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安全生产的背景和意义

安全生产的背景和意义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7 15:06:2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安全生产的背景和意义,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安全生产的背景和意义

篇1

中图分类号: X7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煤炭开采行业获得了迅猛发展,煤矿开采技术和生产效率也取得了明显进步。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还要充分认识到随之而来的却是煤矿事故的频频发生。在人们权利意识不断觉醒的今天,实现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矿井通风,矿井通风是消除粉尘以及瓦斯的有效手段,加强矿井通风管理是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关键。在国家高度重视煤矿安全生产的背景下,加强煤矿通风安全管理就成为了煤矿企业的必然选择。当前,在我国的煤矿生产过程中,还存在多种制约矿井通风的因素,加强对这些因素的研究,并提出对策是提高煤矿通风安全管理水平的关键。

煤矿通风安全的制约因素

经过对煤矿生产的各个环节的调查发现制约煤矿通风安全的因素有很多,但大致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环境方面的因素,另一类是人为方面的因素。在这两类因素中,主要是人为方面的制约因素在起作用。

(一)环境方面的制约因素。所谓环境方面的制约因素,主要指的是两方面的因素,一是自然环境;二是煤矿现有设备状况。在自然环境方面的制约因素,主要有三点:一是瓦斯涌出量过大。在煤矿开采过程中,开拓、开采范围大绝对瓦斯涌出量也大或者所开采的煤层瓦斯含量大,瓦斯涌出量就大,瓦斯涌出量的增加会增大安全生产的风险。二是煤层地质结构复杂,在开采中会增加自然灾害的威胁。三是存在严重的爆炸性粉尘危险,自然发火也极有可能发生。

接下来探讨煤矿自身制约因素,这主要是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煤矿生产布局不合理,煤矿通风网络不稳定,通风系统还很不完善;二是防尘设备不健全;三是通风能力不强,无法进行有效通风;四是机电设备的不完善。

(二)人为方面的因素。所谓人为方面的制约因素。基本上可以分为四类:一是煤矿安全生产意识淡薄。二是对通风安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三是安全基础工作有待加强,四是管理技术滞后。

在多年的煤矿开采经营中,长期存在着一种重生产,轻安全的现象。煤矿管理者经常采用高工资的方法来激励井下工作人员,使得井下工作人员在违反规章制度的前提下开采,最终造成安全事故。煤矿员工对煤矿通风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也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有些煤矿员工虽然意识到了煤矿安全生产的意义,但是对于煤矿通风的重要性却认识不足,没有认识到煤矿通风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关键。对安全工作的不重视,最终导致煤矿安全基础工作的薄弱,煤矿安全基础工作薄弱,会使得煤矿通风安全管理最终失效。基础工作薄弱主要体现在缺少安全培训工作和安全技术装备落实不到位。安全管理技术的不到位是制约通风安全的重要因素。安全管理技术滞后,会导致通风安全管理存在较大被动型。

预防措施

上文详细分析了煤矿通风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一系列制约因素,在充分了解了这些制约因素之后,就来针对这些制约因素提出专门对策。在煤矿通风安全管理中,重点是要做好人为方面的预防工作。

(一)针对环境方面的预防措施。经过认真分析,针对环境方面的预防措施重点是要做好各种设备的维护工作。一是要加强对机电设备的管理,保持机电设备的完好,运转正常。二是要加强局部通风管理,在掘进工作面必须实现 “三专两闭锁”,严禁无风、微风或违反作业规程的串联通风。三是要严格控制粉尘,在各转载点安装防尘洒水装置,降低粉尘浓度。四是要保证瓦斯监控系统有效,瓦斯监控探头要及时调校。五是要做好煤矿矿井通风安全评估工作。六是要优化生产布局,完善通风系统,坚持“以风定产”,严禁超通风能力生产。七是要加强采空区、盲巷、旧巷管理,及时打上密闭或栅栏,同时做好瓦斯检查工作。八是要做到瓦斯抽采达标,防突措施到位。

(二)针对人为方面的预防措施。上文提到人为限制因素是最重要的限制因素。因而针对人为方面的预防措施,也将是实现安全生产的重点。笔者认为针对人为方面的预防,主要是要做好三点:一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二是要建立完善煤矿通风安全管理制度,三是提高煤矿通风安全管理人员的素质。接下来,就来详细论述这三个措施:

(1)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在煤矿生产中煤矿企业要把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放在第一位,要高度重视煤矿的安全生产,要重视井下工作人员的健康状况,要保证煤矿员工的合法利益,在煤矿生产过程中要实行轮休制度,要实现煤矿员工的全面发展。

(2)完善煤矿通风安全管理的相关制度。煤矿通风安全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煤矿生产的各个环节,我们要想提高通风安全管理的水平,就必须建立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并把通风安全管理责任落实到个人去。

(3)要努力提高通风安全管理人员的素质。煤矿通风安全管理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煤矿安全管理人员的素质。煤炭企业要加强管理人员素质的培训,特别是加强通风管理的培训工作,要增强管理人员的责任心,树立“瓦斯事故就是责任事故的”思想,重视煤矿通风。

(4)加强煤矿通风安全管理技术。通过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提高煤矿通风安全管理水平。

煤矿通风对于煤矿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在未来的发展中,煤矿企业重视通风安全管理是煤炭企业的必然选择,当前实现煤矿通风安全管理的制约因素有很多,最为重要的就是人为方面的限制因素,煤矿管理人员要重视人为方面限制因素的预防。

参考文献

[1] 孙晓风. 制约煤矿通风安全的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J]. 工业设计. 2012(02): 267.

[2] 薛才华. 煤矿安全通风管理及通风事故的防范措施[J]. 硅谷. 2012(24): 177-187.

[3] 郝峻清. 煤矿通风安全的制约因素及防范对策[J]. 科学之友. 2012(14): 98-99.

篇2

首先,我和部门人员一起学习并讨论了公司这次活动的意义以及今后的的工作打算。会上,大家各抒己见并且深刻认识到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每人从不同侧面以及自身的工作特点出发,结合安全生产警示教育活动做了“我对安全的了解”“安全工作的看法”等讨论。通过这次集体讨论,大家的安全意识大大增强,并且学习到了好的经验和方法。在谈到今后的工作打算时,每个人都踊跃发言:作为公司的一份子,大家有能力有信心为公司的安全生产贡献一份力量,为公司的安全上产献计献策;公司是我家,安全管理靠大家;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大家在一起进行了详尽的讨论。通过这次活动,大家的安全意识、主人翁意识大大提高。

其次,鉴于我部门负责生产的承前启后工作,和安全生产息息相关,因此,我们会从“保安全,促生产”的大局出发,把安全生产纳入到日常工作当中,警钟长鸣、常抓不懈。1.对生产所用的辅助品,我们制定了严格的出入库制度,并对专业人员进行了专业的技术培训,确保不因物资的因素影响生产以及安全。2.对于生产采购的物资,及时同厂家沟通联系,并对其资料做出档案,确保生产物资对安全生产的影响降到最低。3.及时同车间沟通,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杜绝麻痹大意思想,确保安全生产。

第三,由于我部门的成品库、原料库、酸碱库等是公司的重点仓储地,因次,我们对这些关系到公司安全的重点区域实行了以下管理:1.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我们要求部门每个员工都要树立生产意识,做到“一职一责、一岗一责”并实行“一票否决”,对出现较大安全责任事故的,责任人当年不得评为优秀。2.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各个重点仓库统一配备了必要的防盗、防火措施,要求大家树立安全意识,把安全工作作为工作的中心,对门窗、报警装置等做好维护以及维修。及时消除火灾隐患,做好防盗工作,同时实行专业灭火、防酸等培训,牢固树立安全生产是公司发展的生命线的思想意识,确保安全生产活动落到实处。3.对新近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学习,加强新老员工的沟通以及员工自身工作水平的提高,对员工要求结合自身工作特点、工作性质进行专业的岗位培训,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4.安全生产工作落实。一是安全要进行不定期检查,时时树立安全意识。二是安全记录,对不符合安全生产的地方随时记录、随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三是整改,发动大家积极献言献策,及时整改安全薄弱环节,对以前的安全隐患再排查、在检查,确保没有安全漏洞。

篇3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高,因此石油的开采和利用在我国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石油勘探、开发与炼制,是个是高投入、高风险的生产过程。石油企业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高温高压、连续作业、点多线长面广等特点,面临着较大的风险。研究表明油田企业70%以上事故,是由于各种违章所造成的,其中绝大部分违章又是由于企业员工的安全意识较低,对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技术标准、安全要求和具体的操作规程不了解或了解的不够,也就是安全操作管理培训不充分所造成的,也充分说明了做好油田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的重要意义[1]。因此研究油田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规范生产安全环节,减少事故的发生对促进石油企业自身发展,提高国民经济总体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研究方法和研究现状

2.1研究方法

通过知网查阅相关研究资料,在此基础上收集国家有关石油企业安全管理的有关文件,走访一线企业,发现他们在油田企业安全技术管理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和存在的问题,听取建议,修正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近几年经济的发展和生产事故的频发,国家安全生产的要求越来越高,制订了不同行业的安全生产标准,石油企业相关研究人员也从各自实际出发对石油安全生产进行研究分析,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石油安全生产方面进行了一定的理论研究,如朱景敏《油田企业安全技术管理有效性分析探讨》(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3.10)研究认为油田特种作业人员安全培训是安全管理工作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对油田企业安全技术培训有效性进行分析探讨,提出了对油田特种作业人员进行安全培训一些行之有效的对策措施。彭国生《关于油田企业安全生产特殊性及强化安全管理主要对策的探讨》(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3.5)从油田企业生产的工艺特点、历史条件、社会背景以及跨国经营合作等方面出发,分析了油田企业安全生产特殊性。同时指出了目前油田企业安全管理存在着四方面的主要问题,并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更新管理观念、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大科技投入、完善HSE体系标准、加强隐患治理、加大培训力度等6项安全管理对策,对油田企业安全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马薇《油田企业安全技术管理有效性分析探讨》(油田企业安全生产特殊性及强化安全管理主要对策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07.10)从油田企业生产的工艺特点、历史条件、社会背景以及跨国经营合作等方面出发,分析了油田企业安全生产特殊性。同时指出了目前油田企业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更新管理观念、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大科技投入、完善HSE体系标准、加强隐患治理、加大培训力度等安全管理对策,对油田企业安全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3.油田企业安全技术管理有效性对策研究

3.1提高安全意识加强生产安全管理效率

首先要从思想上重视安全生产,安全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要从制度、职责、预防、教育入手,而且更要从人的意识入手,突出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的思想,企业各级部门要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加强安全的生产的领导,杜绝出现监管漏洞。始终把石油安全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严格按照有关国家标准的要求。从广义的角度,效率是指最有效地使用社会资源以满足人类的愿望和需要。狭义的效率就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面对日益扩大的石油生产企业,提高安全管理效率是解决目前安全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3.2提高科技含量,实现信息化管理

随着石油需求的增加和石油企业的不断勘探,油田区域逐年增大,随着深海油田、岩气层的开采等,安全管理工作面持续加大,油田企业生产本身具有的行业地域跨度大的特点更加突出,其次是随着高压、超深气田的开发生产,原有的安全管理技术、方法需随之更新,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不可预料的钻井施工、井下作业风险要加强生产设备环节的科技化含量,从实际出发制定国家石油生产企业安全标准、生产环节规范,加大科技投入,聘请社会安全专业人才和安全中介机构为企业安全生产出谋划策,借助现代科技的发展引进国内外的先进生产技术和设备,提高工作效率。如在生产企业要害部位安装安全监控系统,配置门禁自动控制装置,实现封闭式管理,生产环节过程中的关键装置、重点防范区域配备自动监控扫描系统,高压气井、海上开发采油平台应在实现微机远程自动控制[2],减少生产环节人员的存在,对生产环节温度、湿度、电气等进行实时控制,使生产环节外部环境最优化,杜绝不安全因素的出现。针对输油管道老化、偷盗等问题,加大现代计算机网络监控技术的应用,有效解决人员不足的问题,提高管理效率。

3.3创新油田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与考核工作

对员工进行长久有效的安全技术培训是提高安全管理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油田一线人员是从事特殊作业的操作人员,在油田企业的安全生产环节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提高安全生产必须加强一线工作人员的技术和安全培训,提高工作人员技术含量和对危险的预见性和处理能力,但是目前培训机制存在自己培训自己、自己考核自己的现象,不利于培训的实效性,建议培训机构和石油企业的剥离,实现培训机构的独立。

加强对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教育与考核是对于油田企业实现安全生产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员工的培训并不是简单的安全技术培训,对油田特种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技术培训,首先要提高员工的思想安全意识,良好的意识是培训的前提,是生产安全避免和减少伤亡事故的最基本的保障, 其次加强技能培训,随着新技术新装备的使用,原有的经验操作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生产需要,应根据相应设备技术和一线员工的实际操作使用的意见反馈,针对各种不同的特殊工种,制订相应统一正规指定教材,制订详细的培训教材,强化规范操作,杜绝不合理操作的出现。最后实行教考分离,培训过程中教师严格按照培训计划要求和大纲规定的内容,结合实际生产进行教学,不参与命题、考核、阅卷,教考分离一方面是对学院培训效果的检验,另一方面也是对培训机构和老师的考验。从而使培训落到实处。

4.结论和建议

提高油田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效率,减少事故的发生对促进石油企业自身发展,提高国民经济总体收入,增强综合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提高安全意识加强生产安全管理效率;提高科技含量,实现信息化管理;创新油田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与考核工作是提高油田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效率的基本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