,适合采用偏重文科的学习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非常重要。学习时要多看书,熟悉和掌握知识要点;会看书,把握教材的脉络和主要思想、观点;还要多思多想,善于总结,形成自己的看法。学习人文地理侧重于观点、方法的运用,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
二、图文结合,学记结合
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必须重视地图,识图、用图也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基本技能。高中地理教材中有着丰富多彩的各种类型的插图,与文字配合,使教材内容的呈现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学习时,不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都要重视图的学习和运用,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掌握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地理规律和原理,使地理易懂易学、好记好用。
三、知识联系,融会贯通
高中地理的特点:
1.学习的侧重点是掌握“有什么规律”“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
高中地理侧重解决的是地理事物的规律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通过探究这些规律的形成原因来为形成人类的相应对策服务。通过多因素的综合分析、归纳那些繁杂的地理事实材料,从中得出一些规律,从本质上掌握其成因,最后形成人类生产生活的相应对策。因此,高中地理的学法核心是理解应用而非记忆。
1.激发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探究能力
在教育家眼中,“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醍、鼓舞”,这是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对于教育的诠释。我国教育学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强调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其学习效果的影响。高中地理教师应深入发掘学科特点,对于学科的新知识进行有趣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在兴趣的推动下,主动进行新知识的探究。笔者在教学中,考虑到高中地理教材的学科特点,结合当下地理学科发展趋势,在教学中,联系实际借助情境教学与相关的教具以事物、实例为载体展示高中地理教材的魅力。
如在进行高中地理中“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这一知识的教学时。笔者没有采用传统的照本宣科,而是提了一个与教材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的问题。笔者让学生先想一想马路上的十字路口,红绿灯的指示作用有哪些。学生很快就回答出了红灯行,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笔者又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要规定红灯是停,绿灯是行,黄灯则意味着即将改变,有一定危险呢?学生此时从不同角度试着分析解释这一现象,有的说是因为颜色对于人情绪的影响,有的说沿袭其传统,等等。这时笔者引入教学内容,对红绿黄色在大气环境中与太阳辐射的削弱规律进行阐释,再引回原题,学生就能自己找到答案了。这样的教学过程对于学生而言,不仅有效激发了其好奇心,还让学生在原本平凡简单的问题中突然领悟其中道理,产生原来如此的感觉。在这样的情绪下,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得到很大提高,对教师所提问题的主动探究性也变强。
2.手脑并用,培养学生思维与动手能力
在地理学的最开始,地图的制成是需要人以自己的脚步一步一步进行丈量的。而现在,地图的重要性对于地理的教学更是不可或缺的。而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对于地图知识的掌握决定其地理知识水平,而地图也是把地理时空与地域形象展示出来的重要途径。每年的高考中,地理学科中对于学生识图能力都进行了重点考查。基于此,高中地理教师做好地图教学也就打造了地理教学的半壁江山。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对于地图的熟练度,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强调让学生手脑结合,先是简单地看图,也就是明白不同地图中不同标识的意义。接下来是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也就是让学生在未标明的地图中准确地判断出相应图标的意义。当学生有了这些基础后,笔者便开始培养学生的画图能力。在课堂上,组织学生画图。教师首先要求学生进行地图的临摹,让学生掌握画地图的基础能力,并在画地图的过程中,手脑并用,从过去的单纯做识图题,过渡到全面掌握一幅地图的绘制,并在绘制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掌握地图中所包含的信息。接下来,笔者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描述,画出相应的示意图。
如在学习“地球公转与季节”一课时,笔者首先让学生把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侧视图和极地俯视图画在自己的作业本上。接下来,笔者在上课时,要求学生打开自己的作业本,对比自己的图学习课文,并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地球公转录像。打好教学基础后,笔者把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绘图作业收上来,并利用投影仪进行展示,要求学生一起点评此图画得好不好,好在哪里,是否有出错,错在哪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此课的知识用不同的途径重复了几次,并且在手脑并用的过程中,更深刻地记忆了相关知识点。当学生再遇到相关的图,其熟练度能帮助学生迅速找出正确答案,提高解题正确率。
3.梳理知识,提高学生自主思考能力
高中地理教学重点在于对地理规律的总结。而在此情况下,也就意味着高中地理知识点非常零碎,且需要记的规律很多,记忆量大,学生容易混淆与遗漏。如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纬度分布规律、气候类型分布规律、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日变化、城市演变规律、地质演变规律、陆地自然带的水平和垂直分布规律、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洋流分布规律、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规律、海水温度和盐度分布规律,等等。这些知识点乍看之下记忆量非常大,而实际上,教师如果带领学生深入了解学科内涵,提高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帮助学生梳理知识间纵横关系,在原理的高度上要求学生提纲掣领地记,那么学生就能高屋建瓴地形成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并能逐步提高学生对于高中地理知识学习与总结的能力。
如在学习“地球的运动”后,笔者要求学生以自己的生日推算出生那天太阳直射点所处位置,并能进行运动轨迹方向描述,结合当时的地理位置,推测与完善自己出生那天的情况。学生在这样的引导下,就会对学过的规律与知识进行整体运用,在活跃的气氛中,有效地提高自主思考能力。
4.结语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深入研究学科特点,根据学科情况,结合学生的心理进行教学兴趣点的激发。并利用高中地理教学中多图多教具的特点,在教学中穿插使用多种方法丰富教学手段。强调学生手脑并用,强调学生自主思维。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其教学不应再局限于照本宣科,而应强调学生自主阅读,自主研究,自主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好情境教学与知识梳理,帮助学生做好知识的巩固与完善,进而达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保持主动学习状态。
参考文献:
[1]武晓华.浅谈高中地理自主学习[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