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7 15:05:00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初中语文教学探究,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进入了异常活跃时期。新的教育理念的引入、新的教学方式的尝试,都是围绕着为社会发展培养新型人才为目标展开的。“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改一直倡导的教学方式,而探究性阅读教学也应运而生。我国新课标中将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在首位。但是纵观我国初中语文教学中探究性阅读的运用状况不容乐观。这主要是由于初中语文教师在观念上与实践中存在的差异造成的。
一、初中语文教学探究式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初中语文教学的一线,很多学校与教师自认为已经掌握了探究式教学的精髓,在课堂教学中毫无顾忌地使用探究性阅读,貌似热闹非凡的一节课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多年的实践经验表明,探究性阅读中教师在课堂的有效组织、新的教学模式的运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
1.探究模式的应用缺乏灵活性
在教学实践中长期从教在一线的初中语文教师只有将探究性的教学理念、教学策略进行有机的结合后才能真正将其转化为相应的教学理念,才能充分发挥探究性阅读的指导作用。很多一线初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了探究性阅读,但是总体上看并不理想,缺乏一定的灵活性。如,在教学中很多教师不顾文本的类型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统一采取一个固定的模式进行形式上的加工组合,教师的这种随意嫁接的方式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探究性教学的本质特性,更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预设教学目标经常无法实现。
2.探究性内容缺乏合理性
一直以来语文课的教学就是一门基础性语言学科,探究性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有效地实现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结合。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探究性阅读教学时设计的探究性问题必须紧紧围绕文本的内容,使学生探究一些未知的、有价值的、具有实际意义的问题。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设计的探究活动与问题还很宽泛、很肤浅。如,有的教师在设计探究性问题时只注重数量而忽视了问题的共同探讨性。
3.探究性阅读课堂引导缺乏合理性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模式是直接影响学生主体性意识获得的重要因素,更是影响探究性阅读教学能否顺畅实施的关键性因素。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基本保障。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已经意识到教师角色的转变,但是落实到行动上就产生了巨大的落差。如,教师对学生采取放任的态度进行探究,或高估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有效提高初中语文教学中探究性阅读的建议
1.明确探究性教学的基本理念
所谓探究性教学的新理念主要是指在进行探究性教学中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共同形成的理念,这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实现探究性阅读的理论认知保证。如,教师应根据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对探究问题进行逻辑加工,教师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等有限的资源为学生构建探究性阅读的开放资源,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创设出让学生乐于参与的探究情境。
2.深入挖掘,确定探究的内容
很多初中教师潜意识中总是认为探究性阅读所探究的是初中语文的知识体系,其实不然,探究性阅读所探究的对象是十分具体的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选择出适合阅读教学目标要求的内容作为学生探究的主要对象。如,探究性阅读的探究问题一定要难度适宜,不仅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认知发展和水平,还应该灵活运用教材。再如,在讲授《木兰诗》一课时如果教师将探究的注意力集中在木兰怎样以女子身份征战沙场,让学生从文章中猜测这一原因,这显然是没有必要的,而探究也就失去了真正的意义。
3.良好的师生互动交流促进了探究的优化
在探究性教学中确定探究的问题是该种教学模式中的重要环节,在实际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该如何才能将这些探究深入下去,并使学生在思维方式的嬗变、阅读技巧的提高、语文学科知识的积累等方面有所收获,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在明确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前提下,对其进行合理的、科学的引导。而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是进一步促进探究优化的过程。如,在人教版语文第二册中,《最后一课》的教学设计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小组交流并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即:韩麦尔先生为什么会哽咽?为什么写下了法兰西万岁后还做了一个手势?班级中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成五个小组,每个小组进行了分工合作,有的学生负责对相关语言的分析,有的学生负责对课文中人物的动作进行分析,还有的学生对课文中学生对人物的神情进行分析,最后小组推举出一名学生进行总结发言。这样的设计不仅使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得以实现,更陶冶了学生的情感,使其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得到了提升。
一、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
1.初中语文教学观念滞后,学生语文素养难以培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素养的重要体现,但由于应试教学的压力,许多教师在语文教学重理论轻实践,不注意探究课文蕴含的深刻的思想意义、人文素养,使许多语文教学的内容、教学方法被忽视。长此下去就形成了公式化的思维定势,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与利用。再加上,急功近利和分数第一依然是当前语文教学思想的主流(农村中小学尤其严重),重考试成绩评价导致评价部门、多数教师、多数家长都不关心学生书写,许多语文教师都不认为教学生写字是教学任务。而当前在师范教育、师资培养方面,“三笔字”被忽视,大量教师书写本身已失去示范作用。
2.学校现代文化气息不足,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缺乏实践平台。目前,多数农村学校缺乏现代气息,如信息网络资源、现代电教设备在语文学习活动中使用不足,无法与时俱进,无法形成多样化的语文学习方式,无法增强语文学习的吸引力。一些僻远农村,根本无现代化设备来辅助语文教学,从何而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再加上忙于应试,大多数学生对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比赛、书画比赛等活动漠不关心,提高多数学生语文素养只能成为空谈。由此可见,诸多因素制约着农村语文教学的发展。
二、改变农村语文教学现状,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对策
1.强化语文基础学科地位,改革语文教学评价。为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真正体现语文基础学科地位,语文教学中应每周增设朗读指导课、演讲课、课外阅读指导课、阅读课;真正体现语文多读、多背、多说、多听、多写的教学指导思想;简化语文作业,注重练字、练笔作业;重视德育与美育,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同时,在评价方面,考试应分多项在学期末进行评价,包括基础知识、仿写规范字、朗读、口头作文、听力、阅读、写作,而不必一卷定高低。通过弱化考试分数,加强学生个性的发展。总之,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充分认识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帮助教师接触后顾之忧,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
2.加强初中语文教师队伍建设,充实初中语文教学师资力量。合理配置初中教师资源提高进入初中语文教师队伍的门槛,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初中语文教师队伍。一是加强初中语文教师队伍建设,不断补充新鲜血液,根据需求每年招录一定数量的师范院校中文专业本科毕业生,形成老中青合理搭配,保证初中语文教师新旧结合的阶梯结构;二是加强语文教研活动,提高初中语文教师的教研水平和业务水平,增强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开展生动活泼、趣味性强的语文教学活动,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文素养;三是进一步加强农村初中语文教师的业务知识培养和教学理念的更新。
3.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升学生人文素养。面对新课改要求,教师须打破长期以来的思维定势,变革观念,树立新的学生主体观、素质教育观、全面质量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 培养重新组合知识的综合能力, 准备首创前所未有事物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国文经典的兴趣;丰富表象,激发创新想象,发展提高创新能力。
4.努力营造现代文化氛围校园,积极搭建学生素质展示平台。学校应改善办学条件,设置图书室、阅览室,提倡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充分利用信息网络资源,努力增加现代电教设备,积极使用录音、电视、幻灯、多媒体等手段,以班级为单位,进而到年级、到学校进行丰富多样的语文学习交流竞赛活动,拓宽学生视野,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扩大知识储备,让学生的视线不仅仅停留在课堂和书本上,也使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语言行为能力,与以往有质的变化。
5.构建城乡教师互动机制,实现城乡初中语文教师资源共享。目前,广大农村,特别是偏远贫穷地的初中学校,语文教师短缺、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知识老化、创新能力低。在农村教师得不到有效补充的情况下,通过城乡初中学校建立帮扶制度、轮岗等办法。实行城乡教师资源的平衡,不失为一项切实有效的措施。
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改革道路漫长遥远,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我们要在遵循语文教学规律的前提下,依据《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断摸索、攻坚破冰、毫不松懈、继续探索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李世海.创新教育新探[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初中语文教学需要良好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法,为学生营造与语文文本内容相适应的课堂情境,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出语境,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方式:
1.朗读创造语境的作用。
语文首先是一种语言工具,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作用,在锻炼学生听说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创造语境,特别是散文和诗歌作品的课堂中,教师应该运用富有感染力的语气和语调进行朗读,将学生带入到文本的特定情境中,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能更容易使其体会到文本的意境和主题,引起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深入探究兴趣,营造符合文本的或悲或喜、抑雅致抑深沉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例如,《沁园春•雪》教学时,应该由教师范读,为学生描述出壮美的北国风光景色,然后选出几名学生进行有感情的个别朗读,最后全班学生各自大声朗读,体会作品的诗情画意和诗人胸怀天下的志向。
2.表演创造语境的作用。
文学是艺术表演创作的源泉,反过来又能促进人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部分初中语文教材内容有丰富的表演性特征,语文教师可以结合不同教材文本开展戏剧表演情境教学。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表演创作,能够尽快把学生带入到课堂氛围中,引起学生对文本的兴趣,提高学习热情。例如,《威尼斯商人》《变色龙》等,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扮演各种角色,让学生在绘声绘色地表演中深刻领会作者的意图、人物的性格、故事的冲突,继而引发其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
3.多媒体创造语境的作用。
音乐和舞蹈、美术等艺术形式也是创造语境的重要手段,人在艺术形态的渲染下可以产生各样的情绪和心境,教师结合教学任务和文本内容,播放适当的音乐背景、舞蹈、图画等形式,在合适的语境中增加教学实效性。例如,教学《雨说》时,可以播放钢琴曲《雨中漫步》,诗歌《望江南》《渔家傲》课堂中,教师可以播放古琴、古筝曲,烘托美好、怡然的气氛。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图文并茂、声形结合,可以配合影视资料,对语文文本的背景或者事件进行生动立体的阐释,与教材内容相互印证,增强作品的语境感染力。例如《杨修之死》《智取生辰纲》等小说类教学中,教师可以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水浒传》片段,让视剧中精彩的画面和情节加深学生的理解力和感受力。
4.教育机智创造语境的作用。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教学设计变成教学实况可能遇到各种问题,这些突发状况不符合教师事先的预料,因此教师要善于积累教学经验,能够见机行事,将突发或者意外事件转化为合理的教学语境,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教材语境创造的作用
1.词语语境的作用。
语文是关于语言和文字学科,语文教学中离不开对词语的分析,某些情况下,关键性的词语对全文理解往往能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课堂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正确体会词语的内涵,促进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通过对词语的把握来感受语境。例如,《沁园春•雪》课堂中,教师可以点拨学生划出词中的画龙点睛字眼,如“惟“”顿“”须”“惜”等点睛词语增添了词的气势和风度,指引学生学好这些动词,帮助学生欣赏和感受这首词的。
2.上下文语境的作用。
阅读理解是初中语文教学和考试的重要环节,教师要注意文本上下文的结构,通过上下文关系创造语境,有利于理解和掌握教材文意,让学生从整体到细节更好地分析文章。例如,在《背影》教学中,教师可以教学生分析散文中关于父亲几次背影的细节,通过上下文的语境深刻体会父亲对儿子深沉的感情及儿子对父亲的怀念,增强学生对自己父母的理解和感恩。
3.文体语境的作用。
语文学科有多种多样的文体,初中生尤其是初三学生已经接触了众多文章风格,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从文体角度构建语境,突出文章主题和立意,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4.人物背景语境的作用。
文学作品的基本要素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对人物背景的把握有助于全篇文章的理解。初中语文课堂中要将人物语境的作用发挥出来,让学生深刻分析文本。例如,在讲《贝多芬传》时,教师应该在课前向学生讲解贝多芬生活的时代背景,介绍贝多芬的经历,从而帮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这样,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到贝多芬在音乐上的造诣,还能够学习到贝多芬面对不公平命运时的坚强。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教材补充语境创造的作用
1.作者语境的作用。
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在新课讲授前做好充分的备课,做好学法指导,注重课前预先工作。首先需要了解作者的状况,因为同一主题和体裁的文章在不同人笔下往往大相径庭,读者要高度重视作者语境的重要性。具体包括作者经历、写作风格、写作目的、思想特征等,还要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动机、地点、时间、社会环境等,继而提高学生对文章的兴趣,推动其产生进一步研究的好奇心和推动力。例如《范进中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前利用文献、网络资源等查找作者背景,了解作者多年科举考试不顺遂的经历,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六十岁的范进中举后的失心疯的举动。
2.读者语境的作用。
初中学生的语文知识和理解能力有很大差异,语文阅读过程中的认知状况和主观感受也各自不同,因此教师要注重个性化教学,能够将读者语境和文章的情境结合在一起,发挥学生对文本的自我体验和感悟,将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作品思想、情感有机结合,注意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例如,《致女儿的信》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和发言,表述自己作为女儿或者儿子对父母之爱的感受,回忆自己与父母相处的点滴,从而更深刻的体会作者对女儿的期望和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