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6 14:44:01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高中生物学科学思维,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根据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人类的思维才具有真正的目的性。生物课堂教学应当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目标首先必须引导学生学会明确思维目的,明确思维目的,其实质就是通过分析未知和已知的矛盾,为最终解决矛盾找到恰当的途径。我们对已知和未知这两个方面作全面的分析和综合,让学生在我们事先设置好的思维目标系列的指引、激励下,通过分解、简化、归类等方法,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整为零,从而明确为解决具体问题而设置的思维目的系列,缩小未知和已知之间的距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拾级而上,在不断的成功中实现从未知到已知的飞跃。
明确一堂课的思维目的是重要的,而在长期的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明确思维目的,意义则更大。教师要让学生知道,思维能力不仅是各学科考查的重点,而且对自己将来的学习和工作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常常告诫学生:体会一门课或一本书的思想精华有时可受益终身。知识的有效性是短暂的,而思想的有效性是长存的。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明确思维的目的,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激发思维的活力,提高思维的效率。
二、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仅要设法营造良好的思维情境,而且应指导学生怎样去思考,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在生物教学中,启发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和逻辑方法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和其它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形成概念,作出合理判断和正确推理,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前提。
1.分析与综合。
分析是把整体分解成若干部分,把复杂的事物分解为简单的要素来认识、学习的一种思维方法。例如结构和功能的分析,物质与能量的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分析在生物学习中都有重要的意义。综合是在分析学习的基础上把整体的各个部分联系成有机整体来认识学习的一种思维方法。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生物的新陈代谢,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等内容的学习都离不开分析和综合。
2.归纳和演绎。
归纳是根据个别事物具有某种属性而推论某类事物具有该属性,从个别事物中概括出一般结论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归纳法能从经验事实中找出带普遍性的规律和原理,扩大和获得新知识。演绎是从一般性原理出发,按照一定规则得出个别具体事物的结论的逻辑思维方法,在科学证明、科学预见和构建理论体系方面有着显著的作用。例如遗传的基本规律是在大量的实验基础上得出的。在教学中可以用一些特别的例子引导学生归纳出其中的规律;然后应用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中的更多现象,从而使学生更深入地掌握遗传的基本规律。
3.比较、分类和类比。
比较是在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确定这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方法。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生物的本质特点和相互联系。分类是在比较的基础上按照事物的异同程度进行分门别类的思维方法。分类的实质,是为了认识事物之间种与属的关系和联系,它可以使大量繁杂的生物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为有序地学习生物创造条件。类比是在比较的基础上,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某些方面相似或相同,推知它们在其它方面也相似或相同,把其中的某一对象的有关知识或结论推广到另一对象的逻辑方法。运用类比,陌生的事物可以转化为熟悉的事物,通过类比能使已有的知识进一步得到巩固,并向更深层次或更广泛的领域迁移发展,使原有的知识得到提炼和升华,因此它在生物学学习的应用上十分广泛。
三、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仅需要教师充分体现在指导系统中的主体作用,而且需要学生充分发挥在学生中的主体作用。现代教育强调把人作为发展中心,因此我们应积极帮助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善于质疑,勤思好问,注重反馈,学会反思,提高思维质量,为终身教育自主学习打好基础。
1?郾善于质疑,勤思好问。
疑问是思维的契机,思维总是从解决某个问题开始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从教会学生发现问题开始,让学生养成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的习惯。问题是思考的开始,又是思考的结果,它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主动学习。我们要教给学生质疑的基本方法和途径,如在反思中发现问题,在探索因果中发现问题,在归类判断中发现问题,通过类比、比较发现问题,从实际中发现问题,等等,同时对提不出问题,或提不出好问题的学生进行帮助,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并创造让这一部分学生发问的机会,并善于抓住他们思维过程中的闪光点进行充分肯定,以增强他们的意志,提高学习生物的兴趣。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我们要注重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局面,通过质疑不断把思维引向深入。
一直以来中学物理学科上课以教知识为主,每节课教师要按计划完成既定的知识目标,每到考核教师时,通常也是以其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和程度来评价的。这使得教师在学生的思维方法指导方面不重视,致使学生解决问题时思考的角度单一,思维不灵活,不能充分挖掘问题的潜在条件,不能把已知的条件和已掌握的知识重组,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总之,学生学习存在诸多思维障碍。
一、中学生常见思维障碍
1、思维定势
例如图1所示滑轮组,将480N的物体以0.3m/s的速度匀速提起,绳子自由端的拉力为200N(不计摩擦和绳重)。求:(1)滑轮组的机械效率;(2)若用该滑轮组将重600N的重物匀速提升2m时,拉力做的功。
解答:(1)动滑轮上绳子股数n=3,
η= = = =80%
(2)W′有用= G′h′=600N×2m=1200J
W拉= = =1500J
分析:学生错解第二问是犯了思维定势的错误,认为不同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不同,而同一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一定相同。事实上,在增加同一滑轮组提升的重物时,将增大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既增大机械效率。正确解法:由题意nF=G+G动,则G动=nF-G=3×200N-480N=120N,提起600N的物体时的拉力 =G+G动= =240N,拉力 做的功W拉= nh′=240N×3×2m=1440J。
2、解决问题时脱离实际
例如在一次考试中,有一名学生在计算热机效率的问题时,由于中间过程计算错误,得出热机的效率为80%,学生意识不到自己错了,让错误的答案留在试卷上,说明学生没有考虑热机的实际效率,热机中蒸汽机的效率只有6%-15%,汽油机的效率为20%-30%,柴油机的效率为30%-45%,不可能达到80%,从而没能发现自己的错误,不能及时纠正。
3、分散思维欠缺
例如八年级物理上学期经常考查的一个知识点,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依次把点亮的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光具座上,但是无论如何移动光屏都找不到清晰的像,可能的原因是__。答案是:蜡烛可能放在了等于一倍焦距的地方了,即当u=f时,不成像;也有可能就是放在小于一倍焦距的地方,即当u
二、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我们知道,教材没有提供明确的思维训练内容,没有系统的思维训练练习,也没有安排思维训练的课时。而中学阶段是学生思维高速发展的阶段,如果让学生自由发展,不利于中学生更好更快的掌握学习方法、学习内容。教师有目的的加以指导和给予适当的训练,会促进学生细维能力的发展。因此我建议从以下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 在课堂上注重知识的同时,更要注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思维能力往往是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培养和发展的。因此,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启迪思维,提出的问题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否则不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只有使学生在他们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对提出来的问题能进行创造性比较、分析、综合,最后得到正确的结论,这样的问题才能启动思维,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其次,要给学生留出充分的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的时间,根据问题的难易和学生的思考、讨论状态控制时间,不能以教师的指导代替学生思考或小组讨论,学生自己的努力思考、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获得知识培养思维能力的过程。随着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随之得到发展。例如物理学科常用的思维方法有 :1.理想模型法2.累积法3.临界法4.特值法5.类比法 6.控制变量法 7.综合分析法8.图象分析法9.假设法等。掌握这些思维方法一方面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加深了对学科知识的理解。
(二) 利用导学案,每天给学生留一个思维游戏。
1.能够转变高中生物教学的观念和模式
高中生物教学传统观念认为教师应只是知识的传播者和理论的解释者,而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使教师成为学生知识的建构者和生物学习的倡导者,以新的观念看待生物教学,使学生经历耳目一新的教学体验,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发散思维的引导下可以激发其知识探索的热情,鼓励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思维导图这种新的教学手段的应用将教师与学生在学习中的角色进行了新的定位,教学相长,师生成为了亲密的学习伙伴.
2.改变学生学习策略,提高学生认知水平
面对高中生物,许多学生分不清其定义,不知应将其划分为文还是理的范畴,在认知上发生错误,于是对于生物理解性记忆的部分采取死记硬背、机械记忆的方式,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犯这种错误的原因大多是对生物知识头脑中没有形成准确的概念.思维导图的使用使学生对学科框架及知识结构有主观的认识,以DNA的结构讲解为例,单双链的组合元素与基本单位,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学生即便能够说出其中整体部分间各种联系,头脑中对真正的结构也没有准确的认知,若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加上文字和箭头,能够使学生更加清楚了解本质.方便记忆同时加深印象,提高学生认知能力.
3.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形成发散思维
理论知识难免给人以刻板之感,而灵动方便的导图则更迎合学生的学习心理.画导图的方式一般找到焦点问题,然后以一些分支说明各部分之间关系,加上文字说明,甚至教师在以导图方式教学时在多媒体上加上色彩,视觉冲击力带给学生很强的思想感受,学生从基本点出发,向外形成发散思维.以细胞增殖与代谢为例,将细胞分裂方式以直观的导图画出,纷乱复杂的知识就显得更了然.再如生物链、生态系统知识,对于各个生物之间的链条关系,学生没有直观的概念.由于思维导图独特的梳理和引导作用,在解题、记笔记中都有十分明显的效果,学生将凌乱的知识点了然于心,在学习中显得更加游刃有余,增强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思维导图的应用
1.教师课堂讲解
思维导图软件可以准确而规范的制作出思维导图,在教师讲课时得到广泛应用.其中授课使用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是讲解新知识及说明问题时使用;
第二是在总复习时使用.在讲解新知识时,由于学生对所讲内容还很陌生,为使学生提前进入状态,了解知识本质特点,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加深学生印象,同时可省去大量语言叙述,仅将知识点结合导图共同说明即可,省去很多理解上的麻烦.而在总复习中,思维导图的作用更加突出,学生对知识已经了解,思维导图是节省时间又准确说明的最好办法.在以往的复习过程中,无论是老师带领学生一道复习,还是学生私下进行复习,大概都是通篇查找知识点进行地毯式的搜索,而在复习之中加入思维导图,一部分重点当即清晰的展现在眼前,简明扼要又涵盖了所有的基础知识,在抓住重点进行复习时起到极大的作用.
2.学生用思维导图做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