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7 10:03:4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幼儿园法律培训,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一、做好定位,找准我园未来发展之路。
10月10日的开班典礼拉开了本次培训的序幕。通过学习,使我对新时期幼儿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激发了我对本园办园理念和特色建设的思考,更使我对今后幼儿园的管理充满了信心。作为我市的一所公办幼儿园,要想持续发展,就必须从传统的陈旧的思维中解放出来,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重新审视幼儿园发展的目标和思路。
二、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提高管理水平。
宋丽玲园长的讲座《幼儿园高质量管理的标准》,生动的诠释了作为幼儿园管理人员,如何智慧动员群众,解决难题。贾波教授的《幼儿园危机公关》讲座,用风趣幽默的话语,将当前学前教育的政策以及幼儿园危机公关阐述得淋漓尽致。作为一个园长,光有一腔热情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掌握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科学的管理方法。要学习的东西实在太多,如何在短时期内形成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增强幼儿园的凝聚力,形成独有的品牌,这些都是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才能完成的。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带领一支专业的教师队伍,才能成为一名充满智慧的园长。
1.幼儿教师流动
所谓幼儿教师流动是指幼儿园教师资源在幼儿教育界之间,或是在教育系统内其他学校之间,以及其他行业之间进行的一种重新配置的过程。它主要包括两种情况:“一是流失,即幼儿教师改行而去;二是行内流动,即在幼儿园教育结构之间更换单位。”[1]幼儿教师流失主要是指幼儿教师因各种原因改行了,不再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幼儿教师行内流动主要是指幼儿教师从条件较差的幼儿教育机构流向条件较好的幼儿教育机构。幼儿教师流动不仅仅表现在行业流动,还表现在地域之间的流动,特别是农村幼儿教师向城市流动,还有中西部偏远贫困地区的幼儿教师向东部发达地区流动[2]。现在,幼儿教师流动特别频繁,尤其是近几年来国家加大了幼儿教育方面的投入,以及社会生活步伐的加快,导致社会竞争压力增加,幼儿教师流动现象变得更加普遍。
幼儿教师流动的年龄比较集中,年轻的幼儿教师更可能会流动。工作时间较短的幼儿教师比那些工作时间较长的幼儿教师更可能会流动。有调查显示,教龄在2年至5年的教师流动率最高,这部分教师既有教学经验,又年轻、充满活力,容易调换工作[3]。在幼儿教师队伍中,教龄15年以上的幼儿教师基本已经处于平静期,他们对这项工作有了更深的了解,愿意继续留在幼儿园中工作。
从学历来看,幼儿教师的学历越高,其发生流动的可能性越大,特别是流向更高的教育机构的可能性更大。有研究者对湖北省汪集镇的幼儿教师流动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所有流动教师中,流入中小学的15人中,有8人具有本科学历,占总人数的53.33%;有4人具有专科学历,占总人数的26.67%;有3人是高中或中专学历,占总人数的20%[4]。
2.幼儿教师流动产生的影响
幼儿教师的流动可以为幼儿教师个人赢得发展的机会,提升其发展空间。但是,幼儿教师流动会对条件较差的幼儿园造成负面影响。出现流动的幼儿教师大多是骨干教师,他们是幼儿园长期培养出来的。如果他们的工作发生调动,幼儿园只能招聘新的幼儿教师,而培养新的教师需要时间和资金。虽说幼儿园里依然会有新的教育力量,但这仍会给幼儿园的发展带来许多困难。除此之外,幼儿教师流失也会对幼儿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幼儿期是幼儿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如果在这期间幼儿教师经常调动,幼儿就需要不断适应新教师的教学及管理。这会对幼儿的身心发展造成一些负面影响。
二、导致幼儿教师流动的社会性因素
幼儿园教师流动频繁加剧的原因,除了幼儿园、教师个人方面的原因外,还存在着许多社会方面的原因。
1.法律制度的缺失及落实困难导致幼儿教师的流动
(1)法律制度未得到完善。随着我国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有关教师的法律制度也在不断完善。但是,细化到幼儿教育领域内,幼儿教师的一些基本权利却未得到保障。即使制订了一些地方性的法律法规,也很少提及如何保护幼儿教师的权益不受侵害。在教师职称评定、工资待遇方面、培训进修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健全、不完善的法律制度[5]。在以上几方面的待遇问题上,幼儿教师的待遇要远远低于与其他教师的待遇。如,幼儿教师的职称评定。幼儿园教师没有单独的教师职称,幼儿教师的职称主要附属在小学教师职称之下,即幼儿教师的职称是按照小学教师职称评定的方式进行的。
(2)相关法律法规未得到落实。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不同,人们的社会法律意识强弱不同,这就使得一些关于保障教师基本权利的法律法规未得到落实。特别是在一些农村地区,幼儿教师的发展遇到了很大的阻碍。由于农村地区多数人的法律意识比较薄弱,同时幼儿教师的维权意识不强,所以导致相应的法律法规在农村地区得不到落实。其实,不仅农村会出现这种问题,在一些经济相对于落后的西部地区,也存在这种现象。
2.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
许多人认为教师是一份非常体面的工作,社会也给予了教师很高的社会地位。然而,幼儿教师却被排除在教师行列之外。在政治生活中,许多幼儿园附属于小学或大学等教育机构,没有自己独立的机构体系,使得幼儿教师在一些问题的处理中没有发表意见的机会。这就使他们失去了相应的权利,使他们在学校中处于被动地位[6]。另外,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低还体现在非在编幼儿教师的地位上。非在编幼儿教师很少有机会参加专业培训,因此他们获得专业发展的机会就会少之又少。更为重要的是,幼儿教师的经济待遇也比较低。幼儿教师是幼儿教育的主力军,但幼儿教师的待遇却远远低于其他教师。随着幼儿园的不断扩展,合同制幼儿教师在不断增加,他们所做的贡献一点都不比在编幼儿教师少,但是他们的工资却很低,有的都不及在编教师的三分之一。这种同工不同酬的现象,很容易引起幼儿教师的流动。
3.社会对幼儿教师要求过高,但社会认同度却较低
随着幼儿教育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幼儿教育,同时也对幼儿教师提出越来越高的素质要求。幼儿教师在幼儿园中既是教师,同时也是保育员,这不仅要求幼儿教师要有较高的专业素养,还要懂得保育知识,照顾幼儿的日常生活。幼儿家长对幼儿教师有非常高的期望,这就给幼儿教师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一旦这种压力得不到缓解,就会导致幼儿教师消极地应对压力,从而使教师出现流动失衡的现象。
虽然社会对幼儿教师的要求与期望很高,但却未给幼儿教师以同等的社会认同。国外不少研究发现,公众对于教师职业普遍缺乏正确的认识,“学生、家长、管理者和社会都没有把教师当作专业人员来给予他们必要的尊重”[7],特别是对幼儿教师。一些旧的思想观念一直束缚着人们,所以人们认为“幼儿教师谁都可以当”,“幼儿教师只要管好孩子就可以”。幼儿教师的工作量是所有教师群体中最大的,他们既担任着教师的职责又担任着家长的职责,但他们得到的社会认同却很低。有时,一些幼儿家长认为幼儿教师的工作是理所当然的,对幼儿教师一点都不尊重,特别是当幼儿园出现意外伤害事故时。幼儿教师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工作得不到家长的认同,就会出现职业倦怠,从而导致幼儿教师的失衡流动。
三、改善幼儿教师失衡流动现象的对策
根据以上几方面的原因分析,本文针对改善幼儿教师失衡流动提出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1.加快学前教育立法,关注并监督地方性学前教育法规的实施
政府在完善已有的有关教师方面的法律法规的同时,要加快学前教育立法。在相关的法律中要明确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保障幼儿教师的社会权益、工资待遇、社会福利等,特别是西部地区、农村地区以及一些民办幼儿园里的幼儿教师和其他非在编幼儿教师的权利,保障他们能得到与在编幼儿教师同等的待遇,做到同工同酬。同时,各个政府部门要做到职责明确,监督地方性法律法规的实施,落实法律法规。
2.加强对学前教育知识的宣传
通过各种方式来宣传学前教育方面的知识,让社会成员更好地了解学前教育,更深刻地理解幼儿教师的工作。特别是对幼儿家长,要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让家长参与到班级的日常工作中来,要让他们进一步了解幼儿教师的工作,让他们体验幼儿教师每日的工作经历,以改变幼儿家长对幼儿教师传统的偏见,以形成新的看法。
3.建立幼儿教师合理的流动机制
由于目前教师流动还未建立起完善的制度,也缺乏法律法规的保障,幼儿教师的聘任与辞职程序大多存在不规范的现象。如果要改善这一现象,幼儿园要为幼儿教师建立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8]。首先,幼儿园要有合理的聘任制度,应切实落实聘任制度,严格实施聘任程序。其次,幼儿园要适度运用合同来限制幼儿教师的随意流动,特别是一些不发达地区的幼儿园。再次,让不同地区或地域幼儿园的教师实行轮岗制度。让贫困地区的幼儿教师与相对较发达地区的幼儿教师交换上岗,或者让农村幼儿教师与城镇幼儿教师进行经验交流。还可以让发达地区的幼儿教师到贫困地区的幼儿园进行一定时间的支教。最后,政府要为相对弱势的幼儿园提供更多的优惠待遇,为幼儿园引进人才,加大对弱势幼儿园的资金投入。
4.改善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
改善幼儿教师现在的社会地位,主要是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入手。在政治生活方面,要为幼儿教育建立独立的教育体系,保障幼儿教师享有与其他教师同等的社会权利。社会要为幼儿教师提供专门的专业发展途径,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完善幼儿教师的培训制度,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9]。特别是要为非在编幼儿教师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增加他们参加专业培训的机会,让非在编幼儿教师与在编幼儿教师享有同等的社会地位。在经济待遇方面,社会要加大对幼儿教育事业的资金投入,为幼儿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同时也要提高幼儿教师的工资,从而提高幼儿教师的生活品质。除了改善工资待遇,还要改善幼儿教师的社会福利问题,为幼儿教师提供医疗保险等。特别是民办幼儿园的幼儿教师及公办幼儿园的非在编幼儿教师,提高他们的工资待遇,做到同工同酬。
参考文献:
[1]岳亚平,刘静静.幼儿园教师失衡流动的影响因素及其启示[J].学前教育学研究,2013(2).
[2]徐燕.幼儿教师“恶性流动”原因探析及对策思考[J].学期教育研究,2007(4).
[3]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中部地区幼儿教师流动问题及对策研究”成果公报[J].当代教育论坛,2011(8).
[4]汪少英.农村乡镇幼儿教师流动问题的研究――以湖北省汪集镇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2010.5.
[5]左瑞勇.试析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保障机制[J].研究与探索,2007(11).
[6]姚艳.幼儿教师流动的社会学分析[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
[7]梁慧娟,冯晓霞.北京市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状况及成因研究[J].调查研究,2004(5).
为了解本市城区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状况,我们于2010年4月10-21日对市区55所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进行检查考核,现将检查情况分析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安庆市55所幼儿园。招收150名以上幼儿的幼儿园4所,100-149名幼儿6所,50-99幼儿18所,50名以下幼儿22所。
1.2 方法:采用卫生部和教育部《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第76号令[1]和安徽省托幼机构卫生评价标准考核。评价内容包括室外环境,活动室,寝室,卫生间,洗手池,食堂及保健室的面积、采光、卫生设施,卫生保健人员配备等共七大项评分,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2 结果
2.1 园舍场地及房屋设施:55所幼儿园仅2所室外活动场所达标(达标率3.85%),15所小幼儿园没有室外活动场所,其余室外场地均不达标。娱乐设施陈旧,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活动室和寝室面积均不达标,仅3所规模较大的幼儿园有保健室(达标率5.80%),有2所幼儿园有上下床,安全隐患很大,卫生间蹲位过少,水龙头过高,水杯和毛巾不能达到一人一个。食堂缺少防蝇设备,符合卫生标准仅7家(13.46%)。
2.2 人员配备:仅三所幼儿园配备专职保健医生,有兼职保健员35所,经过培训的保健员占26所,保健员流动性较大,接替的保健员不能得到及时培训。
2.3 健康检查:炊事员有健康合格证86%,幼师有健康合格证占76%,但每年定期体检人员仅达到32%,新生入园体检率仅达56%,
2.4 饮食管理:均有一周菜谱,但大多无专账簿,人均伙食收费不高,
2.5 卫生消毒:大多缺少空气消毒设备,主要用84消毒液,缺少消毒登记。
2.6 卫生制度管理:仅3所规模较大的幼儿园制定十项卫生保健制度,并有信息资料登记,其余幼儿园仅制定了部分卫生制度上墙,但缺少登记资料。
2.7 合格率:总分为100分,80分为合格。合格率为27.27%,大多得分在60-70分,最低得分仅46分。
3 讨论
本次检查结果问题较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园舍条件及设施差:本资料显示,私立幼儿园园舍面积普遍不足,设施陈旧,安全隐患较多,室内采光不足,卫生条件差,与规定标准相差甚远。这与中小城市私立幼儿园相似[2]规模较小的幼儿园大多是租用民房,不是按照幼儿园标准新建的,因此,无法达到办园标准,其原因是法人资金短缺,生源家庭经济困难,收费偏低,法人受益不高,无力按标准兴办。
3.2 卫生保健制度不落实:保健医生和保健员配备严重不足,许多兼职保健员形同虚设,晨检制度不能落实,是传染病在幼儿园不能及时控制的重要原因,新上岗保健员、幼师不及时体检和新生不体检即入园也为其他儿童健康带来隐患。保健医生配备过少的深层次原因是职业医师制度不完善,这部分人员没有临床实践,不能通过职业医师考试,更无法晋升,看不到职业前途。具有执业医师人员因待遇低也不愿做保健医师。
3.3 对策:1)加强协调和管理,卫生部门和教育部门加强联系,每年两部门同时间年审督查幼儿园,发现问题,及时督促幼儿园整改。新幼儿园必须同时具备卫生许可证和卫生保健合格证,教育部门才批准办理新幼儿园注册。2)幼儿园收费标准要合理:目前一些小幼儿园是自收自支,为了吸引生源,收费偏低,但导致利润不高,使得法人减少聘用保健人员,减少设施和设备,没有发展后劲,从而达不到办园标准。物价部门应合理制定收费标准,扶持私立幼儿园改善办园条件。3)加强业务培训和指导:每年增加指导和培训次数,尤其要加大卫生法律法规培训,使幼儿园法人自觉遵守卫生法律法规.,按照标准创办幼儿园。.4)加大违法处罚力度:对达不到办园条件又不及时整改的要果断取缔,造成人身伤害的要按有关法律法规严肃处理,5)加强宣传力度:在媒体定期公开合格幼儿园信息,提高家长分辨能力。使得不合格幼儿园没有生存余地。6)保健医师制度创新:社区幼儿园可与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手,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师当任保健医师。这即可提高保健质量,又可节约人力成本。7)国家要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学前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引起全社会的重视。随着国力增强,国家应加大学前教育投入,使学前教育逐步转为义务教育。建议以公立幼儿园义务教育为主,私立幼儿园为补充,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学前教育不相适应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