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茶文化的寓意

茶文化的寓意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14:44:28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茶文化的寓意,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茶文化的寓意

篇1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7-0063-02

差异化教育首先要承认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并尽量通过教育使每一个有差异的学生均能在差异化教育中受益。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我们也可以理解“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教育理念。即只要相对于昨日的自己,学生有所进步,就是教好了。实施语文的差异化教育要坚持一个根本原则:“让每一个有差异的的学生都能体会到语文学习的幸福,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

一、进行差异化分组

1.在语文教学中,差异化分组是教学的起始环节,是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的有效手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根据他们在某个方面呈现出的群体性特点进行分组编排,以便在教学中能够有意识地观察他们的学习行为,记录他们的学习成绩,逐个讲解等。具体到语文教学中来说,就是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质进行分组,例如有的学生理性分析能力较强,对理科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比较突出,但对于语文的理解和学习存在不足;有的学生感性思维发达,情感领悟能力比较突出,语文学习也比较得心应手,可以以此作为差异化分组的依据。也可以按照他们对语文的喜爱程度,语文成绩进行分组等,总之,分组是为了找到学生的特点,按特点开展教学的第一步,在差异化教育中只有分好组,才能找到下一步努力的目标。

2.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差异化教育,不但要体现在学习方面、纪律方面、时间方面、措施方面以及思想方面,还应该将学生的管理差异化,也就是差异化教育。具体到语文教学过程中来讲,就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有差别的监督方式,例如对待成绩比较好的学生,要提出比一般学生更加严格的要求,并保证要求的合理性,以学生能接受的方式固定下来。对待成绩和课堂表现一般的学生,应以对比的方式找到他们比优等生差的原因和比后进生好的原因,积极提出表扬,并充分发挥其长处,帮助他们及时改正不足。对待比较差的学生,应以改变他们的态度和习惯为主要突破口,在管理时重点予以关注。总之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异的,这种差异要在教学管理中充分体现出来。

二、按照差异化分组,进行差异化要求

1.依靠他们现有的知识,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然后教师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分别提出差异化的要求,包括: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的差异化;学生在学习中的差异化;学生在复习过程中的差异化。针对分组的差异和区别的要求进行有区别的辅导。笔者通常使用的是一个小组辅导和个别辅导相结合。

2.初中语文的差异化教育,要在后进生身上下足够大的力气,提供各种机会培养后进生的成就感,从而培养后进生的学习兴趣。具体到教学过程中就是,要求教师在语文课题上要有能与后进生学习相适应的差异化的课前预习,课堂提问也要分别进行,并且在作业批改中突出对后进生的关注,对他们的长远发展提出预设。例如,在课堂提问过程中,对优等生的要求是可以进行完整表述,后进生的要求要视情况而定,完整复述就可以了;在作业批改时,要求老师对差异化的分组做到心中有数,能对后进生做出特别关照,每天按照名单亲自细致的检查作业,并写下简短的鼓励性批语,像表扬优等生背出全文一样表扬后进生,给予后进生多一点的鼓励,并告诉后进生:“相信你明天还能背出一段来”。

3.根据新课改要求,初中学生在语文方面应具有的识记能力,阅读能力,筛选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等方面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差异。作为语文教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一颗“向学”和“想学”的心。教育工作者应能根据学生的差异情况,进行差异化的辅导。

4.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问题以促进教学过程的展开。在设置问题中,有些问题对后进生来说总是难以回答的。我们应坚持“心系后进生”的理念,这是对复杂问题的简单回答,老师应给予后进生优先的权利,因为他们回答的难度系数较高。给后进生优先的完整的、语言描述的机会,在后进生的答问中,教师应特别强调,重点敲击,形成非常清晰、完整的答案呈现出来。然后再加以重复,使后进生在原有的语言描述上,建立自己的知识。

三、语文的差异化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在初中实施语文的差异化教育要求教师应对差异化教育有充分的了解和认同,并且应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服务意识,具有丰厚的人文底蕴和一颗善良的心。笔者认为作为教育工作者就应该从以下三方面努力:

1.不断完善差异化教学方法。教师应注意观察平时差异化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认真分析,科学总结,不但要找到问题出现的原因,而且要大胆提出对以往教育方式的革新,任何工作只有在总结中才能不断进步。

2.与差异化教育对象的沟通。在差异化教育中,除了教育工作者的努力,还应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予语文教学充分的配合,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当和学生保持充分的沟通,让他们知道差异化教学,并理解这种做法的益处。

四、总结

针对学生的差异化教育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和以往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教师不再像以前那样把全班学生只当做一个整体,只备一次课,所有学生都要面对相同的问题,做相同的作业。而是要求把学生这个群体,不断地细化、个体化,要针对每一个人进行教育,只有这样的教育才是公平的教育。当然,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作强度也加大了,但对学生语文水平的提升是显而易见的,为此本文就差异化教育这个问题作了一些分析,主要是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如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探讨不同的教育策略,希望能对语文课改提供一些参考。

篇2

在日语中,“道”作为“汉语造语成分”用法很是广泛,除表示道路(国道、轨道、铁道、隧道……)、准则、道理(王道、佛道、邪道、正道、常道……)等外,更多地是表示专门的技艺、学问。如日本茶道、剑道、柔道、书道、花道、艺道、香道、歌道、武道等,都是作为日本人的一种素养而专门学习的技艺。在我们中国,一般说来人们是不会轻易称"道"的,因为对于中国人来说,“道”是一种政治主张或思想体系,带有崇高性。而日常可以称之为"道"的,恐怕只有茶道了。喝茶,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日常行为,但是它已经形成了中国人自己的一种文化,一种意境。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中国茶业的发展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茶道兴于唐代,盛于宋、明。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以前的巴蜀,当时的巴蜀,以茶作为一种贡品,在茶业史上已有突出的地位。两晋三国时期,巴蜀增强了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长江中游地区茶业开始发展壮大,随后波及到了长江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到了唐朝,茶业传播到了长江中下游地区,而且当时的制茶技术也发展到了一个高水平,使得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当时的茶叶成产技术中心,带动了全国各茶区的生产和发展,而“茶道”一词也在当时产生。

中日文化交流始于7千年前,但中日茶文化的交流是随着遣唐使的出现才开始的。日本开始学习引入中国古老文化,奈良时期,中国朝廷赐茶给日本,日本从此开始接触到茶。公元805、806年,日本日本最澄、海空禅师来中国留学,回国时带回了茶籽,开始建立茶园,开始了日本的茶业的发展。但是中国的茶叶开始传入日本时,只作为“药”来饮用。但中途由于宇多天皇下令终止与中国的交流后,中日茶文化的交流也因此中断,直到宋代的荣西禅师又从我国传入茶籽种植。十六世纪末,千利休继承、汲取了历代茶道精神,创立了日本茶道。

中国茶道融入了儒家,道家和佛教思想,三者相互结合,体现了“礼义仁德” 等道德观念。自古以来,各寺庙历代都有种植自己的茶园,来满足僧人对茶的需求。因为僧人们都把茶作为修身养性时的伴侣。高僧们竞相以茶为题,吟诗作对,把佛教中的哲学思想和理念运用在茶上,深化了茶道的思想内涵,丰富了茶文化的内容,给茶文化更增添了一种神韵。而日本茶道则主要讲究中国的“茶禅一味”的思想,吸收了部分中国茶文化的思想,表现了中国的传统思想与美德。它告诫人们要修身养性,平等待人,和平共处。

中国茶道,很大程度上是在树立茶德的基础上创立的。茶道讲求的是精神内涵。中国茶文化继承了儒、佛、道的精神理念,把饮茶等茶事活动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茶的品饮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达到精神和人格上的洗礼,这就是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

台湾中华茶艺协会表示,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讲究的是“清、敬、怡、真”。“清”指“清洁、清廉、清静、清寂”。不仅要讲究事物外表的清,更重要的是讲究内心的宁静、明廉、知耻。中国茶文化最初由饮茶上升为精神活动,与道、教的追求静清无为有着渊源关系。 “敬”是万物之根本,是指对人尊敬,宽以待人严于律己。要诚恳待人不能带有轻视虚伪之意,谨慎行事。“怡”则带有愉悦之感,是指茶道中人的一种身心的享受。消除人与人之间的纷争,培养自身的宽阔胸襟,远大目光。“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要以科学的方法求取饮茶的真谛,求得一切事物的至诚。总而言之,就是感悟人生的真谛,用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待人,尊重别人,更要尊重自己。

日本茶道的茶道虽然起源于中国,但远不及中国的历史悠久,但是发展至今,它也拥有了自己独特的名族色彩。日本人把茶道视为日本文化的结晶,也是日本文化的代表。它将日常生活与宗教、哲学、伦理、美学融为一体,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文化艺术活动。日本的茶道不是个人的茶,而是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陶冶人们的情操,培养人们的道德观和审美观。通过茶道使人们摆脱现实社会的制约,从内心得到共鸣。

日本的茶道要求严格,步骤繁琐,而且,根据来宾身份,地位的不同或是季节的不同,室内装饰摆设也要有所改变。同时,主持人的动作要规范流畅到位,并且与音乐相融合,伴有节奏感,这样才能表示对来宾的尊重。体现了“和、敬”的精神。而日本某些有地位的家庭有专为品茶或举行茶会而建的茶室。大小以“榻榻米”四叠半为标准,面积大于四叠半的称做“广间”,面积小于四叠半则称作“小间”。一般在茶室旁有一个“水屋”,用来准备和清洗茶具。茶具要保持清洁,同时品茶之人的心情也要清净。泡茶时,茶室要求气氛怡静,茶人表情庄重。体现了“清、寂”的精神。总之,“和、敬、清、寂”就是希望我们在品茶之时扫除心中杂念,去享受茶室的宁静,好好地去喝一杯茶。

日本茶道中,客人入座后,茶师就按规定点炭火、煮开水、冲茶或沏“抹茶”。泡茶过程中,有时会使用一种圆形竹刷的茶具,搅和茶叶末起泡方可饮茶。客人在品茶时,要将茶碗放在胸前顺时针转两次,每次约30度,然后开始品茶,每次一小口,不能一次喝完。品茶完了,右手指在品茶处稍稍擦拭,再逆时针转两次以还原。日本茶道在服装方面,也很有讲究。必须穿黑色的带有白色纹饰的和服。

日本茶道讲究之典雅,礼仪,使用茶具之精,恐怕与茶道元祖中国相比也有过之而无不及。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很难想象日本的茶道的严谨,复杂。它已经超出了品茶的范围,可以说是精神上的享受。

然而,中日茶道也存在着相同之处,那就是茶道都体现着生命的生生不息,体现着生存的喜悦之意。因此,在茶室可以安放一些小生物,譬如:插花或养鱼,养鸟之类的。但不宜多放,以免破坏了茶室原有的纯朴之味。品茶时可以相约几个茶友,边品茶,边体味这些小生物的美好。但这些小生命即将凋谢之即,大家也可以相互交流,感悟生命的凄凉与衰败。通过友人之间互通心得,进一步培养对生命的无畏。

同样是品味生命的枯竭,日本茶道重在欣赏其死亡,而中国茶道则重在使我们更加珍惜生命,欣赏生命。这就是中华文化高于日本文化之处,更是中国茶道胜于日本茶道之处。

中国的茶文化可谓在各个阶层都很普及。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茶文化甚至深入到了市民阶层,茶成为友人之间交流的媒介,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而日本的茶文化尚未到达全民化程度。但是日本的茶道却具有典型性,具有相当程度的民族特色,相比中国茶道,由于太过普及,无仪式性,所以一说到茶道,往往首先会想到日本。

中日茶文化的交流经历了一千多年,也可谓历史悠久。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社会的发展主流,中日两国在多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中,关系由紧张慢慢发展到和平友好往来,中国的茶文化在其中也有着一定的带动作用。中国的茶文化现在正一步步走向世界,走入各国文化中。中国茶文化一定程度上缓解中日两国紧张的局势,增进了彼此之间的友谊。

喝茶能缓解心情,舒缓压力。独自倚在窗边,静静地品上一杯茶,回忆过去的时光,构思美好的未来,甚是惬意,让人陶醉。“萦萦茶香,伴我一世;悠悠岁月,与茶共度。与细品慢啜中体会茶之神韵,追求人生的泰

然!”

【参考文献】

[1]漫谈儒家思想与中国茶道精神--《茶叶通讯》2004年03期

[2]中华茶艺的基本精神--《农业考古》1993年02期

篇3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9-0164-02

一、文化有广义的和狭义的

我们这里所说的文化不是泛指的一般知识,而是“在某一民族、宗教或组织中,其传统的独特结构所含有的惯常信仰、社会礼仪和生活特性的总体”。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每个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且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因此文化具有民族性,通过民族形式的发展,形成民族的传统。文化又是独特的,各种文化是互不相同的,特别是中西方文化,由于地域及生活环境不同,造成中西文化的差异,这是一种客观存在。作为文化的载体,语言记录了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史,它是一面镜子,反映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全部活动方式,所以说语言与文化有着许多密不可分的关系。对待异域文化,首先有个出发点的问题。不管那个民族或那个人,在空间上无疑都会取自己所处的位置,作为视野的出发点。在这个意义上说,以“我”为中心或以“我”为本的倾向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一种主要倾向。问题是人们能否意识到这一倾向有可能带来的视野狭窄或其他危害。站在自己的位置上,以自己为中心,未必就一定会有危害。不同民族的文化之间,具有差异性,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按《辞海》的解释,所谓差异,就是没有激化的矛盾。如何对待异域文化?是激化矛盾,还是互通有无、互相尊重、平等对待,这是个关键问题。

二、翻译是文化的传媒,起着不同文化交流的中介作用,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桥梁作用”

面对不同文化差异,面对事实上存在的矛盾,翻译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对待不同的文化,是偏向一方,以牺牲一方的利益为代价?还是以不偏不依的态度,努力促进沟通与交流?翻译活动,就其具体操作而言,是不同语言的转换活动,而就其实质而言,是一项跨文化的交流活动。翻译活动从一开始出现起,便与各民族之间的各种形式的交流往来结合在一起,没有交流,就没有翻译的必要,没有翻译,异语、异质文化之间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交流。中西文化差异较大,涉及的范围也很大,不能一一论及。本文就人们熟悉的动物龙狗的翻译浅谈中西文化的差异。

三、龙(dragon)

汉语和英语中都有“龙”的字眼。但在汉语中,龙(Chinese dragon)多用于好的意思,如龙飞凤舞(气势雄壮奔放),龙凤成祥(吉祥如意),龙腾虎跃(威武雄壮,意气昂扬),等等。在中国,有关龙的文化可谓渊源流长。在中国古代传说中,龙是一种会飞、会走、会游泳、可隐可现、能兴云降雨的神奇动物,常被引申为“珍异”、“高贵”、“吉祥”的象征。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皇帝就是“龙”的化身,谓之“真龙天子”,其后代就是“龙子龙孙”。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汉语也沉淀出了龙王或龙公(神话中统领水域掌管兴云降雨的龙神)。龙颜、龙庆、龙宫(豪华住宅)、龙袍及至龙头(关键人或事)等许多与“龙”有关的吉祥话或敬语;甚至有许多带“龙”字的地名、物品名(食物、药品)等,如:龙亭(河南开封)、龙华寺(上海龙华)、龙兴寺(安徽凤阳)、龙虎山(江西贵溪)、龙门石窟(河南洛阳)、龙江玛瑙(黑龙江省)、龙虎会(广东名菜)、龙井(优质名茶)、龙骨水车(古代水工具)。在人们的生活中,有耍龙灯和赛龙舟等喜庆活动,还有传统的端午节(Dragon-boat Festival)等等;龙还是中国特有的十二生肖之一,人有龙属,岁有龙年。这些均来自于古代汉民族对龙的信仰和崇拜。现在作为炎黄子孙的汉民族常自称为“龙的传人”。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和民族精神的体现已众所公认。

在英语中,“龙”(dragon)是没有地位的爬行动物,是令人憎恨的象征。因为在西方神话传说中,龙(dragon)是一只巨大的蜥蜴,长着翅膀和长长的蛇尾,身上有鳞,能从嘴中喷火。《圣经》里多次提到的魔鬼撒旦(Satan)是一个与上帝作对的诱惑者、考验者和反叛者的形象,它就被称为great dragon或old dragon。因此在西方人的心目中dragon(龙)总是代表邪恶、恐怖。如果描写一个尊贵、善良、忠诚绝不用dragon。因为:If you call a woman a dragon,you mean that she is fierce and unpleasant.(如果你把她叫作龙,那么你的意思是指她凶狠,让人讨厌。)

四、狗(dog)

汉语和英语“狗”的含义大不一样。在中国,由于狗的听觉、嗅觉都很灵敏,主要被当作看家护院的家畜豢养,因此就被用来比喻供使役、助人作恶的人,如:狗腿子(帮凶,走狗);狗崽子(遭唾弃之人的子女);狗血喷头(骂得淋漓尽致,非常厉害);狗急跳墙(走头无路时不择手段);狗头军师(为坏人出谋划策的人);鸡鸣狗盗(卑下而不足道的技能或本领);鸡犬不留(杀戮残酷);鸡犬不宁(骚扰十分厉害);狼心狗肺(贪婪、狠毒)等等。在英语中dog这个词有时含有贬义,用来指层次不高的人或物,如;This country is going to the dogs.(这个国家糟糕得快完了。)然而,在西方,人们通常将狗作为宠物来养。狗被称为人类最好的朋友,是人忠诚的伴侣动物。因此西方人从不吃狗肉,对其他民族食狗肉的行为感到不解与反感。正是基于这种文化底蕴,英语语言中这个词或与之有关的各种说法多含褒义,或是含中性意义,如;top dog(最重要的人物),lucky dog(幸运儿);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He worked like a dog. (他干得十分卖劲);It rains cats and dogs. (天降倾盆大雨)。另外,dog有时用来指人(意为guy或fellow),如dirty dog(坏蛋);handsome dog(美男子)。还可以表示一种亲切得关系,如:You lucky dog.(你这个家伙真走运);What a lazy dog he is.(他这个家伙真懒)……这些话不仅没有任何侮辱、贬低他人的含义,相反听起来让人有种亲昵的感觉。

当今世界变化越来越快,时尚的变迁、科学的日新月异,哪怕是日常生活中极其细小的变化,都与人们的生活经验、社会结构、价值观念和等有许多密不可分的关系。熟悉人们的生活环境、了解本国与他国的文化背景知识对填补中西国家的文化差异、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际会大有益处。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