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金融系统行业分析

金融系统行业分析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14:44:23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金融系统行业分析,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金融系统行业分析

篇1

2010年全年系统集成服务市场达到288.69亿元。2011年我国系统集成服务市场规模达到349.11亿元,同比增长速度为20.9%。统计资料显示,2012、2013年我国系统集成服务市场规模分别达到419.67、499.06亿元。

从数据来看,银行仍是金融业IT投入的主体,占到总体投资规模的72.2%,银行业IT投入的稳定是金融信息化投入增长的主要原因,此外证券、保险机构由于扩容扩张、业务创新的需要,也对行业整体恢复IT增长起到了推动作用。2012年中国金融行业信息化投入为490.3亿元,较2011年同比增长1.1%,IT投入经过2009年的紧缩后恢复增长。银行业IT投入的稳步增长是金融信息化投入保持增长的主要动因。2013年中国金融行业信息化投入为514.5亿元,同比增长4.9%。

但是经过20多年的行业洗涤,系统集成服务市场已经进入了相对的成熟期。随着IT市场发展的逐渐成熟,信息化建设水平的逐步提高,针对各种软硬件产品的集成服务收入在整个系统集成服务市场的比重逐年下降,而围绕着软硬件产品进行的应用开发比重却越来越大。究其原因有一点是因为原始厂家的产品技术、宏观系统解决方案,是许多系统集成商均可提供的,基本无特殊性可言。

金融系统集成顾名思义,就是金融行业的系统集成业务,在社会经济水平不断进步,金融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金融行业的业务类型不断增加和变化,就要求在原有的业务系统上不断扩展改造。新的集成方案应运而生,来为金融业解决此类问题。作为金融业务的一个代表,银行一直希望通过新方案和新的应用能够达到在银行实现集中化管理的目的,并且有效地提高整个银行业的业务效率。

由此可见,金融系统集成业务的发展正在经历从简单硬件集成到整体解决方案提供的发展阶段。

二、现代金融系统集成服务主要内容

从前文的发展阶段我们可以看出,现代的金融系统集成服务已经在产品集成的基础上进入到整体解决方案提供的时代。而不同的系统集成供应商根据其业务特长为金融行业提供了针对内容各有不同的方案,但其整体趋势都是从产品供货向服务外包的转变。

以当前在银行业较热的智慧银行业务作为案例,我们可以看到,这一业务的推广,集成了银行原有业务的多个软、硬件系统,将部分银行业务从柜台引到自助服务中,利用对原有自助服务机具的升级、创新,结合最新的科学技术进行了整合。以IBM公司为建设银行提供的智慧银行解决方案作为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建设银行的智慧银行网点,自助VTM机、全息投影、互动大屏等等产品均由不同厂家生产,符合传统意义上的系统集成。但是以方案提供商角色出现的IBM将这一系列产品与银行实际业务需求进行整合提供了综合解决方案,为银行实现科技创新应用,增加客户满意度做到了推动,因此获得了银行和客户的共同认可,使得智慧银行这一业务在2014年底发展迅速。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现代的金融系统集成业务已经是解决方案的集成。作为服务商,我们需要了解金融行业需求,整合软、硬件资源,将其有机的结合,在银行需要的业务环节上提供出能够解决问题的整体方案。

三、浅谈金融系统集成业务未来发展趋势

在当前行业和科技水平发展的趋势下,笔者认为金融系统集成业务未来发展主要有以下趋势:

(一)以多方合作形成解决方案的集成为主

通过现代金融系统集成业务的发展,我们不难看出,做综合服务的方案提供商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成为金融服务业的一个主要趋势。在为金融行业提供系统硬件产品已经高度成熟的市场中,产品成本已经趋于透明化,利润空间已经不利于服务企业发展,即使在产品上更新换代进行创新,也会在短时间后出现市场相类似产品快速普及的情况。因此,以解决方案为核心,针对客户具体需求,为客户解决实际问题或者为客户带来可观收益的整体方案服务方式将更加受到客户和市场的欢迎。

同时,在市场竞争中,整合同类企业资源进行方案的搭建将促进不同领域的金融服务企业进行合作,形成联盟形式的团体,团体中的企业各自负责其专业擅长的部分,以合作为客户解决问题,弥补了以往各自负责单一范围,无法从实质上解决客户需求的问题。

由此可见,由不同领域的服务提供商共同合作,向金融业提供系统集成解决方案将成为主体趋势。

(二)科技信息化为主

随着科技水平的高度发展,各种新技术应用到生活和工作中的时间越来越短,这就对未来的金融系统集成带来一定影响。作为金融行业,多数服务需要面向社会,需要有大量的客户资源。以目前建设银行提出的“新一代”系统为例,这就是银行自身从需求利用科技信息化进行业务集成的一个典型代表,该系统涵盖了建行多项业务,实现了整体软、硬件的管理与协调。而作为金融行业的服务商,如何利用新的技术应用为金融客户降低成本也是系统服务商需要考虑的关键。针对银行自身发起的系统集成,如何把握机会,及时将新的科学技术引入到服务中来,是未来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

篇2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6X(2011)10-0039-08

一、引 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种形式的金融危机在世界各国频繁发生。特别是2008年10月,以美国次贷危机为根源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全面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各国的经济,因此,金融系统运行与宏观经济之间的关联性问题受到广泛的关注。金融系统具有内在的顺周期性[1],存贷款差、资产价格、银行内部风险评级和贷款损失准备等金融变量与实体经济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正反馈环,放大经济波动。一旦金融出现失衡,在正反馈机制的作用下,其对实体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将是十分显著的,维持金融系统健康稳定运行至关重要。

在金融系统运行过程中,金融风险是与金融运行相伴而生的,金融危机是金融运行最为失败的结果与金融风险暴露最为剧烈的表现。目前对于金融风险的研究更多的关注是金融系统的压力。最早提出金融压力概念的是Illing和Liu[2],将其定义为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预期损失变化或不确定性施加在经济主体上的压力。金融系统在脆弱性状态下容易受到外部冲击影响而产生压力,从金融风险的视角出发,金融脆弱性是指金融体系趋于高风险的状态,泛指一切融资领域中的风险积聚。

收稿日期:2011-07-23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金融风险传导、扩散机制与金融安全动态预警研究”(07JJD790125)和“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冲击的动态计量与国家金融安全预警研究”(2009JJD79001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十二五期间我国金融风险滥测预警研究”(10ZD&010)和“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周期波动动态与宏观经济调控模式研究”(10ZD&006)

作者简介:陈守东 (1955-),男,天津蓟县人,经济学博士,教授,主要从事金融与财务决策等方面的研究。E-mail: chsdchsd@163.省略压力不断积聚扩大就可能会出现金融危机。也就是说,金融压力是金融系统的脆弱性结构和外部冲击共同作用的结果,金融危机是金融压力的极端状态(如图1所示)。金融压力通常可以用连续的压力状态值来刻画,而不用仅局限于描述金融危机的二值变量,并且对是否发生过危机的国家都具有适用性。

Balakrishnan等[3]构建了新兴国家的金融压力指数,并研究了金融压力在发达与新兴国家间传播机制。金融压力对宏观经济影响方面的研究主要有:Cardarelli等[4]通过构建金融压力指数识别金融压力期,在此基础上研究金融压力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指出与银行困境相关的金融高压力期更容易带来经济的下滑;Hakkio 和 Keeton[5]构建了一个反映金融压力状态的堪萨斯城市金融压力指数,给出了金融压力上升导致经济下滑的渠道,并通过分析金融压力指数与代表经济活动的芝加哥联邦国家活动指数之间的关系,研究金融压力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效果,指出金融压力通过增加不确定性、提高融资成本和紧缩信贷标准等方式,使企业、居民和金融机构更加谨慎,进而导致了经济的下滑。陈守东和杨东亮[6]利用银行体系内部变量构建中国2001―2009年银行体系脆弱性月度指数,检验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中国银行体系脆弱性指数间的线性和非线性Granger因果关系,建立马尔可夫区制转移向量自回归模型(MS-VAR),实证分析宏观经济状况和宏观调控政策对银行体系脆弱性的非线性影响。赖娟和吕江林[7]进行了基于金融压力指数的金融系统性风险的测度研究,合成了中国金融系统性风险的金融压力指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金融系统的风险状况。

本文在借鉴以往学者关于金融风险、金融脆弱性及金融危机研究的基础上,选取中国银行部门、证券市场和外汇市场的压力变量,合成一个代表中国金融风险状态的月度金融压力指数,以分析中国金融系统的压力状态,通过马尔可夫区制转移模型区分出高低两种不同的压力区制;不同于传统划分高压力期的方法如标准差、百分比和历史压力期等,该方法考虑压力指数自身的动态演变过程,更具客观性。通过研究金融压力指数与工业一致合成指数间的动态关系,分析金融系统在宏观经济运行中的重要作用,并对2011年中国金融压力的变化趋势进行短期预测。

二、中国金融压力指数与工业一致合成指数构建

(一)金融压力指标选取

本文通过选取银行业的泰德价差、负的期限利差、银行业风险利差、股票市场负的收益、股票市场的波动以及外汇市场的波动6个具有代表性的变量构建中国金融压力指数。泰德价差一般是指银行间同业拆借率与国库券收益率差,它度量了银行同业间的交易对手风险。泰德价差越大表示银行对同业间要求的风险溢价越大,银行间的金融压力也就越大。本文用银行间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与无风险利率之差来近似计算泰德价差。期限利差指政府发行的长期和短期债券的收益率差,也即收益率曲线的斜率,由于银行通常是将短期的存款转变成长期的贷款,因此这个期限利差越大银行越容易获利。相反,负的期限利差衡量了银行收益受危害的程度,这个值越大银行的压力也就越大。负的期限利差用1年期银行间固定利率国债收益率减去10年期银行间固定利率国债收益率计算。银行业风险利差指金融债券的收益率相对于政府发行债券收益率的溢价,它衡量了银行业风险的大小。国外往往应用银行部门的滚动系数来度量银行业的相对风险,但是鉴于中国实际情况以及数据的可得性,我们采用银行的风险利差来近似度量银行部门的相对市场风险。银行业风险利差用金融债总指数(1―3年期)到期收益率减去国债总指数(1―3年期)到期收益率度量。股票市场负的收益用股票价格指数的下跌描述,股票市场的下跌可能意味着巨大的预期损失、高风险或公司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增加,度量了股票市场的风险,本文用上证综指月度收益的负值代表。股票市场的波动能够反映压力状态下对资产价值以及对其他投资者行为的不确定性,股票价格波动用上证综指月度收益采用GARCH(1,1)模型[8]计算的时变方差代表。本文在比较了GARCH波动率方法和CMAX[9]波动率方法后,选择前者来计算股票和汇率市场波动率。因为GARCH波动率方法不仅考虑了原始价格序列的随机生成过程,且时变方差能及时地反映出股票市场的波动变化,而CMAX方法刻画的波动相对简单,且有一个固定的上限1,笔者认为在某种情形下其不能及时有效度量市场压力。外汇市场波动变量用名义有效汇率指数月度变化采用GARCH(1,1)模型计算的时变方差代表。

本文数据的样本区间为2002年1月到2010年12月。鉴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计算压力指数的部分变量采用了变量,但仍能反映出各个市场的风险状况。

(二)金融压力指数构建

对金融压力指标变量泰德价差(x1)、负的期限利差(x2)、银行业风险利差(x3)、负的股票收益(x4)、股票价格波动(x5)和外汇市场波动(x6)进行标准化处理后,等权重加权平均作为本文的金融压力指数式(1)。同时,也可以得到银行部门、股票市场和外汇市场的金融压力子指数。

FSIt∑ni1t1,2,…;n6(1)

其中, xit为第i个指标变量在t期的值,μi为第i个指标变量的样本均值,σi为标准差。

由金融压力指数图2可见,中国金融系统压力状态在不同年份的区别较大,具有明显的高低两区制特征。自2002年以来,中国金融压力变动经历了从较低水平到冲高和回落3个阶段。2002―2007年金融压力变化趋势表现出压力较小和波动较小,2003年6月至2006年6月,金融压力处于相对较低水平。从政策层面看,这期间的货币政策操作以市场化结构微调和窗口指导为主,如下调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调整商业银行自营性个人住房贷款政策。2005年7月启动了汇率市场化改革,施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化解汇率风险。尽管此阶段信贷投放增速仍在两位数上,但金融体系表现出来的压力性继续改善,耦合效应显现。特别在2004年下半年和2007年金融压力值较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的金融压力值明显高于往年,金融压力指数经过大幅快速上升,在2008年9月形成了较高的峰值。这期间货币政策取向经历了“从紧”到“适度灵活”再到“适度宽松”的转变,支持国内建设的信贷政策宽松,潜在的金融压力加大,中国银行体系的信贷风险和流动性风险比较高。面对较高的金融压力,央行及时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控制信贷风险,并制定了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控制银行体系流动性风险,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从2008年10月开始到2010年初,金融压力指数开始出现快速回落,2010年2月以后压力指数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出现一定幅度的波动。

通过观察银行、股票和外汇压力指数图3可见,相对于其它两个指数,股票市场压力指数具有一定的先行性,这体现了股票市场的晴雨表作用。金融系统2008年的高压力值主要归因于股票市场和银行部门。而受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外汇市场波动加剧,压力值从2008年下半年才开始大幅上升,并且直到2009年上半年都处于较高压力状态。图4是金融压力子指数季节调整后TC序列,也具有类似的特征。

(三)工业一致合成指数构建

工业一致合成指数CI以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速为基准指标,通过时差相关分析和K-L信息量等景气分析方法筛选出经济周期波动的一致性指标变量组,其中包括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速、发电量产量、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货币供给(M1)、进口额和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6个指标。各指标均为同期比增长率序列,经季节调整消除不规则因素。用这6个一致指标变量计算出一个代表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一致合成指数CI,如图5所示。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一致合成指数经过大幅快速下降后,在2008年末形成了较深的谷底,经济趋冷。政府采取的保增长措施及时阻止了经济的继续下滑,工业一致合成指数2009年初开始回升,在政府及时采取的经济刺激政策推动下,合成指数出现快速大幅回升,到2010年1月为止连续回升近12个月,显示经济运行在快速回暖后出现过热。随着贷款余额结束长达1年的过热增长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到正常区间,2月以后一致合成指数出现止升回落趋势。

三、金融压力与经济增长关联特征分析

(一)金融压力指数区制分析

为了反映金融压力指数变化的区制特征,通过金融压力自相关、偏自相关函数确定选择AR(3)模型,并通过两状态马尔可夫均值转移的三阶自回归模型(MSM(2)-AR(3))来刻画2002年1月至2010年12月的金融压力指数的动态演变过程。即:

(yt-μst)1(yt-1-μst-1)+2(yt-2-μst-2)+3(yt-3-μst-3)+et (2)

et~i.i.d.N(0,σ2)(3)

μstμ0(1-St)+μ1St(4)

Pr[St1|St-11]p,Pr[St0|St-10]q(5)

这里(L)(1-1L-...-3L3)0的根在单位圆外,yt是本文的金融压力指数。

在Givewin平台上利用Hamilton[10]的精确极大似然估计,得到模型的参数估计结果:

表1MSM(2)-AR(3)模型参数估计表

表2区制转移概率矩阵与各区制统计分析表

由参数估计结果可见,高低区制的金融压力指数均值分别为0.35和-0.12,平均持续期为3.49个月和7.12个月。

图6、图7和图8、图9描述了高低压力期的滤波概率(Pr(St0|y~t),Pr(St1|y~t))和高低压力期的平滑概率(Pr(St0|y~)t,Pr(St1|y~T)),这里 y~t(y1,…,yt)T。

由滤波和平滑概率图可见,两区制较好地刻画了金融压力的区制变化特征。

图10给出了金融压力区制图,其阴影部分为通过两状态马尔可夫均值转移三阶自回归模型(MSM(2)-AR(3))得到的金融压力指数的高压力区间,高压力区制主要分布在2003年下半年、2006―2007年初以及2007年第三季度至2008年末。

2007年10月以来,中国金融压力快速攀升,处于高压力区制,持续时间较长,金融压力受国内外经济与金融形势的不利变化影响显著。2009年金融压力见顶回落至低压力区,根据对金融压力与货币政策的相关分析以及前期的调控经验来看,外部政策及相应经济环境的改变对金融压力的影响具有时滞性,金融压力将在低压力区持续运行一段时期。

(二)金融压力指数与工业一致合成指数关联分析

两状态马尔可夫均值转移三阶自回归模型(MSM(2)-AR(3))刻画了中国金融压力指数的动态演变过程,并区分出了金融系统的高压力期与低压力期。下面我们分析金融压力与宏观经济间的关系。用金融压力指数代表金融系统压力状态,用工业一致合成指数CI反映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状况。为了与一致合成指数保持一致,我们同样使用金融压力指数季节调整后的序列进行分析,为方便分析我们将金融压力指数与工业一致合成指数绘于图11中。

由图11可见,金融压力指数与一致合成指数之间具有较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并且金融压力指数有一定的超前性。两指数的交叉相关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结果表明,两指数的同期相关系数为-0.51,金融压力指数在超前一致指数3期时负相关系数最大达到-0.59。为了分析近期金融压力与经济间的关系,取2005年8月至2010年12月的两个指数做交叉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金融压力超前一致指数4期时负相关系数最大达到-0.65。

表3金融压力指数与一致合成指数交叉相关关系

(三)线性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对金融压力指数与一致合成指数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两者均拒绝了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即两个序列均是平稳的。

线性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由表5给出。

表4金融压力指数与一致合成指数单位根检验

表5金融压力指数与一致合成指数线性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线性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在样本期内,金融压力指数对一致合成指数具有显著的线性Granger影响,但是一致合成指数对金融压力指数没有显著的线性Granger影响。

(四)非线性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Baek 和Brock[11]提出利用相关积分原理估计跨时间的空间相关概率,分析时间序列间非线性Granger因果关系的非参数方法。对于两个严平稳弱相关的时间序列{xt}和{yt},式(6)成立,则称序列{yt}不是序列{xt}的严非线性Granger原因。

Pr(Xmt-Xms

其中,Pr(・)表示概率值,・表示向量的极大范数,Xmt表示领先Xt序列m期的向量,Xlxt-lx和Ylyt-ly分别表示滞后Xt和Yt期序列Lx和Ly的向量,参数e>0,且m、Lx和Ly为给定(均大于或等于1)。

非线性Granger因果关系的检验方法则是利用联合概率比形式表达条件概率,即将式(6)等价地表示为:

(7)

C1(・)Pr(Xm+Lxt-Lx-Xm+Lxs-Lx<e,YLyt-Ly-YLys-Ly<e),C4(・)Pr(XLxt-Lx-XLxs-Lx<e)

C2(・)Pr(XLxt-Lx-XLxs-Lx<e,YLyt-Ly-YLys-Ly<e),C3(・)Pr(Xm+Lxt-Lx-Xm+Lxs-Lx<e)

对于式(7)可采用联合概率相关积分估计量检验,令I(Z1,Z2,e)表示一个仅当两个向量Z1和Z2都在极大范数距离e内取1,否则取0的指示变量,此时可得到非线性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的统计量及其渐近分布:

-〖HT5”〗a~N(0,σ2(m,Lx,Ly,e))(8)

根据式(8)即可检验两个时间序列的非线性Granger因果关系。

对本文构建的金融压力指数以及工业一致合成指数进行非线性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其结果(如表6所示)显示,金融压力指数对于工业一致合成指数具有显著的非线性Granger因果影响,而工业一致合成指数对金融压力指数不具有显著的非线性因果影响。

表6金融压力指数与一致合成指数

注:**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为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五)2011年金融压力与工业一致合成指数预测

用ARMA模型对金融压力指数和工业一致合成指数进行预测,预测结果(如图12和图13所示)表明,中国金融系统压力在2011年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同样对工业一致合成指数的预测表明,2011年各季度末的指数预测值分别为102.34、102.13、103.10和104.50,经过近一年相对紧缩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扩大内需环境政策的变化,工业经济景气下半年将呈现回暖趋势。

四、结论及建议

本文分析了金融压力的生成机理,构建了中国金融体系压力指数,进行了金融压力指数与工业一致合成指数的动态关联分析,并预测了2011年金融压力趋势,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及建议如下:

第一,在金融系统运行过程中,金融风险是与金融运行相伴而生的,金融压力是金融系统的脆弱性结构和外部冲击共同作用的结果,金融危机是金融压力的极端状态。如果系统中的风险被有效控制,那么系统的风险将逐渐减弱,其压力性将伴随着金融运行依然保持着稳健的波动变化。

第二,选取银行业的泰德价差、负的期限利差、银行业风险利差、股票市场负的收益、股票市场的波动以及外汇市场的波动6个具有代表性的变量构建中国金融压力指数。中国金融压力在2002―2007年变化趋势表现出压力和波动较小;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的金融压力值明显高于往年,在2008年9月形成了较高的峰值;受宏观调控的影响,从2008年10月开始到2010年初,金融压力指数开始出现快速回落,2010年2月以后压力指数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出现一定幅度的波动。

第三,MSM(2)-AR(3)模型刻画了中国金融压力指数的动态演变过程,并区分出了金融系统的高压力期与低压力期。高低区制的金融压力指数均值分别为0.35和-0.12,平均持续期为3.49个月和7.12个月。中国金融系统高低压力状态特征非常明显,虽然高压力区制的持续时间短于低压力区制,但是仍有3.49个月的持续期。因此,政府部门应该在金融系统处于高压力期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金融压力,避免金融风险集聚到一定程度而发生金融危机。

第四,Granger线性与非线性因果关系检验表明,金融压力指数对工业一致合成指数有显著的线性和非线性Granger影响,反之却不成立,说明中国金融系统压力状态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较为显著,并且金融压力状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宏观经济的趋势。因此,应该加强对金融压力的预测与研究,控制金融压力水平以准确把握宏观经济的走势,避免金融压力过高对宏观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第五,本文预测表明,中国金融系统压力在2011年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工业一致合成指数 2011年下半年将呈现回暖趋势,说明目前紧缩的货币政策已经显示出了一定作用,金融压力已经下降并且宏观经济有所回升。但是,目前金融压力仍处于高压力状态,所以政府应考虑继续应用适当的货币政策,进一步降低金融压力风险水平,维持金融系统宏观经济的健康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 Borio, C., Furfine, C.,Lowe, P.Procyclicality of The Financial System and Financial Stability:Issues and Policy Options[R].BIS Papers,No.1, 2001.1-57.

[2] Illing, M.,Liu,Y.An Index of Financial Stress for Canada[R].Bank of Canada Working Paper,No.2003-14, June.

[3] Balakrishnan,R.,Danninger,S.,Elekdag,S.,Tytell,L.The Transmission of Financial Stress from Advanced to Emerging Economies[R].IMF Working Paper,wp/09/133,2009.

[4] Cardarelli, R., Selim, E.,Subir, L.Financial Stress, Downturns, and Recoveries,Forthcoming[R].IMF Working Paper, 2009.

[5] Hakkio,S.,Keeton,R.Financial Stress: What Is It, How Can It Be Measured, and Why Does It Matte[Z].省略,2009.

[6] 陈守东,杨东亮.中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的动态分析与预测[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4).

[7] 赖娟,吕江林.基于金融压力指数的金融系统性风险的测度[J].统计与决策,2010,(19).

[8] Bollerslev, T., Chou, R.,Kroner, K.ARCH Modeling in Finance: A Selective Review of Theory and Empirical Evidence[J].Journal of Economics, 1992,(52): 5-59.

篇3

中图分类号:F8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0)06-0079-02

一、问题的提出

传统宏观经济学对于经济周期的解释大体可以梳理为以下几大流派:一是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经济周期理论,将经济周期归因于货币和信贷的扩张收缩,引起经济的繁荣和衰退。认为货币是影响总需求的最基本的因素。扩张时,利率下降,投资增加,经济走向繁荣;收缩时,利率上升,投资减少,经济则走向衰退;二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萨缪尔森为代表的乘数―加速模型认为,I增加―产量y增加―I更大―y更大―经济的繁荣;产量Y达到一定程度时,社会总需求和资源的限制会使产量增加困难―I下降―y的下降―经济萧条;萧条持续,产量回升―I的上升―产量增长-经济复苏繁荣―该模型说明乘数和加速数的相互作用导致总需求的规律性变动,从而引发经济波动;三是政治周期理论,代表人物诺德豪斯。经济波动是政治因素的作用,新的经济政策和货币政策会影响国民经济的阶段性发展,从而使得经济同政治同一个周期发展;四是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技术冲击是经济波动的根源。技术变动会引发产出、消费、投资和就业等实际变量的波动,而且技术是最持久的变动因素;经济周期导致的产出波动不是实际GDP对潜在GDP的偏离,而是潜在GDP自身的变动,即周期表现为经济趋势本身的波动,不是经济围绕某个趋势的波动,也就是周期不是偏离均衡,而是均衡自己变动。既然本身经济是均衡的,便具有帕累托效率,不存在市场失灵,政府没必要干预经济。代表人物是200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普雷斯科特,基德兰德;五是建立在信息障碍条件下的货币周期模型,代表人物―卢卡斯。价格和工资变动的错觉会使得人们提供的劳动力过多或不足,从而导致产出和就业的周期性变动;六是心理周期理论 。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乐观和悲观的预期态度会引起经济繁荣和萧条的更替,媒介是投资。但2007年以来世界金融危机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并不能为传统的宏观经济周期理论所解释。例如,美国五大投资银行之一的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后,全球融资成本急剧上升并加剧了经济衰退。此后美国政府没有再让任何一家大型金融机构直接破产清偿,反而不惜对金融系统注资超过7 000亿美元之巨,拯救了包括AIG、花旗银行等大型金融机构,重组了美林证券,华盛顿互惠银行等其他一些金融机构。2009年2月到5月,美国政府对国内的主要银行进行了压力测试。检测了在美国经济可能出现的最差情况下,美国银行系统是否仍然安全,需要补充多少资本金。并随即向社会公布了压力测试结果。虽然压力测试的结果在公布之后一直备受置疑,但是今天回头看来,压力测试及其结果的公布极大地缓解了市场对于美国金融体系的疑虑,稳定了投资者的信心,并对美国经济的复苏产生了重要和积极的作用。

为什么雷曼兄弟公司的破产清偿会立即引起全球金融市场的融资困难并加速经济衰退?为什么美国政府可以允许通用汽车公司破产清偿,但却不能再接受大型金融机构破产清偿?为什么调查美国银行系统的健康状况而不是任何其他行业的健康状况、竞争力水平对美国经济的复苏产生了如此重要的影响?为什么在避免经济持续衰退、促进经济复苏的过程中,金融系统如此重要?这引起了学术界对金融系统功能与宏观经济波动关系的重新思考。显然,金融系统运行是否正常,也是影响一国经济的重要原因。传统经济周期理论忽略了金融系统及其功能。本文试就此做一些初步探讨。

二、金融系统与宏观经济

现代经济体中金融系统最基本的功能是融资。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而言,拥有富裕资源的人是储蓄者,他们带来了储蓄(S),而需要富裕资源的人是投资者,他们需要投资(I)。宏观经济平衡的基本等式就是:

也就是所有的储蓄刚好等于投资。这时,整个经济的整体收入正好等于消费(C)、投资与政府支出(G)的和,总收入正好等于总支出,宏观经济也就自然达到了平衡。

但是,令储蓄转换为投资的现实过程总是存在种种问题与风险。美国学者米什金(Mishkin)指出,在所有的投资和融资过程中,都面临着信息不对称问题。金融系统或金融市场的存在正是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种种问题而应运而生的。例如,一个家庭主妇面临借款给钢铁公司让其新建生产线的机会,但这个家庭主妇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能力去了解钢铁公司的财务状况,盈利能力,产品的市场前景等等,更不用说进一步监督钢铁公司是不是将这笔资金用于投资金融衍生品等高风险活动。由于信息不对称,如果没有银行,个体储户不会借钱给自己不熟悉的钢铁公司。反过来,钢铁公司得不到千千万万个如同家庭主妇的贷款,也就无法新建生产线。现代金融机构如银行出现之后,许许多多个体储户把钱放在银行,银行就可以给钢铁公司贷款新建生产线,委派专业人员核查企业的财务状况,了解产品的市场前景和后续监督钢铁公司有没有将贷款挪作他用。这样信息不对称问题就在相当程度上得到了解决。不仅商业银行,包括证券研究(提供各种报告说明宏观经济、公司、行业的状况和前景)、信用评级机构(提供借款者偿债能力和意愿的评级),上市公司定期报告(披露公司的经营,财务等等判断公司前景的信息)等等一系列金融机构、制度和金融产品的存在,都与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有关。正是金融系统以及各种金融工具的出现,相关制度与产品的正常运作,才使得宏观经济保持了稳定与增长。一旦金融体系出现不能正常工作的情况,一方面企业家无法获得资源进行新的投资,而没有投资就没有新的产能扩张和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每一分钱的储蓄对应着相应的产品和劳务,企业家不能获得体现这些产品与劳务价值的资金去投资,也就意味着这些产品与劳务的产出过剩。当储蓄转换成投资的通道不畅通之际,被宏观经济学家视作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等式:I = S

就不再成立,宏观经济就会失衡,于是经济萧条就出现了。

美国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后,包括伦敦银行间市场利率在内的许多借贷利率都出现了飙升,许多短期借贷几乎在一夜间消失了,大量实体企业出现了融资困难,导致了实体经济进一步衰退。雷曼兄弟破产之后的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表现,直接显示了金融系统融资功能受损对实体经济造成的影响,是金融系统功能受到损害并影响宏观经济波动的一个典型案例。由于大型金融机构的破产会影响整个市场对于金融系统的信心,影响储蓄向投资的传导渠道,对宏观经济正常运行构成系统性风险,因此美国政府不惜斥巨资拯救其主要金融机构,同时要进行“压力测试”,向社会说明金融机构的健康状况。而通用汽车公司破产,只对宏观经济造成局部影响,这就是美国政府对待金融业与其他行业的态度差异巨大的原因。日本经济在上世纪90年代经历了“失落的十年”。从传统的宏观经济理论来看,90年代日本的劳动力供应,土地供应,技术水平与80年代并未出现巨大的差异,但日本经济增长却出现了长期的停滞。原因是日本银行系统处理坏账用了太长的时间,造成了投资者信心低迷,金融系统的“亚健康”状况导致日本经济的长期低迷。

三、 宏观经济周期理论的研究应当包含对金融系统的研究

金融系统运行及其功能对于宏观经济波动影响的探讨,无论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宏观经济模型应当讨论金融市场的功能和稳定性并将其作为研究经济周期的重要变量。因为金融系统本身的健康是宏观经济正常运行的基础,可能造成金融系统出现问题的因素也将会对宏观经济的波动造成影响。例如,对于金融系统的一个分支银行业而言,存在着包括流动性风险、财务风险(高杠杆风险)、信用风险等多种系统性风险,这些风险一旦出现就会导致银行业的危机,进而影响到整个宏观经济的稳定。从这个意义上讲,宏观经济学家需要从理论上去关注银行业出现的中观层面的问题,并将其纳入宏观经济模型加以考察。除了银行业保险、信托、证券等金融系统的其他行业有哪些内在的系统性风险?如果出现会对宏观经济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等等,都应作进一步研究的讨论与研究。

其次,在政策层面上,宏观经济的决策层应当将金融系统的安全性指标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例如,是否应当持续性的采取扩张的财政政策或者是否应当加息,不仅应当关注就业、通胀、经济增长等宏观指标,同时也应当关注中观的金融系统的安全性指标,如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信贷占GDP的比重等。以2009年中国银行业近10万亿的信贷为例,由于信贷投放过猛,目前中国的银行业整体健康状况已有下降趋势。这种情况下,继续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要求银行信贷支持的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使用必须更加谨慎小心。我国政府在实践中已开始关注金融行业的中观指标并将其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但如何将其理论化,值得宏观经济学家进一步探讨。

最后,米什金还指出,在储蓄者与金融机构之间也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比如说储蓄者不知道那家银行是健康的,因此当一家银行破产之际,所有人都会去银行把钱取出来。市场恐慌而引发的“羊群效应”也是金融危机的根源之一。通常情况下,是政府提供储蓄保险(如美国政府提供的储蓄保险是,无论哪家银行破产,个体储户的储蓄总能够得到国家全额赔偿)或者是银行国有化(如近期爱尔兰对于国内盎格鲁――爱尔兰银行的处理就是将其国有化,中国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也被普遍视作为国家信用支持),通过国家信用让储蓄者放心,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政府再重新着手解决银行系统内部的问题。但现在许多国家经济体都负债高昂,希腊等国出现了债务危机,国家信用亦受到质疑。如何解决对国家信用担心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笔者以为,加强市场的信息透明度是一个好办法,美国政府进行的银行压力测试提供了一个良好范本。通过公布更多的关于银行的信息,美国政府解决了区分好银行和坏银行的问题,进而恢复了整个市场对于国家金融系统的信心。因此,金融系统应当定期提供有关自身的更多信息,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维护金融系统和宏观经济的稳定。

参考文献:

[1]宋清. 经济周期理论发展综述与评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10).

[2]Frederic S. Mishkin. “Understanding Financial Crisis: A Developing Country Perspective”[J].NBER Working Paper,5600. May, 199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