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城乡供水一体化调研

城乡供水一体化调研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7 10:03:3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城乡供水一体化调研,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城乡供水一体化调研

篇1

一、全力推进重点项目

制定重点项目挂图作战计划,落实责任,局班子成员每负责一个项目推进,安排工作人员紧盯进度,倒排工期,正排工序,全力推进关村坝堤防一期、二期、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以及**山洪沟治理等工程。截止目前,关村坝堤防一、二期,已完成环评、可研,确定了初设单位。但因国土厅未批复土地预审,省发改委还未批复可研。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环评手续、土地预审、初步设计均已完成,下周进行选址论证。**山洪沟治理工程已启动前期工作。

二、强化驻村帮扶工作

一是继续加强驻村帮扶力量。因原五池村第一书记工作变动,对五池村第一书记进行了及时调整,改由翟雪琳担任。局长亲自分管驻村帮扶工作,亲力亲为、靠前指挥、冲锋在前,全面加强驻村帮扶工作领导。

篇2

近年来,我市小城镇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乡村环境明显改观,特别是2010年省政府将我市确定为全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后,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试点机遇,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围绕实现“两个率先”、建设“两型社会”的目标,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小城镇建设,城乡一体化工作稳步推进。

(一)加强了小城镇建设的组织领导

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高位推进。成立了统筹城乡发展委员会筹备委员会,召开了市委五届七次全会对全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进行了全面动员和部署;积极争取省委、省政府出台了《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鄂州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市场体系等“六个一体化”的工作目标;“厅市共建”初见成效。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争取到了省政府26个组成部门的重点项目和建设资金的支持,有力推动了我市的小城镇建设;出台了《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鄂州市城乡一体化八个单项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

(二)加快了小城镇规划的编制进度

《城乡一体化规划纲要》编制工作已完成;在全省率先出台了《鄂州市开发区、工业园产业发展目录》。强力推进“两区三城”(鄂州经济开发区、梁子湖生态旅游区,红莲湖旅游新城、葛华新城、花湖工贸新城)发展;示范区的建设选点已完成。确定并完善了以主城区为中心,3座新城为支点,10个特色中心镇为节点,其他乡集镇和102个中心村(新社区)为基础的城镇功能及城乡一体化格局。目前,7个特色镇和9个示范村已完成建设规划修编。

(三)加大了小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

特色镇和新村建设稳步推进。投资6000万元,改造了10个特色镇的道路和供排水等基础设施,启动了中心村改造工作;大力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筹资1.42亿元,使52万农村人口饮用水与城市同质同价;乡村交通发展迅速。在全省率先实现村村通水泥路,通村、自然湾、农业生产基地公路达1300公里,密度居全省之首。

(四)加速了小城镇社会管理的体系建设

深化了城乡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了户口迁移政策,取消了农村人口进城落户的各种限制;建立了城乡统一的就业管理制度。出台了《鄂州市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实施办法》,农村劳动力转移纳入了全市就业计划;城乡医保管理和城乡一体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完善。筹资5600万元,提高了新农合保障面和补助标准。启动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15万名城镇居民登记参保,综合医疗覆盖率达到87%。农村低保水平人均提高到每人100元,实现了应保尽保。

二、我市小城镇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虽然我市小城镇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和长期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制约,小城镇建设中还存在着规划落实难、建设筹资难、执法管理难等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关注。

(一)小城镇建设主体作用发挥不够

篇3

一、什么叫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1.什么叫城乡一体化

简单地讲,就是把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开发。整合城市与乡村的有利资源,促进城乡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社会事业一体化,让城乡居民共同得到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城乡一体化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的一个过程。上世纪80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历史所形成的城乡隔离,城乡差别,矛盾逐渐突出,并受到了国务院的高度重视,针对中国的城乡差别,许多学者对中国的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从城乡的关系、城乡的生产、城乡的优合,发表了不同的看法,并从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如何融合、互为、协调、发展,进行了调研和论证。尽管人们对城乡一体化的理解不同,思想观念不同,但是,对城乡一体化的重大变革,对体制和机制的创新达成了共识。因而,根据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学科,形成了不同的城乡一体化理论。对打破城乡壁垒,合理优化,促进城乡经济和社会的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形成了一个全新的理念。

2.推动城乡一体化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城乡。体化离我们还有多远,这是一个抽象的概念问题。从上个世纪的80年代的提出,到本世纪的实施,城乡一体化走了近20年的漫长路程。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又是一个农业大国。在偏远山区,农民的温饱还刚刚得到解决。受农业资源的影响,制约了农民、农村、农业的发展速度。农业耕地的分散,土地的贫瘠,水资源的落后,大大的制约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根据中国目前的现状,在推行城乡一体化时,务必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城乡一体化不能一刀切

中国地域广阔,人口分布不均,农业人口占了九亿多,居住偏远,居住环境恶劣,人口分布广,经济收入总体水平低。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势必会造成迁徙成本过高。

(2)在较发达的地区先行试点

城乡一体化,可以在比较发达的地区,人口比较密集的乡镇或乡村搞试点。依托经济较好、设施布局比较齐全的城镇,以点带面。以经济特别好的乡村为中心,就地规划。贫困村庄向发达地区靠拢,以富带贫,以富促贫,共同治富。

(3)城乡一体化不能统一模式

城乡一体化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不同地区的现状,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目标。逐步调整和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涉农工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由农村向城镇转移。加快城乡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

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1.实施农民向城镇集中工程

政府出面牵头,集中规划,选择地理位置好、交通方便、经济比较发达的城镇或乡村做为集中点,制定优惠政策,集中建设低价经济实用房,或者通过宅基地置换的方式向规划小区集中,以产业为先导,整合城乡资源。并建立健全的就业制度,打破城镇乡村限制性政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城乡统筹发展,统一规划,实施强有力地管理。

2.发展非农产业经济,完善农村土地承包

农民转移定居后,对原有的废旧宅基地进行复垦,并完善农村土地的承包,引导农户转包、转让、互换、租赁、入股的方式进行经营。对一些原有的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并纳入农业的综合开发。加速城乡工农的产业融合,开拓农民的增收空间,增加农民的就业比率。

3.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做到软件硬件兼容

城乡一体化关注的焦点,就是优化农业和进一步发展农村环境,建立城乡统筹新机制,为农民向城镇集中,提供坚实的基础。根据农民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习俗,规划出一个适合农民居住的生活环境。其硬件基础设施包括:

(1)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供水体系。自来水的配套设施,建设齐全卫生;水库河流的有效利用;污水源的合理处理;水资源的供需优化。

,(2)建立城乡一体化生态体系。集中规划绿地,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有效地治理荒山滩图。综合开发和利用沼气、风能、太阳能。集中处理垃圾、人畜粪便。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降低农民的生活成本。

(3)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信息网络体系。推行“三电合一”的信息综合服务模式,有效利用信息资源,加强加大农业监测、监管;信息共享,技术服务系统化。

(4)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流通体系。农村产品市场设计合理配套齐全,方便于民,方便于客商。建立大型的批发市场,实现产品物流一体化,并启动社区基层的服务中心建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