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印刷技术培训

印刷技术培训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08:54:10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印刷技术培训,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我们不免产生强烈的好奇心:雅昌如何能获得如此多的荣誉?其印制的产品何以在国内外有如此竞争力?其产品的核心优势在哪?产品竞争优势又是如何建立起来的?雅昌又有哪些宝贵经验是值得与行业同仁交流的?

带着上述疑问,笔者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从核心层的企业理念、价值观,到制度层的各经营管理要素,再到产品层的技术研发、质量管理、企业服务等。

本文将以雅昌历年“美国印制大奖”获奖产品为轨迹,从获奖产品的技术、工艺、材料等多个维度进行分解,重点分析雅昌在产品层面的核心竞争力及其相关的影响因素,以窥雅昌的产品竞争优势。

雅昌产品竞争优势分析

表1~4分别从获奖数量、新技术获奖占比以及获奖门类等多个维度,对雅昌在美国印制大奖上的获奖产品进行全面的分析。通过表中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定位优势

雅昌的获奖产品主要在“产品服务目录”、“艺术书”等高档精装书籍奖项或与之相关联的奖项,体现雅昌在工艺最复杂、要求最高的高端印刷领域具有显著的竞争优势,而雅昌的市场定位便是“高端艺术印刷”,多数产品具有设计精美、工艺追求极致、用料考究等特点,雅昌的竞奖产品能走上竞奖台,本身就已经经过了一次优中选优的洗礼。

2.个性化自主技术构筑技术优势

雅昌自主研发的新技术产品,成为美国印制大奖最高奖项――“全场大奖”的强有力竞争者,并具有显著的竞争优势,特别是采用雅昌自主研发的雅奕印刷技术、雅映印刷技术、个性化装帖技术等新技术印制的产品在国际大赛上大放异彩,成为近年最高奖项的强大竞争者。

3.书籍设计创意优势

经过几年的重点打造,雅昌已经建立起一个出色的书籍装帧创意设计团队,创造大量的优秀作品。即便是在美国印制大奖上,雅昌自主设计并制作的产品依然占有较高获奖比例,雅昌的书籍创意团队已经具备国际竞争力。

解码雅昌产品竞争力的构筑

在雅昌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企业对于构筑产品竞争优势始终是不遗余力的,其重要性永远是排在企业战略的最前列,涉及从人力到物力,从内部到外部等方方面面的战略战术,并用持之以恒的态度去执行、去构建。

1.技术研发

技术创新是核心竞争力建立的关键。雅昌通过持续有效的核心技术创新,形成企业的核心产品,并最终为市场所认同,逐渐形成自己新的核心竞争力和技术优势,从而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

①技术研发机构建设

技术研发中心

雅昌是印刷行业内少数设立技术研发部门的企业,无论是新技术的研发,还是传统印刷技术的发挥应用,雅昌始终处于行业前沿。技术研发中心独立研发具有颠覆性的“雅映”印刷技术、划时代意义的“雅奕”印刷技术等新型专利技术,为雅昌提供世界级的、技术领先、品质卓越的高端印艺产品打下坚实基础。

装帧技术中心

装帧技术研发中心专注于印后装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并为生产提前策划、工艺指导,为客户提供个性化、专业化服务,是产品品质的守护者。

创作中心

创作中心是为满足个性化、艺术定制业务需求而成立的专项技术研发中心,以艺术创意、设计为方向,传承工匠精神,打造纯手工制作艺术化、个性化、多样化的高品质艺术书籍与艺术创作中心。

②技术创新理念

技术创新服务于企业战略

无论是最早设立的技术研发中心,还是最近组建的创作中心,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针对性,各技术研发机构在各自的领域,承担相应技术创新使命与责任,取得众多技术创新成果,保持雅昌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核心技术竞争力。

技术创新要解决市场“痛点”

随着摄影艺术的发展,市场对于高端黑白印刷技术的需求增强,但现有的黑灰双色印刷技术,不仅未能实现从印前到印刷的色彩管理,且因只有两个颜色进行颜色模拟,阶调还原力弱;而采用普通四色印刷技术又难以控制颜色的稳定黑灰色控制。

雅昌自主研发的“雅映”印刷技术,不仅在印前实现准确的ICC颜色预览,其阶调层次还原能力提升达20%以上,且杜绝了传统四色印刷黑灰颜色过程中容易出现偏色的问题。

效率即是价值,更是竞争力

雅昌基于Adobe系列软件平台,结合雅昌业务的产品特征开发了一系列、共计10余款插件软件,各插件模块在专项细分领域的印前数据处理效率提升达40%以上。

1+1>2的整合性技术开发

A公司开发的显影废液处理装置和B公司的废水过滤箱,各自单独使用效果甚微,其作用难完全发挥。雅昌技术团队通过整合性技术开发,重新设计了中间废水池、水箱废水供给及处理系统,并将两套系统进行桥接,应用于冲版水的循环处理与利用,实现1+1远大于2的效果,目前雅昌车间不再需要新水去冲洗印版,年节水量超过8000吨。

学习、创新、超越

雅昌成立之初,定位就是高端艺术印刷,向印刷技术最先进的国家、企业学习,聘请全球最顶级的技术专家进行技术指导。经过多年的技术沉淀后,雅昌研发出自己的“色彩管理体系”,结合拍卖业务产品特征,制定出完整的“艺术品图色处理标准”,雅昌的印艺技术实现更高标准、更精细化、更系统化的超越。

2.质量管理

任何时候都不会缺少市场,但市场最缺的是品质。产品做好,其他问题自然迎刃而解,获奖更是顺理成章之事。

高标准的质量意识

雅昌的质量评价,最初是对与不对的问题,但很快就进化成好与不好的标准,做就要做别人做不了的产品。不仅强调认真,更要注重专业的精神,不仅要让客户满意,更要让客户感动。

系统的基础质量管理机制

雅昌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制定了从材料到半成品再到成品的全面检验与控制制度,打造了标准化的环境体系,系统的设备保养制度得到有效地执行。扎实的基础质量管理工作为高质量的产品交付提供保障。

充分的产前工艺策划

雅昌成立了产品工程组,专门研究产品的装桢、结构、工艺合理性分析,并与客户充分交流,了解其设计理念,为客户进行良好互动并提供设计和工艺方面的改良建议,将客户作品的设计做得更加优秀和完美,并极大减少后期生产过程中质量问题的发生。

3.人才培训

商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企业所拥有人才的健全度、人才在专业领域的综合素养水平、人才的技术成长性等人才因素,影响着企业的整体产品质量及竞争力。

管理培训

雅昌高管都接受过北京大学、中国人大以及惠普商学院等名校为雅昌定制的管理课程的学习,帮助管理层系统理解“雅昌是谁?雅昌从哪里来?雅昌要往哪里去?”的问题,理清雅昌的价值观和商业模式,明确企业存在的意义。

技术培训

说到传统印刷工业技术水平,德国和日本依然是站在全球顶端。在雅昌开始涉足制版之外的印刷、印后环节之初,便聘请海德堡前中国首席工程作为技术顾问,后续又每年大批输送不同专业领域的技术骨干到日本小森、德国马天尼等行业中最顶级的公司去学习,时间最长的达半年以上。通过这样的方式,雅昌培养出一大批各专业领域的工匠级技术人才,成为雅昌后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与动力。

艺术教育

雅昌的业务结构类型,决定了仅做到完美的印刷复制是远远不够的,员工必须对各种艺术品门类的艺术风格,乃至各艺术家作品的特点均有深入的了解。通过对员工进行系统的、持之以恒的艺术教育,在各产品制造流程环节,雅昌均培养出对艺术品有较深入理解的专才,雅昌也成为行业中最懂艺术、最理解艺术家需求的企业。

4.合作伙伴

一个企业的成功,除了内部因素外,外部因素也起到重要的影响,合作企业以及合作方式的选择,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供应商的选择:与相关领域的知名企业合作

雅昌选择与行业各专业领域的顶级企业合作,使雅昌的整体软硬件配置,处于行业中的领先水平,这为高品质的产品交付提供基础条件。

与主要供应商的合作方式:战略合作方式

篇2

目前,李春霖先生担任中国印製博物馆顾问、中国印刷技术协会印刷教育基金总监、太平洋企业(香港)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历经半世纪拼搏的辛苦,李春霖先生的斗志和激情丝毫不减当年。他说:“人生六十才开始。”已逾花甲之年的李春霖先生,充分享受着人生每个阶段该有的精彩,並在自己的每个人生阶段都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为了印刷,拼搏不止

李春霖先生祖籍东北,生於上海,幼年时曾随父母侨居越南,後举家定居香港。在李春霖先生的身上,聚集着东北人的热情爽朗、上海人的精打细算和香港人的勤力拼搏。这些个性特徵,为李春霖先生在事业上一次又一次闯关成功提供了必备的素质条件。

李春霖先生的父亲是老一辈的印刷人,受父亲影响,李春霖先生也渐渐对印刷行业着迷。从小,李春霖先生就是那种特别懂事的独立者,在他还只读小学六年级的时候,为了减轻家庭负担,他就已经开始帮人补习赚取学费。1967年,为了给自己攒出国深造的学费,二十岁的李春霖先生在从香港圣方济英文书院毕业後,做了一段时间贸易方面的工作,於1969年正式赴日本进修印刷专业,自此也展开了李春霖先生与印刷行业相伴相随的一生。

在日本的进修,李春霖先生半工半读。当时正值日本工业起飞,各方面人才紧缺,李春霖先生一边学习,一边进入到当时日本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印刷公司——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工作。在異国他乡所要面临的语言、生活环境等各方面的种种困难,並没有难倒李春霖先生,反而令他在艰苦的环境中益发成长壮大。在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工作期间,李春霖先生受到了严格的专业印刷技术培训,习得全套印刷技术,並最终选择了安全印刷作为自己的专攻方向。

1972年,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决意开拓香港市场,技术、经验等俱已十分成熟的李春霖先生成为当仁不让的最佳人选。於是怀着满腔豪情壮志,李春霖先生回到香港,创建大日国际印刷公司安全印刷部,开始自己人生道路上的第一次创业。

当时香港的印刷市场完全由美日合作的凸版摩亚公司主宰,因此为了爭得市场份额,大日本总公司做出了五年亏本经营的长期竞爭思想準备。但是,毅力和闯劲惊人的李春霖先生,像一位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骁勇将士,带领着自己的团队加班加点,拼命苦幹加巧幹,第一年就为公司创收了营业额3%的利润。在此期间,香港第一批年轻的电脑报表印刷技术人员,也在李春霖先生拼命三郎式的狂热劲头下培养了出来。

两年後,大日本公司高层变更,李春霖先生感於不公平的权利竞爭愤而离开该公司。与此同时,昔日的竞爭对手凸版摩亚公司因十分欣赏李春霖先生的专业技术和魄力,遂即刻向李春霖先生投来了橄榄枝。为了在一个更好的平台上延续自己的印刷事业,李春霖先生加入了凸版摩亚公司,並且一待就是二十几年,李春霖先生回忆说:“我1974年开始在凸版摩亚做,1996年离开那里,离开後在英国做市场研究,还继续给他们做顾问。”

篇3

中国印刷技术协会柔性版印刷技术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柔印委员会”)成立于1992年6月,并于2006年更名为“中国印刷技术协会柔性版印刷分会(以下简称“柔印分会”)”。20年来,柔印分会一直致力于我国柔印技术的发展和提高,并取得了诸多成效。2012年正值柔印分会成立20周年,除了对其表示庆贺之外,笔者还特别搜集整理了这些年来我国柔印行业取得的一个又一个进步,现汇总成以下20项,其中,前10项为软件方面的进步,后10项为硬件方面的进步。虽然这些仅是笔者的肤浅之见,但愿与大家共享,欢迎批评指正。

软件方面的10项进步

1.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

柔印委员会成立之后,加强了与国际柔印协会的交流与合作。

1993年,与香港友谊软版公司合作邀请了美国柔印技术协会(FTA)、杜邦公司以及马来西亚、新加坡和香港等地的柔印界嘉宾,共同出席了柔印委员会组织的第一次国际柔印技术交流会。

1994年,与美国FTA合作,在深圳组织了第二次国际柔印技术交流会。

1996年,在上海专题组织了中国国际柔印凹印技术设备展览会暨研讨会,盛况空前。

1998年,与新加坡展览公司合作举办了柔印技术设备展览会。

进入21世纪以后,多次选送国内柔印产品参加由美国FTA主办的世界柔印质量评比,并有多个产品获奖。

2007年,组织国内柔印人士出席由亚洲柔印协会在印尼雅加达举办的亚洲柔印技术交流会。

2010年,受日本柔印协会邀请,组团访问了日本,加强了两国柔印协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这些大型交流会和活动使得我国柔印分会与国际柔印协会之间的合作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2.新技术交流与专业图书出版

柔印委员会自1992年成立以来,每年都会组织1~2次全国性的国际柔印技术研讨和交流会;从1996年起,每1~2年都会组织一次国际性的柔凹印技术设备展览会。至今,已成功组织了此类技术交流会和展览会十余次,为柔印行业各方提供了一个新技术交流的平台。

此外,柔印分会还于2005~2006年间,与美国FTA签订了合作出版协议,组织国内人员翻译并出版了由美国FTA编著的《柔性版印刷原理与实践》(如图1所示),全书共约120万字,分为4册,并获得了国家国外优秀科技著作出版专项基金,由此更加充实了柔印技术的理论依据。

3.柔印标准制修订

为保证和提高柔印产品质量的稳定性,1998年,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原国家标准局)和全国印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帮助和指导下,柔印委员会组织了GB/T 17497-1998《柔性版装潢印刷品》国家标准的编写和订立工作,其中包含了纸张、薄膜、瓦楞纸板等不同材质的印刷质量数据。该标准已于1999年4月颁布实施,从而使我国柔印技术走上了标准化、规范化的道路。

基于十多年来柔印技术的发展和提高,2011年起,柔印分会又组织业内专家对该标准进行了修订,现已获得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通过,不久即将公布。

2012年,柔印分会与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合作,计划进一步制定柔印过程标准,以规范柔印过程的操作标准,使柔印技术更加标准化、规范化,并与国际接轨。

4.柔性版印刷工、制版工国家职业标准制定

柔印在我国是一个新的印刷工种,20年前与柔印有关的标准、规范基本都是空白的。

2004年,柔印委员会受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委托,协助组织柔印行业专家,参与了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组织的柔性版印刷工、制版工国家职业标准的制定工作。自此,柔印行业对各级印刷工和制版工(即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应该具备哪些知识和技能有了具体的标准和条件,为全国柔印行业的人才培训和培养制定了目标和方向,使得柔印人才的培养教育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

5.柔印人才培养教育

柔印分会前后举办了数十次技术交流会和技术培训班,前10年以介绍柔印特点的普及教育为主,后10年以能提高柔印质量的技术含量较高的专业内容为主。2005年之后,柔印分会和上海新闻出版教育培训中心合作,组织柔印技工参加由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主办的职工技能竞赛。几年来,该竞赛为我国共培养了柔印高级技工百余名,诞生了我国首批柔印技师6名。目前,他们均已获得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职称证书。此外,柔印分会还在西安和温州建立了两个柔印人才培训基地,并在4个高等院校建立了柔印奖学金制度,大大促进了柔印技术的进步。

6.柔印企业发展壮大

据不完全统计,在“十一五”期间,我国每年新增机组式柔印机数量接近百台,这表明柔印在整个印刷市场中所占比例正在逐年升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1996年和1999年,柔印委员会先后组织了两次“瓦楞纸板柔性版直接印刷技术交流演示会”,极大地提高了柔印在瓦楞纸板印刷市场的占有率,3年内几乎90%以上的瓦楞纸箱都采用了柔性版直接印刷或预印工艺替代了原来的胶印裱糊工艺。

7.柔印产品品种多样化

20年来,柔印产品的品种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和发展,已从原来的马夹袋逐渐扩展到烟包、药包、食品包装、牛奶盒、饮料盒,以及复合材料包装(如牙膏管、模内标签、热塑膜包装)等领域。其中,柔印技术在肯德基和麦当劳食品包装中的应用最广,自2004年以来,这两家快餐公司就将其餐盘纸、食品盒等包装印刷品全部采用水性油墨及柔印工艺来印刷。

8.柔印承印范围扩大

柔印的承印材料也从原来的塑料薄膜逐步扩大到纸张以及金属箔等材料,近10年来甚至实现了对瓷砖表面花纹和铁板表面彩色图案的印刷。这进一步表明,柔印的服务对象正在不断拓展,与20年前相比有了一个飞跃式的进步。

9.柔印质量提高

由柔印分会组织的全国柔印质量评比活动,自1998年以来,每两年举办一次,至今已是第八届了。参评的柔印产品已从最初的马夹袋色块印刷品逐步升级至目前的高精细网点印刷品,产品质量越来越高。其中,获得精品奖的部分产品还被送至美国FTA,参加世界柔印产品质量评比,至今部分送审产品分别在2005年、2007年、2009年获得了铜奖、金奖、银奖,图2所示为在2007年度美国FTA柔印质量评比中获得窄幅类印刷金奖的“龙凤呈祥”烟包产品。这表明,我国柔印产品的质量水平正在与国际水平缩小差距。

10.柔印市场份额增长

据不完全统计,1998~1999年间,柔印在包装印刷行业中所占份额仅为3%左右,而2008~2009年间,这一数值已经更新为8%~10%,2012年已超过10%。在14年中,柔印在包装印刷行业所占份额增长了2.5倍左右,这个增长速度是其他印刷方式远远不及的。

硬件方面的10项进步

1.柔印设备结构、规格多变

柔印设备采用短墨路网纹辊传墨方式,机械结构简单,且采用环保油墨,环保和节能减排优势突出,顺应行业绿色发展的需要。为推动柔印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柔印设备在这20年的历程中也取得了快速发展。国产柔印设备已从20年前的层叠式结构,扩展到21个色组的机组式结构和8色宽幅卫星式结构。而且,柔印设备的规格也已发展为窄幅、中幅和宽幅(最大幅宽约为3.6米)3种,品种和式样大有进步。

2.柔印设备制造水平提高

为提高传动精度和柔印质量,20年来国产柔印设备也做出了很大改进。例如,配制了当前国际上较为先进的无轴传动伺服驱动技术,不仅提高了整机的制造精度,还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由低档低速向高档高速转变,这是国产柔印设备制造水平的一大进步。

3.柔印设备连线功能扩展

20年来,柔印设备连线功能得到了更多扩展和发挥。除了热烫、冷烫、模切、裁切、正反面印刷翻转印刷等传统功能外,又在机组式柔印设备上增添了胶印机组、凹印机组或网印机组,将两种或数种印刷方式融合到一台设备中,不仅使印刷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而且还能起到防伪作用,这也是其他印刷方式不易做到的。

4.网纹辊制造精度提高

网纹辊是柔印设备传墨系统的关键部件,其制造精度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柔印质量,因此被称为柔印设备的“心脏”。20年前,柔印设备使用的网纹辊大多存在网点粗、精度差、寿命短等缺点。通过技术引进和升级,利用网纹辊陶瓷喷镀电子雕刻机,网纹辊的加工制造精度得到了显著提高,使用寿命也获得了数倍增长,最高线数可以达到2000线/英寸。网纹辊内在质量的提升,使得我国网纹辊制造技术得到了长足进步,大大满足了柔印发展的需求。10年前,业内所提倡的网纹辊线数与印版加网线数之比为2.5∶1,现在已经提升为(4.5~5)∶1,由此,柔印上墨的均匀性和稳定性得到了更有效的保证。

5.套筒技术受关注

柔印设备经常需要根据产品要求更换印版滚筒和网纹辊。在更换过程中,印版滚筒和网纹辊都需要被拆下,操作过程既费力又耗时,尤其是宽幅柔印设备的操作性和安全性更差。而自从市场上出现了印版滚筒和网纹辊的套筒备用件(如图3所示)后,印版滚筒和网纹辊的更换工作就变得既轻巧又便捷。可见,在柔印设备中推广应用套筒技术,既可以减轻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又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值得关注和提倡。

6.柔性版加网线数提高

近年来,柔性版制版技术也有了很大进步,先由实地版转向网线版,后由低网线转向高网线。例如,瓦楞纸板印刷加网线数由最初的40~48线/英寸提高到80线/英寸,如今已达到100~120线/英寸;标签印刷加网线数由100线/英寸提高到130线/英寸,后来又进一步提升至150~175线/英寸(如图4所示),有些示范性样张甚至达到了200~250线/英寸。虽然高线数柔印产品的质量在色彩和层次方面优于低线数柔印产品,但印刷企业也不能盲目追求高加网线数,而是应该根据产品的不同要求来选择适宜的加网线数。

7.柔性版制版技术升级

柔性版制版方式已由原来的软片抽真空曝光制版方式转变为计算机直接制版(亦称“CDI制版”)方式。计算机直接制版技术保证了网点数据的一致性,即使重做或补版,也可以保证前后制版标准都一样,确保了制版的高质量。近年来,在CDI制版的基础上还改进了曝光方式,可实现平顶网点,进一步提升了印刷质量。

8.柔性版版材国产化进程推进

由于版材的感光性能、平整度、生产工艺方面的不足以及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等因素,柔性版版材的国产化之路一直走得比较辛苦。20年来,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研发的柔性版在市场上一直一枝独秀,是国内唯一一家柔性版版材供应商。如今,乐凯华光印刷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柔性版也已经具有批量生产的能力,是国产柔性版版材生产领域的又一支生力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柔性版版材的国产化定会取得更大进步。

9.水性油墨和UV油墨应用

柔印符合行业绿色印刷的发展方向,而其环保优势的关键就在于油墨。柔印使用水性油墨和UV油墨,这些油墨不含重金属物质,且不使用化学溶剂,对人体无害,特别是对儿童健康更有保障,因此广受用户欢迎。近年来,柔印油墨的进步,可使柔印在印刷不同的承印材料时,选用不同印刷适性的油墨来配合,如瓦楞纸箱预印要求采用耐高温的油墨等。

10.柔印实现书刊印刷

2011年,上海新华印刷有限公司在柔印教科书和儿童读物方面取得了技术上的突破,2011年11月~2012年7月以来已印制18种书刊、100多万册书藉,这是领先于国际水平的创新之举。希望通过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柔印可以在教科书和儿童读物印刷方面取得更大的进步。

我国柔印技术的发展历程正赶上我国实施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期,享受到了改革开放政策的丰硕成果。在这20年内,经过了从无到有、从一般到精细、从小到大3个阶段。特别是通过国际性的技术交流,吸引了更多国际著名公司到华投资设点,使得国内柔印企业缩短了熟悉专业的学习时间,尽快进入角色,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也帮助企业在柔印技术的推广应用中少走了不少弯路。希望这些进步能够继续巩固和发扬,使柔印技术在今后的发展历程中更上一层楼。

图1 《柔性版印刷原理与实践》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