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城乡一体化教学

城乡一体化教学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08:53:50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城乡一体化教学,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城乡一体化教学

篇1

农村小学生师比为平均为13.6,县镇小学生师比为14.9。农村学校因学生不足、班额小,师资数量相对县镇而言较为缺乏,特别是部分学科教师,如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配备不全。从教师职称和学历结构反映的师资水平,县镇学校远远高于农村。据调查,惠民县第一实验小学教师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3人,本科及以上143人,专科及以上46人;高级职称及以上29人,中级职称及以上72人,中级职称以下91人。惠民县辛店镇中心小学教师中本科学历11人,大专学历16人,中专学历7人。可见,县镇小学师资水平的人员配备、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均远远好于农村小学。

(二)教学条件城乡差距明显

惠民县教学资源配置农村小学均落后于县镇小学,小学教育整体投资水平较低,城乡差距显著。县镇和农村学校生均图书蔵量分别为14.0册和8.3册,农村学生生均图书为城镇学生的58.8%;县镇和农村学校生均固定资产总值分别为3751元和1774元,农村学生生均固定资产总值为城镇学生的47.3%。体育用场面积、理科实验室仪器,县镇所有学校全部达标,达标率100%;农村小学达标率分别为47.5%和86.9%。

(三)教育投入乡镇差距较大

惠民县小学校舍总建筑面积为17.30hm2,小学在校学生6.28万人,生均校舍面积2.75m2,远远低于7.43m2米/生的全国平均水平。生均校舍面积不达标,校舍存在安全隐患,农村地区尚有部分小学亟待新建、改建、扩建、迁建,学生宿舍及其配套设施、运动场地和体育设施严重不足,教学技术装备落后。

(四)农村生源流失问题突出

惠民县城乡小学发展不平衡,导致农村小学生源流失十分严重。根据惠民县教育局提供的资料,惠民县全县小学正常转入44人,转出96人,分别占全部小学人数的0.11%、0.24%;初中阶段转入164人,转出276人,尚有辍学125人,分别占初中阶段学生总人数的0.17%、0.28%、0.13%。生源的流失使农村中小学校面临许多困境,尤其严重的是部分学校面临着无生可教的地步,甚至被迫撤并。

二、惠民县农村小学空间布局特征

(一)农村小学分布密度差异显著

惠民县农村小学空间分布不均。各镇小学数量最多的是胡集,全镇16所小学,其次是石庙,全镇13所小学,还有李庄、何坊,全镇各有10所小学。小学数量最少的是麻店,全镇仅4所小学。全县共有小学114所,平均每个小学服务的区域面积为12km2,服务的自然村数量为11.3个,服务的人口数量为5629.9人。除县城外各乡镇每个小学服务的区域面积为11.75km2,服务的自然村数量为10.67个,服务的农村人口数量5110.9人。县城小学服务人口数量最多,达11308.6人。各镇办中,麻店镇小学服务人口数量7522.3人,李庄、魏集、大年陈、辛店、皂户李等5个镇小学服务人口数量超过5000人,胡集镇小学数量最多,每个小学服务人口数量最少,为3750.9人。每个小学服务的区域面积和自然村数量比较,姜楼最多,分别为26.6km2和23.6个自然村;胡集最少,分别是8.6km2和5.9个自然村。惠民县县镇学校规模比较大,在校生人数多;乡镇学校在校生人数少,特别是某些村级教学点规模偏小。有的小学只有1个年级或2个年级,如桑落墅镇的明德小学只有一年级55人,苏堡小学只有五年级和六年级共60人,徐家小学五年级和六年级共83人;胡集镇的于桥小学四个年级仅63人,白桥小学四个年级76人;李庄镇大周小学五年级和六年级136人;石庙镇奎星刘小学五年级六年级共73人,九龙小学五年级六年级共33人;淄角镇大魏小学只有六年级13人。惠民县村级学校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学校生源严重不足,个别小学或教学点的学生不到20人,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二)农村小学与村落空间分布不协调

惠民县小学达到了4.8km的全覆盖,其中距离小学1.2km以内的村有600个,占47.73%;1.2~2.4km的村庄有529个,占全部村庄的42.08%;距离小学2.4~3.6km的村占9.22%;距离小学3.6~4.8km的仅有12所。可见,惠民县小学集中分布在距离村庄2.4km以内。总体看来,惠民县农村小学能满足大部分村庄学生就近入学的要求,但部分村庄上学距离偏远,如大年陈镇的西南部、石庙镇与皂户李镇交界处、皂户李镇与淄角镇交界处、辛店镇与麻店镇交界处等部分村庄。

(三)农村小学空间聚集特征分析

惠民县小学主要设置在乡镇中心驻地附近的村庄,围绕乡镇中学驻地出现聚集趋势。以5.25km为半径,孙武镇大孙小学邻近村庄最多,有25个;其次是何坊街道办小学邻近村庄24个,大年陈镇孙家中心小学邻近村庄21个。邻近村庄最少的小学是清河镇中心小学,只有1个邻近村庄;其次是胡集镇东西屯小学,有3个邻近村庄。桑落墅镇明德小学、魏集镇中心小学、清河镇学区小学各有4个邻近村庄,有11所小学邻近5个村庄。个别乡镇小学数量过多,部分区域小学存在过度聚集。如桑落墅镇的徐家小学附近的村庄可以被桑落墅镇中心小学和苏家堡小学、韩龙章小学覆盖;李庄镇聂家小学、大周小学、蔡冯小学三所小学处于聚集现象;石庙镇的梁家小学和老关赵小学存在聚集现象等。

三、惠民县小学教育城乡一体化的政策建议

化解城乡教育差距必须从单项制度的改革转化为整体教育环境的改善与提高,其根本的措施是城乡教育一体化。惠民县城乡教育差距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农村教育落后问题,因此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关键是提高农村小学教育质量。具体措施主要有:

(一)调整城乡小学空间布局,优化资源配置

针对惠民县农村小学校布局存在的问题,应在新农村建设的同时做好学校的合理规划,本着“学生就近入学,学校均衡布局,适度向乡镇所在地集中,教学点跨村联办”的布局调整思路,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为前提,科学合理地调整农村小学的布局。从农村小学生的身心条件来看,低年级学童单程徒走上学的时间,平原地区以不超过30分钟、行程约1.5公里为宜;高年级以不超过40分钟、行程约2公里为宜。如以上述标准考察惠民县的农村小学,则以低年级学生的体力和身心条件,惠民县所有乡镇的小学数量均偏少;而以高年级的身心条件,则有姜楼镇、麻店镇、辛店镇、大年陈镇、皂户李镇等高年级小学数量偏少,其余乡镇小学的服务半径均能符合小学生步行的距离要求。对于小学相对聚集的区域,如桑落墅镇徐家小学、苏家堡小学、明德小学,李庄镇聂家小学、大周小学、蔡冯小学,石庙镇的梁家小学、老关赵小学等,应在不违背学生就近入学原则的条件下,将小学在校生人数少、规模小的学校合并到邻近的小学。但对于小学数量本来就偏少、学生入学距离远的区域,如大年陈镇的西南部、石庙镇与皂户李镇交界处、皂户李镇与淄角镇交界处、辛店镇与麻店镇交界处等,则应考虑增设学校,以满足学生就近入学的要求。

篇2

学校体育资源是指在学校体育实践活动中的各种体育要素或者说是可以利用的各种条件及要素。主要包括学校体育人力资源、学校体育物力资源、学校体育财力资源、学校体育无形资源等四类。1.学校体育人力资源配置现状。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的第一资源,学校体育人力资源主要是指体育教师,也包括体育的实验员、体质健康测试人员、场地器材的维护保管人员和其他体育教辅人员。根据2009年的《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指出,我国现有大中小学体育教师41万人,按照2007年《中央7号文件》中规定:“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其中小学1—2年级每周4课时,小学3—6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的规定开齐开足体育课,全国还需要体育教师超过30万人,依据周君华等2002年的调查,从表1可知,东部农村在师生比、教师与班级比、专兼职比、男女比、学历、周工作量等方面远远优于西部农村地区。表1东西部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状况师生比教师与班级比专、兼职比男女比学历(%)工作量本科专科(学时/周)东部1:3681:7.31:0.824.8:17.832.812-16西部1:7351:10.91:2.56.8:10.119.716-20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师存在总体缺编现状,在结构上,又存在城乡差异,东、西部差异。2.学校体育物力资源配置现状。学校体育物力资源主要包括学校体育场地与器材、体育教学仪器设备、体育图书等。据2005年公布的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情况报告,我国已有各级各类体育场地共85万多个,占地面积为22.5亿平方米,建筑面积为7527.2万平方米,场地面积为13.3亿平方米。中小学有500370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58.9%,场地面积约为7.8亿平方米。全国中小学生总人数约2.08亿,经过不精确计算,我国中小学人均场地面积约为3.75平方米。从体育场地分布来看,农村人口约占总人口数的64%,拥有体育场地66446个,占8.18%;另外36%的城市人口却拥有90.82%的体育场地设施。与体育场地一样体育器材、仪器存在着短缺与城乡不平衡的配置现状。体育图书的配置则未能写入《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基本标准》。3.学校体育无形资源配置现状。学校体育无形资源是指除学校体育的人、财、物资源以外的非物质性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体育人文资源,对学校体育活动起重要长期作用的资源,它包括学校的体育思想观念、体育传统、体育文化氛围、体育口碑、体育品牌、体育荣誉等等。受我国长期“重文轻武”、“学而优则仕”文化传统的影响,加上经济条件的制约,体育场地器材的限制,应试教育的指挥棒等等导致学校体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状。4.学校体育资源配置机制现状。现行的学校体育资源的配置主要的依据是1990年颁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2007年的《中央七号文件》和2008年制定的《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以下简称《基本标准》)的相关规定,把学校体育资源的配置统一纳入政府的教育资源的配置中由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进行管理。不同区域的各级各类学校体育资源配置差异巨大,标准不一,未能建立问责机制。

篇3

( 一) 经济上的调节促使农村学前教育得到合理的资源配置

由于党和政府对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高度重视,地方政府在规划当地学前教育的资源时会将该地农村与城市一同归入设计范围中,在经济上进行合理的安排,在结合了城乡学前教育一体化的发展情况后,在一定程度上会优先加强农村学前教育在学前教育界中的地位,促使农村学前教育得到合理的资源配置。

( 二) 缓解了农村学前教育师资队伍空缺的问题

农村学前教育师资队伍的缺乏是影响农村学前教育整体质量的主要原因。根据调查显示,我国部分地区在城乡学前教育一体化的推行下,农村学前教育受到当地政府的着重关注,甚至要求学前专业的大学生必须在毕业后优先选择农村地区的教育工作,而这一策略上的要求正好解决了农村学前教育教师空缺的问题。

( 三) 合理的规划推进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道路

随着城乡学前教育一体化在全国的推行,促使各地区农村学前教育也朝着合理化的方向发展着。首先,政府必须使农村学前教育和城市学前教育得到同等的对待,促使农村学前教育跟上城市学前教育发展的步伐。其次,政府在对农村学前教育规划时必须结合农村整体变化的趋势以及文化特征推动其科学性的发展。最后,政府还需关注农村儿童的认知需求,帮助农村儿童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 四) 推动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更加规范性

在城乡学前教育一体化的推行中,城市与农村在学前教育领域中的交流能够推动农村学前教育朝着城市学前教育发展的方向发展着,与此同时,农村学前教育中师资队伍的缺乏能够在城市学前教育经验中得到提高,从整体上将农村学前教育的质量得到提升。

二、城乡学前教育一体化中农村学前教育面临的挑战

( 一) 政府对农村学前教育资金投入的不足

据调查显示,党和政府对城乡学前教育一体化下农村学前教育的投入中资金的投入仍旧呈现不足的现象,并且对农村学前教育方面呈现着固定的投资倾向。特别是我国西部和中部农村地区,由于当地政府经费的有限,导致该地区农村学前教育长期处于停滞的发展状态,这在农村学前教育合理的规划中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 二) 农村学前教育的教师水平难以提高

各地政府在对农村学前教育经费上的投入难以做到最大程度上的满足,容易导致农村学前教育制度中教师资历难以得到提高,虽然部分地区要求学前专业的大学生毕业后服从到农村教育中去,弥补了师资队伍的空缺,但在教师教育水平上仍旧存在着缺陷。特别是在公办的幼儿园被推向市场后,导致幼儿教师严重的流失,而民办幼儿园所占比例过大,迫使公办和民办的幼儿园在生源竞争中产生小学化问题的冲突,双方之间强势的竞争严重影响了城乡一体化幼儿园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 三) 地理文人环境在农村中的独特性

由于农村区域面积较大,在人口分配上又难以均匀化,促使农村家庭经济差异较大,有的家庭富裕,有的家庭贫困。其次,由于部分农村家长还存在陈旧的教学思想,对学校教育的认知意识较为肤浅。这些影响因素长期作用下容易导致农村幼儿园建设规模偏在乡镇幼儿园中占有比例过大,使得幼儿园在管理方面上有所缺陷。此外,一些农村家长甚至向学校提出不符合现代观念的要求,迫使幼儿教师在家长的要求和教育要求中难以抉择。

( 四) 农村学前教育在管理制度的不完善

农村教育对学前教育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也是农村学前教育面临的一大挑战。由于目前农村幼儿园受到市场经济上的冲击,迫使地方教育管理机构中学前教育部门被撤离,导致管理人员的严重流失,一方面是因为学前教育管理权限与责任上出现了混乱的现象,另一方面,在对学前教育管理上缺少正确积极的引导,迫使管理人员被动性的执行教学相关检查。此外,在教育管理部门中还存在私自挪用地方政府对学前教育投入的经费,使得农村幼儿园的发展停滞不前。

三、促使农村学前教育在城乡一体化中发展的对策

( 一) 完善农村学前教育管理制度

一个完善的教育管理体系是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保障,因此,地方政府必须落实该地教育管理的职责,特别是针对农村学前教育设立的学前教育管理部门,必须根据当地人口结构变化等影响学前教育发展规划的因素制定与学前教育相关的机制,如教育安全、经费、卫生、监管等。

( 二) 注重农村本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

对于农村教育而言,它具有城市教育缺少的本土资源,而这种本土资源在农村学前教育中不仅能够全方位的滋养幼儿的精神世界,同时丰富的自然资源还能扩大幼儿的认知视野。而城市教育有着农村教育所缺少的优质教育资源,这对于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倘若政府在实行农村学前教育政策的时候将农村学前教育体系完全的城市化,那么就严重忽视了农村本土的特殊性。因此,政府在注重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对策的时候必须将农村特有的本土文化与城市具有的教育资源结合起来,避免盲目的跟随和模仿,促使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走向更加客观、理性的发展道路。

( 三) 转变教师与家长的教育理念

当政府将农村本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起来针对农村学前教育做出改善时,还要注重教师与农村家长教育观念的改变。思想观念是任何事物行动的出发点,因此国家要想促使农村学前教育走向正确、合理的发展道路上,就必须科学化的转变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加强家长对学前教育的全面认知,使其陈旧的思想在教育过程中逐渐的转变着。农村幼儿园可以通过幼儿专家、教师以及家长之间的相互交流,或者创造能够使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共同参与的幼儿教育活动和平台,促使教师在交流中树立正确的儿童教育观念,同时转变家长对幼儿的教育思想。

( 四) 加大学前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