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7 15:06:0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地理教学导入法,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以简洁的语言回顾总结已有的知识,为学习新知识作好铺垫,然后直接切入新课课题。如讲“地理坐标”1节时,可以这样引入:同学们在数学课中我们已经学过用平面坐标系来表示点在平面上的位置,而我们今天学习的是确定地球上某1点的位置的方法 ----地理坐标。在讲“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的新课导入语可以这样设计:在自然界中,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这样构成了生态系统,以往同学们学过的‘生物圈'就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之间又不断地进行着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流动,当这种交换达到动态平衡时,就构成了生态平衡,我们今天就学习“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这种引入方法温故而知新,自然承启,既引起学生注意,又使新旧知识密切联系,保持地理知识的连续性和联系性。
2、设疑引入,诱发思考
根据新课的重点、难点,设计若干有趣的问题作为引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有目的地听课。 在讲授“大陆漂移说”时,可先提问“为什么在极其寒冷的南极大陆发现了只有在暖湿的环境下才能形成的巨大煤层 ?”,“为什么在炎热干燥的非洲靠近赤道的地区,却发现了古代冰川的遗迹?”。又如在上“洋流”1课时,也可用设疑法引入新课:第2次世界大战时,英国及其盟军严密封锁了大西洋与地中海的唯1通道直布罗陀海峡,然而德国潜艇却屡屡通过该通道袭击英国军舰,致使英军蒙受巨大的损失,这是为什么?经过设疑,学生迫切想知道问题的答案,必然会认真听课,积极思考,从而吸引学生对新课的注意,调动对新课学习的积极性。
3、巧设悬念、引起注意
在新课的开端,提出与新知识密切相关的新颖奇异的问题,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 如讲授“中国的疆域”时说:为什么同样是在冬季,北国的哈尔滨的人们冒着 -28℃的严寒,观赏“冰灯游园会”,而在南国广州正举办“迎春花展”。又为什么在夏季的时候我国东部美丽的乌苏里江上到处洒满晨辉、渔歌阵阵、波光闪闪,人们己开始1天的劳作;而远在西部的帕米尔高原上却是星斗满天、明月高悬,人们还在沉睡之中。悬念1出学生交头结耳寻求答案,学生的注意集中到教师的提问上,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教师总结:这是因为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宽广的缘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节中国的疆域。又如在讲授“黄土高原”时,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都知道,由于地壳的抬升,形成了高原和山脉,但是也有“风吹来的高原”,你们知道是哪个高原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我国的黄土高原。巧妙设置悬念,可以1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勾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其直接进入1节课的最佳求知状态。
4、诗词引入、创设意境
“人间4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说明了地形对物候的影响的地理规律,把它作为“地形对气候的影响”1节的开头,能充分调动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讲“天气与气候”时,引导学生背诵岑参的诗“忽如1夜春风来,干树万树梨花开。”当学生沉浸在诗情画意之中时,教师提问这两句诗是描述天气还是气候,引入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又如在讲我国4大高原之1的内蒙古高原时,首先朗诵《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窿,笼盖4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1下子把学生的思绪带到茫茫草原上。这种课前朗诵1段诗词,创造1种情境,1种气氛的方法,可以集中学生注意,激发他们的情感,收到奇特的效果。
5、故事引入,唤起兴趣
根据新课的内容,转述1些简短的生活中活泼的小故事,然后及时引入新课。如在“世界陆地和海洋”1课的引言,用哥伦布环球航行发现美洲大陆的故事,并启示学生,哥仑布能完成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地理大发现,除了他具有坚定意志和熟练的航海技术外,他还拥有渊博的地理知识,正是这些欧洲、非洲和大西洋沿岸的风向、海流等自然地理知识,帮助他们驾驶帆船,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发现并命名了当时人们并不知道的这块陆地。这样引入,使学生明白本节知识的重要性,充分唤起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1 2下1页
6、数字引入、警示忧思
利用统计数据资料,作为新课的引言。如在讲“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前,教师列举:目前大量使用的煤、石油、天然气等常规能源,因其不可再生的特点,储量日渐减少。据估算,全球的石油 40年即告罄;煤也仅能维持100多年,全球能源危机的警钟已经敲响了,因此,开发利用新能源是摆在世界各国面前的重要课题。在进行“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教学时,可以引用以下资料作为引言:“1987年7月11日,随着前南斯拉夫萨格勒布1名新生婴儿的第1声啼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通过复杂的计算,确定这名婴儿是地球上第510亿个居民,他的来到标志着世界人口突破510亿大关”。“现在每撕下1页日历,世界便有11万个婴儿争先恐后地来到这个已10分拥挤的地球上”,这便是世界人口的增长状况。利用数字资料引入新课,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责任感,同时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和和人口观,使他们带着较强的责任感去完成新知识的 学习。
7、运用图像投影引入,激发学习动机
运用图像投影趣引入新课,能够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励学习动机。在“地形的变化”1节中,运用投影展示“喜马拉雅山及其海生生物化石”示意图,提问学生:你了解这座山脉吗 ?学生纷纷回答:这是世界上最高的喜马拉雅山山脉。接着教师提出:海洋生物化石出现在该山的地层中,可能吗?为什么?这样促使学生产生认知矛盾冲突,从而激发通过学习新知识,解决认知矛盾的动机。利用投影图片,使学生产生疑问,进而激发探求的欲望。
在“5带的划分”1节教学时,展示景观投影片“热带、寒带景观”,然后引导学习观察对比,思考两幅景观图中儿童的衣着、房屋有什么不同 ?引发学生的兴趣。接着问:热带与寒带的阳光照射有什么不同?住在热带的儿童为什么将箩筐顶在头上?激发学生进1步探索的欲望,导入新知识的学习。
一、善用多媒体导入法
多媒体技术能够通过视频、文字、图像、声音、符号等将抽象枯燥的地理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和趣味化,让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更加直观了解相关知识,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及学习积极性。采用多媒体技术是当今社会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运用多媒体进行课堂导入,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对教学的促进作用。例如,讲解七年级上册“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内容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有关“地球的形状”的视频或者图片,让学生直观观看地球的面貌、形状等,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进行适当讲解和补充,或是提出一些问题辅助学生理解。
又如,讲解七年级上册“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有关地球运动的视频或者图片,让学生直观观察地球旋转以及自转、公转形式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知地球和学习相关地理知识。通过这样的导入,能够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地理学习兴趣,让学生逐渐活跃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二、设置悬念导入法
兴趣源于好奇和疑问,学生对未知事物非常好奇,有时仅一个简单的问题,就能有效集中学生注意力和调动学习积极性。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例如,讲解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四节“世界的气候”时,可以设置这样的悬念:现在我们这里是秋天,东北的朋友说他那里正在下雪,而海南的朋友却还在过夏天。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地球上,为什么所在地方的气候不一样?问题很简单,贴近学生生活,也可能是一直困扰学生的疑惑。为弄清楚这一问题,学生会集中注意力听讲并学习相关知识,促进其在兴趣驱使下,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有助于提高教学有效性。
又如,讲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时,可以设置如下悬念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七律・送瘟神》中有一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吗?为什么要这样写?有什么依据?你们信不信可以坐着不动日行八万里。学生听到这样的问题,会感觉很夸张、很奇特、很不可思议,这时候教师摆出一副神秘的神态,让学生从自己的表情中读出,这是可能发生的事情,从而让学生更加困惑和好奇,这样导入自然联结新课内容,又可有效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地理学习积极性。
三、联系生活导入法
初中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社会生活有一定认知,将教学内容与学生了解的实际生活结合,能够让学生产生熟悉感和亲切感,进而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例如,讲解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一节“世界的人种、语言和宗教”时,可以组织学生讲一讲自己在生活中见到的人种、语言和宗教的种类及特征:有的学生说在街上见过白种人,他们个子高大,皮肤很白,鼻梁高而挺,头发很黄,眼珠偏蓝;有的同学说他看过国外的电影,听过英语、法语和泰语;有的学生还说去过天主教堂,听说过伊斯兰教等。学生热烈讨论,课堂气氛渐渐活跃,学生的研究兴趣越来越浓厚,这时候教师顺着学生思路展开教学活动,会发现学生反应很快,特别积极主动,知识一点就透,记忆力明显增强。可见,联系学生实际生活进行课堂导入是一种很有效的导入方法。
又如,讲解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二节“首都北京”时,可这样导入:先播放一首《我爱北京天安门》或《北京欢迎你》等学生耳熟能详的歌曲,会发现很多学生都跟着唱起来,此时课堂气氛已经热烈,教师可以请去过北京的学生讲讲他们眼中的北京,让他们自己勾勒出北京的特征。这样,学生既受到歌曲的感染,又受到其他学生的影响,会对北京这座城市很感兴趣、很想了解。这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发展十分有益。
四、巧用游戏导入法
初中学生爱玩好动,争强好胜,喜欢集体活动,对比赛游戏非常喜爱,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初中学生特点进行课堂导入,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丰富学生生活,又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达到提高教学效果之目的。例如,讲解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和睦的民族大家庭”时,可以安排资料收集比赛:将学生分成5人一组的小组,让他们自己课前通过上网、看书等方式搜集少得褡遄柿希明确少数民族的名称、大概人数、主要分布区、特征、风俗习惯等,在新课一开始进行比赛,看看哪个小组收集最多、最全面、最准确。初中学生争强好胜,不甘于输给别人,会积极地通过各种手段查询资料。此外,比赛游戏方式能够让课堂气氛活跃,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又如,讲解八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时,可以在课前准备中国地图拼图教学用具,将拼图模具拆开,不写出省市名称,按照学生人数写好号码,让每个学生抽取一个号码作为自己的游戏代号,教师随机抽取一个号码,然后说一个省市名称,号码对应的学生在模块中找到对应省份,将其放回地图对应位置,并说出该省市属于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哪一部分,顺利完成任务的学生获得小红花奖励,未完成任务的学生表演小节目,然后教师接着抽号,以此类推。这种导入方式不仅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兴趣和深化知识点记忆,还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反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妙用故事导入法
故事对于初中学生来讲,具有无限的魅力和吸引力,尤其对一些真实的故事兴趣更浓厚。地理故事不仅可以丰富学生情感、提高学生认知水平,还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效提升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例如,讲解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天气”时,可以为学生详细讲讲诸葛亮草船借箭和火烧葫芦峪的故事,让学生从古人的故事中了解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性。
又如,讲解七年级下册“南亚”时,可以为学生展示西游记的故事,这样,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氛围,发展学生实践能力和探索能力。
综上所述,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导入方法多种多样,本文主要介绍多媒体运用、设置悬念、联系实际生活、运用游戏以及故事等课堂导入方法。此外,还可以采用谜语、诗歌等导入法。巧妙、精彩的地理课堂教学导入,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还可以带领学生对地理情境、意境的深刻体验,领略地理学科的自然和人文魅力,拓宽学生知识面和丰富学生情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复习导入法――明确目的,提问导入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新的知识都是从旧的知识中发展而来的,通过复习旧知识,让学生轻松地理解新知识,有利于实现知识间的有效衔接。
2.设问导入法――明确内容,设悬造疑
有“疑问”才能引起学生思考。如果在一节课开始,教师有目的地针对本节内容提出一些知识性的问题,会促进学生学习内容的系统化和知识结构的整合。如果选取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会激发他们的学习斗志和兴趣,有利于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为以后发展奠定基础。
3.预习导入法――明确重点,完整预习
教学本身是师生之间完全互动的过程,在每一节课前,教师应布置当节重点内容预习,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不走弯路。布置的问题要依据教学内容,遵循学生心理和思维的发展规律,避免问题过大或过难。
4.时事导入法――关注时事,关注热点,解决问题
人文地理本身与时事政治联系比较紧密,将时事政治和热点问题梳通,大胆地引入地理课堂,本身是将课本内容经过教师的精心安排现实化。当然这种导入通常让学生很感兴趣,但对教师要求过高,教师一定要事先做好充分准备,深思熟虑,以避免课堂混乱和效率低下。引入和讨论时,教师要做到导之有法、导之有理、导之有据、导之有度,千万不能偏移教学的内容,做到形散神聚。
5.背景导入法――运用图片,搜集资料,激发兴趣
教师可将一些与教材联系比较紧密,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引入到课堂导入中,通过对材料的分析,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还能深化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思维,提高学习的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课堂导入,要有讲究,内容不能随意,时间不宜过长
40分钟的课堂教学,本身就很短暂了,若导入时间过长,内容过多,就显得一节课头重脚轻,从而影响整节课的教学。所以,导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开拓学生思维,提高教和学的效率,在一节课中只是一个引子,不是重点。
2.“导”无定法
导入没有固定的格式,要因时、因地、因人和因内容而发生变化,切忌生搬硬套。导入的宗旨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其设计和运用一定要自然,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不能为导入而导入,更不能在导入中信口开河,胡编乱造,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3.导入忌低级趣味
课堂导入在选择材料时,要注意其思想性,注意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