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10:30:35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研究,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分类号】G633.55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知识分子的要求越来越高,面对这种情况,国家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同时,为了满足社会文化与科技的发展,在全国相继进行了新课程改革。地理是高中文科课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文科主要的学习课程之一。对于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探究是我们深化学习和执行新课程改革核心思想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和方式。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中对于地理教学的方式和理念的改变,地理案例教学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重视。但是我们的不得不承认,在我们的教学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我们解决。基于此,本文对于高中新课改地理课程中案例教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在这个基础上,对高中地理新课改课程案例教学提出了一些方案。
一、关于案例教学的定义与界定
1、关于案例教学的定义
案例教学是最近才兴起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在我们的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案例教学主要是通过一种对于一个具体问题和具体教育场景的描写和描述,通过这些方法,让学生思考在这个问题和场景中出现的小问题,并且对学生的思考加以引导,让学生自行进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方式的分析和讨论以及解决。换言之,案例教学就是教师通过将在以往教学或者其他教学中的真实案例、典型的案例等等作为我们一个教学章节的引导情境,并且通过这些案例和情境引发学生对于案例或者情境中出现的问题和事物的一个思考,M而引起学生之间对于问题或者事物的讨论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讨论的过程中,老师对于学生讨论的方式和讨论的范畴加以引导,通过在学生的讨论过程中,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这样一种方法就是我们所说的案例教学方式,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二、新课改地理案例教学的特点
地理案例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讲一个地理教学案例提出来,然后学生通过教师对于这个场景或者案例问题的描述,然后对于场景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一个思考和讨论,这样一种地理教学方式。一般来说,地理案例教学方案和我们一般的案例教学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但是不同的仅仅是加入了地理这个学科具体的学习场景和学习问题。但是由于地理本身与其他学科教学有着自身特有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特点,所以,我们地理案例教学也有自己应有的特征:
1、地理案例教学的实践性很强
在我们的地理案例教学中,通常需要我们的学生进行一个实践性质的思考和观察。新课改之后,对于地理的教学要求更加的广泛和多样化,需要我们地理讲一个抽象的知识概念转化为一个学生能够快速读懂,能够快速学习的具象化教学。所以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能够有一个方式,讲一个抽象化的地理问题,具象的表述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更加快速的吸收新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例如,在我们教学地球自转的那一章节内容的时候,传统的教学方式是非常枯燥的一种教学方式,但是,通过案例教学,将之前的教学案例拿出来,学生就会很轻易的弄懂,也可以很轻易的接受关于地球自转的理论知识。
2、地理案例教学互动性强
地理学习本身实际上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互动过程,在我们的地理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的方式方法,就更加增加了我们教学中的互动性。在地理案例教学中,往往我们需要通过对于以学生为主体,但是教师在其中的主导地位不能动摇,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与教师的讨论中解决地理问题,学习地理新知识。在讲述区域地理关于美国地理知识的那一章节的时候,老师就可以先放一段关于美国地理位置等等知识介绍的视频,然后,我们就可以通过视频与学生活动,相互提问,关于美国地理知识的问题,然后一起讨论。
三、地理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课程教学的具体应用
1、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施步骤
在新课程教学中,高中地理案例教学要遵守一定的步骤才能得到我们想要的效果和结果,对于案例教学节奏把握能够更好的将案例教学应用到高中地理教学中。第一、对于地理案例和地理情境的展示和展现我们应该发放资料、进行PPT展示、视频资料播放、或则老师的口头描述以及学生或者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演绎展示;第二、通过对于地理案例的展示,引出课堂的问题思考,并且最终引导出案例所要向学生们提出的核心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特别注意学生对于问题的思考,尤其要引导学生对于问题思考向着一个案例核心问题方向展开,不能让学生的思考太过于发散,否则不能达到案例展示的目的和意义。第三、将几个主要的问题交给学生,然后对学生进行分组进行讨论和学习,引出问题之后,老师与学生一起积极参与对于问题的讨论和研究,这样可以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这样也能够保证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了问题的讨论中来。第四,总结问题与讨论结果,以及对结果进行评价分析。通过这样一个步骤,让学生明白自身知识掌握的不足与问题的研究的不透彻点。
2、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实施策略
对于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中,不仅要按照一定步骤进行一个教学,同时,在具体的教学中应该注意对于教学策略的应用。首先,老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每一个观点,即使观点有问题。尊重每一个学生的观点和问题,这样才能保证整个案例讨论顺利进行下去。同时,也要注意关注每个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注意那些讨论不积极的同学,对他们进行一个特别的关注。最后,我们在选择案例的时候要注意案例讨论的可行性以及与课本问题的联系性。
结束语
在我们高中地理的教学中,地理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已经得到了很多师生的关注和好评,对于这种教学方法是一种比较科学和前卫的教学方式,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也要主要对于案例教学使用时的方法的把握,让案例教学的有点得到最大的发挥。
参考文献
[1]王佳佳. 高中地理新教材案例教学方法探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根据高中地理实验教学活动方式不同,高中地理实验教学模式还可进一步分为:演示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制作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和实践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这三种教学模式是高中地理实验教学模式的子模式,它们遵循高中地理实验教学模式的一般要求与程序,同时又有各自的特点。
一、演示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
演示实验在高中地理实验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地理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演示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根据实验操作者不同可分为教师演示和学生演示;根据使用的仪器和材料不同可分为真实演示和模拟演示(实物模拟和虚拟模拟)。演示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
■
案例一:洋流演示实验
第一步:实验设计
教师和学生合作设计方案。
洋流演示实验的方案设计
实验项目名称:演示洋流。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实验。
实验目的:了解洋流(风海流)形成原因;了解风带对洋流形成的重要影响;了解洋流运动方向的主要影响因素状况。
主要仪器:水盆、纸屑、吹风机(电吹风)。
教师:在脸盆的水面洒上纸屑,利用吹风机模拟风带吹拂。演示风海流的形成过程与影响因素。
学生:观察吹风机模拟风带吹拂时,纸屑的漂移方向。思考影响洋流方向的因素。
第二步:实验准备
准备水盆、纸屑、吹风机、,详细了解该部分知识点,充分备课。
了解实验步骤,明确实验目的、阅读教材中洋流部分内容。
教师:介绍仪器名称,通过演示,讲解洋流形成的具体知识,同时指导学生观察模型等。
学生:观察模型,理解实验内容等。
第三步:总结评价
教师:总结实验的成功与不足,完成教学反思。
学生:总结实验的优缺点,完成实验报告。
按照演示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完成洋流演示实验的教学任务,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优势。该案例说明,笔者设计的演示类实验步骤是可行的,同时,又要根据具体的地理实验项目,灵活使用该教学模式。
二、制作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
绘制地图、制作地理模型等地理实验均可采用制作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的教学程序见图3。
■
案例二:等高线地形模型制作实验
第一步:实验设计
教师和学生合作设计方案。
制作等高线地形模型的实验设计
实验名称:等高线地形模型的制作。
实验类型:制作类实验。
实验目的:制作“等高线地形模型”,掌握其各个部分代表山体的位置和名称。
主要器材:纸板、细线、小刀、铅笔、剪刀和白纸。
制作方法:用铅笔在硬纸板上画出等高线图; 将画好的等高线图剪开成几个大小环环相套的纸环; 把剪下来的纸环用线从大到小穿起来,注意每层之间要留有大小相等的距离; 每个纸环上相同的位置标出高度值,每层之间的高度差为200米。
第二步:实验准备
教师:准备实验材料。
学生:准备实验材料。
第三步:制作、观察
教师:指导学生具体制作。
学生:按照设计方案,完成等高线地形模型的制作。
第四步:总结评价
教师:指出学生作品的优点和不足,并提供建设性意见。总结此次实验的成功与不足,完成教学反思。
学生:同学之间互相评比,在制作材料的选择、色彩的搭配、制作手工的精细程度上学习各自的优点。完成实验报告,整理实验记录。
等高线地形模型对于高中生来说不容易理解,因此通过动手制作模型可帮助学生学习该内容。该案例表明,一些地理实验项目通过制作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实践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
实践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主要针对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和地理调查而设置。案例三就是针对实践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开展的一次地理实验教学。
案例三:东莞市石碣镇榴花公园地质地貌考察
第一步:实验设计。
教师和学生合作设计方案
东莞市石碣镇榴花公园地质地貌考察实验设计
路线设计:东莞高中―C3路公共汽车―石碣镇榴花公园―园内报功塔褶皱地点。
时间:2012年12月7日(周五)下午15:20出发,大约18:00返回。
带队教师:两人。
实习学生:高一级参加奥赛辅导班学生。
观察地点:东莞市石碣镇榴花公园。
观察内容:观察褶曲、断层、岩石。
主要活动任务:①采集岩石标本:泥岩、页岩、砂岩、变质岩、火成岩;②绘制褶曲、断层简图;③学习使用罗盘;④测量岩层产状;⑤完成野外观察报告。
携带仪器:罗盘、地质锤、放大镜、小刀、铅笔、橡皮、标本袋、野外记录簿、GPS、摄像机等。
总结工作:撰写考察感想;开主题报告会,制作PPT,介绍自己的收获。
第二步:实验准备
教师:物质条件的准备包括车辆,相机,实验仪器,实验资料;非物质条件的准备包括学校、家长签署协议书,实验参考资料,对学生进行实验内容和安全教育等。
学生:配合教师搜集石碣镇榴花公园地质地貌资料并预习,学习使用罗盘及全球定位系统。
第三步:观测、观察、调查
教师:讲解岩层地质构造成因,介绍地貌类型,帮助学生解答疑难问题,辨认岩石名称,维持秩序和安全。
学生:通过全球定位系统确定观察点的地理位置,使用仪器测量岩层的产状,采集标本,绘制略图,记录实验数据。
二、地理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
根据现行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编写的高中地理新教材、在高一(必修)下册和高二、高三选修教材中,“原理加案例”式内容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但教材中的案例往往只提供一种情境,至于问题的设置需要教师去创造。 因此、教学的任务就是如何在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下面,就现行教材高一下册《7.3 交通运输网中的点》一节中分析影响上海港建设的主要区位因素为例,谈谈如何实施地理案例教学。
1、呈现地理案例
首先、在上课之前、应该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结合教材提供的上海港背景素材、确定所要讨论的问题。 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前可预先把案例材料印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工作。 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生动描述,并辅以计算机多媒体手段或网络环境方式呈现背景材料,模拟再现实际情境。
补充:上海港区位案例相关材料
已有几百年悠久历史的上海港,位于中国大陆海岸线的中心,扼长江入海之咽喉,东临浩瀚的太平洋,同时又处于长江东西运输通道与海上运输通道的交汇点。 上海港地理位置适中,腹地经济发达。 上海港最突出的地理优势是水上交通便利、水陆相连,江海相连。
上海港是我国第一大港、也是世界着名大港口之一。 2000年以来,货物吞吐量突破 2 亿吨大关(位居世界前列),上海物资总量的 60%和上海口岸外贸进口物资的99%都通过上海港。可见,上海港在上海乃至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上海港的管辖范围包括长江口、黄浦江水域和杭州湾北岸水域,港区总面积达3600km2。 主要港区沿黄浦江两岸分布,现有万吨级泊位 70 个、黄浦江航道水深约为 8—10m。
讨论问题设计如下:
①阅读课本“图7.15上海港位置”。找出上海港的位置,观察其主要港区分布在哪里? 为什么说上海港首先是一个河口港,又可兼作海港?②上海港所处地区属于何种地貌,这种地貌对港口建设有何优缺点?③长江和黄浦江为上海港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④为什么上海港能发展成为我国第一大港?其有利的区位因素有哪些?⑤什么是经济腹地?上海的经济腹地对上海港发展有何促进作用?⑥上海市经济发展对港口建设和发展起什么作用?⑦与上海近在咫尺的浦东地区经济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发展的主要自然原因是什么?⑧对比上海港,鹿特丹港有哪些区位优势?
2.分析讨论地理案例
(1)在简单介绍港口建设的历史及我国海洋运输概况后,引入我国第一大港—上海港的建设,首先呈现中国政区图及上海港补充材料,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从水域条件和陆域条件两方面了解影响上海港建设的主要区位因素。 然后围绕小组合作、现场抢答等形式展开问题讨论。
(2) 指导学生阅读“图 7.15 上海港位置”,得出上海港地处长江口与黄浦江交汇处,主要港区沿黄浦江两岸分布,东临东海,因此它首先是一个河口港,又可兼作海港。
(3) 结合案例材料有关数据讨论长江三角洲地貌对港口建设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三角洲地势平坦开阔,为港口设备、建筑,以及上海市进行合理的平面布置提供了有利条件;但三角洲坡度极缓,水流分汊多,泥沙容易淤塞航道),以及长江和黄浦江为港口建设提供的有利条件(为港口提供淡水,并保证船舶入港航道应有的宽度和抛锚所需的空间)。
(4)呈现“上海港的经济腹地”示意图,联系《4.3 海洋资源(二)》一节中有关港口建设、经济腹地及配套设施等内容,分析上海港的经济腹地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通过比较长江流域水陆交通运输条件,说明经济腹地是港口兴衰的重要基础;联系《5.6 工业的区位选择》一节中宝钢原料运入、产品运出与上海港交通运输条件的关系,讨论上海港依托上海市这个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和外贸基地,对港口建设和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5)指导学生阅读“图 7.15 上海港位置”,讨论与上海近在咫尺的浦东地区经济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发展的主要自然原因是由于黄浦江的阻隔,交通不便所致。
(6)最后让学生对比上海港和鹿特丹港、讨论鹿特丹港有莱茵河流量季节变化小,海港更广阔、更发达等区位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