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初中物理小课题研究

初中物理小课题研究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08:54:31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初中物理小课题研究,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初中物理小课题研究

篇1

一、初中物理试题讲评课的内涵

《现代汉语词典》将“讲评”的概念定义为“讲述和评论”。讲评课是学生在完成考试或练习之后,教师对试卷进行分析、讲解、点评,从而达到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总结经验、丰富体验、拓宽思路、提高解题能力和掌握学习规律的教学活动。

物理试题检测是对学生物理学习结果是否实现预期目标的一种评价方式,这种试题评价方式的目的:通过把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解决物理课堂教与学的问题。

二、初中物理试题讲评课的功能

试题讲评课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物理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部分提出:新课程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学生评价体系,提倡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地发展,促进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实现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1]。

1.诊断功能。高效的试题诊断有助于教师通过学生试题解答情况发现学生还有哪些知识点没有掌握好、解题的方法和过程是否正确、是否养成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思维逻辑是否清晰、解题步骤是否完整等。教师在安排和设计习题时,应注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注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死记硬背和生搬硬套。

2.激励功能。有效的激励必须建立在对学生解题过程全面了解的基础之上,要让学生了解自己在考试中哪些方面获得了提高,哪些能力得到了发展,还有多大提升空间。当然,教师讲评的同时要以适当的方式指出存在的不足,但应以鼓励、表扬和肯定为主,避免出现轻视、为难和伤害学生自尊心的情况出现。

3.发展功能。试题讲评不但要关注学生今天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关注学生明天的发展前景。试题讲评课好比是座加油站,其目的是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不断发展和前行。因此,试题讲评显然不能就题论题,而要对考查学生的知识进行延伸,从而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自我。

4.示范功能。有的问题,学生心里知道答案是什么,却不知道如何表述[2]。在讲评课上,教师可以选取典型的物理试题,给出完整、简练、规范的解题步骤让学生模仿和学习。

三、初中物理试题讲评课的实施原则

1.及时性原则:考试结束后,学生思维和学习动机正处于热点,要趁热打铁,及时批改试卷和备课。

2.针对性原则:教师要通过试卷前期分析,针对试题症结“对症下药”。

3.激励性原则:激励应贯穿于整个讲评课的始终。

4.参与性原则:讲评不能一味地由教师叙述,要给学生参与和表达的机会,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5.多样性原则:让学生、合作伙伴和教师等多主体参与讲评活动,

6.巩固性原则:讲评后要让学生进行二次答卷,对常犯错误和典型试题进行巩固提高。

四、初中物理讲评课有效性的策略

1.围绕试卷分析进行充分备课,落实好三维目标。教师备课时要围绕试题特点、考难点和易错易混点进行认真分析和思考,归纳学生所犯的共性错误,找出错误的根源,并设计相应的补救措施。备课中要就讲评课落实好三维目标,因为三维目标是一节课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对任何一方面的忽视都可能会造成学生发展的偏颇。

2.让学生自查、自纠、自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应及时将试卷批改结果反馈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分析和纠正做题中存在的错误,这样既能够让学生正确评价自己,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发展动力,从而帮助学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开发自主学习潜能。

3.组织学生互诊、互评、互讲,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师生、生生互动合作学习是一种高效能学习模式,该模式有利于营造平等、互助、融洽的师生、生生互动学习氛围。教师要学会放手,学会把所有问题放手给学生自己总结相关知识的得与失。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只起组织、指导作用,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长此以往,不但能够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4.错题收集与整理。试卷讲评后,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试卷自我分析与反思,对易错试题的知识点和解题方法进行归类,把典型的错误试题收集在错题集中,分析出解题错误的主要原因,并给出正确的解答,从而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不再出现类似的解题错误。

5.注重试题拓展与研究。讲评课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能考什么就只讲什么,而要把试题考查的知识向深度和广度进行拓展延伸。由于考查的知识点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生发出来的命题取向却是多方面的。所以,我们需要把试题的拓展和研究真正落到实处,这样,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矫正补偿,及时巩固。教师要及时依据讲评情况,再精心设计一份有针对性的练习题,作为讲评后的矫正补偿练习3。对于易错题要让其在练习中多次重复出现,达到矫正巩固的目的。当讲评间隔一段时间后,教师有必要再次对典型试题进行变式考查,以便让学生达到真正掌握的效果。

五、结语

试卷讲评是执行常规教学测试和全面实现检测功能的重要环节。实践证明,有效的试卷讲评课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物理知识,它对提高学生运用综合知识解决、分析物理问题,解决物理答题中教与学的问题,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等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2

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要在“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下,满足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有效的课堂提问要面对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学习水平差异,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等,鼓励学生多样化发展[1]。课堂提问教学大概可以分为四类:(1)认知记忆型提问:对以往所学知识点或者概念的简单回忆。(2)归一定向问题提问:答案唯一,如单选题。(3)多样型提问:这类问题的答案很多,同学们可以充分展开想象,不断地回答,不断地完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4)评价型问题: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回答及时做出评价。总之,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但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加强师生互动,而且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水平适当调整教学大纲,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率[2]。笔者结合多年物理教学经验,总结有效的初中物理课堂提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

教师应该对提问的问题类型、提问对象、提问时间等都有所计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教师必须上课前认真备课、备学生[3]。组织好课堂语言的严谨性的同时提问顺序要具有一定的连贯逻辑性,一节课讲到哪里需要提问,提问的目的、提问知识点及如何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准确及时合理的评价。教师提问时要对各种类型的问题都有所涉及,一般讲提问问题分为考查识记为主的提问、考查理解能力的提问、考查知识点运用性提问、考查分析问题性提问、考查综合运用性提问等方面。以初中物理光学这一章为研究对象,识记为主的提问为“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考查理解能力的提问为“光的反射定律及光路可逆性”;考查综合运用性的提问为“球面镜包括凸面镜(凸镜)和凹面镜(凹镜),它们都能成像。具体应用如:车辆的后视镜、商场中的反光镜是凸面镜;手电筒的反光罩、太阳灶、医术戴在眼睛上的反光镜是凹面镜”。教师要使后进生、中等生及优等生都有机会应答,对后进生的提问难度适当降低、对中等生可以逐步升级,对优等生加大难度,什么难度的问题让什么层次的学生回答都要标记好,目前比较受教师喜欢的提问方式有个别回答、分组回答和课堂抢答等,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通过提问方式加强师生互动。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提问。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教师提问问题,学生自己设计问题并进行提问,如教师提问凸透镜成像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u>2f)成什么像,可以利用这一原理做什么?学生回答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f

教师提问问题具有全面性,也要因材施教。每个班里学生的学习基础、理解能力等都存在明显差异,传统“一刀切”教学模式很难顾及各个层面的学生,一堂成功的课要让全体学生都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例如,教师讲解电学知识“串联电路的特点”时,教师面向后进生提出这样的问题:(1)可以改变串联电路中的电流大小和电阻大小吗?如何通过改变电路的连接方式改变电流、电阻和电压?面向中等层次同学提出问题:一般实验中调节电流大小的仪器是什么?在电路中的连接方式是串联电路还是并联电路?面向优等层次同学提出问题:家里电视机、同学们听歌的MP5等音量的大小是怎样改变的?同学们是否可以自己设计音量调节电路?由此,课堂教学中让基础不同学生对应回答梯度不同的问题,使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习,保证每一位学生的思维都得到发展。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评价要及时到位[4]。评价是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肯定和补充,积极评价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消极评价直接影响学生的自信,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非常重要,老师对学生的回答都应该给予积极的肯定。例如:“回答得比较流利,你的思维方式很独特!可以进一步说说你的想法吗?”“看到你的进步,我真为你高兴。”“大胆说出来,说错也没有关系,我们一起商量寻找答案。“我一直觉得你是班里比较出色的学生,我愿意相信你!这样的话语鼓励学生充满自信的学习,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要转变传统“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一节成功的课堂可以通过不断的提问,把若干问题联系起来组成知识网,但是目前很多课堂问题依旧影响初中物理教学质量,有效的课堂提问既是重要的教学手段,又是完美的教学艺术。

参考文献:

[1]李玉霞.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成才之路,2011(24).

篇3

每个提问,都是有一定的教学目的,不同教学阶段,教师设计提问要达到的教学目的不同.怎样去实现教学目标呢?

1.1 导入提问

教师围绕课题,出示电路如图1(由教师操作,让学生观察电流表示数变化),用诱发式提出问题“电路中电流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请大家大胆猜想…….设计提问的目的在于借助情境、面向全体诱发问题,同时又为新课电路设计铺路,激起学生求知欲望.

1.2 新课提问

猜想一:电阻一定时,电阻两端电压越大,通过的电流越大.

猜想二:电压一定时,电阻越大,通过该电阻的电流越小.

按予环环相扣,边演示边观察边记录,有机提出:如果没有变阻器将会怎样呢?为什么要进行三次实验?根据表格获得的数据,谁能归纳出结论呢?通过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检验假设、整合归纳为主线,揭示欧姆定律.新课提问的第一层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实现突出教材重点,培养探索能力的教学目标.

欧姆定律I=U/R又如何运用?

例 一电阻两端电压为6伏时,通过的电流为0.3安,这电阻为多少欧?当通过的电流为零时,该电阻又为多少欧?此时电阻两端电压为多少?当电阻两端电压为4伏时,通过的电流为多少?

目的是理清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与三者关系,熟练变换公式的运用.

练习 如图2,I—U图像分别是电阻A、B两端电流与电压变化曲线,你能析图得出哪些结论?(本题要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而择定)

开放式练习,旨在让全体学生参与.

新课提问的第二层是理解知识,化解教材难点.

1.3 结题提问

结题是指课堂教学在结尾阶段的教学.教师通过总结性、延伸性的问题,在学生答问中获得反馈信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也可以从中了解学习重点、难点,检查自己的学习成效及知识的深化和发展.如,什么是欧姆定律? 

欧姆定律如何应用?在电路中(图3),R1为10欧,电压表示数为6伏,电流表示数为0.2安,请用欧姆定律及相关知识求出三个量(这是欧姆定律在串联电路中拓展).使学生懂得知识的延伸,也留给优秀生课外探索的空间,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达到“课虽结而趣无穷”的效果.

2 掌握提问策略

2.1 精心设计提问

教师要树立“问题意识”,以问题为纽带,设疑、启疑、答疑和学生的怀疑、质疑、解疑,实现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需要教师设计问题注意几点.

(1)紧扣文本、创设问题

文本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资源,教师必须静心“品读”,领悟出其中的内涵和外延,创设相应有价值的问题,用于课堂教学,激活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如,对欧姆定律的理解,我创设的例题是为了借助例题中问题组织“问题中品读,讨论中交流,点拨中领悟,分析中提高”等课堂教学活动时,发挥该文本应有作用.

(2)把握问题难度

人的认知结构可以划分“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末知区”.教师要努力寻找学生“已知区”和“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在不知不觉中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然后逐渐提高问题难度.如导入部分,学生已知电压、电阻的作用,有待建立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3)关注问题角度

教师要从培养学生能力入手,处理好问题大小、多少的关系.同一问题,可以从不同侧面提出,提问角度不同,效果往往不一样.如,探索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的电路中“如果没有变阻器将会怎样?”与“变阻器有什么作用?”两种提问比较,前者问题自然,易打开学生思路;后者生硬,不易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4)力求问题开放.开放性问题能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发展学生个性提供广阔的空间.如何促进学生有效思维?教师可以使用追问、转化等策略引导学生正确地深入思考问题.如,练习中,追问B曲线为什么不遵从欧姆定律?

2.2 正确了解学生

课堂提问是以学生积极参与为前提的,为了激发学生答题的积极性,教师在精心设计提问的同时,还应全面了解提问的对象,知道所面对的学生的认知水平,找到与学生契合的思维衔接点.如电路、表格的设计,只能让基础较好的学生在老师启发下完成.课堂提问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优差生,使所有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教师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提问方式,换位思考问题,让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找到自信.

2.3 科学引导理答

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回答,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科学合理地处理好以下三点: 

(1)耐心等待

很多教师常常怕时间不够完不成预期教学任务,留给学生的等候时间太短,导致学生没有时间对问题进行细致深入思考,答不出或草率应答,这是违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有效的策略是:控制时间,就是不浪费时间又给学生必要的思考时间,让学生感觉教师在等待.如在欧姆定律整合时,多给学生半分钟思考,学生表述会更清楚、更严密,教学效果显得更好.

(2)启发、追问

学生回答不出问题,其因是思维受阻,教师要加以稀释问题,补充相关信息,经启发、追问的方法,以便学生打通思维得出较完整的结论.如例题中第二问(作练习使用),答错学生有十之八九.如果教师出示一根导线追问:这根导线有电阻吗?电阻由什么条件决定?将起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作用,有助学生思维畅通之目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