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09:39:05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畜牧业品牌,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4(c)-0222-01
建设现代畜牧业是一项内涵丰富、领域广阔、任务艰巨的系统工程。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实现畜牧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推动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迈进的重要举措。
1 现代畜牧业在不断创新中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发展之路
在中央惠农政策的有力推动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落实全州农牧区工作会议精神,积极适应形势要求,不断完善畜牧业发展的思路和举措,集中力量、突破重点、全面推进,使畜牧业经济基础不断夯实,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畜牧业始终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2 现代畜牧业与科学发展观不相适应的困难和问题
畜牧业经济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长期以来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地理条件恶劣、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畜牧业发展水平总体上仍然处于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的起始阶段,现代畜牧业建设的任务非常艰巨,发展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
(1)畜牧业综合效益不高。由于气候地理条件制约,生态不断恶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仍然不足,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牧业装备水平偏低,畜牧业生产投入少、产出低、效益差。
(2)建设性投入的任务艰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地方财力薄弱,缺乏有效的工业反哺和城镇支持保障,难以实现对畜牧业的有效反哺和全面支持。群众收入水平低,用于生产性的支出更是非常有限。改善生产生活设施,推进新牧区建设,对国家依赖性很强。
(3)农区畜牧业规模小。目前农区畜牧业发展受暖棚、饲料、畜种、投入、技术等因素制约,发展规模还比较小,基础建设相对滞后,发展水平还不高,发展空间没有得到充分拓展。
(4)畜牧业规模化养殖程度低,生产加工脱节现象严重,只能做到“生产什么,加工什么”,还难以做到“加工什么,生产什么”,由于缺乏高技术含量的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的带动,产品精深加工和转化增值能力弱,市场占有率低,畜产品的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阻碍了牧民增收。
3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促进现代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
畜牧业是牧民的基础产业,也是传统优势产业。目前,正处于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以市场为导向,以整合农牧业生产要素为重点,以提高农牧业效益和农牧民收入为核心,大胆探索实践,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加快推进农牧业集约化经营,努力构建合理的产业区域布局,推进畜牧业向集约化经营发展。
3.1 在认识中深化科学发展观,树立又好又快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新意识
当前畜牧业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影响发展的障碍,针对现代畜牧业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树立用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市场化的理念引领畜牧业的发展。有了专业化、规模化才能形成集聚效应、才能形成市场优势;有了市场要用标准来规范,有了标准化才能生产出无公害、绿色、有机畜产品、才能形成品牌优势,有了品牌才能进市场,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
3.2 改变传统养殖模式,推进畜牧业向规模化养殖转变
现代畜牧业发展要用规模化增量,一是基础装备规模化,进一步完善水、电、路等基础建设,着力解决部分地区人畜饮水半径大、饮水不安全的问题;通过采取太阳能、风力发电等形式,解决大电网不能覆盖地区的用电问题;加强乡村道路建设,改善道路状况,提高通达水平,切实解决农牧区特别是边远牧区群众出行难的问题。二是设施装备规模化。继续强化设施建设,扩大棚圈、药浴池、配种点等设施覆盖面;加快饲草料基地建设,提高饲草供给能力,特别要扩大农区半农区饲草料种植比例,建立牧区向农区补畜、农区向牧区补草的互补格局,实现草畜平衡。三是机械装备规模化。着力推进农牧业机械现代化,合理配置饲草料种植、收割、贮运配套机械及剪毛机械等;整合利用现有农机具,添置必要的新型农机具,提高农牧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四是生产经营规模化。将租赁经营、委托经营、联户经营多种形式联合起来,走农牧业集约化经营之路,才能壮大规模,赢得主动,利用好各级政府的扶持政策,抓住当前难得的市场机遇期,引导规模发展,加快畜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畜牧业总量提升是首要任务。
3.3 强化品牌意识,推进畜牧业向标准化生产转变
大力推广农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发展高原无公害绿色农畜产品,树立绿色品牌,打好“健康食品”品牌。着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制定以海北羔羊、祁连藏羊、西宁大白毛、青海半细毛、门源油、藏区青稞、蜂产品等为主的地方性生产标准,逐步建立起区域性的农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要依法规范,强化管理,抓好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标准化生产示范体系、质量检测和认证体系建设,强化大品牌理念,打造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软实力,提升农畜产品质量与效益,培育农牧业品牌,逐步把绿色畜产品外销、出口基地。
3.4 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推进畜牧业向生态环保型转变
发展畜牧业要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在大力发展畜牧业的同时,要大力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把规模养殖与草原保护建设统一起来。以草原生态治理、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轮牧休牧禁牧、荒山荒滩治理、生态畜牧业示范建设为重点,加大对生态的投入力度。要做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大力推广和应用先进可行的环保技术发展畜牧业,认真实施好草地生态综合治理项目,逐步改善草原生态环境,促进牧草自然繁育和生长,提高草地产出能力。从根本上遏制生态恶化的趋势,实现畜牧业生产与生态保护并举。
3.5 强化防疫、卫生与安全,推进畜牧业向绿色安全型转变
强化动物无疫病区建设,进一步加强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监督考核和预警工作,建立健全动物标识和疫病追溯体系,逐步实行牲畜养殖档案管理。认真落实政府保免疫密度、部门保免疫质量的措施,努力做到口蹄疫等动物重大疫病不在境内发生,不断完善重大动物疫情监测体系和应急处置机制。建立并完善动物防疫体系,特别是要发挥好村级防疫员和科技特派员的作用,实现群防群控,防止各类牲畜传染病的发生,把成畜损亡降到最低限度,使所有畜产品成为无公害的绿色产品,人畜共患的传染疾病从根本上杜绝。
参考文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稳步发展,无论是畜禽的饲养量,还是畜牧业产品产量及人均占有量都呈明显的上升趋势。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畜牧业呈现出加快发展势头,畜牧业生产方式发生积极转变,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和区域化步伐加快。目前,畜牧业产值已占中国农业总产值的34%,从事畜牧业生产的劳动力就有1亿多人,畜牧业发展快的地区,畜牧业收入已占到农民收入的40%以上。中国畜牧业在保障城乡食品价格稳定、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许多地方畜牧业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一大批畜牧业优秀品牌不断涌现,为促进现代畜牧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畜牧业的发展对于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畜牧业发展中,也逐渐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总的来看,中国的畜牧业仍处在传统饲养方式与现代化养殖方式并存、传统养殖方式占支配地位的阶段。规模小、品种杂,人畜混居、散放散养、混放混养、粗放经营。同时一些地方存在着畜牧业投入不足、畜牧业生产和畜产品加工有隐患、影响畜产品质量安全的不确定性因素依然存在、饲养环境和生产条件相对落后、重大动物疫病形势严峻等问题,具体表现在:
1、农村居民生产和生活环境恶化。随着经济发展,一家一户的养殖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增长的需要。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小农经济也开始加速向商品经济转化,在农户家庭养殖这一基本事实没有改变的情况下,畜禽规模的扩大意味着牲畜与人争空间。多数家庭畜禽养殖户环境较差,粪便满地,臭气熏天,蚊虫肆虐,污水横流,造成农村居民生产和生活环境严重恶化,影响了村容村貌。
2、扩大再生产和增加农民收入的约束。农区家庭养殖方式,不仅是生产生活环境的问题,畜牧业发展到今天,即使朴实的村民能够忍受长年累月的气味和粪便污染,但扩大生产规模的要求却难以满足。由于市场需求的扩大和农民增收的需要,房前屋后的家庭养殖及放养已经没有扩大生产所需要的空间,农民迫切需要有足够的饲养场地扩大畜禽生产,增加出栏量,提高收入。
3、畜产品质量问题突出。受利益驱动,部分养殖户会采用不恰当的饲养方法和手段生产劣质甚至有毒的畜产品。在过去几年间,“瘦肉精”、苏丹红等事件接连不断,对城乡居民的身体健康及消费心理造成了严重影响。但是传统养殖方式下,利润追逐和道德法律冲突问题频频发生,加之养殖户高度分散,难于管理,不能保证上市畜产品符合无公害标准。
4、小生产和大市场矛盾。畜产品是我国的优势农产品,加入WTO后,希望畜产品能够增加出口。但由于传统养殖方式的缺陷,难以形成加工出口要求的规模,产品标准化程度低,影响了加工业和出口竞争。
5、疫病防治困难。由于大量的分散饲养,难以有效的防止交叉传染、控制动物疫病、建立公共卫生防疫和环境控制标准。
6、难以抵御市场波动风险。传统养殖方式,不能预测和适应市场变化,无法受市场价格波动所带来的风险,对畜禽业的整个产业波动起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我国畜牧业的发展趋势
畜牧业是否成长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发达程度的主要标志。在吃饭问题没有解决的时候,粮食生产特别是满足十多亿人的口粮问题就是最大的目标。一旦这一目标基本实现,保证人们口粮供应的基础上,满足人们食物上的多种需求,就成为新的目标。与种植业相比,畜牧业为人类提供了更有营养和更受青睐的食品,所以,在中国大力发展畜牧业具有广阔的前景。
建设现代畜牧业,是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重要任务。大力推进畜产品品牌建设,发展优质安全的品牌畜牧业,是建设现代畜牧业的有效途径,也是未来畜牧业的发展趋势。特别是在畜产品的安全面临着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挑战的情况下,大力加强畜产品品牌建设,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是应对畜牧业生产面临的挑战、维护消费者生命健康安全、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的有力举措。要把畜牧业品牌建设作为加强畜产品质量监管的重要内容和发展目标,制定和落实相关支持政策和措施,通过发挥优秀品牌的示范带动作用,探索畜牧业品牌建设的途径和经验,也将是我国畜牧业在未来几年里发展的大趋势。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2-230-02
一、云南省畜牧业发展现状
云南省畜牧业稳步持续的发展,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畜牧产品产量提升迅速。2009年,云南省全年生猪出栏达到2824.5万头,牛出栏达到252.6万头,羊出栏达到687.1万头,家禽出栏达到17953.6万只。云南省畜牧业的生产效率也发展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2009年云南省生猪、牛、羊的出栏率分别达到了103.2%、34%和78.29%。2009年云南肉类总产量为304.6万吨,其中,猪肉产量为230.8万吨,牛肉产量为28.0万吨,羊肉产量为12.1万吨。
与此同时,云南省畜牧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与优化,产业化发展步伐加快,初步建成了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现代农业生产组织体系,主要有畜牧业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户、畜牧养殖协会和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畜牧业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户蓬勃发展,在全省范围内已经达到了5583个。畜牧养殖协会和专业合作社使云南广大农民的分散养殖的产业组织程度提高。龙头企业已经超过200家,逐渐向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形成具有云南特色的知名品牌。
2009年云南省畜牧业总产值为557.7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的32.69%。畜牧业产值的不断提高使畜牧业的发展在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中担当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云南省畜牧业发展对云南农村经济发展贡献分析
1.畜牧业逐渐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支柱产业。自2000年至2009年云南省畜牧业总产值总体呈增长的趋势,由2000年的201.49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557.76亿元,畜牧业总产值在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也在呈上涨趋势,从2000年的29.59%上升到2009年的32.69%。畜牧业总产值和在农林牧渔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相对平稳、持续的增长体现了畜牧业经过的十年的发展,重要性凸显,逐渐成为农村经济支柱产业。在2006年由于猪肉价格不稳定等市场因素,造成畜牧业总产值增长缓慢,在农林牧渔总产值中的比重有所下降。云南省在2009年遭遇了特大旱情,因此畜牧业总产值有所减少,造成所占比重下滑。
2.畜牧业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1)畜牧业是农民现金收入的重要来源。
如图所示,2000年至2009年农村住户人均畜牧业现金收入在第一产业现金收入中所占比例30.41%至38.40%之间,占家庭经营收入的比例在25.99%至32.70%之间,占期内总收入的19.89%至24.11%之间。畜牧业现金收入在各总量占有相对较大的比例,且总体趋势稳定,是农民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
(2)畜牧业发展和农户平均每人全年纯收入的回归模型分析。根据《云南省统计年鉴》中云南省1985年至2010年的畜牧业发展总产值和农户平均每人全年纯收入的数据。
模型基本假设:模型中畜牧业发展总产值用income表示,农户平均每人全年纯收入用husbandary表示。我们认为畜牧业发展影响农户的纯收入。
根据实验数据建立工作文件,创建序列(或变量)并将变量纳入一个组、输入数据。
建立模型输出结果,通过观察大致确定畜牧业发展总产值和农户平均每人全年纯收入的关系,对数据进行OLS估计:
所得方程表达式为:
Income=280.4798+5.550556Husbandary
(6.522115) (34.80748)
R2=0.98 s.e.=141.2221 D.W=0.842621
F=1211.561 RSS=478648.6
结果及分析:从估计方程来看云南省畜牧业发展总产值和农户平均每人全年纯收入是正相关的,这是符合经济事实的。
R2=0.98说明拟合程度高。
异方差的修正:对原模型进行加权最小二乘最小估计(WLS)得到:根据误差最小建立起来的OLS法,同方差下,将各个样本点提供的残差一视同仁是符合情理的。各个ei提供信息的重要程度是一致的。但在异方差下,离散程度大的ei对应的回归直线的位置很不精确,拟合直线时理应不太重视它们提供的信息。即Xi对应的ei偏离大的所提供的信息贡献应打折扣,而偏离小的所提供的信息贡献则应于重视。因此采用权数对残差提供的信息的重要程度作一番校正,以提高估计精度。这就是WLS(加权最小二乘法)的思路。
得到加权最小二乘法模型方程为:
Income=275.7709+5.546218Husbandary
(69.33572) (351.9935)
R2=0.999806 D.W=0.463257 F=123899.4
可以看出,Husbandry的参数的t检验统计量的值有了一定的改进。
3.畜牧业的发展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云南省畜牧业产业化发展,养殖场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畜牧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吸纳能力正在加大。畜牧业相关产业的迅速崛起也拓宽了农村就业渠道,如饲料生产与加工、畜禽药品、畜产品加工、畜牧机械等产业都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
由于种植业生产有季节性、周期性等特点,农村劳动力工作的时间也具有阶段性,畜牧业的发展为避免劳动力资源浪费提出了解决策略,如农户发展家庭养殖。
4.畜牧业的发展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畜牧业使种植业中的秸秆等得到充分利用,实现粮草增值,降低农业成本。农业发展中使用了过多的化肥,对土壤造成破坏,如土壤板结,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畜牧业发展为种植业提供大量有机肥,改良土壤,实现种植业、养殖业良性循环。
三、十二五期间云南省畜牧业发展战略建议
1.携手共建畜牧业良好的发展环境。建立健全技术推广机构和队伍,为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农民从事畜牧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持,提高云南省畜牧业科学养殖水平。建立有效的疫病防控体系和畜牧业保险体系,预防和降低由于疫病给畜牧业发展带来的风险和损失。完善畜牧良种繁育体系,满足云南省畜牧业发展的良种需求。云南省畜牧业品种资源丰富,共有183个品种,是云南畜牧业良种繁殖和发展特色畜牧业的基础和保障。建立完善的市场信息服务网络,随时掌控市场畜牧产品供求和价格信息,指导畜牧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农民的生产工作,降低由市场供求和价格波动给畜牧业生产、发展带来的风险,为畜牧业生产者提供导向。为从事畜牧业生产的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农户提供多种形式的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提高畜牧业劳动者的技能水平以及相关管理岗位的管理水平。建立便利、快捷、高效的农村金融信贷支持。
2.加大对畜牧业投入。云南省畜牧业在“十二五”期间继往开来,就必须加大对畜牧业的投入,完善并增强畜牧业的服务功能和生产基础。保证畜牧业良种培育、研究科研经费、以及良种的推广经费,健全畜牧业科技站网络建设、畜牧业技术推广人员队伍建设等的投入,为畜牧业产品供求信息网络建设、畜牧业防疫体系和保险体系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产业化发展中,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的畜牧产品深加工、饲料生产等产业需要加大资金投入。
3.坚持不懈地推进云南省畜牧业产业化发展。应采取多种生产组织方式共同发展,充分调动农民和相关单位、组织的积极性。建立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和约束机制,使公司、合作组织、农户多方利益在各自的生产、加工、贸易中得到保障。从而使产业链不断完善,有效地解决生产和市场的衔接,提高畜牧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大力推进云南畜牧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解决畜牧业在走向市场经济过程中所面临的深层次问题和矛盾,有利于推动畜牧业迈向现代化,有序地把农民引向市场经济,促进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4.发挥云南特色与优势,打造云南自主品牌。云南省地理、气候、资源、物种的多样性,使云南省畜牧业发展具有特色优势,例如撒坝、大河乌猪、黑山羊、黄山羊、高峰黄牛、西门塔尔牛、短角牛等云南地方特色优良品种。提高产品加工水平,巩固发展传统品牌,使畜产品朝着品种多样、绿色生态、营养健康、包装精美方向发展。提高畜牧产品的附加值,提升畜牧产品的品牌价值;根据特色的畜牧业生产制定相应的经营、营销策略。
云南省旅游业的发展为观光畜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开发云南畜牧产品的游客市场。
抓住“桥头堡建设”的难得机遇,以国际市场为舞台,制定云南品牌发展战略。云南与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等国家毗邻,为畜牧产品进入东南亚、南亚提供了良好的国际市场空间。
与此同时,我们必须加强产品生产和加工质量监督,建立和维护云南省自主品牌的良好形象。
参考文献:
1.朱胜华,陈汉熙,程刚.畜牧业经济与农民增收问题的调查研究――以湖北省孝感市为例[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2.魏时忠,程清林.关于农区畜牧业经济效益问题的探讨[J].农业技术经济,19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