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农产品基本面分析

农产品基本面分析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7 10:04:01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农产品基本面分析,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农产品基本面分析

篇1

金融化是指在国内外市场中,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及金融精英对经济运行和经济管理制度的重要性不断提升的过程。大宗商品本身不是复杂的金融产品,只因可在期货市场中交易,越来越受到金融界的关注而形成 “金融化”。最早实现金融化的是黄金,其次是石油、有色金属等战略物资,这些战略物资商品属性越来越淡化,金融属性越来越强。大宗农产品 ( 如粮食、棉花、小麦、玉米、大豆、大米) 可储藏和保存、长时间不变质,品质易划分,质量可评价,市场需求较大,且价格易受市场供求影响,从而可作为资产进行投资,设计为期货、期权等金融工具交易,成为资本逐利的投资品。大宗农产品成为投资品,实现了从商品属性向商品属性和金融属性并重的转换,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金融化的过程。大宗农产品能否金融化,其必要条件是能在流通交易投资过程中产生收益,在人群、地域以及期限上能进行再配置;充分条件是具备流动的充分性和安全性。商品未实现金融化以前,其价格由供求决定,而不体现金融价值; 商品实现金融化后,其价格不再由传统供求基本面决定,而主要受投机需求影响。

二、国际大宗农产品价格金融化市场内部推动因素

21 世纪以来,国际金融资本市场发展迅猛,货币市场、外汇市场、期货市场、衍生品市场对大宗农产品市场的青睐越来越高,与之构成复杂金融体系,并使大宗农产品金融化趋势增强,作为 “白金”已经成为继黄金、黑金 ( 石油)等泛货币化的新价值符号。

( 一) 期货市场

由于农产品生产具有不可预测性,未来价格不确定性使得生产者和消费者在现货市场上交易存在风险。大量农民和农场主越来越青睐“远期合约”,通过远期合约,生产者和最终用户约定在未来一定时间,以协定价格买卖一定数量的农产品。远期合约保证农民在收割季节以合约价格销售,又确保加工企业和贸易商以协定价格购买农产品。同时,为了克服不可预见的价格变化,转移风险,农民、贸易商和加工企业开始在期货市场上进行对冲,从而农产品生产者和最终用户成为套期保值者。国际最重要的农产品期货交易所在芝加哥、纽约、堪萨斯州和伦敦。2002 年后,非传统投机者 ( 包括对冲基金、养老基金、大型投资银行和其他机构投资者) 大量进入大宗农产品衍生品市场,买卖各种农产品合约。他们只单纯进行投机运作,追求高回报。大量金融巨头涉及衍生品市场,如美国银行、汇丰银行、德意志银行、花旗银行、高盛、摩根士丹利和 JP 摩根,这使得农产品衍生市场中的投机行为更加盛行。2011 年 1 月 10 日至 1 月 14日,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玉米期货合约收盘价周平均每吨为 247 美元,与 2010 年同期相比,价格涨幅高达 61%。

( 二) 指数基金

指数基金是以指数成分股为投资对象的基金,欲使投资组合变动趋势与指数相一致,取得与指数同步的收益率。当市场指数价格上升时,只要持有指数基金就可以获得收益,因而指数投资在期货市场上一般只做多头。与套期保值者和传统投机者不同,指数基金投资者对大宗农产品价格并不敏感,不再考虑农产品市场的供需基本面,他们完全按照证券交易所指数的趋势进行投资,较低的交易成本促使投机行为盛行。近年来指数基金发展十分迅猛,在资源投机交易中,指数基金投资的大宗商品多达 20 多个,包括石油、金属 ( 矿石) 和农产品,其中农产品投资约占指数投机基金的 20% 左右。雷曼兄弟投资银行 2008 年的研究表明,2003年 1 月至 2008 年 3 月,大量指数基金流入期货市场,投机量从 13亿美元上升到 260 亿美元,增加了1900% ,国际农产品价格恰好也从2003 年上升,与指数基金保持了同步效应。

( 三) 对冲基金

对冲基金在国际大宗农产品期货市场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相比其他基金,对冲资金在农产品交易数量上无限制,往往持有投机性多头和空头,可以自由进入,以便在农产品期货价格上升或下降中获利。美国政府曾一度限制金融基金在商品期货交易所进行投机。自2000 年,商品期货管理委员会通过法案豁免场外交易监管和控制后,大量投机者加入投机市场,特别是 2008 年金融危机后,新进入者 ( 如高盛、摩根大通、德意志银行、养老基金、加利福尼亚州教师退休金和对冲基金) 通过 “掉期”进行交易。一位可可零售巨头曾指出,大量银行机构已经脱离了其作为金融服务经济与信用中介的职能,大举进行对冲交易,导致企业贷款减少,金融市场更加不稳定。

三、国际大宗农产品价格金融化外部市场推动因素

在国际大宗农产品市场中,国际供求基本面、国际大宗商品金融属性的联动、全球货币流动性增强、国际粮商巨头的投机炒作、国际金融资本逐利的原动性等是国际大宗农产品金融化的催化剂。

( 一) 国际大宗农产品供求趋紧

供求趋紧是国际大宗农产品金融化的基础。从供给看,自然灾害因素是全球大宗农产品上涨的直接原因,如俄罗斯大火,澳大利亚、巴西的洪水和飓风,美国严寒等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产量,其中俄罗斯大火导致了国内农作物同比减产37% 。从需求看,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增加导致农产品需求增加。据估计,到2050 年全球人口约为 90 亿,食品需求将增加 70%~ 100% ,无疑这是农产品价格上涨的一个巨大需求压力。随着石油价格不断攀升,以玉米为原料生产生物燃料变得有利可图,燃料工业用粮需求大幅度增长,作为全球最大的玉米出口国,美国将其产出玉米的三分之一用来生产生物质能源,生物质能源的生产使得本身不足的国际粮食显得更加珍贵。从全球库存方面看,据 FAO 统计,自 20 世纪90 年代中期以来,全球大宗农产品库存量与当年消耗量的比率持续下降,总库存水平一直在下降。2011 年全球库存水平仅够 47 天消费,为 1974 年 来 历 史 上 最 低 库存量。

( 二) 国际大宗商品金融属性的联动

黄金、石油、有色金属、大宗农产品的商品属性逐渐淡化,金融化增强。作为工业基础原料,大宗商品价格的持续攀升引发和推动全球范围内的长期通货膨胀。石油是大宗商品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石油价格的上涨增加了全球经济复苏的压力,增加了全球经济的脆弱性,也给全球经济留下了再度陷入危机的隐患。事实上,大宗商品间联动涨价效应明显。能源、资源和农产品之间存在价格联动机制,原油价格上涨往往能够带动煤炭、天然气以及有色金属等资源性产品涨价,带动生物质能源的需求扩大,抬高玉米等大宗农产品价格。

( 三) 全球货币流动性增强

全球流动性充裕是大宗农产品金融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全球金融危机爆发至 2010 年 10 月,美联储资产负债总规模由 2007 年 6 月的8993 亿美元增加到 23131 亿美元,两年多时间增加了 257%。而英国央行资产规模增加了 100%,欧洲央行和瑞士央行也增加了 30% 以上。以 M2 口径衡量,2000 年,发达国家 M2 仅为 4. 5 万亿美元,2008 年 却 上 升 到 9 万 亿 美 元,2010 年又升至 10 万亿美元。 目前,全球主要经济体经济已经逐步企稳,发达国家维持宽松货币政策促进经济复苏,该信号无疑对大宗农产品市场具有导向性影响,需求呈现回升态势,价格总体运行在上升通道。

( 四) 国际粮商巨头的投机炒作

国际粮商巨头是国际大宗农产品金融化的主要操纵者。在 WTO的框架体系内,世界大宗农产品80% 的交易量被拥有百年历史的四大跨国粮商 “ABCD”所控制,即美国 ADM、美国邦吉 ( Bunge) 、美国嘉吉 ( Cargill) 和法国路易•达孚 ( Louis Dreyfus) ,这四大跨国粮商通常被称为国际大宗农产品市场的 “幕后之手”。四大跨国粮商凭借其资本与经验优势,已完成对上游研发、种子、原料、期货,中游生产加工、品牌和下游营销渠道与供应的绝对控制权。ABCD 四大粮商利用芝加哥期货交 易 所( CBOT) 做交易平台,利用美国农业部掌控的全球农业信息话语权,利用美元金融化作为操作工具。在销售渠道上,利用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做 “军事据点”。在研发技术上,ABCD 借助雄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搜集各国农产品基因和专利,在此基础上,不断研发新的专利,引领全球大宗农产品研发的新潮流。同时,四大粮商充分利用全球大宗农产品定价中心的芝加哥期货交易所进行套期保值业务,四大粮商每年成交的农产品期货合约金额约为 14 万亿美元。

( 五) 国际金融资本逐利的原动性

全球金融危机后,金融资本正从房地产和复杂衍生品投机中逃出,转向大宗农产品。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国际食品巨头利用金融衍生品对冲风险,大量炒作大宗农产品期货甚至囤积现货,从而规避大宗农产品价格上涨给下游企业带来的损失。随着大型金融集团进入国际食品的全产业链,更加凸显了大宗农产品的 “金融属性”,国际金融资本对大宗农产品定价权的控制力越来越强。当前,在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上,无论是石油、铁矿石,还是大宗农产品,从短期和中期来说,其价格走势都越来越脱离市场供需基本面。当大量的金融资本将大宗农产品作为逐利对象,大宗农产品期价波动就包含了人为操纵的因素,进而反作用于现货价格,扭曲了真实的大宗农产品供求关系,增加了大宗农产品价格金融化。

四、中国应对国际大宗农产品价格金融化的政策选择

通过上文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国际大宗农产品金融化在短时间内难以逆转,作为占世界人口1 /5 的大国和大宗农产品金融市场不发达的国家,迫切需要抓住国际经济格局调整机遇,借鉴国际经验,在国家层面进行顶层设计,多角度构建我国大宗农产品安全体系,应对国际大宗农产品价格金融化。

( 一) 加强大宗农产品金融化顶层设计

国际金融综合实力是一国在大宗商品国际话语权的体现。国际金融综合实力的提升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长远谋划,制定明确目标,确定发展路径。短时期内,我国政府、涉农企业应积极熟悉国际衍生品市场规则,加快参与大宗农产品国际金融市场的步伐; 中长期而言,则需要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进一步提升我国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着力加快金融改革创新,扩大金融对内对外开放,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改善金融发展环境,维护金融安全与稳定,显著提升我国配置全球资源的功能和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建立国际金融中心,以争取在国际大宗农产品市场交易规则制定中有更多的话语权与影响力。

( 二) 统筹大宗农产品安全与金融安全

应对国际大宗农产品金融化的核心是保障我国的大宗农产品安全和金融安全。虽然在 2011 年创下 50年来的首次 “八连增”,中国的粮食总产量实现新的历史纪录,达 5.46亿吨,但目前我国拥有粮食储备只近2 亿吨,库存消费比超过 40%,高于国际公认 17% ~18% 的安全水平,对于一个拥有 13 亿多人口的大国,大宗农产品的安全供给压力依然巨大。我国应培育具备现代化、资本化、金融化的农产品龙头企业,在农产品体系进行全局性的布点,提升农产品的掌控能力,由政府指导建立国内大宗农产品战略储备体系,才能保证国内大宗农产品稳定供应和平抑价格。建立相应套期保值基金,在国际期货市场上寻找合适的买入机会,随时补充国内战略储备,保障供应,防范价格上涨的风险。因此,中国应该建立大宗农产品产业发展专项基金、成立农产品投资和储备银行,推进农产品贸易融资,大力发展农产品期货、期权市场,加强国际金融合作。中国本土金融机构应介入大宗农产品金融交易,减少中间环节,降低大宗农产品需求和金融交易信息泄露的风险,增强中国在国际大宗农产品市场的金融安全和定价权。

( 三) 加强国际合作、降低金融杠杆

国际大宗农产品的过度金融化,金融杠杆率的提高,产品设计日益复杂,监管能力的滞后不仅给市场本身带来了巨大风险,也对国际金融体系构成了潜在冲击。经过全球粮食金融危机,世界各国都意识到大宗农产品衍生品金融市场存在着巨大风险,纷纷酝酿更为严格的监管,中国应积极参与 FAO、IFAD、IMF、 OECD、 UNCTAD、 WEP 和WTO 等国际组织对大宗农产品国际价格风险的管理,从国际监管角度降低和限制该类交易的杠杆率和过度衍生化,降低其对金融体系的冲击能力。积极参与大宗农产品在技术、管理上的转让合作,强化与南美在玉米、大豆贸易的伙伴关系,积极组织涉农企业在非洲进行投资,加大对非洲国家在大宗农产品生产上的技术和基础设施建设援助,增加大宗农产品供给,以共同应对国际大宗农产品金融化的风险。

( 四) 充分利用和规范期货市场交易

篇2

随着国内外农产品价格的飙涨,一些投资者的视线渐渐向与农产品有关的投资品种聚焦,农产品期货成为这些投资者选择的投资渠道。

去年以来,农产品的价格一路飙升,也将CPI指数连连推高,一些投资者对农产品期货跃跃欲试。北京中期期货的齐先生向记者表示,目前我国上市的农产品期货有大豆、豆粕、豆油、玉米、棕榈油、菜籽油、小麦、棉花,白糖等9个交易品种。我国期货公司一般的开户门槛多为5万元,而按照30%左右的可控风险仓位来说,投资一手农产品期货需要6000至50000元不等。最贵的棉花期货需要15000元左右的保证金(按照1成保证金计算),和最便宜的玉米合约相去甚远。他说,“按照10%的保证金来算,交易一手最便宜的玉米合约只要1800元左右,这让许多投资者可以尝试一把投资。”

齐先生说,对于新手而言,选择合适的品种和合约是第一步。普通投资者最好选择主力合约,也就是成交量和持仓量最大的台约,这样进出方便,避免平仓不能及时出来的一些风险。由于期货市场实行交割制度,投资者尽量放弃到期月份合约,并尽量选择远期合约(有些交易所不允许个人投资者交易交割月的合约),在临近交割期限时保证金比例也会相应提高,如果投资者不注意的话,持仓比例就会随着占用保证金的比例不断提高而提高,从而影响个人资金管理。在选择好交易品种后,台理、定期进行“资金管理”是进行期货投资交易的核心。

“目前,期货市场采取的是T+0的交易规则,一方面,T+0会使市场产生很多短线交易,可能在某些时候加剧市场的震荡和波动,另一方面当日可以平仓也让认为做错方向的投资者迅速离场。”齐先生说,一般期货市场个人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占比很小,10万元左右入场会比较安全。

另外,为了使一些不擅长风险控制的投资者也可以分享农产品期货投资的机会,目前市场上出现了许多挂钩农产品理财产品。齐先生说,从深发展银行推出小麦、玉米和大豆三种农产品期货指数的结构性产品以来,挂钩农产品期货价格、农产品指数的各类银行理财产品频频加快了面世的脚步。民生银行的“挂钩牛奶期货价格”保本产品就是与芝加哥商品交易所三级牛奶价格挂钩,交行得利宝“浓青4号32谷丰登收益优化”95%保本产品就挂钩小麦、豆粕、咖啡的价格走势。

齐先生说,这些理财产品大都为结构性挂钩产品,即银行募集资金后并非直接投资于农产品或者期货,而是按照合同的收益公式计算最终收益,挂钩的农产品期货价格的涨跌幅对收益会产生关键影响。如交行的“浓青4号一五谷丰登收益优化”95%保本产品,它挂钩小麦、豆粕、咖啡期货的比例为50%、40%和10%,农产品价格的增长幅度最大封顶25%。所以,投资者在购买这款产品时首先要认清这是一款95%保本的产品,其次要了解它的收益率是在博取三个品种期货价格涨跌幅度,最高25%的最高收益率是预期的,本质上它是固定比例保本的浮动收益产品。由于这些农产品期货理财品种的增多,现在投资者投资农产品期货更容易了。

农产品期货交易需注意的情况

齐先生说,由于期货市场风云变幻,难以捉摸。投资者进入农产品期货交易特别需要注意三种情况。第一,农产品期货市场同品种不同合约非联动性波动。一般情况下,同一品种各合约之间的联动性是比较高的,反映出来就是同涨同跌,幅度差异一般都在很小范围内。但在某些时候如合约所属年度不同、期现价差过大等情况下,同一品种不同合约间的走势就可能出现异常差异,从而导致价差的变化脱离历史规律。这种情况下,许多投资者仍将历史情况来作为目前的操作依据,就有点刻舟求剑的味道了。这种情况下的投资也往往导致失败。

如2009年8月13日至9月28日的连粕M1001台约和M1005合约的走势。此期间M1005合约受豆类商品集体调整影响而同步下挫,期价从3055元/吨下调至2658元/吨,幅度达13%;而M1001合约则从3150元/吨下调至2930元/吨,幅度仅为7%。两者价差变化幅度出现了6%的差别。当时豆粕的现货价格约3650元/吨,期货价格明显低于现货价格500元/吨左右,因此近月台约(当时的M1001台约为最贴近现货月的主要合约)将更具抗跌性,导致当时M1001合约与M1005合约的价差进一步扩大。许多投资者并未分析其内在原因,而仅仅凭感觉认为,M1005合约偏离现货价格更多、更便宜,从而做出错误的投资行为。因此农产品中同一品种不同台约的价差变化研究应抓住其“内因”。

第二,农产品期货市场相关品种联动性偏差。属性相近但不同品种的走势也存在一定差异,这种差异就带来了套利投资的机会。如大豆、豆粕和豆油之间的压榨利润套利,或豆油、棕榈油和菜油之间的油脂间套利。

共同的基本面影响因素使属性相同的不同品种大趋势走势基本一致,但自身的一些影响因素如政策调整等因素可能使两者的中小级别走势产生差异,进而使两者价差或比价出现变化。而当价差或比价关系变化到一个相对不合理的状态时,替代性影响将开始产生作用,从而使两者价差或比价关系重新恢复正常水平。因此,属性相近但不同的品种合约表现为大趋势变化一致,但中小级别趋势变化可能不一致。

篇3

现状:棉价反弹凸显“产不足需”矛盾

在今年农产品的涨价潮中,棉花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长江期货公司研究咨询部经理黄骏飞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现在这波大宗商品牛市,在国内是由棉花这样的软商品率先启动的,明年棉花仍将起着“风向标”的作用。

棉花价格在大幅回落后,近日开始出现震荡反弹。虽然短期上涨的动能并不强劲,但业内人士认为,随着棉价回归基本面,“产不足需”的矛盾将会导致棉价在春节后启动新一轮的上涨行情。

12月20日,中国棉花价格指数(328级)为27269,较17日上涨70点。郑州棉花期货主力合约1109当日收于28425元/吨,比12月1日上涨3025元/吨,涨幅超讨10%。

“约而不束”,中储棉花信息中心信息总监冯梦晓用这个词语来形容9月到11月中旬的棉价暴涨。据中储棉花信息中心的监测,在9月1日到11月9日不到两个半月时间内,国内外棉价上涨幅度超过67%,超越近年来国棉和外棉现货价格年度内波动幅度。

随着国家物价调控政策的出台,包括棉花在内的多种大宗农产品价格急转直下。黄骏飞认为,受国家政策的影响,现在棉花现货价格略高于期货价格,短期棉价进一步上涨的动能减弱。

冯梦晓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说,市场开始受到约束而逐步回归理性,回归基本面,这种态势有望持续到春节前。在整个棉花年度中,目前是棉花资源最丰富的时候,但若印度棉出口量明显下降,随着棉花的不断消耗,国棉“产不足需”的问题还是会暴露出来,到了四、五月份会变得比较明显,后期采购中高等级棉或将变得困难。

“从中远期来看,棉花供应短缺将造成明年价格走高,行情可能在3月中下旬启动。如果市场对上涨的看法比较一致,上涨行情可能还会提前开始。”黄骏飞说。

据国家棉花市场监测系统对2010年度棉花产量的调查,今年全国棉花种植面积7568.2万亩,较上年减少1.1%;单产84.0公斤/亩,下降4.4%;总产量636.0万吨,减少5.5%。

从全球范围来看,棉花的供需形势也不乐观。据国际棉花咨询委员会(ICAC)与国家棉花市场监测系统数据,2010年度,全球棉花库存消费比预计为37.1%,为15年来最低水平。

冯梦晓认为,印度棉在中国进口外棉占有第二大的比重,但现在印度为了保证本国纺织企业能够用到足够便宜的棉花,其出口政策很不确定,导致外棉价格易涨难跌,这将会对国内棉价产生较大影响。

原因:农产品涨价的几个理由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经所所长秦富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由于主要农产品的供求总体平衡,在国家加强物价调控特别是对游资炒作加强管理的大背景下,明年农产品价格总体上预期会比较平稳。但从长期来看,农业品价格受到“推”和“拉”的影响会在一定范围内上涨。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推”“拉”农产品价格上涨存在多项理由:

供需不平衡。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表示,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农产品市场价格轮番上涨,累计涨幅大,一个重要原因是粮食产需缺口扩大。这从根本上来说是由我国粮食生产的自然资源禀赋先天不足引起的。无论是在短期内,还是长期来看,我国农产品供求关系趋紧的基本态势都无法改变。

居民膳食结构改善。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于泽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根据卫生经济学的研究,随着居民收入提高,特别是农村居民收入提高,蛋白质等摄入量会逐步增加。作为蛋白质等来源的肉禽蛋的需求进一步上升,而这将消耗大量粮食,从需求面拉动粮食价格上升。

成本推进。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指出,由于农业比较收益低下,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镇和工业部门转移,农业从业人员逐年下降,逐步由供大于求转向供不足需,加上年轻一代农村劳动力务农兴趣不高,农业用工季节性短缺和结构性素质下降现象逐步显现。随着供需格局的变化和非农产业工资水平的提升,农业用工成本快速增加。

国家支持。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曾表示,适当提高农产品的价格水平,增加农民的收入,对中国经济长期的稳定发展是有利的。

恢复性上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投资研究所研究员张汉亚称,农产品价格2003年只是1996年的78%左右,到了2006年也才恢复到1996年的90%左右。

流动性泛滥。汇丰银行中国宏观经济分析师孙玮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很可能在美联储再次启动量化宽松的政策之后继续走高,从而传导到国内市场。同时,国内贷款的猛增和美联储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可能增加的热钱流入,意味着央行在管理流动性上面临挑战。

天气和季节因素。据新华社全国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行情系统监测,受降温天气的影响,12月17日,21种蔬菜中有9种价格较11日上涨,其中菠菜、油菜等叶类菜价格涨幅较为明显。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副主任胡迟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不但近期的恶劣天气可能拉高菜价,而且从需求角度看,元旦春节即将到来,两节历来是农产品消费的高峰期,这不可避免地向上拉高价格。

国际因素。据农业部上周公布的周报,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环比全面上涨,其中食用油价格上涨明显。陈锡文认为,随着某些农产品进口量增加、自给率下降,国际市场价格对这些产品的国内市场价格就具有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影响:农产品涨价压力将向肉类转移

展望明年农产品价格,粮价仍有可能涨幅不低,并且向下游传导导致肉类价格上涨。

大通证券研究员郭世涛认为,明年粮食价格仍可能上涨10%。首先,为保护农民利益,国家提高了主产区2011年生产的小麦最低收购价水平。每50公斤白小麦、红小麦、混合麦最低收购价格分别提高到95元、93元、93元,比2010年分别提高5元、7元、7元。

其次,劳动工资上涨直接提高了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提高农民工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机会成本。在粮食生产中,人工的成本比重是32%。

再次,中国目前靠本国粮食生产只能满足90%至95%的需求,其余差额部分需要从国际市场上进口。国际粮价持续上扬,仍可能传导到国内。粮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是世界粮食库存量低于国际公认的17%至18%的安全线水平,再加上世界各地连年的自然灾害,使全球粮食产量持续减产,粮食价格始终在高位徘徊。

最后,对冲基金、退休基金和投资银行进行的粮食投机有可能推动粮价进一步上涨。粮食金融化以及货币市场的变化是粮价大幅波动的主因。粮价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商品价格,而是一种金融产品的价格。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