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辩论小技巧

辩论小技巧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35:01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辩论小技巧,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辩论小技巧

篇1

体育评论员代表着所供职的媒体,面对赛场,他们有着极其广泛的话语权——可以对球员、教练、裁判甚至观众的表现进行评论,或褒或贬、或扬或抑。在当今体育传播全球化和商业化的背景之下,电视体育评论员的“传播

技巧”发生了不同于以往传统模式的变化。

一、早期:20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末,“广播体”传播,代表人物:张之、宋世雄

注重受众群体研究分析和意见反馈是老一代体育评论员的优点,同时他们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研究每场转播的比赛看点,最大多数观众的欣赏口味、观众对比赛项目的了解水平。这是由张之老师开创的,宋世雄、王泰兴等发扬光大的早期中国体育转播解说风格。他们是主要运用有声语言向受众、传达、介绍体育节目的传播者。它的首要任务是传声达义,让受众了解信息、增长知识。遵循播音传播规律,掌握播音基础理论,语言规范、准确、清晰、流畅。对情景再现、内在语、对象感、重音、语气、节奏等基本的内、外部语言表达技巧运用得当。另外,不能忽略对体育运动的关注、了解和兴趣的培养。毋庸置疑的是体育节目播音员第一位的是有声语言的表达水准,而非其它。

传播技巧:广播体,较弱的符号能力

符号能力是特定的传者或受者使用一定符号的熟练程度、水平或特色等。传者的符号能力越强,越能对受者产生作用和效果。 早期的体育解说员从其解说对受众产生的作用和效果来看,无疑是比较弱的。当时的体育解说,是一种不讲求传受双方互动的“灌输式”解说。我国体育评论的开山鼻祖张之是广播体育转播的解说员。将中国体育转播风格发扬光大的宋世雄也在中央人民电台工作了20多年。其间从改革开放初期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月七八年左右的时间是中央电视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共同转播。由于中央级广电传媒的示范作用,反映在全国电视体育界说的形式上是一片高频男声,每分钟超过300字的语速;内容上是嘴跟着球跑,应用大量形象的语言去描述观众已经看到的比赛过程。例如1990年北京亚运会上宋世雄对一场足球比赛的解说:“伊朗队的4号队员在禁区线上将球断了下来,马上发动快速反击,4号将球传给8号中场队员,8号带球快速通过中场,8号传给11号,11号一脚远射,球进了!”由此可见我国电视体育转播评论工作受广播转播解说的影响极大。张之的解说特点是“打机关枪”,京腔京味、音频高、语速快。体现出了中国传统体育转播的解说风格,在语言面貌上是积极向上的、充满创作激情的。是用圆润的声音、清晰灵动的口齿来传情达义的。宋世雄1997年就体育界说问题接受《中国体育报道》节目采访时说:“体育界说声音要高一点,为什么?现场乱,声音高了穿透力就强,观众就能听清。语速要快一些,为什么?只有快一点才能跟上比赛节奏,说话慢就不能当一个好的评论员。”

传播效果:体育解说员仅仅充当了受众的眼睛,而没能充当受众的大脑。

从他们身上,受众满足的是对体育竞技场上瞬息万变的动态把握,在大多数人无法详细观赏体育比赛的时候,让受众满意的就是他们那种极快的解说语速。那个时候由于电视节目的时效性差,受众习惯于将张之、宋世雄等解说员看成是绝对的权威。但是,从提高受众体育欣赏水平的角度来说,早期的这种“广播体”解说方式显然不能满足这一要求,解说员只是充当了受众的眼睛,将受众看得到的和看不到的图像信息及时传递给受众,而没有能够帮助受众对比赛进行深层次的、专业性的思考,在介绍比赛相关背景知识,拓展受众视野和推动体育运动发展方面还存在着极大的不足。

二、中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中期,“幽默语录”体传播,代表人物:韩乔生、孙正平

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中央电视台成名的体育转播解说员是韩乔生和孙正平。他们解说风格的形成,经历了一个由模仿到形成,由自发到自为的过程。最初的韩乔生、孙正平几乎是张之、宋世雄的翻版,刻意的继承与模仿前人,他们成名于“打机关枪、看图说话”的传播方式,也没落于这种传播方式。可以说,他们处在早期“广播体”解说方式和后期“专业体”解说方式的过渡期,在他们后期的体育转播中可以看出想要摆脱前人影响,加入“评论”成分的痕迹。但是,专业知识的贫乏和个人特点的缺失使得这种主观上的努力最终以失败收场。韩乔生留给受众的是一连串“解说口误”的记忆,这种早期的无意识口误发展到了后期成为一种有意为之的尝试,甚至发展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被称为“韩乔生语录”。

传播技巧:幽默语录体,影响日渐深入

在受众欣赏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之下,以韩乔生为代表的体育节目解说员仍然沿袭前人的解说风格,但是,专业知识的贫乏让逐渐专业的球迷嘲笑声不断。更令人遗憾的是口误连连,例如“35公里之外的一脚远射”“……随着守门员一声哨响,比赛结束了……”“某某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打入一球” ①等等,不一而足。受众最初对这种韩乔生式口误的反应是深恶痛绝、避之唯恐不及,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地可以以一种宽容的心态去看待这种解说上的失误,因为受众发现,这种超低级的失误和自己逐渐专业的欣赏水平之间能够摩擦出一种幽默的火花,令人忍俊不禁,受众越是专业,这种幽默所产生的效果就越发强烈。于是网络上,媒体上关于韩乔生幽默语录的文字越来越多,韩乔生本人也开始在转播过程中有意“犯错”,博观众一笑。这一点在2005年4月体育频道的一期《韩乔语录》栏目中得到了韩乔生本人的承认。

传播效果:幽默的语录甚至超越了体育的范畴,但缺乏专业的知识

各路媒体中有关韩乔生语录的文字甚嚣尘上,很多学者甚至把韩乔生语录的风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看待,这也着实让韩乔生“火”了一把,尽管人们对这一现象褒贬不一,但各种类型的幽默语录还是纷纷浮出水面,有很多甚至超越了体育的范畴。体育评论员被受众认可的根本标准还是其对体育比赛的分析解读能力,是以丰富的专业知识、精辟的分析评论为受众释疑解惑的能力。当受众对这种“幽默语录”体的传播方式逐渐厌倦的时候,韩乔生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三、后期: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专业”体传播,代表人物:黄健翔、张路

近几年来我们的体育播音事业突飞猛进地发展,一大批年轻的评论员走上了转播台,他们以宽泛的知识结构、新颖的思维方式受到了年轻观众的欢迎。如果说,播音员以出色的外形、嗓音和语言功底赢得观众,那么体育评论员则是以丰富的专业知识、精辟的分析评论、高超的预见性,为体育节目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解说、评论员必须是某一领域的精深者,不仅能够讲得清、说得明,更要评得精、论得合情合理。因此,评论员需要精深的专业理论或实践,并且,应该是这一领域的佼佼者。贝利,做过足球评论员,拳王阿里是重大拳赛转播的座上客,张路,本身就研究足球理论。这些都说明,观众看体育节目不单是一般的外行看热闹,而是需要更深层次,具有权威性的分析和点评。相对于早期的体育节目“播音员”,体育评论员观点的个人色彩非常突出,它鲜明、准确、有理有据,令人心服口服。

传播技巧:专业评论,极强的符号能力

毫无疑问,黄健翔最擅长的符号是“语言”,而且他拥有极强的话语能力——他是真正的靠话语取胜的解说员。他没有花哨的肢体语言,学不会矫揉造作的煽情,更没有和球迷套近乎的本事,甚至有些时候他让人产生距离感和敬畏感,但这都不妨碍球迷喜欢他。因为球迷在乎的是他的学识和机智,也就是他解说中体现出的专业和深刻,这正是他相对于宋世雄的僵化、孙正平的刻板、韩乔生的无知而在诸多体育解说员中最与众不同的地方。从历史战绩到教练风格、从球员特点到场上形势,黄健翔总能娓娓到来。夹叙夹议中,他还能结合精彩之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使球迷在欣赏一场比赛的时候能达到“广纳博收”的效果。例如1998年法国世界杯英格兰与阿根廷队比赛开始之前黄健翔在介绍比赛背景时的一段解说:“潘帕斯草原的风让阿根廷人把热情奔放的性格融入到了极富创造性的足球技术之中,他们的进攻能力足以让世界上任何一支对手胆寒;英格兰人是盎格鲁-萨克逊人的后裔,他们是古代日耳曼人的一支,钢铁般的意志背后是他们对胜利的无限渴望。而1981年英格兰人与阿根廷人爆发的那场马岛战争也让全世界的人们都对17年后的这场比赛无比关注。”而且,对于场上的异样情况,他是唯一敢直言不讳地进行剖析和批判的解说员,观点鲜明、见解独到,发人深省。毫不夸张的说,黄健翔丰富的足球解说知识使他成为集“理论家”、“历史学家”、“批判家”和“艺术家”于一身的大成者。

传播效果:促进和推广体育文化的普及与发展

黄健翔1993年进入中央电视台体育部,至今已经在电视体育节目行业从业十年。在他从业的这十年中,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因为他的出现和存在,改变了整个中国电视体育节目的播音解说风格,开创了崭新的体育界的评论局面,提高了数以千万计的电视观众的体育欣赏水平及对体育文化的理解,是一个时代的缔造者和代表人物。 他的专业精深的分析评论与激情洋溢又轻松幽默的解说风格一样早已为广大球迷所接受。甚至有这样的一种说法:是黄健翔的解说培养了一大批新生代高水平的球迷,对足球运动在中国的普及、足球文化的推广和深入,起了特定时期的特定的作用。②

结论:通过对中国新老三代电视体育评论员“传播技巧”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在向受众传播信息的过程中,他们的符号能力是逐渐增强的。早期的体育节目解说员,尽管他们驾驭“语言”能力是比较强的,但是从对受众产生的影响来看来看,并没有获得与之相对应的效果,因此他们运用“语言”这一传播符号的能力又是比较弱的,符具和符义在很多时候是重合的。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电视行业发展速度慢,在早期实力比较薄弱的时候,电视体育评论受广播的影响比较多,没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到了中后期,发展环境的逐渐优良使得体育评论员的符号能力得到不断增强,符具和符义更多的表现出一种关联性,而非早期的完全重合。体育评论员作为传播者,对于手中产生的影响也日益深入。从三代电视体育评论员“传播技巧”的沿革之中可以窥探出中国电视体育评论几十年的发展轨迹。

注释:

①《恐韩:韩乔生语录》,第8页

②《影响未来:中国传媒三十人》之《黄健翔:球场小世界大》,宋 悦 曹红蓓 杨雪梅 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参考文献

①《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美]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 著,华夏出版社

篇2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1(b)-0246-01

根据某汽车生产公司对一年的售后故障反馈信息进行统计,10吨级后驱动桥一年轮边油封失效故障频次高达74起,故障频次率排后驱动桥售后失效故障第一位。本文主要重点介绍运用鱼刺图法对10吨后驱动桥轮边油封失效故障信息进行头脑风暴法分析,分析造成故障失效的原因,对分析得出的主要原因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分析方法和结果将对改进产品设计与制造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产品结构介绍

轮边油封安装位置在轮边半轴和套管之间。轮边油封的外圆和套管内孔为过盈配合。从结构上看,轮边油封的材料和结构对密封性能起着很关键的作用。

2 售后数据分析

2.1 轮边油封故障失效原因分类有两部分:油封质量原因造成失效故障占80%,其他失效故障原因占20%

轮边油封起着密封作用。如果轮边油封失效会造成轴承脂和齿轮油搅合在一起,长时间运转,温度也不断的升高,脂变稀,造成脂随着齿轮油流出,影响了轴承使用寿命。

对74例轮边油封售后故障失效数据进行了整理和分析,轮边油封质量的原因造成失效故障占80%,常规客车要求在2500-3500之间强制保养,80%里面存在强制保养过程中装配和拆卸半轴时,导致轮边油封唇口破坏,导致失效故障。其中从数据可以看出,在行驶里程较短内就造成了轮边油封失效的故障,且失效件行驶里程集中在2000-10000公里之间。而对于生产情况的分析中,发现各月生产的轮边油封都有失效故障。对于生产中影响失效故障的原因因素进行完善后,再从使用中的汽车质量的评价结果来查看是否得到了很好的改善。

3 通过鱼刺图法对轮边油封失效故障的分析

产品质量是原材料品质以及生产制造过程中诸多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数分别是:

(1)人:操作者对产品质量的认识、技术熟悉程度以及身体状况等。

(2)机:加工设备、工装夹具的精度和维护保养状况等。

(3)料:材料的成分等。

(4)法和测:加工方法、工装选择和测量方法等。

(5)环:加工场所的温度、清洁度、照明等。

由于这5个方面又包含了许多具体的因数,这些因数又是其他因数作用的结果,因此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分析影响其质量的原因时,要把对质量发生作用的各种因数梳理出来,把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分析出来,才能有针对性采取相应的措施。同样,在通过服务部门进行对生产质量的评价,不仅要将售后失效故障的数据统计规律找出,更重要的是找出造成统计规律的原因,然后反馈给相关职能人员,生产方法进行改进,以便提高质量。所以在以售后服务反馈的质量信息对生产质量进行评价汇总时,也需要分析各种因素的原因和结果的关系。鱼刺图法是一种分析影响产品质量各种原因的有效方法之一。

我们组织相关人员,通过对人、机、料、法、环和测6个方面讨论并对分析造成轮边油封失效的现状进行了梳理,结合售后统计数据,描绘轮边油封失效的因果图。从返回的售后失效件来看,售后的处理方式几乎都是换上新的轮边油封即解决了故障,这可以说明了是油封自身质量的原因,如:油封唇口划伤、油封储存时间过长等造成油封失效,经鱼刺图分析主要失效原因如下。

(1)汽车在规定的2500-3500之间强制保养过程中,由于用户缺少对油封唇口的保护,没有保护油封唇口的保护套,在拆装左、右半轴的时候,半轴前端与半轴齿轮配合的花键部位很容易将油封唇口划伤。

(2)轮边油封本是易损件,储存时间超过橡胶储存的时间会造成橡胶失效。

(3)生产时投料人员投料时或操作工在装配过程中,有异物、灰尘等进入唇口易损坏轮边油封唇口。

(4)装配前遗漏了在油封唇口涂抹上脂,导致使用过程中无脂造成干磨,会引起唇口烧伤。

(5)轮边油封选用的原材料不耐磨。

4 纠正和改进措施的制定

油封故障失效原因分析清楚后,组织相关职能人员对分析的问题逐项进行解决。

(1)装配半轴时须使用轮边油封唇口保护套;且在通过压床压装轮边油封前,用专用工具在轮边油封唇口涂汽车通用锂基脂一圈,唇口须涂满。

(2)装配中,装几只就从厂家包装袋中取几只,待装配的轮边油封须储存在原厂家的包装袋中,以免有灰尘等杂物进入唇口导致唇口划伤。

(3)库房投料人员严格按照“先进先出”的原则投料;储存时避免太阳照射,加速轮边油封老化进程;储存时间超2年以上的轮边油封不得投入生产装配现场,应及时的销毁等处理。

(4)驱动桥装配完成后,通过气密性试验,检验轮边油封处的密封情况,杜绝出厂前油封失效的情况。

5 改进效果和结论

轮边油封质量改进项目在4月已完成了原因分析、改进措施制定,经公司质量部门进行对轮边油封的售后跟踪及信息反馈表明:从主要原因的措施制定并实施完成后,9个月里轮边油封故障失效共4件,同期横向比较有了很大的改善,油封失效故障频次下降90%,改进效果良好。

通过本文实例可以看出,鱼刺图法能够全面的反映产品质量的因果关系,它能够把产品质量中存在的可能问题与产生的原因较全方面的表现出来,而且主、次原因层次分明,可以从中反映各种影响质量的因数之间的关系,反映某一原因是通过什么途径影响其结果的。鱼刺图的图形虽然比较简单,但是若没有一定的技术理论水平与生产经验,没有对整个生产流程控制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就难以绘制出客观反映实际影响失效因数的因果图。所以,制图前的流程分析、数据采样与归类是至关重要的关键因素。

篇3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067-01

态度是一个人对某一特定事物所持有的一种内在的反映倾向,这种倾向有可能是肯定的,也有可能是否定的。不良态度是一种错误的态度,是人们对某一特定事物所具有的较为稳定和持久的偏见,它会直接给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带来消极的影响,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少教育对象持有各种不良态度,这不仅不利于教育对象自身的健康成长,而且也会严重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和长足发展。因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采取和运用相应的方法与技巧来逐渐转变教育对象的不良态度,使其重新形成正确的态度,从而促进教育对象的健康成长、成才。

一、给教育对象提供大量新的、正面的知识、事实、观点和理论来否定其原有的不良态度

教育对象的信息不足、信息落后或认识偏差往往会造成错误的推论,如果能让教育对象看到自己立论的前提是错误的,那么要改变他的结论,以至于改变他的态度就会水到渠成。例如,有的教育对象认为:“金钱是万能的”,这可能是由于他到看到了社会上的一些丑恶面或者受到了其家庭或一些落后腐朽观念的影响造成的,如果教育者多讲一些人们之间比金钱更为可贵的事迹,就会有利于教育对象改变唯金钱至上的态度,从而树立起正确的金钱观。同时,教育者在转变教育对象的态度时,其所提供的信息既不能过分夸大,也不能过分缩小,而必须是实事求是的观点和理论。否则,过分夸大会使人产生怀疑感与不信任感,过分缩小又不容易引起人们的充分重视。所以,教育者在转变教育对象的态度时,应该提供给教育对象广泛、全面而实事求是的信息,以增强教育对象对教育者的信任感。

二、通过行为转变不良态度,积极引导教育对象参加各种活动

态度和行为是相互影响,彼此制约的。行为对一个人的态度转变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积极引导教育对象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有利于转变他们的原有态度。比如,对于一个不喜欢甚至反感体育运动的教育对象,我们可以直接把他拉到运动场跑两圈或者打一场羽毛球,让他亲自体验一下运动的好处,这比在他耳边无休止地劝说更具效果。引导教育对象参加实践活动能够促使他们转变态度,是因为教育对象会受到某些特定环境和氛围的感染与熏陶,这种感染和熏陶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推动教育对象产生不良态度的转变。

三、利用集体来改变教育对象的不良态度

集体的力量是无形又无穷的,它对教育对象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集体的价值观念对教育对象有着不可忽视的牵引、导向和感染作用,因此,集体能够极大地促使教育对象转变态度。例如,我们可以将一个性格内向的教育对象安排到一个由性格外向的成员所组成的集体中来,使性格内向者在这样的集体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引起他与该集体成员的感情共鸣,使其态度逐渐趋向整个集体的价值观念和环境氛围,从而逐渐实现不良态度的转变。

四、通过表扬、鼓励来转变教育对象的不良态度

任何一个教育对象都希望自身能够得到外界和他人的肯定与赞同,同时,每一个教育对象总有各个方面的优点和长处。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善于发现和高度赞扬教育对象的优点,并正确地加以进一步的引导和鼓励,从而使教育对象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激起教育对象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的勇气和信心,促使其转变不良态度。例如,对于那些酷爱艺术而厌烦文化学习的艺术生,很显然他们在文化成绩上无法与其他学生相比。但是,作为教育者,我们不应该因为他们的文化成绩偏低就忽略他们,看轻他们;而是应该鼓励他们克服不足,进一步发展自身优势,这样就可能转变他们的学习态度,进而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五、通过严格的规章制度,转变教育对象的不良态度

严格的规章制度对转变教育对象的不良态度以及帮助他们形成新的正确的态度具有较为强制的约束作用,它可以成为教育对象行为的规范,明确规定教育对象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具有一定强制性。这种服从在初始阶段可能是不自愿的和被迫的,但经过较长时间的适应后,服从规章制度开始慢慢成为教育对象的习惯,进而教育对象开始自觉地履行规章制度的要求和规范,主动维护规章制度的尊严,最终其原有态度也就随之转变了。例如,高校住读生喜欢熬夜上网,如果对其进行说服劝说,其效果定会不佳,但是,如果学校制定出一项学生晚上就寝后按时断电的规章制度出来,学生就不得不在规定时间内就寝了,也许在初期学生很不习惯甚至很反感,但是,坚持一段时间后学生就会视其为理所当然并自觉按照规定践行,有的甚至终身保持在规定时间内就寝的良好习惯。在这些规章制度的强制下,不少学生的态度最终发生了质的变化。因此,在转变教育对象的不良态度时,教育者应该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各项相关规章制度的作用,使之能够最大限度地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时蓉华.社会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