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医药健康行业发展趋势

医药健康行业发展趋势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7 15:04:50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医药健康行业发展趋势,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医药健康行业发展趋势

篇1

中图分类号:G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8-0056-03

一、引 言

各行业技术的发展一直是专利领域研究内容不断充实的来源之一,当今技术创新已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驱动力,专利作为发明创造活动的重要产出指标,与技术创新的关联十分紧密。而专利领域的研究成果对于行业发展而言也是一个很好的借鉴与参考,研究研发产业热点领域并把握发展趋势,对于确定国家产业政策和企业研发策略具有重要意义。专利制度与行业发展的这样一种互动关系正是笔者选择从行业分类的角度出发,探索专利领域研究状况的缘由。

二、文献检索

(一)一级检索

数据库选择:中国知网总站,高级检索;

检索范围:基础科学、工程科技Ⅰ辑、工程科技Ⅱ辑、农业科技、医药卫生科技、社会科技Ⅰ辑的一部分(包括法理、法史、宪法、行政法及地方法制、民商法、刑法、经济法、诉讼法与司法制度、国际法)、信息科技、经济与管理科学;

期刊级别:核心期刊;

检索年份:2009~2013;

检索主题:(专利and行业)or(专利and产业);

根据以上条件得到检索结果,手动筛选至347篇,找出细化行业和关键词,如表1所示。

(二)二级检索

数据库选择、检索范围、期刊级别、检索年份均同一级检索;检索主题:专利and表1中细分行业中对应关键词。

根据以上条件得到检索结果后,进行手动筛选,进而与一级检索的手动筛选结果进行合并,得出各行业文献主要研究主题,如表2所示。

表1 一级检索结果:行业分类及相应关键词

行业/产业 文献数 关键词

1 医药 55 医药、制药、药品、仿制药、中药、医疗

2 能源 50 钢铁、清洁能源、风能、太阳能、氢能、低碳技术

3 信息产业 43 信息技术、IT、ICT、电子、通信、光存储、互联网

4 机电 41 机电、机械、电气、电器、家电、农机

5 汽车 29 汽车

6 LED 28 LED

7 高技术 22 高技术

8 材料 17 材料、半导体、纳米

9 金融 15 金融、银行、保险

10 生物 13 生物技术、基因、转基因

11 音视频 11 光盘、音频、语音、视频、电视

12 食品相关 8 食品、制糖业、酒

13 计算机 6 计算机、软件、云计算

14 农业 5 农业

15 日化&服装 4 日化、化妆品、服装、服饰

表2 二级检索结果:各行业主要研究主题

行业/产业 文献数 主要研究主题

1 医药 236 药品专利制度、中药专利保护

2 信息产业 111 电子信息行业、通信行业、互联网行业

3 能源 92 钢铁行业、清洁能源、低碳技术

4 计算机 87 软件专利、开源软件、实务问题

5 生物 84 生物技术、基因、转基因、遗传资源

6 金融 64 商业方法专利、金融专利、银行业、保险业

7 机电 62 地方行业发展、企业专利情报、农机、工业设备、电器

8 汽车 59 新能源汽车、外观设计、组件或配件、区域发展

9 LED 58 国内发展、国际发展、具体技术

10 材料 47 半导体材料、纳米材料、复合材料

11 高技术 25 专利保护与产业发展、专利制度与专利行为、专利管理

12 音视频 22 光盘、音频&语音、视频、电视

13 农业 22 区域发展、专利申请、农业技术

14 食品相关 18 食品、制糖业、酒业

15 日化&服装 12 日化、化妆品、服装

三、各行业研究情况

根据二级检索结果中各行业对应研究文献的篇数,本文将选择文献篇数在100以上的两个行业,对医药行业和信息产业的专利情况作具体综述。

(一)医药行业

1.研究现状

医药行业是学者研究专利的重点,如图1所示,1992~2012年的研究文献数量整体呈现上升的趋势,自2004年开始,每年的文献数量均超过100篇,2011年甚至超过200篇。

图1 医药行业1992~2012年文献数量变化图

图2 医药行业2009~2012年文献数量变化图

本文所搜集的文献数量年度变化如图2所示,为2009~2012年变化趋势图,从图中可以看到,除2011年以外,每年的研究文献篇数在50篇上下浮动,而2011年的文献篇数高达85篇,这一趋势与图1也是相吻合的。这主要是因为2011年医药行业走过了不平凡的一年。作为“十二五”的开局之年,2011年5月5日,中国商务部《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这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首部有关药品流通行业的规划纲要;在此之前,2011年2月12日,历经5年修订、两次公开征求意见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简称新版药品GMP)对外,并且于2011年3月1日起施行。此外,医药商业巨头们的并购整合大戏也在这一年迭起,2011年4月,国药控股以配股方式集资34亿元,用于扩大分销及零售网络;2011年6月,北药并购普仁鸿25%股权,并在基层领域积极收购北京区域市场的二级商;2011年8月,上海医药斥资3.44亿元收购了无锡医药商业龙头山禾医药80%的股份,巩固江苏市场。国内医药巨头跑马圈地的同时,外资医药企业也开始发力进军中国药品流通领域,2011年7月,南京医药与全球医药商业巨头联合博姿携手成立合资公司;美国第二大流通巨头康德乐斥资4.7亿元收购永裕医药。这一系列政策上和商业上的大事件,都使2011年成为医药行业专利研究的大热之年。

2.研究内容

(1)药品专利制度。药品专利保护与公共健康的冲突一直是学者们热衷于研究药品专利问题的缘由之一。王秀卿(2009)认为药品专利和公共健康之间矛盾的主要原因来自于专利权所固有的垄断性和公共健康的天然合理性;而贾高峰(2011)提出药品专利是引发公共健康问题的原因之一,这一观点的逻辑性似乎有待考察,笔者不敢苟同。更多学者着眼于在现有法律框架下探求药品专利与公共健康的博弈与平衡之道,赵玉港(2010),张丽(2011),张可(2012)都试图在TRIPS协议的框架下探寻缓解药品专利与公共健康间矛盾的方法,如建立专利制度外的药物研发激励机制。与之如影随形的是有关药品专利强制许可的探讨。部分学者认为药品专利的强制许可是必要的,童苏琴(2009)力图从公共健康的角度论述专利制度中药品专利强制许可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杨剑(2009)指出药品专利强制许可制度是一项得到国际社会认可的救济途径。很多学者更偏向于利益平衡理论,何俊杰(2009),胡(2010),张甜、邵蓉(2012)认为应灵活运用强制许可制度,平衡药品专利与公共健康之间的冲突。另外一部分学者则更侧重于研究国外的有关药品专利制度。刘洁(2009),胡潇潇(2010)[1],楼杜鹃(2011)[2]介绍了美国药品试验例外制度;肖建玉、沈爱玲(2010)分析了加拿大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分析以及与我国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比较;倪娜等(2011)研究了美国、日本和印度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的药品专利政策;姚颉靖、彭辉(2012)对1986~2009年中国和澳大利亚的药品专利保护强度进行了测算。

(2)中药专利保护。大多数学者着眼于研究中药专利保护现状,并试图提出相应的建议。米岚、田侃(2009),张亮(2010),徐丹(2011)认为目前中药专利保护方面存在一定缺陷,应进一步完善中药专利保护制度,但并未提出具体的可行方案。另外一部分学者则提出相对具体的方案,杨异、张铁男(2010)提出利用TRIPS协议的弹性空间,完善以适当放宽专利审查标准为主的中药专利法律保护体系;李帆、孟锐(2011)基于中医药理论原理,提出应建立我国特有的中药专利保护体系。一部分学者则更关注国外中药专利保护的经验。郭德海等(2009)分析了印度在我国中药领域的专利活动;胡琴、汤军(2011)介绍了日本汉方药产业的发展。还有一些学者则通过对比不同国家的专利信息,张艳艳、罗爱静(2009),吴晶、李欣(2010),海广范等(2011)分别比较分析了韩国、日本、澳大利亚、美国、德国等国的专利信息。在上述学者执着于对中药专利保护制度的研究时,另一部分学者则更倾向于在现有法律框架下探寻中药专利保护的实务问题。杨显滨、苏(2010)[3],颜艳(2011),陆永强、李慧(2012),岳雪莲(2012)从中药专利的审查标准、侵权认定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医药行业的相关研究,无论是公共健康与强制许可的冲突,抑或中药专利保护等主要问题的研究,由于缺乏相应的政策大方向上的调整,学者们似乎遇到了研究的瓶颈,只能徘徊于不断呼吁立法的地步,却鲜少提出具体的相应立法建议或方案。笔者认为,学者们在期待立法改革或变化之时,不如更多地依托实证研究,深入企业或社会群体,了解医药企业和其他个人遇到的实际问题和需求,从而提出具体可行的办法。

(二)信息产业

1.研究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学者研究信息产业的专利状况,如图3所示,1992~2002年的研究文献数量整体比较平缓,自2003年开始,研究开始呈上升趋势,而2009年却出现了一个小小的低谷。经济危机让2009年的所有行业都受到了严重冲击,尽管信息产业表现不错,但远远无力遏制经济的整体下滑,从图3中也可以看到信息产业专利研究在2007年达到一个小高峰之后,可能缘于经济危机的关系,2008年和2009年的研究文献数量连续下滑至谷底。但行业内大企业这一年内的一系列举动也许是专利研究文献从2010年开始迅速调整至滑坡前增长速率的原因之一。2009年4月,Oracle出价74亿美元欲收购Sun Microsystems;2009年10月22日,微软首席执行官史蒂夫鲍尔默在纽约市中心登台宣布了Windows 7的正式;2009年11月,仅仅在微软的Windows 7一个月后, Google就向开源社区了Chrome操作系统。此外,政策上的导向或许也是专利研究恢复增长趋势的一份助力。2009年2月,美国众议院通过了一项巨额的经济刺激计划:包括高达72亿美元的宽带部署、17亿美元奖励采用电子健康记录和涉及电力网与互联网的110亿美元;2009年4月15日,《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规划提出,此后三年电子信息产业要围绕计算机、通信设备、信息服务、信息技术等9个重点领域发展。

图3 信息产业1992-2012年专利研究文献数量变化图

2.研究内容

(1)电子信息行业。学者们对于电子信息行业的专利研究主要偏向于对某一区域的行业专利信息或战略进行研究。何静、马虎兆(2009)剖析了目前天津市电子信息产业专利特点及主要问题。赵富红(2009)对湖北省电子信息行业的专利战略进行了研究。吴慧英(2010)在调研的基础上,对武汉光电子产业的标准与专利现状进行了分析。

(2)通信行业。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以国家为界,很多学者因而热衷于利用国内外专利信息进行比较研究。姜慧敏(2010)[4]对比分析了我国和美国的移动通信产业专利年成长率等五个方面。杨威(2012)则专注于通信领域中韩两国的专利比较研究。邱洪华、刘晓丽(2013)[5]在概括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中美两国4G移动通信技术专利布局进行比较研究。相比于上述学者进行的行业整体研究,部分学者更偏向于对通信领域内某一具体技术进行专利研究。王雷、戴妮(2009),李春秀(2010)[6],李俊、王雷(2011),张妍、张倩(2011)分别对TD-SDMA、LTE、WiMAX等技术的专利申请、专利布局等活动进行了研究。也有一部分学者直接以通信领域类典型企业为研究对象,对其专利信息进行分析。郑云凤(2009),宋天华等(2010)[7],于光等(2011)通过对华为、中兴或思科等通信行业典型企业的专利信息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其技术发展或专利布局等。

行业内大企业之间的诉讼和竞争也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苹果、三星、谷歌、摩托罗拉、诺基亚、HTC这一些普通百姓非常熟悉的手机品牌,在诉讼领域内同样不会让人感到陌生。无论是纯粹的专利战,亦或是借收购合作之名,行专利买卖之实的商业活动,这些行业内大企业的一举一动都吸引着学界的关注。

(3)互联网行业。随着Google、百度等以搜索引擎发迹的企业越来越扩张其业务范围,以及腾讯、阿里巴巴等大企业业务的多元化,学界也将目光投向于互联网行业。在现今社会,这类企业业务范围的扩张或变化,必然需要一定的技术作为支撑,对此的专利研究也就显出其重要性。易敏(2011)从企业专利管理的基本理论出发,试对互联网企业的专利管理体系构建提出建议。凌媛、张钰(2011)在统计调查近6年中国互联网行业的诉讼事件的基础上,对互联网企业的诉讼总体情况等进行了分析。陈晨、徐灿(2012)采用专利定量分析的方法,分别从搜索引擎技术的发展趋势,搜索引擎行业中专利技术的发展重点,以及搜索引擎行业中参与技术竞争的竞争对手等方面进行分析。

信息产业的专利研究似乎总是随着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尽管这好像是一个自然而合理的现象,因为技术特征等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相应专利研究内容的变化。然而笔者却在思索,尽管信息产业的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更新速度极快,专利研究热点问题很容易火一把之后就一晃而过,但学界能否再提出一些适用于信息产业的经典理论,为真正充实这个行业的专利研究做出一些贡献呢?

四、结 语

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新兴行业的发展,现今社会都要求企业利用专利制度来保护其知识产权。在深入挖掘专利理论的同时,学术研究能否跟上行业专利技术发展的脚步也不可忽视。本文从行业分类的角度综述了目前专利文献研究的现状,以期为学者们选择研究专利领域主题时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胡潇潇.药品专利“Bolar例外”制度的利益平衡――兼评“Bolar例外”在美国的创立、发展及其启示[J].求索,2010(1).

[2] 楼杜鹃.药品专利Bolar例外条款的发展和应用[J].中国发明与专利,2011(7).

[3] 杨显滨,苏.论中药单方专利的侵权认定[J].法学杂志,2010(8).

[4] 姜慧敏.基于对比分析法的中美移动通信产业专利情报分析[J].情报科学,2010(12).

篇2

大量中小企业决策者认为,自己的企业规模不够大,还不需要做品牌。这当然是错误的。最直接的原因是,企业规模的大小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比如,对于一般的乡村来说,销售额1000万的企业在村子里可以算是大企业了,但是相对于整个世界来说,1000万元的企业在全球只能算是一个小企业。也就是说,企业的规模需要结合具体的地理环境来看待,当然,也需要结合具体的行业环境来评判。比如,有的行业在起步阶段,销售额达到1000万元的企业就算是大规模,如广告业。但是有的行业在成熟之后,销售额达到10个亿的企业也只能算是小企业,如钢铁业。这样分析,我们便不难理解,企业规模大小是相对的,只要企业存在就需要做品牌,并且应该做品牌,而不能说企业到了销售额10亿元的就要做品牌,1000万元的就不需要做品牌了。

因“企”制宜制定品牌策略

尽管说只要企业存在就需要做品牌,但是企业必须认清自己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社会发展趋势、行业发展趋势以及消费者兴趣发展趋势等等。简单的说就是,10亿元的企业有10亿元的做法,1000万元的企业有1000万元的做法。即,做品牌必须根据企业的综合实力来做。相反,如果不切实际的采取拔苗助长似的品牌策略,拿10亿元企业的品牌策略,不分青红皂白的套用在1000万元的企业上,其结果必然是把企业推向“死亡之路”。为什么不少中国中小企业做品牌失败了,其中不乏拔苗助长的原因,而且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因此,中小企业必须因“企”制宜的制定品牌策略,做好品牌定位、品牌命名、品牌传播和品牌微调工作,并适时对员工进行必要的品牌培训,以更加有效的执行品牌策略。当然,最基础的是品牌定位,这一步一定要“精准”,否则其后的工作都将功亏一篑。

做公关先于做广告

与具备实力的品牌策划公司合作,利用公关塑造品牌是一个趋势,而且很适合中小企业资金少、缺乏人才、实力不强的普遍状况。因为,利用公关塑造品牌的成本要比利用广告轰炸低很多,而且公关更有助于快速有效的提高品牌知名度。笔者操作的一个企业,其每年的公关费用还不到高速公路一块路牌广告的费用。但是,该企业却在公关的作用下,短时间内异军突起,品牌迅速冲出“重围”,带动销售翻番,并进一步促进人才引进。目前该企业综合实力已经跻身行业前列,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更是位居行业前三甲,让业界惊叹。当然,广告对于维护品牌的重要作用一定不能忽略,中小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具备一定的实力后,可以考虑用广告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品牌形象。不过决策者得切记,企业“必须具备一定的实力”,否则极有可能遭遇品牌“猝死”。

做品牌要持之以恒

塑造一个强势品牌要比引进一台先进设备困难得多,它需要持之以恒,但企业决策者必须深谋远虑,才能逐渐掌控市场主动权,以推动企业的发展,成就一个卓越的品牌。事实上,任何一家强盛的大企业,他们成长壮大的历史无不与其品牌建设有着紧密的关系。我国的中小企业应该从中学习,以坚持品牌创新,塑造出自己的强势品牌,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相关链接

21家药企入选优势企业品牌

篇3

(一)行业概述

香料香精行业是国民经济中食品、日化、烟草、医药等行业的重要原料配套产业。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日化等工业的高速发展,香料香精已成为现代社会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原料。

香料(Perfume),亦称香原料,是一种能被嗅出香气或被尝出香味的物质,也是可用来调制香精的原料。香精(Perfume Compound),亦称调合香料,是以天然香料、合成香料和辅料为原料按相应配方混合而成的混合物,具有特定香气和香味。

伴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稳步提升,人们对食品“色、香、味”的追求也与日俱增,而食用香精因其多样化的赋香、固香、矫味、中和口感等作用,在食品工业中广泛应用,被誉为食品风味的“灵魂”。

(二)行业发展综述

1、全球发展概况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逐步提升,全球香料香精行业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呈现高速发展态势,根据相关统计,国际香精市场1970年的销售额约为10亿美元,1990年达到近80亿美元,2010年则增长至约220亿美元,较之1990年的市场规模增长近3倍。

近年来,国际香精市场总量趋于稳定,2014年及2015年全球市场规模均超过240亿美元,在世界精细化工大行业中仅次于医药行业位居第二。

2、国内发展概况

我国香料香精行业相对于欧美国家起步较晚,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我国香料香精行业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之后,在产品数量、技术创新、生产规模和管理体制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1980年,我国共生产天然香料6,000吨左右,合成香料1,000吨,香精6,600吨,生产总值4.6亿元。到2000年国内使用的香料量达到93,839吨,香精则达15.1万吨,共有香料香精企业近600家,香料香精年销售额达150亿元。2015年,全国香精香料行业总企业数约1000家,规模以上企业则基本维持在350家。

近年来,国内香精香料行业虽然总体增速有所放缓,但行业收入仍呈稳定增长态势,其中广东、上海、浙江、江苏、河南五个省市已成为国内香精香料市场主要的竞争区域。预计未来5年中国香料香精行业将继续快速稳定发展,预计增长5%-10%的水平。

(三)行业发展特点

1、全球供求总体稳定,发展重心转向亚非

根据IAL Consultant对2013年全球市场香料香精消费量的统计和对2018年市场需求的预测,香料香精的总体市场未来几年内的需求上升幅度较为稳定,其中亚洲、非洲、中东及中美增长较快,亚洲作为消费需求最大的国家,占比将超过34%,北美及西欧等传统高需求地区增长则相对缓慢。全球香料香精总体需求量与全球经济发展趋势与行业发展趋势呈现出高度一致性,即增长重心转向亚非等发展中国家集中地域。

市场的需求变化也促进了全球主要香精香料生产企业将产能及研局同步向新兴市场转移。天然香料生产及合成香精香料生产,均由北美、西欧及日本逐渐转移至南美、北非及东南亚。我国市场的快速发展更是吸引了众多国际行业巨头纷纷前来设立工厂或者建立世界级的研发中心,快速占领国内高端产品市场,并逐步向中端延伸,这给国内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较大压力。

2、国内竞争市场趋同,内外资企业同场竞技

鉴于国际行业巨头短期内对高端市场无可动摇的垄断型优势,以及国内企业自身技术研发力量薄弱、以及上下游产业链整合实力有限等种种因素,多数内资企业长期在中低端市场之间徘徊,“低成本”,“薄利多销”成为大部分业内中小企业长期以来的主要营销策略。

近年来,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改善,对产品质量及成分安全要求的不断提高,国内企业只着重于中低端客户的经营思维也在发生转变。更多规模以上的企业逐渐将目标着眼于中端乃至高端市场,也就避免不了将与国际企业展开正面直接竞争。

(四)行业发展前景

1、行业发展有利因素

(1)国民经济健康发展,食品工业稳中求进

在坚持可持续发展和宏观调控的大环境下,2013年以来,我国GDP增幅维持在7%左右,呈现健康的稳定发展态势。我国居民在总体收入水平稳步上升和生活改善的同时,消费者购买能力也不断提高,为消费型的食品行业营造了良好的基础经济环境。

从“十二五”期间食品工业发展状况来看,食品工业规模效益稳定增长、企业组织结构不断优化、区域食品工业协调发展、对外贸易总体水平发展较快。在“十二五”后期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增速放缓的形势下,全国食品工业认真落实中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坚持“稳中求进”的总方针,生产平稳增长,产业规模继续扩大。

2015年我国食品饮料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的营业收入总计11.3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4.6%,从2016年上半年食品工业主要经济指标来看,我国2016上半年食品工业增加值增长2.1%,不计烟草增长6.7%。2015年的食品工业资产占全国工业总资产比重的7.1%,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地位进一步提升。其中食品制造I2015年的规模突破2.17万亿元,虽然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同比增幅略有下降,但总量与2010年相比,已增长了一倍有余。(数据来源:wind)

在国民经济与居民收支水平稳定增长的背景下,我国人均食品支出也在逐年提高,为食用香料香精行业的下游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间接为食用香料香精行业的前景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而未来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稳步发展,加上人们对食品营养、健康和美味的日益重视,势必将不断促进食用香料香精行业的发展。

(2)国家政策有力支持,行业规则逐步规范

根据国家“十三五”规划,食品行业要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是要由生存性消费向健康型、享受型消费转变;二是要由过去的吃饱、吃好向基本保障食品安全和满足食品消费多样化需求转变。

“十三五”期间食品行业的转型规划为食用香料香精行业的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行业下游产品的健康型、享受型特征,以及产品多样性和不断创新性的行业优势将得以充分施展,以适应国家产业结构战略转型的需要。

此外,国家出台的相关法规和行业标准未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后盾。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于2010年3月的《食品添加剂生产监督管理规定》2015年8月的《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及2016年8月的《食品生产许可审查通则》,多次对行业的生产及监管提出更为细致严格的要求。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也自2013年底以来,相继更新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食品用香精》、《食品用香料通则》、《食品添加剂标识通则》等行业标准,进一步细化及规范了行业质量要求。

行业监管的逐步趋严和行业标准的更新细化对食用香料香精行业的结构升级、质量提升起到了促进作用,淘汰了一批不达标的中小企业,避免了中低端市场的恶性竞争,推动行业迈向更为自律、健康的轨道。

(3)消费观念持续转变,市场需求更新换代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升,人们对于食品的消费观念也在发生转变,食品早已不再是仅为了消除饥饿感和提供生存必须营养的温饱型消费品,对于食品安全健康的追求,以及对于食品“色、香、味”的消费诉求与日俱增,人们愿意付出更高的成本从食品中获取一定的精神享受。

根据某知名乳制品企业的《2016中国食品产业发展趋势报告》,我国食品消费市场已逐步走向成熟,一般性、温饱性的支出比例逐渐减少,体现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的消费支出的比例逐年增加。在食品饮料中,酸奶、饮料、瓶装水均出现消费升级的现象,尤其是高端单品的市场比例显著上升,比如酸奶销量的38%来自高端单品。

结合“十三五”规划,多样性的高端健康性、享受型食品将是日后食品行业发展的重点领域,食用香料香精行业则为其下游行业能够成功满足人们日新月异的味觉享受需求提供了无限可能性。

2、行业发展不利因素

(1)食品“添加”误解仍在

近年来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问题,使多数民众视食品添加剂如“猛虎”,从而盲目追求“纯天然、无添加”的食品。根据食品安全网络调查显示,有32%的网民认为食品使用添加剂会造成食品的不安全。我国食用香料香精行业作为食品添加剂行业的一支,难免会受到这种误解的影响。

实际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滕佳材就在2016年7月举办的“大数据时代的食品安全”论坛上表示,食品添加剂只是现代食品生产中的为了提高食品满意度的一种必需品,其用处、用量均有严格控制且可通过科学标准来衡量,国家长久以来也对于超标准、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现象坚决进行严厉打击。

相信此类主要因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误解,会随着监管的进一步细致严格,企业的进一步自律规范,行业信息的进一步公开透明而逐步解除。

(2)产品创新存在瓶颈

目前,我国食用香料香精行业总体上在技术研发、产品创新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国内仅有少数企业整体素质较强,在技术研发与创新方面达到了国际化水平,多数企业在技术创新、在产品精细化功能化开发能力和水平上仍有大量进步空间。

在逐渐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国际企业基于其市场垄断优势,以专利为先导、以知识产权保护为手段,不断提高技术门槛,扩大竞争优势。以世界最大香精香料企业瑞士奇华顿为例,现拥有100多名世界级的调香师,在多个领域具有600多项技术专利,以高投入保证产品更新速度和质量。相比之下,国内企业的产品研发、创新能力普遍较低。多数国内中小企业参与新型产品开发的积极性不高,无意在研发环节上投入大量资金,而是以观望国外业内领先企业产品研发状况为主,仅凭仿制跟随勉强生存。另外一部分企业即使有志自主研发,往往受企业规模、研发实力、人才资源等限制,产品推陈出新的速度较慢。

整体创新能力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行业发展。鉴于香料香精行业的创新主要依赖于专业化的人才,如何进一步完善人才的培养制度仍是整个行业需要重视并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我国食用香精香料工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蔡培钿、白卫东、钱敏 中国调味品 2010年第2期总第35卷

[2] 《中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协会食用香精香料专业委员会2015年年会纪要》 中国食品添加剂 2015年第10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