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医院环境卫生监测

医院环境卫生监测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09:35:06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医院环境卫生监测,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医院环境卫生监测

篇1

【中图分类号】R3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1034-01

为了有效控制医院感染,做好消毒灭菌工作,院感办坚持每月对全院重点科室进行空气、物表、医护人员手等环境卫生消毒灭菌质量进行监测,现将我院3年来环境卫生监测结果总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院感办2010年1月~2012年12月全院15个科室及重点部门环境卫生学监测记录。监测对象包括:手术麻醉科、供应室、内窥镜室、口腔科、急诊科、产房、新生儿室及各病区治疗室、换药室、病房等Ⅱ~Ⅳ类环境的室内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灭菌器械及使用中消毒剂。

1.2方法

由检验科及院感办专职人员每月到科室采样。采样和检测方法依据2002年版《消毒技术规范》及《实用医院感染监测方法与技术》〔1〕。

2结果

共采样1901份,合格1852份,平均合格率为97.42%。灭菌器械、使用中消毒剂、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室内空气监测合格率从高到低依次为:100%、99.17%、96.52%、96.27%、95.94%。(表1)同期院内感染发生率为:2010年0.8%,2011年0.61,2012年0.41%。

3讨论

3.1消毒灭菌效果监测不合格主要原因 监测结果显示:室内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监测合格率相对较低。空气不合格主要原因是:个别治疗室、注射室、检查室建筑面积小、布局不合理,一室多用,病人多时治疗室使用频繁,消毒时间不够或消毒不及时;物体表面不合格原因是:个别科室工作繁忙,治疗室、治疗台、治疗盘、检查床等室内物体表面清洁不到位,消毒液配置不规范,抹布不清洁;医护人员手不合格主要原因是:洗手设施不符合要求,医护人员不重视手卫生,治疗前后不能正确洗手或手消毒;消毒灭菌监测不合格另外原因还与医护人员院内感染控制意识不强,科室不重视院内感染质量管理有关。

3.2改进措施

3.2.1加强医护人员院内感染知识的培训,增强医护人员院内感染控制意识,每季度对全院医护人员进行消毒隔离等院感知识进行培训,并组织考核。

3.2.2加强重点部门医院感染质量督查,对消毒灭菌质量存在问题,及时督导科室整改,并进行效果评价。

3.2.3完善供应室、手术室、产房、口腔科、治疗室等重点部门空气消毒设施及手卫生设施,病房、待产室及检查室等配置移动式等离子消毒机,治疗车、治疗盘配快速手消毒剂。

篇2

通过医院环境卫生监测结果可以了解和掌握医院消毒灭菌质量,对于预防因消毒灭菌不合格引发的医院感染事件具有积极意义。

1 基本情况

1.1 环境卫生学监测 根据年度工作计划,第三季度我科室联合医院微生物室分别于2013年9月13日和9月23日对全院重点科室与重点部门进行有关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及环境卫生学监测的抽查,共抽查标本164份,合格162份,合格率为98.8%,合格率同比增加了9%(2012年三季度合格率为89.8%)。不合格的2份标本是口腔门诊医务人员手和血液透析中心治疗室工作台面,见表1。

1.2 紫外线灯强度监测 根据年初工作计划,我科室三季度对全院紫外线灯管强度进行了检测。共全院各临床医技科室紫外线灯管163根,不合格灯管10根,合格率93.87%。存在的主要问题有:①个别科室无紫外线登记本或虽有紫外线登记本但并未登记有关内容;②紫外线灯不亮,无维修记录或更换痕迹;具体表现是上次检测时灯管已不亮,这次仍是不亮;③紫外线灯未定期进行清洁,灯管表面有明显灰尘覆盖和污渍。

2 讨 论

2.1 从表1可以看出,我院消毒灭菌质量较好,合格率与二季度(97.5%)相比略有提高,三季度不合格的两份样品中有一份是医务人员手卫生,可能与我院的洗手设施设备不符合要求,医务人员洗后的手又接触了水笼头有关,根据省厅要求,一套完整的手卫生设施设备包括洗手池、非手触式水笼头、洗手液和干手设备,而我院的大部分科室达不到此要求。为此,我科室也多次向分管院领导和迎评办公室反映此现象,截至目前,此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我们将继续关注。

各不合格标本临床相关科室高度重视此次监测结果,经过整改,重新采样,环境卫生学监测结果全部合格。

篇3

[中图分类号]R19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4(c)-102-02

医院消毒是控制和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手段,消毒效果的监测是评价其消毒设备运转是否正常、消毒剂是否有效、消毒效果是否达标的唯一手段[1]。加强消毒灭菌管理是控制医院感染发生的重要环节,为了解我院消毒工作质量,对2005年1月~2007年12月三年的消毒灭菌监测结果进行了初步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监测对象为医院重点科室及部门室内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使用中消毒液、无菌器械保存液、无菌物品、灭菌器、透析液及透析用水、紫外线灯辐照强度。

1.2 方法

室内空气在消毒处理后、操作前关好门窗,于无人走动的情况下,采用平板暴露法进行采样,将直径为9 cm的普通营养琼脂平板放置各采样点自然暴露5 min采样。

洁净手术室室内空气采样,按卫生部《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采样,用沉降法测定沉降菌密度。

物体表面和手用浸有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的棉拭子做涂抹采样,取样进行活菌计数培养;部分采用平板压印法计数培养。

使用中消毒液和无菌器械保存液用无菌吸管吸取消毒液,加入含相应中和剂的采样管内,作10倍稀释混匀后取样活菌计数培养。

无菌医疗物品用浸有无菌生理盐水的棉拭子在器械表面往返涂抹5次,将棉拭子投放入普通营养肉汤中培养。

透析液及透析用水直接取样进行活菌计数。

压力蒸汽灭菌器采用(自含式)嗜热脂肪杆菌芽孢菌片进行灭菌效果监测。

紫外线灯管用紫外线辐照仪及强度指示卡进行检测。

2 结果

监测结果表明,共采样6 562份,其中符合要求6 421份,合格率为97.85%,详见表1。

3 讨论

三年监测结果显示,我院无菌物品合格率100.00%,而无菌器械保存液合格率仅为96.64%,其原因主要是2006年10月在常规监测中发现异常情况,无菌器械保存液合格率为55.56%,感染管理科立即上报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并召开紧急会议,停止××厂家2%强化戊二醛消毒剂在我院使用,需灭菌物品全部暂时采用压力蒸汽灭菌方法,同时申请华北油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我院库存和使用中的戊二醛进行检测,结果为××厂家2%强化戊二醛消毒剂稳定性差,原液样品中有浓度不达标现象。

另外,在日常监测中发现个别科室有使用戊二醛消毒剂不规范现象:①使用消毒剂前,未认真阅读使用说明,只加激活剂不加缓释剂。②无菌持物钳筒内放有多件器械,甚至没有经过灭菌的器械直接浸泡消毒。③不排除追求经济利益存在过期使用现象。血液透析液存在部分不合格现象,追查原因,可能是由于B液使用时限超过24 h,未做到现用现配和采样人员无菌操作不规范造成采样过程污染,但当时本院透析患者无一例出现透析反应和医院感染。使用中消毒液不合格,主要是75%酒精合格率低,因部分科室忽略酒精的有效期,不根据科室用量领用,一次领取5 000 ml,虽然小瓶内酒精1周更换2次,但大桶内酒精不论多长时间直至用完。灭菌器合格率未达到100%,均是由于快速蒸汽灭菌器未达到灭菌效果,经延长灭菌时间和维修后合格,预真空高压蒸汽灭菌器全部能够达到灭菌要求。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及时制定了相应的预防控制及整改措施并指导实施。①加大对消毒药械的管理审核力度,定期监测检查,提高医务人员对消毒剂的认识程度,准确配置,使用前或配制后用试纸法检测浓度,严格规定使用期限,做到现配现用,按时更换。②由于化学消毒剂多不稳定、对皮肤黏膜有刺激性、浸泡后器械需用无菌蒸馏水冲洗、使用过程中要求对其浓度进行检测、对环境有污染、费用高等原因,建议尽量减少化学消毒剂的使用,改用效果最可靠的热力灭菌法。我院临床大部分科室已采用无菌镊子干筒保存,每4小时更换1次,指导医护人员无菌操作规范化,目前效果不错。有报道,此方法效果良好[2]。③快速压力蒸汽灭菌器,因灭菌物品需,不能储存,无有效期,我院监测情况显示,其灭菌效果不稳定,建议减少使用。④加强对血液透析室的管理,A液使用不得超过5 d,B液现配现用,不得超过有效使用时限,采集标本做到规范操作,检测结果超标时须复查,怀疑或确定患者在透析过程中有热源反应和菌血症,应及时进行监测。

医院消毒的目的是切断医院感染的传播途径,以达到预防和控制医院内感染的发生[3]。医院消毒监测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环节,要加强消毒隔离工作管理,增强消毒隔离意识,以《消毒技术规范》为指南,加强对临床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加强无菌观念严格无菌操作,加强手卫生管理,强化洗手训练,加大检查监督指导力度,遇有问题及时上报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在第一时间制定控制措施并指导实施,确保医疗安全,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对消毒隔离监测管理进行持续质量改进,坚持以患者为中心,把医院感染监测落实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安丽莎,苏希风,张有英,等.医院消毒效果监测与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6,3(35):129-130.

[2]张君岩.镊子筒的规范化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10):110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