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城乡供水一体化改造

城乡供水一体化改造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7 10:03:20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城乡供水一体化改造,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城乡供水一体化改造

篇1

1.加快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已是当务之急

1.1全县供水现状。随着经济的发展,县河网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严重影响给水水源,加上本区域内的工农业、生活污染难以控制,饮用水源的保护时常受到多方面的压力与困难,尤其时逢枯水季节,水质难免出现波动,造成我县面临无好水可取的困窘局面。地面的急剧沉降,给城市基础设施、防洪防汛、交通和农业生产等各方面造成了严重后果,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了人民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部分水厂由于长时间的开采地下水,地下水位急剧下降,水质水压不稳定,已面临抽不上水,供水困难的危险局面,高峰停水,定时供水现象时常存在,已严重危及到全县农村的供水安全。

1.2实施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的必要性。城乡供水一体化是指通过城市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 实现城乡供水同网同质。近几年, 我县积极实施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 推动乡镇水厂改造扩容, 输入管道延伸入户,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有了很大提高, 但是供水模式弊端已日益明显, 迫切需要按照城乡一体化供水需求, 彻底消除供水的安全隐患, 切实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一是全县小水厂均来自河道取水, 由于生活工业污染排放, 水污染相当严重。取水口或被住宅区包围, 或离工业园区较近, 水源污染更加难以控制,供水管网分散互不相通,水厂设施简陋、无净化工艺、无消毒措施, 供水水质难以保证。二是我县原有早期铺设的供水管道材质低劣, 管网普遍老化,管网漏损严重,水资源浪费严重,而且已出现流经三级管网的自来水到户后就变成水质严重超标的不合格自来水,严重影响农村人口的身体健康。三是重复建设问题突出。各水厂建设各自为政, 缺乏统筹规划及其相适应的实施机制, 造成重复投资, 有限的建设资金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四是部分水厂发展后劲不足, 大多数水厂规模小, 成本高, 管理水平低, 难以做到良性运行。

2.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对策和建议

一是逐步建立健全城乡供水一体化的管理体系。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管理体系,必须建立统筹城乡均衡发展,要打破区域,打破界限,确立全县“一盘棋”,对全县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统一开发、统一调配、统一供给、统一核算、统一核价、统筹盈亏”的运营体制,以实现资源共享、联网联营、盈亏共担、均衡发展的供水一体化管理体系。 二是加强领导,加速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规划、投资、建设的进程。确立乡镇供水网络与县城供水网络相连接,实现 “联网、、联供、联营”的运营方式,实现资源共享、余缺互济、应急互助的一体化供水要求。 三是加大投入,切实加快水资源开发利用步伐。要从形成城乡一体的管理机制出发,及早梳理当前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突出重点抓关键,内部挖潜提素质,降低漏失求效益,确保供水求稳定,循序渐进求实效。 四是加强安全供水保障。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既要抓扩面,使更多的百姓用上自来水,又要高度重视供水安全,使群众用上“放心水”,要把安全供水能力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要强化水质检测工作,提高监测频率,确保城乡自来水水质达标。要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和备用水源建设,加大投入提高供水水源保证率,进一步保障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 综上所述,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管理目标,必须坚持和践行科学发展观要求,遵循城乡统筹、兼顾均衡发展原则,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加强领导,形成合力,把着眼点和落脚点归结到这项惠及民众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实事工程上,顺应民意、强势推进,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把这项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3.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必要条件

3.1政府重视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保证。城乡供水一体化既是一项民生工程,又是一项环境建设工程,同时也是供水企业拓展市场、扩大规模、提高效益的有效途径。工程实施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已经决定。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离不开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3.2严格工程建设管理是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关键。城乡供水一体化是功在政府、利在百姓的好事,把好事办好,严格工程管理是关键。我们在实施过程中,一是坚持统一规划。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条件改善的长远需要,做到立足现状、着眼长远、适度超前,精心做好项目的前期策划论证和设计。二是坚持质量标准。从工程使用材料,适用规范到建设,到水质、水压标准等方面真正做到城乡一体化。三是严格落实材料招标采购制度、投资预算审核制度、工程监理制度、工程验收制度、工程决算审计制度、质量责任制度等工程建设制度,规范工程建设管理。以上措施保证了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综合效益的实现。

3.3把握机遇,因地制宜,共建共享是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的有效途径。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的难点在于资金问题,实践证明:只要用科学发展观总揽工作全局,树立发展意识,牢记服务宗旨,办法总比困难多。关键在于把握机遇,因地制宜,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各方面资源优势。 (四)加强后期运营管理是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综合效益的落脚点。城乡供水一体化的综合效益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府解决民生问题,具有公益性的社会效益;二是老百姓作为自来水这一特殊商品的消费者的根本利益;三是供水企业的投资和经营利益。加强后期运营管理是实现三者利益的有机结合的落脚点。 实践证明,推行城乡供水一体化能够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明显的环境效益和良好的经济效益。 一是显著的社会效益。推行城乡供水一体化,大大改善了农村人口的生活质量,改变了农村人口的生活习惯,缩小了城乡差别,减少疾病流行,真正让党和政府的政策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了社会和谐。同时也为促进就业,拉动内需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是明显的环境效益。推行城乡供水一体化,实现区域间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了水资源的合理保护和利用,改善农村能源结构。降低农村污染物排放,推动了清洁乡村工程建设和农村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 三是良好的经济效益。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为推动城乡经济一体化和农村经济的开放度、工业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反过来,乡镇城乡经济的发展也有力地推动了我市供水事业的发展。

4.实现城乡一体化供水的具体措施

4.1政府重视、出台政策、明确职责。实现城乡一体化供水,是一项面广量大,处理各种复杂关系的系统工程。为了做好这一民心、民生及实事工程,在明确了一级供水管网为实施主体并投入,镇负责政策处理;二、三级供水管网由镇为实施主体并负责政策处理;二级供水管网的建设资金由县政府投入。三级供水管网由镇的建设资金由镇投入后,全县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政府每年将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列入了政府的实事工程,力争用较短时间,全面完成全县的供水管网工程建设,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供水目标。

4.2加快供水管网工程建设步伐。为了遏制地面沉降,保障城乡居民饮水安全,采取的优质自来水通过一、二、三级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供应,实现城乡一体化供水的途径。

4.3实施二级供水管网联网工程。水压、水质及高峰用水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全县农村的供水状况大为改善,受到了广大农村用户的拥护和肯定,但我们在感受成就的同时,也看到目前的供水管网在设置上还存在一定的隐患,如果供水主管网发生意外,就被迫停水,这将直接导制农村居民及生产企业全面无水供应的局面,对居民与生产企业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我们做供水管网建设的目的是为了能让农村居民及生产企业能够有一个安全、稳定的供水环境,能喝上保质、保量、安全可靠的自来水。

4.4加强工程运行管理、确保农村供水安全。为了能全面的、有效的、合理的对新建供水管网进行管理,以使新建供水管网产生最佳效能,为全县的农村居民的生活、生产提供安全的、保质、保压、放心的优质自来水,各镇自来水管单位通过采取以下几项目措施,确保安全供水:

(1)建立完善供水企业的岗位责任、财务管理、服务承诺、考核奖励等各项规章制度,并要求全体人员认真执行,并通过对具体工作人员的工作效能与工资挂钩,不断提高职工的工作效能和工作积极性。

(2)做好对供水企业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培养企业人员爱岗敬业的良好职业道德,不断提高技能水平和应变能力。

(3)建立供水管网巡查机制,成立供水管网巡查小组,定期对供水管网进行巡查,并建立巡查台帐。

(4)建立供水管网的检漏机制,成立检漏小组,配备专用检漏仪器,定期对供水管网进行检漏,并把检漏情况记录在案。

(5)各站成立应急抢修队,并由单位领导直接负责。要求在接报或发现供水管网漏损后,应急抢修队必须在半小时内赶到现场,并在一小时内关闭漏损管网的控制总阀,制定抢修方案,抢修材料的准备,确定抢修所需时间,完成向供水单位办公室报备停水区域,并由供水单位办公室向停水区域内用户发出停水通知,抢修工作完成后把抢修现场清理整洁。

(6)建立供水管网水压的监测点,每天进行数据的读取及备案,以对整个供水管网进行监测,随时掌握供水管网运行情况。

(7)建立应急预案,针对不可抗力造成的部分面积或全面各停水,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启用战备用深井,同时对战备深井所网进行定期检查与维护。

4.5为做好水质保障工作。一是通过县卫生防疫部门,按国家标准对农村供水管网自来水定期进行化验检测,对农村供水管网的水质检测每月不少于1次;二是加强对供水管网末梢水的定期冲洗,对因供水管道中停留时间过长的自来水,及时冲洗,对抢修施工中的二次污染,抢修完毕后,要进行排污和消毒;三是对部分屋顶水箱存在的二次污染情况,则是进一步加快农村一户一表改造工作。

篇2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Northern Zhejiang Urban and rural water supply current model as an example analyses the current problems from three angles of water resources, technology, system and market 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mode of operation and from their own point of view, each question as well as proposes the corresponding strategy

Keywords: urban water supply; water resources; water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 F25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浙北地区城乡供水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1.1浙北地区供水模式

统筹供水是一项全新的事业,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目前在浙北地区得到应用的,主要有3种模式。

(1)直接接收管理模式

在政府的统一协调下,由国有供水企业直接接管原乡镇水厂,乡镇水厂的人、财、物,债均由接管企业承担。接管后该地区供水设施的规划、建设、发展、运行均由接管企业承担,供水价格实行同网同价。如绍兴市越城区的一些乡镇水厂就采用这种模式运作,由绍兴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直接接管原斗门、马山、皋埠等乡镇水厂,通过改造后成为集团下属的分支机构,使当地居民迅速享受到与市区一样的供水水质和服务。

(2)兼并模式

原乡镇水厂关闭,将评估后的资产以一定的价格转让给国有供水企业,由国有供水企业直接从事该地区的供水运行。这种模式可以实现快速扩张,同时也可以较好地处理与当地政府的利益关系,上虞市的一些乡镇就采用这一模式。

(3)零售制供水模式

原乡镇水厂停止制水,由国有供水企业按统一价格将优质水批发给乡镇水厂,由各镇水厂再向用户销售。这种模式操作较为简单,容易被各乡镇接受,但不利于乡镇供水服务水平的提高。绍兴县采用这种供水模式。

1.2水资源存在的问题

浙江省水资源总量较为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少。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口不断增长和集聚,预计到2020年浙江省人均水资源量接近或跌破国际公认的缺水警戒线。浙江省水资源在地区分布上很不均匀,总的趋势由西南向东北递减,水资源的分布与耕地面积分布不相匹配,省内主要河系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酸雨污染较严重。

1.3城乡统筹供水存在的技术性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即便采用统筹供水模式,城市用户与农村用户得到的服务依然有所差别。对于城市用户而言,水质水量可以得到充分保证。对于乡镇用户而言,由于供水管道老化、破损严重,爆管事故时有发生,水资源浪费严重,供水压力普遍偏低,难以保证乡镇居民正常的生产生活用水需求。夏季部分用水高峰部分用户甚至无水可用,用户自备深井水源的情况普遍存在。并且,因管道长度大,余氯等指标不能得到满足,二次污染时有发生,水质难以达标。

1.4供水公司体制运作存在的问题

(1)行政管理体制问题

虽经多次改革,但是供水单位仍然保留了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建立的原有架构。涉水行政事务涉及多个部门管理,且各部门各有优势,又都难以实施统一管理:城市自来水供应由建设部门负责;农村的自来水供应由卫生部门管理;水利部门负责水资源;环保部门治理水污染;涉及水务投资的归发改委部门负责审批;涉及财政投资由财政部门管理。以上6个部门都按各自的法定职责在行使各自的职能,但是如何整合各部门的行政资源、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为全县的自来水供应和污水处理一体化服务,则是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

(2)水务运作体制问题

目前浙北的城乡统筹供水建设仍在进行当中,尚未实现统筹供水的地区,自来水供应运作体制状况是城乡分割、县镇脱节的。

要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必然要涉及县、镇、村三方面资产特别是供水管网的整合和铺设,涉及主干管网的铺设及二级管网改造、新建。因此,要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就必须打破城乡分割、县镇脱节、各自为政的局面。如何解决自来水供应主干管网铺设、二级管网改造投资资金的分担,以及将来如何通过收益的合理分配来回收投资、平衡各方利益,是改革水务运作体制的主要任务。

2水资源问题应对策略

2.1改革管理体制

将涉及水环境的有关部门行业职责进行整合,统一归并到水务部门,变多龙管水为一龙主水,对水资源的生产、供应、调配、污水排放、污水监控、污水处理实行一条龙全面管理。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由水行政主管部门代表国家对城市和农村的防洪、排涝、蓄水、供水、用水、节水、排水、污水处理及回用等一切涉水事务实行一体化管理,打破行政区域的界限,建立完善流域管理机构,统一调度水资源。

2.2源头治水

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扩大和保护沼泽湿地,对沟岸、湿地严禁垦荒,扩大草地覆盖率和水域湿地面积,杜绝围垦湖泊洼地,还之以湖(沼泽湿地),构建人工湿地增加土地“肺肾”功能,进而扩大水环境容量,减少水污染比重。

3.统筹供水技术问题应对策略

3.1水质保证技术

氯化消毒是维持管网水质微生物安全的重要技术手段,也是消毒副产物和供水末端嗅味物质重要来源。通过余氯衰减模型试验与参数率定,确定城乡统筹管网中余氯的反应动力学特征,通过综合优化水厂加氯和管网二次加氯,与科研单位合作开发适合小流量大区域供水系统的二次加氯消毒装置,包括水厂和各增压泵站加氯量和加氯点设置综合优化技术,有效改善城乡供水水质。

根据城乡统筹供水模式下的水质特点和管网特点,开展适合城乡统筹区域输配水系统的整体化、可视化、可控化的管道清(冲)洗设备和工艺研究;分析不同管材、管径下管壁结垢特点及管垢组成;提出合理的下游管网管道清洗方案。

3.2优化调度、漏损控制技术

通过布设在线压力表和在线流量计,实时获取管网流量和压力的数据,结合管网水力模型,建立决策支持系统,给出泵站调度优化方案,在满足用户服务水头的前提下,将各个节点的压力控制在合理的水平。

根据城乡统筹管网用水时间空间不均匀性特征,研究适合城乡统筹供水特点的分区计量方法;通过夜间流量分析及漏损检测进行漏点定位和二次供水系统漏损分析技术;城乡统筹供水实施前后压力提升对城乡供水漏损率的影响以及基于优化压力调控的管网漏损控制技术;建立基于水力模型的管网在线漏失监测、爆管预测评价系统

4供水公司体制改革与运作策略

4.1改革行政管理体制

建立城乡一体化供水管理机制,是今后水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就目前来看,还存在种种困难。作为权宜之计,目前只能通过建立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的办法来统筹协调各部门的工作,调动各部门的工作积极性,等国家和省市水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案推出后,再根据上级的统一部署改革县级的水务行政管理体制。

最终的发展方向,是随着城乡一体化供水进程的推进,逐步把城市理的理念向农村渗透,改变供水管理重城市、轻农村,重审批、轻监管的传统管理模式,并结合农村实际,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长效管理机制,确保城乡一体化供水安全运行。

4.2改革水务运作体制

根据管办分离、政企、政资分开的原则,整合现有国有资产,组建直属于县政府的县国有水务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由其在县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具体运作县级水务类国有资产,承担对全县水务类基础设施的开发建设任务,具体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

同时,开放供水企业经营市场,允许跨地区、跨行业参与市场竞争,要推行城市供水企业特许经营管理。建立特许经营制度,要明确市场准入条件,界定政府主管部门与受委托经营企业双方间的权利责任和义务,确定运营价格,产品质量和服务标准等,实行合同管理,重点培育有实力、有进取心的市场法入主体自主经营的省内供水企业,鼓励他们参与市场竞争。

参考文献

[1] 朱玫瑛.关于浙北地区城乡供水一体化问题的研究——以H县为例[J].嘉兴学院学报.2008, 20(4)

[2] 贾国宁,黄平.广州市番禺区供水一体化整合模式探索[J].中国给水排水. 2010, 26(18)

[3] 阮仁良,朱慧峰.关于上海城乡供水安全保障的对策措施研究[J]. 净水技术. 2010, 29(2)

[4] 李非忠.以城乡供水一体化改革为突破加快城乡水务一体化进程[J].山西水利.2008, 20(4)

篇3

1.饮水困难历史背景

沾化县地处山东省北部,北邻渤海,为黄河尾闾冲积平原滨海地区,国土面积2217.7km2。全县淡水资源匮缺,基本无浅层淡水,深层地下淡水和弱矿化水埋深300-500m,含碘、氟量过高,人畜不能饮用。客水资源严重污染,年际丰枯悬殊和年内分配不均难以利用。全县唯一可利用饮用水源是黄河水,由于地处黄河下游及引黄灌区的最末端,引水受上游影响很大,虽然当地兴建了一些小型水库、塘坝等分散的人畜吃水工程,但水源保证率低,引水供水矛盾突出。1996年以前,全县38万人民群众吃水极度困难,靠人力肩挑、小车推、畜力车拉等方式找水吃,吃苦水、脏水、咸水过日子,基本的生活和生产条件难以保障,更难以谈及社会经济的发展。饮水困难这一人与水的不和因素成为制约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造成该县整体发展滞后,被列为国家级贫困县行列。

2.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成就

2.1兴建平原水库解决水源问题

水源是解决饮水困难问题的关键所在。沾化县受地理、自然和引黄条件的限制,兴建平原水库引蓄黄河水,提高水源保障程度,是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根本途径。鉴于兴建平原水库一次性投入太大,当地财力有限,沾化县科学规划、逐步分期实施,建成了以毛家洼和河贵水库两大平原水库为核心的集中供水水源地。

毛家洼水库位于沾化县中部,为沾化县中西部地区和县城用水的水源地,于1995年建成低标准的均质土坝水库蓄水运用,1999年完成衬砌扩建,设计库容4260万m3。河贵水库位于沾化县东北部,1999年建成低标准的均质土坝水库,为沾化东北部及北部沿海开发提供水源,2002年完成增容衬砌建设,设计库容500万m3。两大平原水库年调蓄引黄水量达8300万m3,从根本上解决了沾化县引用水矛盾,为当地群众提供了优质的供水水源保障。

2.2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

针对全县地广人稀、村庄分散、城镇规模小,城乡经济落后的特点,为切实统一解决城乡存在的饮水安全问题,本着先急后缓,让饮水困难群众“先吃上水,再吃好水”的原则,科学统一规划,近期远期相结合,量力分步实施,形成了以毛家洼和河贵两大平原水库为水源,覆盖全县的城乡一体化供水体系。

1996年至1998年期间,先期实施了农村净水厂过滤和消毒工程,以直供水方式解决了沿海乡镇百村10万人吃水困难;1999年建设了具有反应、沉淀、过滤、消毒等先进工艺流程的城区供水水厂,按同等标准对农村水厂升级改造;2000年实现了全县户户供水,成为全国城乡供水第一县;2001年通过对城区和农村净水厂进行整合升级改造,实现了“城乡供水一体化,农村供水城市化”。自2002年至今,结合村村通、饮水安全等项目,实施了水厂升级改造,城区、乡镇供水主管网复设,信息自动化建设,提升了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标准和规模,提高了供水保障能力和信息自动化水平,实现了城乡供水水资源优化配置。

3.饮水安全提升人水和谐生态文明

3.1改善了群众的生存条件和社会发展环境

沾化县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结束了当地群众吃苦水、脏水、咸水的历史,消除了由于饮用高氟水、苦咸水及污染水对健康造成的危害,保障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人们从过去的挑水、推水、拉水等沉重负担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发展生产经营,提高的生活质量,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环境和谐稳定,为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3.2促进了水资源有效利用和节约保护

实行统一水源集约化供水,促进了水资源有效利用,在水资源总量控制的范围内进行优化利用,解决了当地引水供水矛盾。同时有效促进了水资源保护,改善了过去分散式引水、蓄水,粗放利用水资源的方式,减少了水资源浪费而造成的水污染问题,保护了水生态环境。另外,沾化县以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为重点,着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

3.3保障了城乡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体化饮水安全工程的实施为城乡经济发展提供了优质水源和可靠的供水设施做支撑,沾化县域经济发展和投资环境明显改善,沾化县城镇化建设、沿海开发、产业转型升级、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发展迅速。沾化县由1998还是山东省最后一个整体脱贫的国家级贫困县,到2012年全县实现GDP 15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8.42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1万元,城乡经济呈现出了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3.4 城市和乡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