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7 15:05:00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农业生态发展,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二、农业龙头企业实施生态品牌化战略是我国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路径
据估计2030年前后,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第二、三产业的大力发展,将使我国的商业化土地资源更为紧缺,耕地面积也会不断减少,大量人口对土地的依赖性减弱,就业转移可能会严重困扰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在生态农业中延长产业链,提升农业的产业化水平,对于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2、发展生态农业的战略意义
2.1它是高效利用现有农业资源的重要措施。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加快,农业资源相对减少和农产品商品化需求趋势增加的矛盾也更加明显。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资源缺乏和国际市场竞争力不强的多重压力,世界农产品贸易技术性壁垒呈现一种常态,推动各种农业科技发展频率增速,逼迫我国农业发展必须依靠科学,向科学谋求更高的价值体现,大力倡导绿色生产和消费,把农产品及农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升作为核心要素,深入推进农业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和结构调整。
2.2它是提升我国农业发展水平,建立现代农业制度的需要。我国各地改革开放20多年来在生态农业发展方面进行了很好的探索,取得较好成绩的同时,也遇到了农业发展的新问题:农业生产中科技成果转化率、技术到位率和普及率较低,农产品出口依赖国际市场的代价越来越高,一些传统农产品不能满足国内市场需求。我们必须建立现代农业制度,以生态农业引领农业发展,对于提高农业产值,调整区域性农业布局和经营方式,建立“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非常重要。
2.3它是农业价值提升的重要方式,是提高农业综合产能的必然选择。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要求以最小的经济成本和资源消耗,来实现农业更大的经济价值。农业粗放式经营,造成生产水平低、生产规模不大、社会化程度低。农业中的“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短视做法必须改变,提倡人与环境和谐相处,工业化、生态化和可持续化有效结合,进一步整合和优化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实现集约化生产,减轻资源和环境承载压力,突出生态农业发展的主导地位,进一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大幅提升农业产能的价值。
2.4它是发展壮大农村经济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利用各自区域优势,结合国家相关发展战略,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多个省市县实施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试点,生态农业的发展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推广,因为它的发展壮大可以延伸农业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改变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增强了对市场、资本、科技等生产要素的吸纳能力,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和推动城乡统筹,构建和谐农村。
3、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不利因素
3.1政策的制定和落实存在偏差。生态农业得到真正的普及和发展必须得到政府的支持,即要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与保障体机制。目前我国农村经济改革取得了较大成功,但是对于生态农业政策的完善和贯彻,还有许多地方需要不断加强。比如有的地方,政策落实不得力,对农民的土地、水等资源不能进行有效的保护,实施过度开发和利用,大大损害了农民的权益。
3.2虚涨的农业资料和农产品价格。这与不同群体的收入和支付能力有关。对于比较贫困的人口来说,食物安全保障居于重要地位。而对于境况较好的农民来说,会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从而成为刺激他们从事生态农业的基本动力。不同区域的经济状况和农民收入差异,造成了虚涨的价格和泡沫经济,为生态农业发展带来了不稳定性。
3.3生态农业生产的跟踪服务体系不健全。在边远贫困的山区,还无法保证向农民提供足量优质品种、幼苗、肥料、技术支撑、信贷信息等服务,服务水平和能力建设不能适应生态农业的发展要求。例如,连续的农业信贷服务对于地方发展生态农业非常重要,毕竟生态农业盈利项目实施需要一定的周期,也受农时限制。另外,社会对农产品需求的变化信息服务成为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正确、有效的信息服务将有益于农民合理利用农业资金,及时调整生产结构,满足市场的多种要求,从而获得较好经济收益。
3.4我国不同地域农业产业化发展不均衡。发展生态农业是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能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产业化。但在我国的许多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仍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我国人口多,地域地理条件差异性大,农业产业化水平相对较低,在一些地方,如果依靠种植业的发展,恐怕难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这是我国生态农业发展新的机遇,应成为农业产业化程度不断提升的重要途径。
4、发展生态农业的对策
4.1创新农业发展观念。发展生态农业,提倡绿色消费观念和可持续发展观念,要积极探索利用工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生产相结合的发展思路,即主动地结合农业现代化,借鉴使用工业化设施装备、工业化质量控制、工业化标准生产体系、工业化经营管理理念等手段,使生态农业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路子。
中图分类号F32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1-0329-01
国际上,生态农业又称自然农业、有机农业和生物农业等,其生产的食品称生态食品、健康食品、有机食品,各国对生态农业提出了各自的定义。美国农业部的定义是:生态农业是一种完全不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动植物生长调节剂和饲料添加剂的生产体系。生态农业在可行范围内尽量依靠作物轮作、秸秆和牲畜粪肥、豆科作物、绿肥、场外有机废料、含有矿物营养成分的矿石补偿养分,利用生物和人工技术防治病虫害。国内学者提出:生态农业是运用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共生和物质再生原理,使用系统分析和生态工程方法,吸收现代科技成果,使系统物质和能量最大限度循环和转化,充分合理地利用一切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因地制宜组织农、林、牧、渔实行无废物、无污染生产,以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农业生产体系,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根据生态农业的含义,对发展生态农业的对策措施进行探讨。
1切实加强对生态农业的领导,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建设生态农业,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各个部门和全社会的共同任务。为此,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生态农业建设的领导,将其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一是成立生态农业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根据自己的工作职能,各司其职,切实做好工作,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二是加快制定生态农业建设规划,制定有关生态农业建设投入、考核、协调、补偿、投融资等方面政策,形成良好的生态农业发展导向,以达到城建、农业、生态共赢。
2突出生态农业的工作重点,强化各项措施的落实
2.1加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奠定发展生态农业的基础条件
在认真总结前几年实施“放心菜”、“放心肉”工程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生态环境的优势,加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扶持安全食用农产品重点加工企业,创建绿色超市(网点);努力发挥这些基地、企业、产品的辐射功能,使生态农业形成气候。
2.2积极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提高生态农业整体水平
把科教兴农战略与加强生态农业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农业资源,建立协调和谐的生态系统;通过合理运用自然界的转化循环原理,建立无污染、无废物的生态体系。积极实施种子种苗工程,大力引进、选育、推广优质高抗品种,改善种养业的生态环境;加强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加大农业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力度,提高农业标准化档次,努力和世界标准接轨;进一步创新农业科研体制,培育和发展农业科技企业,逐步增强生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形成农业科技开发项目“法人投资,产业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的新型运作模式,加强生态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步伐;加强对农业科技人员、广大农民及农业企业开展生态农业知识的培训,更新知识,掌握国际国内生态农业发展动态,吸纳当今最先进的生态农业科技知识,从源头提高生态农业整体水平。
2.3加强对生态农业的监管,提高发展生态农业的规范化程度
一是加强对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投入品的监控。在大力提倡、推广使用有机肥的前提下,积极运用检测手段,对肥料使用量、肥料质量和土壤质量进行全程监控。二是加强对农产品质量的监管。对农产品质量要实行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管理,对基本农田要开展空气、水质、土壤等环境因子的监测工作,对即将上市的农产品和市场上的农产品要加强质量监督和检测。建立农产品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的监测制度,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建立农产品条码管理追溯制度,以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向消费者作出安全承诺,并负责对不合格农产品召回、销毁、理赔和退出市场的处理。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以保障上市农产品的安全。
3切实加强对生态农业的宣传教育,全面提高民众的生态农业意识
生态农业对我国来说尚属新生事物,民众对此认识尚浅。因此,要积极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的宣传教育。一是运用现代化宣传舆论工具,大力宣传生态农业,使广大民众充分认识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生态农产品的健康性和优越性,提高全社会对生态农业认知度,以形成良好的发展氛围。二是将生态农业作为对农民教育和科技培训的重要内容,以生态农业的原理为指导,引导农民采用生态优化组合技术,实施生态型种养模式,延长物质转化和利用关系,使之形成“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良好生态系统。
4强化农业行政执法,为发展生态农业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