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自然环境特征

自然环境特征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14:44:43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自然环境特征,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自然环境特征

篇1

1 前言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水利工程建设进入加速期,而水利工程对国计民生的积极作用是非常重要,比如水利工程在发电、防洪抗旱及水力资源综合使用等等方面都发挥着很大的效益。然而水利工程的建设有又势必会改变自然环境原来的面貌,这种对自然环境的快速改造肯定会对周围的自然环境产生影响,其中既包括有利的影响,也包括不利的影响。然而自然环境的未知因素又会对水利工程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自然环境和水利工程建设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是相辅相成的。因此,本文着重分析了环境地质对水利工程的影响,以期为水利工程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作出一定的贡献。

2 从地质环境的角度分析水利工程的特征

水利工程是指调配和使用自然环境中的地下水资源和地表水资源,从而达到消除水患利国利民的目的而建造的工程。当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水资源,而水又经常带来灾害,因此,水利工程的修建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而地质环境主要是指地表面下的坚硬壳层,即岩石圈,地质环境的变化对水利工程的影响巨大,因此,水利工程要适应地质环境的改变,从而表现出其特有的工程特征,这些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水利工工程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水利工程不仅仅是通过它的建设任务对所在区域的经济社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而且在对湖泊、江河以及附近区域的自然资源面貌、自然景观、生态环境,甚至是对所在区域的气候,都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这种影响有好的方面有坏的方面,因此,相关部门在规划设计水利工程时,必须对这种影响进行充分的估计,努力发挥水利工程的积极作用,尽量避免其消极的影响。

二是水利工程的施工条件复杂。水利工程中各种水利设施及其水利建筑都是在不能准确预计和把握的水文、气象、地质等自然环境条件下进行运行和施工的,这些不确定的自然环境使得水利工程的施工条件很复杂,给水利工程的施工增加了很大的难度,这些自然环境条件又多承受水的浮力、推力、冲刷力、渗透力等的作用,工作条件较其他建筑物就更加复杂了。而水利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又在不断的改造附近的自然环境,包括气候、地质等方面,这又使得水利工程施工面对的自然条件处于动态化过程中,使得施工条件无比的复杂。

三是水利工程的效益具有随机性。根据每年水文状况不同,水利工程所产生的效益会有所不同,农田水利工程还和当地气象条件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影响面广。水利工程规划是流域规划或地区水利规划的组成部分,而一项水利工程的兴建,对其周围地区的环境将产生很大的影响 , 既有兴利除害有利的一面,又有移民、浸没、淹没、迁建等不利的一面。为此,相关部门制定水利工程规划,就必须从流域或该区域的全局出发,以期尽量减低不利影响,收到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的最佳效果。

3 环境地质对水利工程的影响

环境地质对水利工程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泥石流、滑坡等动力工程地质现象和砂土液化、地面沉陷、水库边岸再造、黄上湿陷等各种地表变形或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还包括地表岩土体的性质变化。

3.1 水体环境在坡体移动中起着无法估计的作用。水体环境对坡体滑动的作用如此之大,主要是由于水的作用使得岩石体的抗剪强度下降,而增加了裂缝的水压力和上浮力,这些因素导致坡体的稳定性有所下降。如果没有水的作用,一般不会出现坡体滑动的地质破坏现象。当然环境地质构造与坡体滑动的形成有很大的关系。

3.2 水利工程的不断建设会使得附近流域水位上升,上升的水体淹没原来的土层,从而使得原来的土壤饱和,并且逐渐软化。水利工程的建设使得水位不断升高,被淹没的土壤含水量也会随着升高,这样土壤的内部凝聚力和内部摩擦面也会随之减小,那么土体的抗剪强度下降,造成水利工程附近土地不同程度的沉降,那么按照原来土体情况规划设计的水利工程施工方案就会受到附近土层降低的影响。

3.3 水利工程的建设,使得附近区域的环境地质沼泽化。正如上面所描述的情况,水利工程完工后,会使得附近水域的水位升高,那么水利设施附近的土壤会长期浸泡在水中,这会使土质变化,形成沼泽化或盐渍化土壤,这又会使水气界面的交换速率降低,因此富氧能力减弱,藻类大肆生长,使得水库水质变差。

4 总结

水利工程是利国利民的工程,但它也对自然环境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反过来,自然环境也会影响水利工程建设。本文正是在此背景下,分析了环境地质对水利工程建设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多方面的,综合性的,因此我们对水利工程建设和环境地质的影响分析也要多方面、综合分析,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篇2

本文作者:姜胜杰作者单位: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

公共空间为环境陶艺提供空间基础

环境陶艺所存在的公共空间环境必须具有“公共性”,可以说如果没有具有“公共性”特征的空间环境,就没有环境陶艺。但又如何使空间具备“公共性”特征呢?这一点取决于历史和社会的发展水平。公共空间存在的条件是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状态具有“民主性特征”。在封建社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对作为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大众来说,他们只是存在于这种空间环境之中的劳动者,无权享用这种空间环境以及存在于其中的艺术品,其专制体制决定了不可能存在“民主性”和“公共性”,也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公共空间环境。在这个时代产生的环境陶艺也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环境陶艺,如明代的九龙壁,虽然其材质是陶瓷,也存在于开阔环境之中,但由于当时的社会状态不是民主社会,九龙壁存在的开阔环境不是当代真正意义上的公共空间环境,所以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环境陶艺作品。随着中国当代社会政治民主、经济的发展和市民文化的崛起,以公共活动空间为中心的公共环境建设应运而生。然而,在改革开放之前,政府对社会公共事物的包揽包办,很难建立具有普遍认同感和自觉归属感的公共空间文化形态。因大众参与建设自身生活空间的公共空间环境、公共空间制度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趋于消退,而惰性和依赖性趋于上升,结果是阻碍了社会在正常的竞争和协作机制下的自我进步和发展。真正意义上的公共空间产生于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计划经济时代大众依附的国家包办的机制瓦解了,大众的主体意识开始萌生,公共空间建设尤其是“环境形象”问题已经成为城市化发展的重要议题。公共环境的艺术品位、文化内涵,已成为体现地区经济实力和文化形象的重要标志,并能为城市长远发展吸引有利的投资。在这种形势下,环境陶艺被赋予了公共空间建设的使命。环境陶艺的基本功能就是体现城市的精神面貌,记录城市的发展轨迹,宣传城市的文化特色和关照市民的公共审美需求,这些功能决定了环境陶艺势必会越来越多地介入到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中去。上述转换不但为中国环境陶艺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市民文化兴起的必要土壤,使环境陶艺逐渐产生并发展起来,而且使其越来越成为中国当代公共空间人文景观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环境陶艺对公共空间的介入,是中国城市社会发展在新的历史转型时期产生的必然需要。

环境陶艺赋予公共空间文化品位

公共空间为环境陶艺提供空间基础,反过来,环境陶艺可以赋予公共空间艺术文化品位,并能培养市民对公共活动空间的参与意识。尤其是在全球化进程中,地方的区域意识逐渐获得重视,环境陶艺作为地方公共艺术,是跟地方社区总体审美文化氛围的营造彼此呼应的,这种艺术介入公共空间的形式,主要体现在市民大众对环境陶艺的构思及设计程序的共同参与和维护活动,这注定了环境陶艺在重建公共空间文化和构建公共空间精神等方面将发挥其积极的作用。上面我们提到,自然环境空间是指自然界的空间环境,一般指除了人类聚居的空间之外的自然环境(有些自然环境空间也有人为改造的痕迹,因此,有时自然环境空间和人造环境空间是彼此交错而存在的)。自然环境空间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接纳性,它可以接纳一切适应此空间的人或物,这其中当然包括艺术作品。众所周知的大地艺术,就是利用自然环境中的环境元素,加入人为元素,在自然环境空间中造景,使艺术作品与周边环境融合在一起,相得益彰。在创作环境陶艺作品的时候,设计者同样应该认真考虑其设计的环境陶艺作品与周围环境的融洽,用环境陶艺作品本身的空间装饰环境空间,同时让环境空间制约环境陶艺作品空间的发挥与延展。设计者应该以自然环境空间为根本,通过对自然环境空间中存在的元素、材质、造型、体量、节奏的把握,利用自然环境空间的质和量等造景元素来进行审美创作,达到环境陶艺作品本身空间与自然环境空间的共融与合作,为自然环境空间增加更多的审美因素和艺术内涵。这种融合了环境陶艺自身空间的自然环境空间建立之后,所给人的就不只是视觉上的简单感受,它还能给人以极大的想象和思考空间,给人以深层次的精神。与自然环境空间相比,人造环境空间与环境陶艺的关系更为密切,因为城市、乡镇中的人造环境空间与市民、公众文化紧密相连,市民、公众文化为环境陶艺的接受提供了受众基础。尤其是城市中的人造环境空间,与当代社会公共文化艺术生活的关系极为密切,也是它对城市和社会的价值所在。在人造公共环境中要建立一个崭新的环境陶艺空间,就要求环境陶艺家必须从整体角度研究此空间的性质、活动范畴、功能等空间的系统关系,把握好此空间系统关系的总体特征。例如:城市广场、公园、大型餐厅、影剧院等公共空间是为了适应社会人群的频繁交往和公众多样生活需求而产生和存在的,它具有室内与室外之分,其性质属于人们公共使用的,这种公共空间通常是人群较为集中的地方,是公共活动中心或是交通枢纽,有多种多样的空间要素和设施,是综合性、多功能性体现得较为灵活的空间。因此,在这种环境中建构一个环境陶艺空间,就要充分理解与思考介入空间的性质、功能和人们在此空间中的活动范畴等多种因素,这样才能给环境陶艺建立一个更好的公共空间环境。环境陶艺作品与其所存在的公共空间,是在互相作用中显示出艺术空间美感的。它们通过相互借助形体、色彩、材质等因素融合在一起,既要与公共环境空间形成一定的差别,以突出环境陶艺作品本身的艺术美感,更要充分兼顾公共空间环境的空间和文化特征,在保证其基本功用的基础上赋予其艺术品位和精神内涵。

篇3

【关键词】:环境,地域性特征,文化,传承,创新

1、地域性城市特征的影响因素

1.1自然环境

“地域性”是自然和社会的特征属性,是指在一个特定区域内的自然环境和人的关系,它包含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大因素。“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自然环境势必会形成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这两大因素又影响着栖居于此的居民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地方习俗,因而产生不同的传统文化,即生成不同的地域性城市特征。

随着经度、纬度、地形、海拔、日照强度、植被以及水等气候条件的变化,各地区的地域性地理环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城市风情,城市和地区的精神风貌也相应有着不同的变化,例如山地城市与滨水城市因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的制约完全呈现出不同的地域性城市特征,且居住于不同地区的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的方式与程度也都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特征的地域性文化,人文精神与物质生活的融合使得这里的居民有了区别于其他地区的城市特征。

1.2人文环境

城市环境的建设与城市文化和地方习俗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每一个地域所蕴含的独特的民俗传统与文化脉络都是长时间以来一定的自然环境、社会形态、历史和语言环境的影响下积淀的产物。世界上不同的地域和民俗在传统文化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风格迥异的民俗风情使不同地域的居民对于形式、色彩、风格的喜好也不尽相同。

1.2.1历史背景

对地方历史背景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地域人文特征的历史渊源和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演变,借助历史遗留的痕迹,能够全面把握设计某一区域环境所面对的社会背景,并从中提取设计元素运用至设计方案之中,保留了地域的历史记忆。

1.2.2人文符号

人文符号是通过语言、色彩、纹样、建筑、服饰等多种类型表现的地域特征形式。通常情况下,我们都是对符号的辨别和识读来界定和区分区域。人文符号的辨识,可以快速的寻找符合某一地区的文化环境并且辨别出区域人群。

1.2.3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是在自然环境、宗教、历史、文化环境的影响下产生的较相对稳定的生活地方习俗,不论是生活方式,还是生产模式,穿着打扮和语言交流等各方面都与其他地区居民有着明显的差异与不同。

2、地域特征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内在联系

2.1环境艺术设计受到地域性特征的限制

地域特征与地域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且相互影响。设计师在设计环境景观的时候必然会受到地域文化的限制,环境艺术的设计就是要在某一地区的文化脉络之上建设一个全新的现代化城市,在设计的过程中,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相辅相成,相互作用,设计师只有通过地域文化的整合才能设定出更好地设计方案,从而满足地域发展的需求。

梅山文化园地处湘中,地势险峻,烟雾弥漫并且潮湿多雨,但基地环境优美,因而人们常用“八山一水一分田”来形容此地的自然环境。由于地域特征对环境艺术设计存着很大的制约,所以建设此处景观环境时,设计师便灵巧的运用了它依山傍水的自然属性,打造了一个具有山野理念的自然生态环境,营造了具有古朴、自然、神秘的文化园区。

2.2环境艺术设计中对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地域特征是由漫长的过程发展而来,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演变和完善,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可以说这是一个地区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将地域文化运用于环境艺术设计,不但符合当地的文化土壤,精神追求,也能够使设计方案更具可行性,只有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去分析,并进行设计才能真正的符合地域发展的核心需求。从历史的发展过程来看,无论是大到国家还是小到地区,每一个地方都有其糟粕与精华,科学的认识传统文化,尊重和弘扬其中精华,通过加工和改造,赋予其时代内涵,积极学习和借鉴先进的文化和理念,始终保持创新继承,并推动其发展。但是文化是非常抽象的存在,将其抽象应用于实践,这也是环境艺术设计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2.3现代化设计与地域性传统文化相结合

当今时代下的人居环境对环境艺术设计的需求必不可少,反之, 环境艺术设计也存在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二者息息相P。通常条件下,每个地区的地域条件都是难以被改变的,把握当地的地域性特征,沿用当地特有的材料与结构形式,例如眉山文化园的建筑就地取材,大多运用当地的石材、木材、土材等建筑材料,结合地域文化的设计理念,达到一个“深山藏古寺”景观效果。

地域特征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

对地域文化的重视,是环境艺术设计中设计水平的展现,将当地的人文精神和风土人情作为设计的首要前提,不仅可以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也迎合了当地人的心理,让设计充满亲和力和人情化。

通过多层面、多空间、多角度、多形式的元素提炼,运用一定的设计手法和设计原则将地域特征引入到环境艺术设计中,加深当地人群对地域文化的认识,增强环境艺术设计表现力,打造出适合人居的优美生活环境。营造带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氛围和乡土人情,提高环境艺术设计的审美价值与艺术表现力。

总结

城市环境的建设反映地方传统特色的同时,还要成为符合时代生活功能的场所,体现地方文化特色是一段历史过程的见证,反映历史的延续和文化的传承。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城市形象具有很普遍的意义,而城市特色就是个性化的城市形象,对于城市则有更特殊的意义。通过地域特征的引入,环境艺术设计的内涵可以得到进一步的丰富,这种内涵不但包括物质的内涵还包括精神的内涵。将这些地域特征所包括的内涵,引入到设计之中,不但影响设计的形态、含义,还影响设计的框架结构,因此,为了取得更显著的景观效果,对地域文化的挖掘必不可少,而且只有更深层次的了解,才能丰富环境艺术设计的内涵。

【参考文献】:

[1]林┿. 梅山文化园环境艺术设计的地域性表达[D]. 长沙:湖南大学,2013

[4]李喜彬. 地域特征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分析[J]. 艺术时尚,2014,J022,132-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