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自然灾害的措施

自然灾害的措施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10:32:46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自然灾害的措施,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自然灾害的措施

篇1

近年来,自然灾害频频突发,严重影响水稻的生长,使水稻产量的提高存在一定的难度,严重阻碍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民收入也受到一定的影响[1]。纵观水稻整个生育期,其中的自然灾害主要表现为低温冻害、内涝灾害、高温热害、台风冰雹灾害和雪灾等。芜湖地处长江下游,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属南北冷暖气候交汇区,因而四季有时不太分明,会出现倒春寒现象;雨量充沛时可能一夜成涝灾;夏秋季交替不明显,秋后高温天气持续;亚热带台风虽不直接危害水稻生长,但其过境后的威力也很强大,为迁飞性害虫提供有利条件;冬季提早来临或下雪天提早,这些反常的季节表现都给水稻生产带来极大的破坏。早稻、单季稻和双晚稻生育期中所受自然灾害也有所不同[2]。现就芜湖地区水稻生育期和自然灾害进行总结,并提出防治措施

1自然灾害类型

1早稻

芜湖县早稻播种一般在清明以后或谷雨前,7月中下旬收获,生育期中所受自然灾害有低温冻害和内涝灾害。

(1)低温冻害。主要发生在播种后的四叶期。由于低温、阴雨、冷害、深水灌溉,使秧苗呼吸受阻,缺氧窒息,营养物质失调,造成烂秧,并可能诱发病菌的侵染,使病害更严重。

(2)内涝灾害。主要发生在5—6月的黄梅雨季,此时正值早稻孕穗至抽穗灌浆期,是水稻产量形成的关键期。现在一夜成灾的现象时有发生,低洼稻田绝收现象也常有。另外,暴风雨可提早带来稻飞虱的危害。

1.2单季稻

芜湖县单季稻一般是在5月上旬播种,在6月中旬移栽。单季稻生育期所受自然灾害有内涝灾害和高温热害。

(1)内涝灾害。主要发生在5—6月的黄梅雨季,此时单季稻正处在分蘖期,是大田有效穗形成的关键期。若这时稻田淹水3~5 d,单位面积有效穗不足,难以达到高产。

(2)高温热害。发生在7月中下旬至8月上中旬,正值单季稻孕穗至抽穗扬花期,水稻在含苞、抽穗期对温度极为敏感(即抽穗前后各10 d),最适宜的温度为25~30 ℃,日平均温度30 ℃以上就会对水稻生产产生不利影响[3-4]。孕穗期如遇35 ℃以上的持续高温,水稻花器发育不全,花粉发育不良,活力下降;抽穗扬花期如遇35 ℃以上高温就会产生热害,影响散粉和花粉管伸长,导致不能受精而形成空壳粒,造成结实率下降,千粒重偏低,甚至绝收。

(3)台风灾害。台风虽然不直接危害当地水稻生长,但一般从芜湖县过境时形成大风和强降雨,一般发生在8—9月,以9月上中旬台风危害重。此时单季稻处于灌浆成熟期。台风过后,造成水稻倒伏,损失一般3~5成,严重的达7成甚至绝收。另外,台风可带来迁飞性害虫的危害,也会引起病害的暴发,如细菌性条纹叶枯病和稻曲病。

1.3双季晚稻

芜湖县双季晚稻是6月上中旬播种,10月底至11月初收获。双季晚稻生育期所受自然灾害有台风灾害和低温雪灾。

(1)台风灾害。一般发生在8—9月,此时台风灾害会带来迁飞性害虫,也会引起病害的暴发,如细菌性条纹叶枯病、稻瘟病。

(2)低温雪灾。一般发生在10月底,双季晚稻进入收获期。低温雪灾造成双季晚稻倒伏,时间长引起烂谷,因而增产不增收。

以上所述是芜湖县水稻生育期中遇到的几类主要自然灾害。在农业生产中自然灾害有的可以避免,有的可根据水稻生长过程中的补偿机理采取补救措施,有的可以采取预防措施,切不可大意。面对自然灾害,首要的任务是避免自然灾害的发生,其次才是考虑如何减少自然灾害。

2防治方法

2.1预防措施

主要是通过加强水稻的栽培管理来达到避免自然灾害的发生[5]。首先,要适时选购优质种子,早稻要选用早熟抗寒耐涝的品种,单季稻选用抗倒耐高温抗病品种,双季晚稻选用早熟抗病品种。其次,培育壮苗,适时栽培,芜湖县早稻一般是在5月15—20日移栽,近年来早稻直播面积逐年增加,因此早稻直播应选择清明后气温相对平稳上升的时候抢播,避开低温冻害天气,另外,采取地膜旱育的技术培育早稻壮苗;单季稻应控制在立秋后抽穗,也应避免立秋后气温转变期的影响,通过水肥管理和适时收获也可避免自然灾害的发生,加强水肥的管理可以提早成熟。如单季稻后期遇稻飞虱的暴发,可选择收割早熟的品种,在低温雪灾来临时,应选择收割早熟的双季晚稻。

2.2治理方法

首先,根据水稻生长过程中的补偿机理采取补救措施,在自然灾害发生后,加强田间管理可减轻灾害的危害程度。如单季稻遇到高温热害天气时,可以对稻田灌溉深水,改变田间小气候,以达到降温的目的;对发生内涝的稻田,除及时排水外,要清洗叶片上的泥土,适当的增施氮肥,加强养分以促进生长;另外,要适时烤田,控制好无效分蘖,增强植株抗病和抗倒伏的能力;对倒伏的水稻田块,可以用人工扶持的办法使水稻直立生长;对台风带来的迁飞性害虫和病害的暴发,可以提早用药防治。

总之,在水稻生长过程中,要了解当地的气候特点,因地制宜搞好田间管理,以减小因天气变化对水稻生长进程的影响,发挥水稻的最大增产潜力。

3参考文献

[1] 邱新法,曾燕,黄翠银.影响我国水稻产量的主要气象因子的研究[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0,23(3):356-360.

[2] 龚绍先.粮食作物与气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篇2

一、气象性灾害的种类 

 

就全国来说,主要灾害性天气有干旱、水涝、风灾、寒潮、霜冻和冰雹。而东北地区则以旱、涝、低温、霜冻和雹灾为主。 

干旱:有两种。一种是因为长期雨量很少,气温高,蒸发量大,土壤水分不能满足作物生长需要而造成的土壤干旱;另一种是因为温度高、风力大,相对湿度很低,空气十分干燥,土壤虽不缺水,但作物根系吸收的水分不能满足本身蒸腾的消耗,因而产生青枯,萎蔫等症状,通常称干热风为害。 

涝灾:也有两种。一种是下雨时间长,河水猛涨,近河流的农田被大水淹没成灾;另一种是降雨强度大,土壤一时不能吸收,积水一时不能排出,土壤水分过多或洼地积水而形成灾害。 

低温冷害:在作物生长季节内,由于温度降低(并不一定低于零度),致使作物处于当时生长发育阶段下限温度以下,引起生理活动受到障碍,严重时可使作物某些组织受到损害,称低温冷害。低温冷害又有延迟型冷害、障碍型冷害和延迟障碍混合型冷害。 

冰雹:冰雹形成于具有剧烈对流运动的积雨云中。雹心形成后,在云中上下运动而增大。当冰粒大到一定重量,上升气流托不住时堕落地面。造成作物机械损伤或冻害。 

霜与霜冻: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霜:在降温时,如果空气的水汽达到饱合壮态,在低温影响下水汽直接凝华为冰晶,这种冻晶凝聚在植物及其他物体表面上,便是霜。 

霜冻:当地面植物表面以及近地面空气层的温度,骤然下降至接近0℃或0℃以下,引起作物因体内结冰而造成的伤害死亡。这种短时间的低温称霜冻。由于霜冻的成因不同,可分为平流霜、辐射霜和平流辐射混合型霜。 

东北地区,除以上五类主要气象灾害外,还有寡照、龙卷风等自然灾害。 

 

二、灾害性天气的防御措施 

 

灾害性天气的防御措施,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就我们的条件和能力而言,只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采取一些工程的、栽培的防范措施。 

1、对干旱的预防措施:一是要营造和完善农田防护林,改善田间小气候,减少风速,降低气温,增加相对湿度;二是要选择抗旱能力强的作物品种,如早熟品种,耐盐性品种;三是要加深耕层,狠抓适墒作业,早整地、整好地、春旱秋防;四是人工降雨,如采用高炮催雨等。 

2、对暴雨和涝灾的防御:一是挖截流沟,特别是沿山地号,要截住山水,防止山水冲刷耕地;二是要挖好低洼地的排水沟,及时排除积水;三是平地洼地采取垅作,原则上不要在平地、洼地搞大田平播密植。 

3、对冷害的预防措施:一是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我省热量资源,尽量做到早种早收;二是扩大早熟高产品种面积,玉米、大豆严禁越区种植;三是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抗旱、排涝标准,使作物生长健壮,以增强其抗寒能力,减轻冷害;四是加强田间管理,如多锄多耥,增高地温,促进作物早熟;五是喷施磷肥、微肥促早熟。 

篇3

中图分类号 S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8-0078-02

淮北地区是安徽省小麦的主产区,近年来随着小麦高产攻关和高产创建等活动的开展,小麦生产得到了快速发展,面积占全省播种面积的70%以上,产量占85%以上,为全省粮食生产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在小麦生长期间常出现干旱、冻害、倒伏、干热风等自然灾害,影响小麦产量的进一步提高。

1 干旱

1.1 干旱类型

(1)播种期干旱。淮北地区小麦一般在10月上中旬播种,如果这段时间发生干旱,一是影响播种,造成播期推迟;二是播后不及时补墒,就会造成出苗不齐,出现缺苗断垄的现象[1];三是小麦出苗后,若出现干旱,对小麦的根系生长产生明显影响,导致根系发育不良,使次生根少而短,严重影响冬前分蘖。

(2)越冬期干旱。淮北地区小麦越冬期一般从12月20日开始,2月10日结束,约50 d,若此期发生干旱,易发生冻害,同时影响根系下扎,不利于小麦安全越冬。

(3)拔节―抽穗期干旱。拔节―抽穗期是小麦生殖器官形成期,也是水分临界期[2]。若出现干旱,影响小麦生长,降低有效分蘖数、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严重影响产量。2013年3月中旬至4月中旬近1个月未降雨,导致小麦株高比常年矮10 cm左右。

(4)灌浆成熟期干旱。灌浆成熟期小麦需要大量的水分进行养分的吸收、积累和输送。此时若发生干旱,由于水分供应不够,就会造成灌浆不足,千粒重下降。

1.2 防御措施

(1)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着力解决部分地区无水源和一部分农田水利工程年久失修、灌溉站、机井无法使用的问题,配套完善灌溉设备,增加有效灌溉面积。

(2)耕作保墒。淮北地区秋季9月下旬一般都有一次降雨,可进行深耕深松,以保墒蓄水。也可采取前茬作物适当晚收,边收边整地边播种,为小麦播种出苗提供良好的土壤墒情。

(3)科学灌溉。克服靠天等雨的思想,根据土壤墒情及时灌溉,浇丰产水,不浇保命水。注意在以下3个时期灌水,一是入冬前灌水,可有效提高地温,防止冻害发生[3];二是小麦拔节抽穗期灌水,时间一般在4月中旬;三是扬花期灌水,小麦抽穗后不能缺水,旱时应浇足扬花水。同时选用抗旱剂、保水剂减缓干旱的危害。

2 冻害

2.1 冻害类型

(1)冬季冻害。冬季冻害是指小麦进入冬季后至越冬期间,可分为严重冻害和轻度冻害。严重冻害可造成主茎和大分蘖全部冻死,或者整株冻死。轻度冻害是指仅部分叶片或叶尖干枯,但主茎和大分蘖完好,对产量影响不大或很小。

(2)倒春寒。倒春寒是指小麦立春后进入返青拔节时期,发生倒春寒的麦田,叶片似开水浸泡过,经天晴阳光照晒后便逐渐干枯。已进入雌雄蕊分化期的小麦易受冻,处于小花分化期或二棱期的幼穗,受冻后影响不大。

(3)低温冷害。低温冷害是指小麦进入孕穗挑旗阶段,该阶段处于含水量高、组织柔嫩时期,抵御低温的能力低,若遇最低气温5 ℃以下时,就可能受害[4]。低温冷害小麦茎叶不受害,无异常表现,受害部位是穗的全部或部分小穗,造成结实率和穗粒数明显降低,最终大幅度降低产量。

2.2 预防措施

(1)选用抗寒品种,适期播种。淮北中北部应选用弱冬性或半冬性品种,南部可选用半冬性和半冬偏春性品种。 在小麦品种推广上,要有2~3个不同类型的主导品种,按当地前茬作物腾茬早迟,对小麦播种期进行合理安排。

(2)提高整地播种质量,培育壮苗越冬。一是旋耕地块播前或播后要镇压,遇旱一次灌足水,促使根系下扎。二是适量播种。播量过大,麦苗密集,窜高生长,易遭受冻害,应采用半精量播种技术,培育壮苗,提高抗寒力[5-6]。三是通过科学的肥水管理,提高小麦群体综合素质。

(3)灌水防霜冻,加强防护措施。霜冻前可对麦田进行灌水保温,在有喷灌条件的地区,霜冻前可以对小麦苗进行喷水,调节麦田近地小气候,可有效防御霜冻;对晚弱苗麦田撒施暖性土杂肥和泥炭等农家肥,保护分蘖节不受冻害。

2.3 补救措施

(1)冻害的补救措施。一是为促进小麦小分蘖迅速生长,生产中及时追施氮肥。小麦冻害较轻,叶片冻枯,分蘖没有冻死,为增加土壤温度,早春要及时划锄,为促进小麦返青,增加小麦分蘖成穗率,起身前进行浇水追肥。麦田大分蘖、主茎冻死的要分2次追肥,第2次在小麦拔节期,每次施尿素150 kg/hm2 [7]。二是为防止小麦早衰,中后期加强肥水管理。一般在春季第1次追肥的基础上,根据小麦生长状况,在挑旗期或拔节期进行追肥,以增加有效穗、千粒重。

(2)倒春寒的补救措施。早春发生倒春寒,及时施用氮肥,进行浇水,以促进小麦多分蘖、大分蘖,提高成穗率,降低冻害对小麦的影响。

(3)低温冷害的补救措施。低温冷害发生后,及时追施肥水,喷施叶面肥,保证小麦正常生长,提高粒重,降低损失。

3 倒伏

3.1 倒伏危害

小麦倒伏后,茎秆的输送组织受到创伤或曲折,养分、水分运输不畅,同时茎叶重叠,通风透光不良,光合作用削弱,造成千粒重下降,穗粒数减少,产量降低,品质变劣。倒伏愈早,影响愈大。灌浆前早期倒伏主要影响粒数和粒重,一般减产20%~50%,灌浆后晚期倒伏的主要影响粒重,一般减产10%~20%。

3.2 倒伏类型与原因

(1)根倒伏。土壤耕作层浅,土壤结构不良,播种太浅或土壤水分过多,造成根系发育不良,扎根不深,次生根少而细弱,常常发生倒伏。

(2)茎倒伏。在小麦生长过程中,增加氮肥用量,追肥、灌水不科学,或栽植密度过大,田间通风透光不良,造成基部第1、2节间过长,茎秆细软而缺乏韧性,在出现大风雨时,茎下部极易弯曲或折断而出现倒伏。

3.3 防御措施

(1)协调群体结构。为控制群体数量,形成良好的群体与个体,适量播种。淮北地区高产小麦半冬性品种基本苗以240万~300万株/hm2为宜。

(2)合理运用肥水。有机、无机结合,氮、磷、钾及微量元素配合施用。同时,严格控制基肥氮素比例,氮肥基追比例5∶5或6∶4,拔节肥时间掌握在第1节间定长时施用,尽量不施或少施返青肥,以防止群体过大和基部节间过长。

(3)科学化控。对群体大、长势旺的麦田或植株较高的品种,在小麦起身期前后用5%烯效唑600 g/hm2,或国光矮丰600~750 g/hm2对水450 kg/hm2进行叶面喷施,以控制植株旺长,缩短基部节间,降低植株高度,提高根系活力,增强抗倒伏能力。

4 干热风

4.1 干热风的危害

小麦遭受干热风危害后表现为茎叶灰青色,炸芒干枯,穗子也脱水青枯,迫使籽粒瘪瘦而无光泽,导致千粒重下降,产量和品质降低。一般千粒重减轻2~4 g,严重时可减轻5~6 g,造成5%~10%以上的减产幅度。

4.2 干热风的指标

在小麦乳熟期,气温在30 ℃以上、相对湿度在30%以下,且有2 m/s左右的微风,为轻度干热风。气温在35 ℃以上、相对湿度在25%以下,风速大于3 m/s,为严重干热风,对小麦危害较为严重。

4.3 防御措施

一是适时浇灌,在干热风出现前3~5 d灌水,可以明显改善田间小气候条件,减轻干热风危害,灌水时间最好在早晨或傍晚,不可在最热时间灌水。二是用0.3%磷酸二氢钾在小麦孕穗至扬花期进行喷洒,提高小麦植株磷、钾含量,增强小麦抗干热风的能力。三是结合后期病虫害防治,肥药混喷,一喷多防,达到杀虫、防病、防干热风、增加粒重、提高品质的目的。

5 参考文献

[1] 胡圣发.自然灾害对小麦生产的影响及防御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09(17):179.

[2] 王朝亮,史素英.灾害性天气对小麦产量的影响[J].中国种业,2012(2):61-62.

[3] 张婧霖.阜阳市小麦生长期间发生的主要气象灾害及预防办法[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9):50-52.

[4] 刘淑君,牛秋平,李明娟.灾害性天气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和预防对策[J].农业科技通讯,2003(10):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