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辩论赛的认识

辩论赛的认识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14:44:14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辩论赛的认识,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辩论赛的认识

篇1

1、活动主题:赛博高中辩论

2、活动目的:通过举办此次辩论赛,提高学生思辩意识和善辩本领,增加其对辩论赛的兴趣及重视程度,扩大知识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也希望通过此次辩论赛,增强学院同学的**,加强学院人文气息,活跃校园文化气氛。

3、活动时间:2009年10月 26日——11月19日

4、活动地点:五楼会议室

5、参赛对象:全校各班同学

二、 辩论赛前期准备工作

1. 2009年 10月10日召开政教处工作人员及班主任会议,共同讨论商议辩论赛事宜。

2. 筛选并确定辩题。

从网上和历年的全国大专辩论赛中选题,形成初步的百条辩题,分类形成备稿,最终确定辩题。

3.  在学习部召开的会议上同时决定通过宣传部以张贴海报的形式进一步宣传辩论赛。

三、比赛流程

1、开场白

2、介绍参赛队及其所持立场    

3、介绍参赛队员

   4、介绍评委及点评嘉宾       

5、比赛开始

6、评判团递交评分表,离席评**果

7、嘉宾点评

8、公布结果                   

 9、比赛结束

四、取得成效

1)      参赛选手能力得到提高。

2)      学生整体辨别能力增强和学院文化水平得到提升。

3)      班级凝聚力增强。

4)      增加了老师对学生的认识

五、出现问题

此次辩论赛虽然在规模上有了一定提高,也加强了与10各兄弟班的交流,但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具体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比赛初期宣传力度不够。

2.针对决赛现场突发事件的准备不足。如:在决赛中出现了嘉宾介绍的错误问题,造成了严重不良影响;另外辩论赛主席的着装不正式;参赛选手对于辩论规则与技巧也需要很大的提高等等,辩手紧张情绪体现得挺严重,很多细节的问题值得我们总结与解决。

综合出现的种种问题,主要原因是没有明确辩论队的位置,以及辩论队体制的变化造成部内与辩论队内的工作不协调,但是我们认为这恰恰给了我们进步与提高的空间,我们认真总结,积极采取措施制定更明确的工作方向,相信我们的活动会越来越好。

六、  工作方向

根据此次辩论赛的经验和教训,在辩论队的管理与协调方面制定以下工作方向:

篇2

本节课是译林版《牛津高中英语》第七模块第二单元Reading(阅读)的教学。本单元围绕“网络世界”这一主题展开,Reading部分以两位学生辩论的形式,着重介绍了网络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及其正面、负面的影响。

通过对Reading语篇的分析,不难发现其最显著的特色在于“辩论”这一形式。很多学生都有过参加辩论赛的经验,对辩论方面的知识或多或少也都有所了解,但是并不全面。因此,教学的重点定位在帮助学生构建较为完整的辩论知识体系,同时借助辩论赛的形式使学生对网络有更全面更客观的思考和认识。

辩论最精彩的环节莫过于自由辩论,要求学生思维敏捷,分析缜密,逻辑清晰,紧扣对方论点论据中的错误或漏洞进行反驳。这对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出较高要求,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所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深入了解网络对人们日常生活产生的各种影响;了解辩论赛的基本流程及优秀辩手所需具备的素质;熟知论点、论据的阐述方法。

2.能力目标:运用A-R-E模式分析双方的论点,推理和论据;运用思辨能力,捕捉对方漏洞,反驳对手观点。

3.德育目标:看清网络的一些负面影响,避免沉溺其中或受骗上当;认识到充分准备是获得成功的前提;学会在比赛中尊重对手。

三、教学思路

网络这一主题贴近学生生活,非常容易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的共鸣,但同时由于该话题经常被提及,如果在教学设计时处理不当,很容易落入俗套。本课的教学设计摒弃了以“网络”作为教学主线的常规思路,另辟蹊径,以“辩论”贯穿整节课的课堂教学。这样的设计有三重好处。

第一,整堂课的教学活动按照辩论赛的流程逐一开展,思路清晰,结构紧凑。

第二,营造辩论的实战氛围,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积极思考,勇于表达,从而熟悉课文内容。

第三,立足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全面了解英语辩论的流程及相关知识,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评价体系

本节课采用非测试评价表。非测试性评价是一个过程性的评价,是在教师教学过程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进行的持续性的评价,是为引导教学过程顺利开展而对学生学习成果和教师教学效果采取的有效评价。

【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Step 1 Lead-in

呈现Learning objectives(PPT)

【在上课之初就向学生介绍Learning Objectives,可以使学生清楚地了解他们在本节课中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必须达成的学习目标以及他们学完这节课之后所能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有了明确的目标,学生在上课过程中会更加专注。】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main effects the Internet has on our lives and people’s different attitudes towards the Internet.

Question 1: Who do we usually see in a debate?

the affirmative side (正方) the negative side (反方)

debaters (辩手)a moderator (主持人)judges (评委)

audience(观众)

Question 2: What role does a moderator play in a debate?

A moderator is the guardian of a debate, who ensures fairness of a debate.

【教师首先介绍了因特网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并由人们对英特网不同的态度,引出辩论这一主题。教师从常见的辩论场景入手,介绍了参加辩论的人员,着重介绍了主持人在整场辩论赛中发挥的举足轻重的作用,纠正了学生只重视双方辩手的表现,而忽略主持人的主导地位,甚至觉得主持人可有可无的错误观点。】

Question 3: What is a good debater like?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出色的辩手需要具备哪些要素”,一方面通过对优秀辩手的描述考查了学生的词汇量;另一方面,通过强调“well-prepared(准备充分)”这一要素,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使学生明白想要获得成功,仅仅凭借天赋是不够的,机会青睐有准备的人。】

Step 2 Pre-reading : Preparations for a debate/ Analyze the topic

Whose effects?

What effects?

On which aspects?

Step 3 While-reading

Students are introduced to a new concept, the A-R-E model, which is a typical pattern to build and develop an argument.

(1)Reading strategy:reading an argument

The A-R-E Model

篇3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176-02

“问题研究”是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教师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转变学生机械模仿、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和富有个性地学习,可以有意识加强对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引导。通过富有启发性的地理问题,帮助学生学会自己设计和实施观察、观测、调查等实践活动,形成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并学会收集和整理资料、提出和求证地理问题等一系列研究性学习活动。

如何解决“问题研究”一直是我教学中琢磨的地方,如果当作新课或单元总结来进行教学也无可厚非,但我总觉得在“问题研究”上可以大胆地进行教学创新,并在“问题研究”上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胆提出看自己的看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本人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是作为研究性学习问题要求学生利用周末完成,课堂上交流。今年我尝试了用辩论赛的方式解决高中地理必修二的“问题研究”,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人文地理问题具有可辨性

必修二属于人文地理,主要是探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与人们生活中涉及到的问题息息相关,如住房问题、交通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经常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论话题,激烈时还争得面红耳赤。如果将这些问题进行一番“包装”定是很好的辩题,因此我们备课组通过充分讨论针对年段八个班级斟酌了四道辩题,即农民工进城的利弊问题(正方利大于弊,反方弊大于利,下同);在厦门,住宅选择岛内好还是岛外好问题(正方选择岛内比岛外好,反方选择岛外比岛内好);海沧翔鹭石化工业给厦门人民带来的利弊问题;厦门岛内恢复自行车道的利弊问题等。这些辩题即源于教材(即第一章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第二章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第四章煤城焦作出路何在;第五章北京的自行车是多了还是少了),又联系实际生活,还是社会热点。如农民工进城的问题就发生在我们学生家庭中间,我校近年来农民工子弟大大增加,已成为“主力军”。将农民工进城问题作为辩题,因为有亲身体验,必然激起他们的感慨,燃起强烈辩驳的愿望,如在辩论赛中,正方辩手总结“农民工进城虽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但大家不要忘了,我们的祖先就生活在农村,随着社会历史的进程,一步一步地把农村改造为现在的城市,农民工因此也成为城市的主人,他们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说的激情四溢,博得热烈掌声。

二、辩论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使辩论赛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地理问题研究,我制定了为期一个月的辩论赛流程时间表,按时间顺序依次是:公示地理辩题――各班地理科代表抽取辩题――各班竞选辩手并公示名单――辩手培训――各班辩论材料准备和试辩训练――上交辩论材料――辩手再培训――年段辩论赛(评选优胜班级和优秀辩手,点评总结辩论赛)。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每个流程环节都会引起学生的关注和争辩。如地理辩题一公示就引起学生的强烈辩论,有的认为正方会赢,有的认为反方会赢,有的认为这题好辩,有的认为那题好辩等等,这种争辩实际就是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调动。在各班抽取的辩题公示后,再一次激起激烈的争辩,有同学与同学争辩、老师与老师争辩、同学与老师争辩,真是场内还没开始,场外已辩得不可开交。辩手的培训很重要,就是教学生如何理解辩题,如何收集资料和事实依据,如何求证、演绎、推倒、解释、辩护和反驳辩题,这就需要通过研究性学习才能获得(即指导学生如何对这些地理问题进行探究),再通过国际大专辩论赛的视频了解辩论赛的规则,从而认识到辩论赛不是泼妇吵架、不是强词夺理、不是大声就有理,而是论据的应用,论证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当然还有语言能力等的表现,通过辩论赛会教我们如何理性地思考,快速地反映。上交辩论材料也是必须的,虽然学生参加辩论赛非常积极主动,但教师的跟踪不可少,这样才有利于了解学生准备的情况,便于教师的指导和安排辩论赛的进程。 最后,评委的总结点评也是非常重要的,既有对辩题进行一番梳理,又有对学生的指导和鼓励,辩手们个个信心满满、意犹未尽,纷纷要求下学期再举行辩论赛。

三、辩论赛满足了学生的多层次学习

辩论赛中各班采取自愿报名或科代表安排形式产生辩手,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全体同学根据各自的能力和意愿进行资料收集、数据整理、问题讨论等不同内容的学习活动。各班抽取辩题后,同学们往往只关注到本班的辩题,而忽视了别班的辩题,为了让同学们在探究本班辩题的同时又能分享到别班辩题的探究成果,我组织全体同学观看,并各班抽取十位同学共八十人与五位教师共同组成评委,学生以举旗唱票形式,一位学生算一分,教师以打分形式,最高十分,这样统计出的最高分就为优胜班级和优秀辩手。此外,我还在辩手上交的材料中,选取较好的论文制作成年段宣传栏公示,让同学们分享大家共同的学习成果。

四、辩论赛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辩论赛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但他不只是四位辩手的事,而是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因此,我采取了八个班级两两对抗的形式。学生在集体荣誉感的驱使下,积极地参与到本班的辩题探究中来,有的帮助查找资料、整理思路、探讨论据,有的充当对手进行班级试辩训练,有的对每位辩手辩驳的内容进行逐句斟酌,俨然他们就是导演,就是评委。充分增强了班级凝聚力,培养了同学们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一个辩题就牵动了两个班级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索,四场辩论赛不仅锻炼了场上辩手的文字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还培养了同学们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释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同学们的交流,培养了竞争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

总之,高中新课程为我们提供了开放式教学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探索适应学生差异的多种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方式的可能性。辩论赛给学生创造了更多机会体验主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和经历,让学生拥有更多时间自主学习,鼓励和尊重学生不同的经验、见解、想法和说法等,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开放式教学活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