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工程经济分析的方法

工程经济分析的方法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10:32:14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工程经济分析的方法,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工程经济分析的方法

篇1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7.051

目前我国建设的水利工程数量已经很多,在满足了人们的期待,防洪抗旱等灾害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是有利也有弊,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而且影响范围很大,且影响因素众多,在其建设可行性研究阶段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建设中会造成环境影响进行有效的把握,掌握其对环境造成影响的程度和范围,通过各种评价方法做好水利工程建设环境影响评价是十分重要的。可以根据评价来对水利工程进行引导,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结合,使其能够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满足人们需求。

1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带来的正负面影响

(1)在正面影响方面,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水是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其开发和利用可以有效缓解国内能源资源匮乏的情况,减少化石燃料在燃烧时产生的SO2、NO2等有害物质排放,进而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②水利工程建设具备较好的防洪减灾等功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恶劣气候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2)在负面影响方面,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①水利工程建设可直接影响其所在区域的气候,如蒸发大大增加,在大气循环的作用下会使得当地的雾天气、降雨天气甚至极端天气的发生率提高;②水利工程建设减缓了水循环和水汽交换速度,使得污染物扩散迁移能力降低,直接影响着当地的水质;③大型水库水流比较缓慢,水面比较宽,易形成一种特殊水温结构而造成蓄水水温升高,直接影响着一些低温生物的正常生长;④水利工程占地面积大,会对各种陆地植被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使得一些动物发生迁移或者植物灭亡;⑤水利工程建设改变了土地养分,降低其酸碱性与肥力,提高了盐碱化与沼泽化的发生率等等。

2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2.1环境影响评价内涵

所谓环境影响评价,就是对规划或者建设项目在实施后可能会产生的环境影响开展分析、预测以及评估,进而提出缓解或预防不利环境影响措施,最后实施跟踪监测的一种方法及环境保护制度。

2.2环境影响评价功能

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环境影响评价主要有以下一些功能:首先,对水利工程影响区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特征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区域主要污染源、主要污染物种类及其分布、生态环境现状等。其次,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对当地社会、自然与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预测与评价。然后,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当地环境功能区划要求等,对项目实施可能产生的不良环境影响提出针对的污染防治措施和生态修复方案,从而减少水利工程建设中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最后,从环境保护的角度为水利工程建设的设计、施工以及运营等过程提供环境保护管理依据。

3水利工程建设中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分析

3.1水利工程环境现状调查方法

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对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前先对区域环境现状进行调查,为后续评价工作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因此,要保证现状调查过程中所获得的相关数据与资料具有准确性。因此,水利工程建设中的环境状况调查就是需要对水利建设评价范围内相关社会状况与自然状况展开调查,掌握区域环境现状及其演变趋势在进行现状调查时,需要涵括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两个部分,其中社会环境包括人口、经济、土地、文物以及政治军事设施等;而自然环境则包括地质、水文、地形、气候、水质以及生物等。

3.2环境影响预测的评价方法

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对环境影响进行预测,即是对水利工程建设后可能会产生的变化及其影响进行预测。通常而言,环境影响预测的结果分为两种,即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

3.2.1定量分析预测评价

部分环境因素可通过量度单位进行表示,可借助物理模型或者数学模型开展定量的预测与估算。比如在水库兴建后,对其局部气候、水库水质与水温变化等方面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测,可通过数学模型实施科学的估算;也可以采用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共同对库区泥沙淤积、下游河道冲刷等产生的影响进行科学的定量分析。

3.2.2定性分析预测评价

部分环境因素很难采用量度单位予以表示,那么可以采用类比分析方法进行预测。也就是说,采用和拟建水利工程相似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工程特性的工程展开对照分析,进而作出合理的判断与预测。对于陆生与水生生物产生的影响,一般可以选择生态机理分析法来进行预测与评价,也就是针对其对环境要求以及环境变化表现出的适应性等进行分析,根据水利工程兴建之后的相关环境实际状况,对生物在数量、种群或者群落方面发生的变化进行预测与评估。

3.3水利工程环境状况分析

基于环境现状调查获取的相关数据与资料,结合水利工程特点,可以找出相关环境影响因素,并对其加以全面的分析与预测。每一种因素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程度都不相同,因此可以有主次地展开分析,结合各项因素的相关权重而进行综合平衡评价。因此,在这个方面可以包括四种评价方法。

3.3.1基于清单法的环境状况评价

此评价法把所有可能会对环境造成影响的因素,按照其影响程度的大小以表格的形式进行排列,进而形成一份清单。这种方法又可细分为简单清单法、提问式清单法以及分级加权清单法,尤其是最后一种方法运用较为广泛。

3.3.2基于矩阵法的环境状况评价

把水利工程建设中所有环境影响因素有序地排在纵列上,同时将环境效益排列在横行上,进而构成一个阵列。各项效应对环境造成的正负面影响会根据其影响程度的表现为不同的等级。一般而言,还可以使用加权法来对各项因素在整体环境中造成影响的总和进行识别。

3.3.3基于网络法的环境状况评价

网络法作为一种流程图结构运用在环境状况评价中,一般由箭头和方框形成有序组合,借以表达人类活动在工程建设中可能造成的逐渐性影响。网络法的运用特点就是能够对人类活动、环境效应及其与环境因素之间产生的因果关系进行直观形象的反映。

3.3.4基于叠置法的环境状况评价

叠置法在环境状况评价中的运用,即是先对环境影响类型进行区分,进而具体形成环境质量等级分布阁,再将这些分布图进行叠置,从而进行识别与筛选,最终形成相应的环境状况评价。

3.4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方法

在环境影响评价中,采用综合评价方法就是结合环境影响预测的结果,对水利工程建设中对环境因素正在造成的影响或者已经造成的环境问题实施综合性的分析,从而对水利工程建设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价,最终提出预防或者减缓这些不利影响的对策在水利工程中,其建设活动对各项环境因素造成的影响具有错综复杂的特点,而且环境效益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使得综合评价也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与困难性。

4结语

随着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和发展,水利工程可以控制河流流量,在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同时,很多水利工程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所以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该加以运用对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进行科学评价方法,实现水利水电工程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

篇2

中图分类号:F2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3-285-02

随着我国司法制度建设的不断发展。发承包双方的合同法律意识及维权意识越来越强,一旦违约而导致的诉讼也越来越多。最常见的表现是发承包双方在结算时产生价格差.经过较长一段时间协商不成后诉诸法律。其结果必定是两败俱伤,赢了官司输了钱。而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发包方的原因也有承包方的原因。

发包方的项目管理水平直接决定了项目的成败,发包方的项目管理就是安全、质量、进度、投资四大目标的实现。一旦出现纠纷甚至诉讼。目标无法实现。该项目必定失败。为此,发包方必须提前预防各种纠纷的发生。使合同顺利履行,确保四大目标实现。

为此,发包方要顺利实现项目的既定目标,从勘察设计开始。招投标、拟定合同条款、编制工程量清单、项目实施、竣工移交等各方面均应提前做好纠纷预防措施。笔者通过多年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经验提出下列观点.供大家分享。

一、设计完整而详细的施工图

设计阶段是发包方投资控制的重点。也是预防纠纷的源头。

1.设计阶段对投资影响是决定性的。达到75%以上。设计质量的好坏及设计管理的水平对项目投资影响举足轻重。

2.随着08清单规范的实施,08清单规范第1.0.3条明确国有资金投资的项目必须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且为强制性条文。而工程量清单是以施工图为依据来编制的。设计图纸的每一个宇、每一条线的变化均会影响到工程量清单的编制和发承包双方的结算价,一旦图纸设计深度不够或形成“三边工程”。必定要大范围、大量地调整综合单价,发生价格争议和工期争议的可能性就越大。08清单规范第4.7.2奈规定若施工中出现施工图纸(含设计变更)与工程量清单项目特征描述不符的.均应调整综合单价。因此,招标时设计图的深度越深越好,并且图纸不应出现差错、矛盾等问题。这样的图纸用来招标并用来施工,是编制出好的工程量清单的基础,也是减少设计变更.快速推进工程的基础。

因此,(1)发包方必须重视设计工作。留有足够的设计时间,涉及到两个以上系统专业的设计.要反复核查,从设计源头控制。(2)提高设计监理的总体把关能力,不能流于形式,并形成自检、互检。(3)严格杜绝三边工程。禁止招标一套图、施工另一套图。一旦出现招标图与施工图不一致,直接面临I程量清单中项目特征不符而综合单价跟着调整。此时合同价已是面目全非了。(4)严禁初步设计招标。由于初步设计的深度远达不到施工图设计深度,是无法用工程量清单来计价的。必须采用施工图招标,否则肯定发生纠纷。

二、编制准确的工程量清单

08清单规范3.12条规定“采用工程量清单方式招标,工程量清单必须作为招标文件的组成部分,其准确性和完整性由招标人负责”。由此可见工程量清单是非常重要的。发包方必须重视工程量清单的编制工作,不可掉以轻心。因为不准确的工程量清单用来招标后。实施过程中极易引发争议。而工程量清单的责任在发包方,发生争议后发包方处于困难的地步。

为此,1.发包方必须委托经验丰富的招标人进行工程量清单编制,过程中不得赶时间、抢进度,发现图纸问题及时与设计沟通并解决。

2.编制的重点是项目特征描述,08清单规范4.3.4和4.7.2明确了施工图纸与项目特征描述不一致时应调整综合单价。这就要求编制人准确地将图纸语言变成清单文字,不缺项漏项。项目开列正确完整。

3.出现清单规范附录中来包括的项目时编制人应补充,此时须注意要增加工程量计算规则的描述。这样就明确了如何算量的问题,防止算量的纠纷,也便于工程施工中监理对工程计量支付的复核。

三、总价合同

固定总价合同在最终结算时是非常容易发生纠纷的,究其原因是对总价合同在认识上的问题。

1.总价合同的适用条件是I期短、规模小、总价低、工艺成熟、施工图纸完备的项目。一旦不符合条件而随意采用总价合同,就会埋下隐患。必定影响工程建设,发生事后纠纷。

2.总价合同的实质是承包方在合同约定的工期内完成全部承包范围内的所有工作的总价包干。这就是说合同必须约定承包范围和价款调整的条款,一旦承包范圃变化,则价款肯定变化。主要有设计变更、业主指令、工程量和工程项目增减、图纸错漏等,此时合同价款应据合同每款相应调整,这祥可减少结算时无休止的争论。

合同价格包干是指完成了承包范围内所有工作的价格包干,若出现工程量增减则必定要调整总价。这在发承包双方均会出现理解偏差,结算时常常扯皮,如工程量减少了承包方要求合同价格包干,工程量增加了则发包方要求合同价格包干。这两种做法均不正确。因此需要用合同条款进行约定。

所以总价合同的最终结算价款也是可调整的。并非绝对的总价一成不变。为此建议尽量避免使用总价合同。而使用单价合同。必须使用总价合同时,须明确约定承包范围,价格包干范围,风险包干范围,工程量计算规则,发生工程变更、物价变动、法律变化、不明地质等情况如何调整单价和总价等。

四、单价合同与不平衡报价

由于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如工程量的变化加上我国许多工程均为三边工程。工程量的变化会很大,甚至工程内容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工程量增减调整价棒的条款应在合同中加以约定。但又考虑到这样套形成许多工程量清单项目的综合单价需要调整,又会形成新的价格争议,即时调整的最终综合单价确定发生争议。此时可与不平衡报价的调整共同处理。

在任何一份投标报价中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不平衡报价项目,不平衡报价是一把双刃剑,有可能成为承包方增加利润的来源,也有可能变为承包方亏损的源头。如某一单价报价很低,实施中工程量大幅增加,承包方为了避免亏损必定要求重新组价。调高单价。而若报价很高后,发包方要求重新组价,调低单价。此时合同无相关约定或约定单价不因工程量变化而调整,这样矛盾就出现了。为了解决因量的变化而导致价的调整,在08清单规范4.7.4和4.7.5条中已有条款,可在合同专用条款中约定。这样一般情况都能解决矛盾,但又提出了新的问题:即在目前的工程项目,工程量增减幅度均比较大。工程量增减超10%以上是非常普遍的,有些时候会有成倍的增减。此时采用上述条款会有大部分单价均要调整,到底调整到什么价格,发承包双方会为新价格的确钛而争执不休。另一种办法是在签订合同前。询标澄清时一并将不平衡项目进行调整,调整完成后的单价固定。不再因工程量变化而调整

了。可由拟中标人提出新单价,发包人认可。这样将把矛盾提前解决了。此时应注意该处理方法在拓标时应告知投标人,并明确调整后的单价适用范围。

五、明确约定风险的内容及范围

08清单规范4.1.9条规定不得采甩无限风险、所有风险或类似语句规定风险内容及其范围。合同法第五条规定“当事人应当遵循公平原则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发包方若将法律、政策风险以及将人、材、机涨跌价风险转嫁承包方后,一旦发生2008年材料价格大幅涨价;受到损失的必定是发承包双方。也违背了合同法最基本的公平原则。

因此,在合同中必须约定风险内容及范围,明确风险的分扭原则和计算方法。实际搛作按08清单规范4.1.9条、4.3.4条、4.7.1条、4.7.2条、4.7.4条、4.7.5条、4.7.6条执行即可。

六、竣工

对竣工日期的确定一直是建设各方争论不休的话题。说法不一。如完工日、验收合格日、验收合格报告日、申请竣工验收报告日、工程移交日等等不一而足。由于竣工日期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缺陷责任期的计算,工期是否延期等问题,是发承包双方争议的焦点,因此合同对此必须加以明确。在合同法第279条和最高院的法释[2004]14号文件中第14务的规定有相互矛盾之处,合同法上的“竣工”是指工程完工,法释[2004]14号文件上的“竣工”是指工程竣工验收合格之日。根据建筑工程的一般概念。施工合同所约定的工期是指完成合同约定的工作内容的期限,并不包括竣工验收时间。况且竣工验收不完全是合同当事人可以控制的事项.双方均无法准确预料和控制验收合格的时闻。

在标准合同07版的通用合同条款第18条中已非常详细具体了,并且解决了上述矛盾。可按此执行即可。但须注意的是:建设工程未经竣工验收发包人擅自使用的以转移占有之日为竣工日期且不得再以质量不合格为由拒绝结算和支付。这在最高院的法释[2004]14号文件中第13、14条中已有解释。故发包方在项目管理中要特别留意。不要因急于使用工程而留下隐患。

七、合同解除

合同解除是谁也不愿看到的。只有在万不得已时才使用。发包方在项目管理中必须提前做好预防工作,用好合同解除权,确保项目能继续进行下去。

一旦出现法定合同解除条件或约定合同解除务件时可直接行使合同解除权,并且只须依约行权。不必经承包方同意。法定解除条件见合同法第94、96条以及法释[2004]14号文第8条,约定解除是在合同中约定了解除条件。发包方必须牢记解除条件。在项目管理中留下足够的证据,只有有力的证据证明对方违约。才能控制项目发展的方向,使事情朝着自己想要的方向走。即便是进入司法程序也处于有利地位。若出现合同解除情况时须请法律人员共同处理,合同解除极有可能发展成为诉讼。应提前儆好法律事务的工作。

相应的,承包方也有解除权,见合同法第94、96条以度法释[2004]14号文第9条。发包.方同样必须牢记解除条件,切实履行合同义务,使工程顺利推进。同时也防止了承包方行使解除权。

八、其他注意事项

1.08清单规范4.4.2条中“……招标文件与中标人投标文件不一致的地方.以投标文件为准”。为此。发包方必须认真审查投标文件。是否有不一致处。一旦合同签订。则接受了投标文件。并按此执行合同。

2.工程量增减或甩项会出现总价子目如何结算的问题。故合同中对总价子目应约定如何计量,结算时是否调整、如何调整。

3.许多发包方都有自己的一套管理制度,要求承包方按管理制度执行.有些直接写入合同中,此时应在招标时告知投标人。

4.发包方应严格遵守合同约定的竣工结算的核对时间,否则就套发生以承包方要求的结算价结算的风险。

5.技术措施中能计算工程量的尽量以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方式计价。但须明确I程量计算规则。

篇3

关键词: 财务危机预警;配对样本t检验;主成分分析

Key words: financial crisis early warning;paired samples t test;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9-0137-03

0 引言

财务危机是指企业明显无力按时偿还到期的无争议债务的困难与危机。根据相关网站统计,国内外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企业因财务危机而倒闭。这种经营失败,实质上是企业缺乏财务风险防范能力,在财务风险面前显得软弱无力。本文基于此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运用多个财务指标综合建立主成分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帮助企业在危机来临前识别风险,对防范和处理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1 文献综述

国外最早的财务预警研究者是Fitzpatrick,其创建的单财务比率判定模型,开创了单变量财务预警方法的先河。随着对现金流量信息重要性的认可,许多学者尝试运用现金流量信息预测企业财务困境。Beaver(1966)利用单变量模型预测企业财务情况,发现现金流量与负债比率能够比较准确地判定公司是否陷入财务困境。Altman(1968)创立了多变量的Z分数财务预警模型。

国内的企业预警研究起步较晚,绝大部分以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其研究初期主要是对国外方法的介绍和具体应用。陈静(1999)在《上市公司财务恶化预测的实证分析》中使用1998年的27家ST公司和27家非ST公司的财务报表数据,进行了单变量分析和二类线性判定分析研究。张玲(2000)采用多元线性判定法则选取深沪交易所120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得出的判别方程和判别法则选择出的指标为资产负债率,营运资金/总资产,总资产利润率,留存收益/总资产。吴世农、卢贤义(2001)在《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困境的预警模型研究》中选取6项财务比率建立了财务预警系统。张爱民(2001)等选取40家ST公司及40家非ST公司作为研究样本,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建立了另一种预测企业财务失败的模型——主成分预测模型,并对上市公司财务失败的主成分预测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假设 根据后文对财务危机预警模型设计的需要以及结合现实性,本出以下相关假设:①由于连续两年净利润为负而被ST处理的上市公司被认为陷入财务危机状况;②与选取的ST公司同行业且资产规模相差±10%范围内的非ST公司具有可比性;③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真实且能反映公司财务状况。

2.2 研究方法 本文利用配对t检验来筛选公司处于和不处于财务危机时财务指标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然后作为构造模型的指标进入下一阶段,再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在不损失或很少损失原有信息的前提下,减少变量个数,反应综合信息。

2.3 变量设计 本文共选取盈利能力、发展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等四个维度共18个变量来构建财务危机预警指标体系,综合反映ST公司的财务状况。

2.4 数据来源和样本选择 ①数据来源及选用。本文的数据来自于聚源数据工作站和新浪财经网上有关各上市ST及非ST公司的财务数据。其中假定上市公司被ST的2010年份为t。本文选取因财务状况异常而被特别处理的ST上市公司和非ST上市公司t-1年(2009年)和t-2年(2008年)为研究范围,取用这两年的财务数据作配对检验,以t-2年数据作主成分分析。②配对原则。在为ST公司选择配对的非ST公司时,本文按照时间匹配及数量1:1匹配原则:要求所处行业相同,且资产规模相差+10%以内,极个别确实无法准确配对但具有重要意义的样本除外的其他无法配对的样本个体均被剔除,这样的选取原则可以较好的满足可比性要求。

3 实证分析

3.1 配对样本t检验 通过SPSS19.0软件根据24家公司t-1年和t-2年的财务数据对20个指标进行显著性分析,我们设定两年的配对结果必须都在0.05的置信水平下通过配对t检验,才能说明该财务指标能够显著区别ST公司和非ST公司,并将通过检验的财务指标作为财务预警指标进入下面的主成分分析。初步筛选结果如表1所示,销售毛利率、销售净利率、ROE、ROA、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共11个可进入下一阶段的财务预警指标。

3.2 主成分分析

3.2.1 基于初步筛选的11个指标,再通过主成分分析提取信息(前4个主成分综合指标信息提取度达到82.71%)后,本文提取的综合财务指标如下,并列主成分载荷矩阵表如表2所示。

由表2成分矩阵的系数和各主成分特征值计算得到主成分的系数矩阵如表3。

根据表中系数矩阵和各标准化变量可得到t-2年4个主成分的综合表达式:

Y1=0.028*ZX1+0.424*ZX2+0.087*ZX3+0.408*ZX4+0.326*ZX5+0.300*ZX6+0.328*ZX8+0.303*ZX9+0.212*ZX16+0.381*ZX17-0.242*ZX18

Y2=-0.459*ZX1-0.209*ZX2+0.141*ZX3-0.296*ZX4+0.361*ZX5+0.427*ZX6+0.217*ZX8-0.284*ZX9+0.286*ZX16+0.002*ZX17+0.340*ZX18

Y3=0.299*ZX1-0.123*ZX2+0.805*ZX3+0.028*ZX4+0.089*ZX5+0.0001*ZX6+0.235*ZX8+0.157*ZX9-0.352*ZX16-0.039*ZX17+0.272*ZX18

Y4=0.261*ZX1+0.119*ZX2+0.003*ZX3+0.015*ZX4+0.012*ZX5+0.127*ZX6-0.399*ZX8+0.408*ZX9+0.566*ZX16-0.328*ZX17+0.385*ZX18

主成分Y1式各系数均在0.3-0.4之间,可见Y1反映公司财务状况的综合因子1;主成分Y2的各变量系数都差不多,因此也为反映公司财务状况的综合因子2;Y3的ZX3系数较高,可见是反映公司获利能力的因子;Y4的变量系数中ZX8、ZX9、ZX16、ZX17、ZX18均较高,因此为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因子。

3.2.2 对主成分的特征值与贡献率进行计算可构造反映公司财务状况评价指数F,F是各综合因子Y1、Y2、Y3、Y4的线性组合。F=■ki×Yi,其中ki=■为各主成分对综合指标F的贡献率。

由上式得出2010年各ST上市公司样本组在t-2年的财务状况综合指标值F,再全部加总平均后得出均值■为-0.2698。

4 预警临界值的确定及模型检验

同样运用上述方法计算得出配对样本组非ST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综合指标均值■为0.4668。以两个样本组值■的平均值作为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的临界值,结果为-0.0985。即表示:低于临界值则预示公司将会陷入财务危机,应引起公司高层的重视,从而起到预警作用;而高于临界值则表明公司财务状况良好;等于临界值时为灰色状态,需另行判定。

确定预警临界值后我们返回对上述样本进行检验,其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检验结果显示,对于ST公司预测正确率为75.0%,对于非ST公司的预测结果为87.5%,两者综合正确率为81.3%。说明预警模型有较好的预测性,能较好地预测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

5 结论

上述检验结果表明基于主成分分析方法的财务危机预警模型能较好反映并预示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主要基于以下几点:①通过配对t检验过滤掉不能反映上市公司财务状况好坏差异的财务指标,同时使公司高层可以集中精力放在主要而非全部的财务指标。②运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二次浓缩指标,使得模型在不失真的条件下能充分反映预警效果;同时浓缩的主成分能更好地解释上市公司财务状况好坏的原因。

但是,本文研究的结果还是存在不完善之处。如在进行样本配对时没有对资产规模的影响进行详细的分析;其次,模型只能简单判定是否将会有财务危机而无法辨别目前的隐患程度;再者,事实上t-3年公司即使利润不为负,也有可能存在某些隐患征兆,而我们只对t-2年进行判定检验而已。因此,本文的研究成果有待进一步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Fitzpatrick, P.J., A Comparison of Ratios of Successful Industrial Enterprises with Those of Failed Firms[J].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1932:589-605.

[2]Edward I. Altman. , Financial Ratios, Discriminated Analysis and The Prediction of Corporate Bankruptcy[J]. Journal of Finance,1968(23):589-609.

[3]陈静.上市公司财务恶化预测的实证分析[J].会计研究,1999(4).

[4]吴世农,卢贤义.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困境的预测模型研究[J].经济研究,2001(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