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7 10:04:00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关键词:地质灾害;宣传;成效;问题分析
Key words: geological disaster;propaganda;effect;problem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P69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9-0171-01
0引言
根据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意见》(粤府[2007]68号)的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广东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等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通过举办多种形式的活动,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参与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科学防灾避灾意识,提高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置能力,逐步实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以管促防、以管促治’的目的”,科学地安排、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工作计划对于增强广州市相关单位和市民主动防治地质灾害的意识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1工作成效
笔者所在单位自2007年正式开展有关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工作以来,在将近三年多的时间内,已编制、发放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挂图1500套(每套5幅)和宣传手册13800册,发放宣传台历、挂历10000多份,环保袋10000个。配合各区、县级市国土房管部门举办了42期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班,培训人数5495人次。另外,在花都区梯面镇、从化市鳌头镇、增城市派潭镇、白云区永泰村磨刀坑和金沙洲、荔湾区大坦沙等地区设置了永久性地质灾害知识宣传墙(栏)15个。
2008年汛期期间,广州市遭受罕见的强台风强降雨等严重自然灾害,降雨量远超往年水平。5月29日,从化市良口镇胜塘东区群测群防网络成员监测到位,在灾害发生前及时动员人员临时撤离,成功避免人员伤亡。南沙区深湾村泥场边坡于汛期初发生多次小型崩塌,影响中船输电线蝴中线29号电塔的安全,国土房管局南沙区分局于6月11日协请专业地质灾害调查技术人员前往现场调查,提出针对隐患点的防治措施,预见性地避免了灾害的发生。从广州市2008年的两次成功预报地质灾害的案例来看,随着群测群防网络的建设和不断完善,宣传面的扩大,群众识别灾害、主动防灾避灾的意识和能力也随之提高,较以前已有明显改观。
2存在问题及建议
自笔者所在单位设立专项从事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工作以来,地质灾害科普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该项工作仍存在如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2.1 宣传主题不明确
2.1.1 内容主题。从过去编制的与地质灾害科普知识读物或者与其他部门联合举办的宣教活动来看,宣传内容总是力求全面,却忽视了宣传力度和深度。反复地罗列方方面面的条款式定义或说明等容易让宣传对象对其失去兴趣,产生排斥。建议考虑制作宣传读物、宣传栏、举办培训时采用“一次一主题”形式,将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内容进行分解宣传,做到宣传内容主题明确、深入浅出。
2.1.2 周期主题。宣传工作开展已有四年之余,基本是按照年度计划进行的。宣传工作其实是一项长期工作,有必要根据城市规划建设或者地质环境的变化等进行适当的调整,在不同时期、不同的阶段对社会所需的地质灾害相关知识进行宣传。建议今后采用“一阶段一主题”形式,为社会及群众提供更具有时效性的科普知识。
2.2 宣传形式缺乏针对性
2.2.1 区域针对性。广州市地质灾害的类型分布具有较强的区域特征。广州市北部山地丘陵地区,如从化市、增城市、花都区多发生崩塌、滑坡等斜坡类地质灾害;在番禺区、南沙区等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地区则易发生地面沉降,在花都区、白云区、从化市良口镇和鳌头镇以及增城市派潭镇等隐伏岩溶区,发生的地质灾害以地面塌陷居多,广州市近年来实施的主要地下工程建设项目也容易引发地面变形类地质灾害。根据各类地质灾害的区域性分布,我们应该有针对性地在当地开展相应的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而不是以同样的内容在各区、县级市进行模式化的巡讲、宣传。
2.2.2 对象针对性。地质灾害科普知识的宣传是面向全市范围的,宣传对象不同,其内容和形式也应该有所区别。我们不应统一地以专业技术人员的角度准备宣传材料,那样容易致使信息接受方出现理解困难,可以给自己假定一种角色进行宣传策划。比如面向学校师生,可考虑用活泼的画册、简易文字的宣传单或动画短片;面对社区群众,可考虑用张贴宣传栏、挂横幅标语、发放科普读物等形式;对于城区周边相对分散的村镇居民可考虑发放宣传挂历、科普读物等方式;再如对于国土部门内部相关工作人员,可用培训讲座配合科普读物的方式,从管理和技术的角度进行宣传。如此根据对象有侧重点地开展工作可保证其作用发挥得更到位。
2.3 资源有限
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作为广州市的一项长期专门项目,工作面对的群体范围广、差异大,与纯技术类工作不同的是它不仅要求体现一定的专业性,还需要在形式上有好的点子,并不断的出新,目前,此项工作通常由不固定人员组织,因而难以做细、做深、做实,而是停留在程序化的层面上。
本文就多年来宁夏地质环境调查成果、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成果及宁夏地质灾害综合研究项目,结合实际工作情况,从数据、流程、技术限制等方面阐述了该方法的关键性细节问题。
随着地理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地理信息系统(GIS)被广泛应用于评价和预测地质灾害,尤其是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活动频度。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依赖于多目标决策的模糊综合评判,即通过设立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人类工程活动和地质灾害发育程度等评价因子建立决策评价集和因子权重集,再根据评价矩阵计算地质灾害活动程度。作为一种能将主观思想利用数学形式表现的科学手段,层次分析下的模糊综合评判避免了传统的主观决策中由于调查对象的专业背景和实践经验的不同得出大相径庭的结果,使整体更加系统化。但是,此方法在归一化区间、阈值限定等方面仍存在一定主观偏差性,数据质量要求较高,不满足个别条件将使最终处理结果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偏差。经试验及研究,认为关键性问题如下:
1 评价因子的准确性
1.1 栅格精确度
模糊综合评判依赖于层次分析法,即构建多目标栅格图层。决定栅格运算质量的是单位面积的精确度,即最小像元(pixel)分辨率。精确度不足将对后续计算、系统分析能力和最终结果产生直接影响。以DEM为例,1:5万比例尺DEM空间分辨率为25m,而小型滑坡体平面面积一般不大于25×25O,即1栅格,因此在栅格的叠加运算中很难直接识别其灾害发生点,仅能根据周边灾害发育条件加以推断。而例如降雨、地震动参数区划、岩土体类型等栅格图层一般由小比例尺矢量线段转换而来,单值范围大,精度差,在叠加运算中势必会在某区域造成巨大的系统误差(图1)。
1.2 收集数据的时效性。
考虑到实际条件及收集难度,各因子数据一般以已有成果的形式收集,其时效性是否适应最近情况则需要技术人员慎重考量。以宁夏某山为例,该区DEM数据约5年前测量获得,提取坡度区间在49°―73°不等,该山经过大规模露天开采,地形地貌已发生较大变化,现部分山体坡度仅5°―25°不等。原有汇水面的消失、汇流积量的变化将对河网(山脊线)及分析单元划分产生直接影响(图2),而采矿产生的渣堆及采坑又成为新致灾链的重要一环。
数据时效性的降低需尽早补正,否则影响后续所有计算过程。就层次分析的角度而言,该例修正误差的手段可补测DEM,或重新计算该区人类活动因子的隶属度。然而前者人力消耗大,制图周期长;后者则因为采矿工程的复杂影响而难以评价权重,需要收集大量数据进行计算。此两类方法从生产和技术角度的都难以在短期内实现。
2 技术方法
2.1 归一化(normalization)处理
评价因子各区间段对灾害的敏感性不同,为便于计算分析,技术人员常根据已有灾害的因子数 据为依据进行的统计分析并做出模糊处理,而此类方法带来的弊端性也很明显。以宁夏某县地质灾害因子归一化为例,将坡度、坡高、坡型作为基于DEM提取的三项因子,分别设以坡度10-35°,坡高0-80m,及曲率0-1进行线性归一化。此结果虽限定了灾害发育对应的有效变化范围,却无法在线性归一化过程中考虑实际灾害发育的密度区间将有效值合理分配。如在坡度10-35°的区间内,25°与30°坡度上发育的地质灾害却并非0.6与0.8的大小关系(见表1)。同理,坡高约25m的崩塌在宁夏境内极为常见,却仅得到0.3125的模糊逻辑值。线性归一化在多项因子的累积作用下,势必导致原始数据的客观性丢失。
2.2 重采样
重采样是评价因子整理的基础,容易被绝大多数GIS工作者忽略的一点是,在不同栅格层的重采样处理中,为保持离散数据为整型,一般多采用nearest(最邻近法)进行处理,将输入栅格上最近的单元中心位置的值分配给输出栅格上的单元。此方法将在相关性重叠(cohesion overlay)的处理上带来较大误差(图3),在河网划分、灾害单元划分等过程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3 主观因子与其它因子之间的矛盾性
不同的评价因子,尤其是主观性较强的评价因子将与其他因子存在矛盾性。以地质灾害发育程度为例,该因子多以“地质灾害发育点、面密度”的形式表示,数据以一定比例尺下地质灾害调查成果作为参考。根据地质灾害核查成果的分布显示,实际调查工作中受地形、障碍物等条件的影响很大,如原始森林及山区(图4左)。如此将导致现象点分布不均,无法做为系统参考。此外,由于不同调查人员的认识差异,对灾害点的定义和描述也有较大偏差,部分地区小型沟岸崩塌点定义过密也将对系统运算产生一定的误导性(图4右)。
4 结语
本文从实际工作的角度出发,阐述了在利用GIS平台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中的几个关键技术问题。在此类处理中,最好严格把握数据质量,仔细处理各个因子,并坚持科学、合理的统计方法。处理过程中应注意方法,选择正确的归一化形式,综合考量各类因子,才能得出较客观的结果。相较此类方法,传统的决策分析法往往能在成因复杂的区域得到比数学方法更加接近灾害情况的结果,在实际工作中应予结合应用。
【参考文献】
[1]Wei, H,Chengbin,D & Michael,D,‘Differentiating tower karst(fenglin) and cockpit karst(fengcong)using DEM contour, slope, and centroid’, 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 2014, Vol.72(2): 407-416, Australia[Z].
[中图分类号] S7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5-0122-01
1 当前我国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对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认识
从现阶段的工作情况来看,一部分林业部门的领导以及相关从业人员对于林区病虫害防治工作不够重视,无法清楚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因此将大量的经费投入到经营方面,而忽略了林业防治工作的开展,种种因素都严重阻碍了林业病虫害工作的顺利进行。
1.2 防治体系不够健全
在实际的病虫害防治工作中,科学技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当前的林区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对于科学技术的应用还不够普及,“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理念得不到落实,健全的防治体系尚未建立,这些都对防治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制约[1]。同时,由于投入的防治资金不足,对林区病虫害监测工作不到位,导致林区出现大面积病虫害时无法及时有效地各处解决措施,再加上专业技术人员的缺失,给整个林区带来无法预估的经济损失。
1.3 林区树木结构不合理
在我国的林业经济活动当中,木材仍占据主体地位,因此为了获取最大化的经济效益,林区往往会种植更快速生长的树木,进而导致所种树木的种类单一,而这种树木结构的不合理使得整个林区的生态系统过于单一,造成了树木抗病虫害能力的下降。
1.4 盲目使用农药
不规范使用农药是目前大多数林区存在的问题,在大部分的林区工作人员的固有思想中,农药使用的剂量越大以及范围越广,则可将病虫害彻底清除,然而从科学的角度去分析,这种行为是极不可取的。盲目使用农药不仅仅会增加林区的防治成本,还会提高树木病虫害的耐药性,根本无法彻底根除林区的病虫害。
2 提高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成效的有效对策
2.1 加大对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视度与资金投入
在针对林业地区病虫害防治方面,我国还未真正形成一套统一的措施,相关林区管理者对病虫害防治工作明显不够重视,从思想上对林业养护方面认识不足,并且缺乏科学合理的防治手段[2]。因此,要想从源头开始完善森林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则需要提高林区管理者对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视程度以及对宣传力度,从意识上认识到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
在资金投入方面,对于国家以及林业部门所设立的防治专项资金要积极进行争取,确保防治资金的流动渠道有所保障;合理敦促地方政府加大对林区病虫害防治工作的资金投入量,针对病虫害情况严重的地区要进行综合性诊治;积极调用社会舆论与人民群众的力量,采取合理的手段将社会中投入到环保与森林保护的资金用来开展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
2.2 提高病虫害检测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林区管理者也应积极引用最新的检测技术,更新现有的检测设备与程序,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建立起更加科学的林业检测模式,利用最新的检测模式去精确了解林区树木的健康情况,确保每一颗树木健康成长,有效地抑制住病虫害问题的产生与扩散。
2.3 提高林区病虫害整治技术
要想提高林区的病虫害防治效果,就必须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基础,更新并提高现有的病虫害整治技术,再在专业防护人员的操作下,开展病树的清理养护工作。此外,技术人员还应对防治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处理并解决,坚持贯彻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基本方针,并且在保证病树得到有效整治的基础上,遵循因地制宜的思想,种植更多优良品质的树木去改善整片林区的质量,在实现林区全面绿化的过程中,将病虫害防治工作与林区的生产发展同时进行。此外,林区管理人员对于林区的安全防范要时刻保持警惕性,避免林区病虫害的进一步扩散,采取人工与农药相结合的方式对林区病虫害进行整治,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病虫害防治计划,并要求相关工作人T严格按照计划落实到位,保证病虫害防治技术得到有效地发挥。
2.4 控制病虫害疫情源头
通过大量的现实情况分析,影响林区兴盛与衰落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就是林区树苗的检疫工作是否到位,这也是我国林区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内容和防护基本原则[3]。根据现阶段我国制定的林区检疫技术标准来看,林区管理人员应严格按照规定要求,并完善以下几点:1)加大林区防疫的宣传力度,提高林区周边局面的生态保护意识,要积极与当地居民产生互动,取得民众的理解与支持,从而共同参与到林区治理的工作当中。2)进入或经过防疫林区的车辆人员要进行严格仔细的排查,并且不仅仅要密切关注新栽种树苗的健康状况,还要避免出现因问题疫苗流入林区而造成大面积减产的情况。3)加大林区防疫的工作力度,定期检测修整城镇周边的绿色植物,进一步增加城镇的绿化面积。以上所述的种种林区病虫害防治方法,其中最重要的还是要提高对病虫害疫情源头的控制力度。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生态环境的改善与保护离不开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但从当前我国的林业发展进程来看,对其造成最大影响的是来自于病虫害的威胁,所以,做好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是当下发展我国林区需要做好的首要工作。然而在现阶段我国林区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当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因此相关从业人员一定对这些问题提高重视,并通过加大对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视度与资金投入、提高病虫害检测技术、提高林区病虫害整治技术以及控制病虫害疫情源头等方式去做好林区的病虫害防治工作,进而推动着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