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中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7 15:04:59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中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中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1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9.109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学生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无论是中学还是小学,学生的心理问题均比较突出,班级管理中必须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组织者,对学生的问题一定要细心观察,早发现、早引导,及时地调整问题学生的心态,引导学生理智健康的选择人生之路。但是这种心理健康问题,不是一蹴而就形成,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所以,我们要把这种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我们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之中。

一、建立良好信任的师生关系,是班级管理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班级不仅仅是开展教学活动的集体,还是学生生活的集体,班主任就像是一位大家庭的家长。让学生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班集体是建立师生良好关系的基石。在这个大家庭中,要遵循“教育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重视每一个学生存在的价值。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人的动机理论》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需要层次理论,该理论把人的需要分为五种不同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如果能够做到尊重需要,和学生的关系一定会很融洽。因为尊重学生,会满足学生的安全需要,也就让学生对班主任、班级有了一种归属与爱的需要。在这种心理动机之下,班主任的工作就会很容易展开。一旦学生有了思想问题甚至是解不开的情结,在尊重班主任、敬爱班主任的心理动机之下,就会愿意接受班主任教师的劝慰,打开自己的心结,乐于沟通,学生也会在班主任教师的关爱之下,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就不存在所谓的心理健康的危机。

在这里要特别指出,尤其是班级里的所谓“后进生”,更应该得到班主任教师的尊重。善于找出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不要过多地批评与职责,更多的应该是找出问题的原因,给予学生相应的鼓励和帮助。这样的问题学生往往和问题家庭有关,比如,单亲家庭、重组家庭或者是父母的疏于管理等,因此还要与学生的家长经常联系,尽量地弥补原来给孩子造成的影响,让孩子充分地信任自己的老师,而班主任一定要发自内心地爱这样的学生,只有教师理解了学生,了解了学生的想法,学生才会理解教师,这样才会与学生建立起友好又牢固的师生关系,这为心理健康教育培育了良好的感情基础。

二、创设民主开放的班级文化,是班级管理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优越环境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就是培育学生良好的性格品质、开发智力潜能、增强心理适应能力、激发内在动力、维护心理健康、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人的和谐全面发展,即和谐的教育。他认为:“和谐的教育就是发现蕴藏在每个人内心的财富。……就是使每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人的充分表现,这就是社会的幸福,也是个人的幸福。”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让他们有自我价值展示的机会和愿望呢?建立民主开放的班级文化非常重要。

所谓的民主型的班级文化,就是师生共同创造一个富有民主生活机制的精神家园,提升学生个体的精神生命的意义,提升班级集体的精神生活质量。建立这种开放的活动机制,需要班主任首先要相信学生,并且要给学生充分活动和思考的时间。当然,活动的组织仍然是要从学生的需要角度出发,尤其是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选择活动内容。还要与学校的整体安排协调一致,只不过在落实上级安排的德育活动的同时,还要兼顾班级的文化特点,让学生正确地理解,积极地设计还要主动的参与。在班级文化中也可以结合社会、学校以及和生活相关的内容加入到课堂与课间。比如在内容上,可以让学生拟定班级的班训,设计班级文化角,安排每周一次的班级黑板报等,全方位优化社会、家庭以及生活的心理环境,减少劣性刺激,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组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是班级管理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机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的开展,可以在学生的活动内容上有所增加,让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会是一句空话。这里所说的班级活动,主要是指班主任组织的以班级为单位的各种课内外教育活动。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要让上课、评分成为人的精神生活的唯一的、吞没一切的活动领域。”现在的学生生活几乎被学习成绩填满,所以体育课成了学生最喜欢的课程。

班级管理的健康教育之所以要把班级教育活动作为其实施的途径,也是有原因的。从理论上来说,这是因为活动是心理发生发展的基础。维果斯基曾指出活动是心理的本源,是心理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从实践层面来说,丰富多彩的班级教育活动为学生接触自然、走向社会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它不仅增加了学生获得知识的信息渠道,而且在活动中可以获得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所以这种课外的教育活动比书本知识更有吸引力,有助于学生独立发现和独立探索,从而激发他们对生活、自然、对世界的热爱之情。试想,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又热爱自然的人,怎么会对自己的人生和未来不寄厚望呢?

因此,班级管理要注意回归生活世界,在生活中并通过生活渗入到学生的心灵世界,让学生的世界丰富起来。现代班级管理应强调“要遵循学生个体与集体的心理规律,管理为提高班级成员的心理发展水平服务”。 所以,说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应该科学地优化人、物、事、时间、空间等管理要素,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组织保证,进而发挥班级管理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最后,借用朱丽芳的《班级管理,以“心”为重》中的一句话作为总结: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很多,值得班主任去探索和创新,但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不能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给学生,或代替学生去作出判断和选择,而是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接纳自我,尽量发挥他们的潜力,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军.从需要层次理论透视学校班级管理[J].教育与职业(办学与管理),2006(15):39-41

篇2

关键词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3-0090-02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在号召“科教兴国”、“教育强国”的今天,教育已成为国家和社会高度重视的话题和治国方针。说到教育,很多人自然会想到学校教育,认为学校是对学生实施教育与管理的主要场所,教师则是教育学生的的唯一肩负者。然而,随着高分低能、高分低德和未成年人犯罪现象的日渐突出,社会逐渐把目光由传统的知识教育转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当今学校教育不再是单一的知识教育,同时也包含了对学生心理与思想健康的教育。处于成长的黄金时期也是重要转折期的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应该成为学校、家长和社会所共同关注的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本身应有的内涵之一,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全面发展包括身、心两方面都得到健康发展。健康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身体健康,还包含良好的精神状态、健全人格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即身心健康。调查表明,我国中小学生约有1/5左右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如厌学、逃学、嫉妒、烦躁、耐挫力差、情绪异常、社会退缩、易焦虑、抑郁等,尤其在21世纪竞争激烈的的今天,中学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如自卑、人际交往障碍、孤僻、抑郁心理乃至自杀、犯罪等,这些心理健康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儿童青少年自身的健康成长,也给学校的正常教育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和担忧,因此,在中学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十分必要和重要。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多元化途径探析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推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如教育内容知识化、教师非专业化、教育形式化以及教育途径单一化,等等,笔者主要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多元化途径进行探索,以期能为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提供一些指导性意义。

1.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专题讲座。针对学生可能面临的共同问题,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心理辅导,由教师和专家将有关心理学知识和心理调适法传授给学生,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和科学地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可以采用集体讨论,交流的互动形式,内容可以根据学生在特定的阶段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确定,也可通过征求学生意见确定,如:“人际交往困惑”、“考试焦虑”、“青春期的迷茫与困惑”、“如何走出自卑的阴影”等都是很好的专题。这些专题讲座既可以向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又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从而有效地调节自己的心理和行为。

2.引入心理拓展训练,拓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心理拓展训练以一种“先行后知”的体验式学习方式打破了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育模式,让学生愉快、积极地参与中学到知识、领悟道理,通过亲身体验来挖掘自己的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顽强、自信、团结等优良品格的形成。这种体验式培训有别于传统的教育,在设计的一些活动里,学生完全是学习与教学过程的主体,而“教”是致力于通过一些游戏、活动设计等方式为学生创造学习的外部环境和氛围,让学生“在做中学”,在活动中感悟团体的力量与凝结,感受人与人之间的信赖与支持。在遇到困难时,感受个体的创造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学之间的沟通协调能力以及积极、主动、向上的理念,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需给予启发与诱导。

3.完善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开设心理咨询室进行个别辅导,心理咨询师通过一对一的沟通方式,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给予直接指导,帮助其排解心理困扰,并对有关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相关诊断和矫治。给学生做心理辅导,首先咨询师要掌握倾听、共情、无条件积极关注、提问等多种基本心理咨询技术。其次,教师要做到理解和尊重相结合,设身处地平等对待学生,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心理辅导工作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4.课程学科渗透。通过课程学科渗透,也是进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课堂管理等方面来实施。在教学目标上,应涵盖学生知、情、意三方面的内容,不仅要让学生知,还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体会课堂的精髓;教学过程上,教师要适当地渗透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课堂管理上,应逐渐走向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取向,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创造积极、有效的课堂管理模式。

5.校园心理剧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定期、适时地举行校园心理剧比赛,是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教育辅导方式,它通过学生自编自演,角色扮演、情景体验、讨论分析、心理陈述等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提升学生的表达、与人合作能力,同时关注自我心理发展过程。应用校园心理剧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应注意加强对辅导教师的要求,丰富题材中的积极、健康人格内容,并注意与其它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的结合,以校园心理剧为载体,促进同伴心理互助。

6.通过特殊作业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思想。为了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与思想,班主任可以布置一些特殊的作业,如给爸爸妈妈的一封信,给班主任老师的一封信或者给自己的一封信,通过这些学校信箱、心灵日记,在与家长的沟通过程中,可以及时把握学生的动态与思想变化,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情绪复杂多变,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适当时候可以采取一些网络、电话访谈形式,及时与家长沟通,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7.学校家庭合作,达到教育合力。大量研究表明,家庭结构、亲子关系和父母的教养方式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重要影响,学校通过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形式是多样化的。总体来说,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统一认识。家长的支持与配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且行之有效的保证,学校可利用心理讲座、校报、学校心理知识手册、学校宣传栏等形式来提高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转变其不适当的教育观念。第二,定期举行亲子教育活动,增进家长与学生的互动与沟通,增进亲子关系,让学生更多地感受到家长与学校的关注与爱。第三,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培训。学校可以通过家长读书会、工作坊、心理知识讲座等方式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共同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

三、未来展望

现阶段,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已引起政府、学校、社会的重视,且初显成效,但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贯彻实施仍需要利用多方面的途径与形式,增加多元化的途径与渠道,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使全体教师、学生以及家长都参与进来,进行全员参与、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和力量,形成教育的合力,共同促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实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庆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探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1):125-126.

[2]高飞.心理拓展训练探讨[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08-111.

篇3

中图分类号:G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8)03-00-01

据调查显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于其学业情况、生活态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有着一些变化,加之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遇到的问题,会变成一种无形中的压力,进而引发心理问题。若是这些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的疏导,极易对其一生产生不良的影响。近几年来,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得到社会各方的关注,对于他们的身心健康教育不容忽视。

一、当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

从全国范围来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有20%左右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并且逐年呈现着上升之势。一些中学生或是由于家庭的压力、或是由于社会的压力、或是由于人际交往上的困难等,时常会出现焦虑、自卑、孤独、神经质等心理健康問题的发生,并伴有行为问题。可以说,当前我国中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明显,他们已经成为了心理健康的“弱势群体”。鉴于此,无论是社会层面、学校层面,还是家庭层面,都需要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为他们排解与疏导心理问题。

二、中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从当前的走访调研发现,有很多中学生存在着心理困扰,若是不能够及时得到疏导与排解,极易演变成心理问题。一般来说,当前的中学生主要在学业、人际交往、情感、网瘾等方面存在问题。

1.学业方面

当前的中学生在学业方面存在心理问题,主要是由于学习目标不够明确、成绩不理想、学习动机功利化等原因造成,一般表现为在学习上缺乏计划性,在考试中存在焦虑的情绪等。长久发展下来,很多中学生就会产生厌学的心理,也有可能导致升学失败的结果,最终对其心理造成严重的打击。

2.人际交往方面

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渴望与人进行交流,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由于其心智尚未发展成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难免存在着一定的困难,极易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进而发展成为害怕或恐惧与人交流。这种不和谐的人际关系不能够使得中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状态,他们很容易产生孤独、逃避的心理,在行为上相应的也会有着抑郁、消沉的情况,进而影响其生活与学习的各个方面。

3.情感方面

据调查显示,情感问题是引发处于中学阶段学生的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心智尚未发展成熟,较为敏感,情绪也较为激动,他们很容易出现在情感方面的困扰。另外,存在消极情绪也是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使得他们产生焦虑、恐惧等心理障碍。总体来说,中学阶段的学生在情感方面呈现着敏感而又脆弱的状态,情绪较为不稳定。

4.网瘾方面

当前,信息化技术高速发展,中学生能够很便利的接触网络。很多中学生从网络中寻找快乐,沉迷于网络,进而造成明显的心理损伤。可以说,当前中学生网瘾问题危害严重,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具体来说,网瘾主要表现在网络游戏、网络聊天、强迫信息收集等。这些网络成瘾的中学生陷于网络,无法自拔,进而引发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如逃学、人际交往障碍,甚至是犯罪等。

三、解决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对策

处于中学阶段学生的心理问题,是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方面共同努力来解决的,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教育工作,必须要高度重视,更富耐心、细心,以期及时排解学生的心理困扰,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最终促进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

1.重视家庭心理教育的基础作用

一个人,生活最长时间的场所就是家庭。因此,家庭教育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作为父母,首先应当为中学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要做到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与孩子建立起良好的平等对话关系。另外,父母应该改变传统的说教式教育方式,搭建民主的教养方式。对于中学生犯的错误,应当给他们讲道理,让他们自己意识到自己做的不对,而不是以强迫的方式要求他们去改正错误,以期使得中学生在生活与成长的氛围中感受到关心,内心充满着爱,增强安全感与自信心,有利于其心理健康发展。值得注意的是,作为父母还要不断的提升自我修养,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帮助中学生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

2.开设学校专业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学校层面,应当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性的作用。相关专业教师要从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全面了解其内心世界,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首先,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为中学生们讲解心理卫生等方面的知识,进而提高中学生自我心理维护的能力。另外,学校应当设立心理咨询中心,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及时的疏导,以排解他们的心理困扰。咨询的渠道可以尽量多元,可以通过个别咨询、电话热线、网络咨询等,为中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值得一提的是,心理健康教育还可以通过课程教学进行渗透,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3.发挥社会心理教育的保障功能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社会的支持与帮助。各级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等要高度重视,采取有效的措施关心、帮助中学生健康成长,努力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首先,全社会应该加大中学生心理健康宣传力度,介绍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咨询与辅导的方法。其次,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大投入,协同学校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展各类心理健康咨询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当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有相当一部分中学生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心理问题,急需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共同努力,来帮助中学生及时排解心理困扰,消除心理疾病,进而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最终引导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妮乐.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成因及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