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初中地理教学重难点

初中地理教学重难点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1 10:01:30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初中地理教学重难点,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初中地理教学重难点

篇1

有些抽象类教学难点,用现成的地理教具或用简单的工具就可演示模拟,如地球自转、地球公转、板块运动、锋面雨和地形雨的形成等,可由教师或学生动手在课堂模拟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地理事物及其发展运动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例如“地球公转”的演示案例:准备地球仪、橙色乒乓球(模拟太阳)及塑料瓶(生活中的药瓶即可,作为乒乓球的支架)各1个,平直的细竹条或铁丝(模拟太阳光线)2根。将细竹条穿过乒乓球(位于同一水平面且相互垂直),将穿好的乒乓球放置于瓶口上。教师首先用地球仪围绕乒乓球模拟公转运动(注意:演示开始时,把表示太阳光线的竹条一端正好指向地球仪上的赤道),让学生观察:①绕转中心?②地球仪的北极点空间指向哪里?绕转过程中有没有变化?③绕转至另外三个竹条端点时,三个竹条端点分别指向地球仪上的纬度有什么变化?通过这个模拟实验,让学生理解公转的特点及产生的四季变化等内容。

二、视频演示,突破难点

有些跨越时空的抽象类知识难点,可以在网络上搜集相应的视频进行播放,把抽象晦涩的文字描述变成直观形象生动的动画视频,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现在,网络已经非常发达与普及,正日益成为获取教学资源的重要渠道,特别是一些地理教学网站,如中学学科网、中学地理教学网、地理教学网、地理教育资源网、星韵地理网,都有许多很好的视频课程资源,对于突破这些抽象类教学难点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学习“地球运动”时,让学生观看地球运动的视频,可以突破我们在用教具模拟时难以使地球自转和公转同步的缺陷。再如学习“黄土高原的形成”时,用一段季风带来尘土的Flas展示,视觉效果非常好,生动形象。学生看了之后,印象深刻,比教师的千言万语都管用。类似的网络资源很多,平时上网时,需要留心观察,不断积累。

三、活用实验,突破难点

对于有些地理过程类教学难点,如各种地质灾害的形成、黄土的来源、水土流失的成因等,这些教学难点,除了采用视频演示等手段来突破外,还可以通过模拟实验,展示这些地理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地理知识、巩固知识和印证所学过的地理知识、概念、理论或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并为掌握其它知识打下基础。例如有关水土流失的实验案例。

1.植被与水土流失

用三块木板(或较厚的纸板)做成相同的斜面代表山坡,斜面上覆盖一层粘土(约2厘米厚)代表植被不良的山坡,在另一块木板的粘土上覆盖一层纱布表示上覆植被较好,在第三块木板的粘土上覆盖一层粘质毛巾表示上覆植被很好。让三位同学用雾化喷头向三块木板洒水模拟大气降水,指导学生观察哪一组水更快地流出,哪一组粘土被更快冲刷干净,总结植被与水土流失的关系。

2.地形坡度与水土流失

用三块木板(或较厚的纸板)分别覆盖一层粘土(约2厘米厚),三块木板分别与地面形成60°、30°和0°的夹角,让三位同学用雾化喷头向三块木板洒水模拟大气降水,指导学生观察哪一组水更快地流出,哪一组粘土被更快冲刷干净,总结地形坡度与水土流失的关系。

3.降水强度与水土流失

用三块木板(或较厚的纸板)分别覆盖一层粘土(约2厘米厚),三块木板与地面形成30°的夹角,让三位同学分别用雾化喷头、浇花的喷壶和水壶洒水,模拟大气降水的不同强度,指导学生观察哪一组水更快地流出,哪一组粘土被更快冲刷干净,总结降水强度与水土流失的关系。

四、制作教具学具,突破难点

有些抽象类的教学难点,可以通过制作简单教具活动进行突破。例如:用纸浆、石膏、木屑、泥土等堆塑各种地形模型;用碎玻璃、包糖纸、破布、火柴盒、牙膏皮、易拉罐、废泡沫塑料、树根、树叶、蒲草等废品制作各种地理景观和地理图案;制作岩石、矿物和植物等标本;利用实物表现某一工业部门,从原料到产品的生产过程等。让学生动手参与实践,不仅利于学生理解这些地理事物的原理,巩固这些知识,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5页用乒乓球、铁丝、胶布、橡皮泥等制作地球仪和第26页用橡皮泥或泡沫材料自制等高线地形模型就是两个典型的案例。

篇2

本文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如何提高初中地理课堂的教学质量进行论述。

一、改变地理学习方式,使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以往的初中地理教学,学生始终以被动者的身份对教师所讲授的知识进行死板接受,学习主体性被弱化,久而久之,学生势必会对地理学习丧失兴趣。所以,我们要改变学生的地理学习方式,让学生以主体者的身份进行地理知识的探究,以使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比如,在学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这章内容时,我就根据这章内容的四节知识将班里学生分为四大组,如“日本组”“东南亚组”“印度组”“俄罗斯组”,每一组通过阅读课本、课外书或者网络技术,查询本组所负责国家的相关资料,如位置、地形、气候、资源等,并利用PPT课件形式将其整理归纳。课堂上,各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对课件进行展示、讲解。如此,我们便做到了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能使学生对本章内容有深刻的印象和深入的理解。

二、注重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在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中,要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环境。”所以,作为初中地理教师的我们,可依据具体教学内容,适当引入现代信息技术,使地理教学重、难点得以攻破,以此降低教师的教学难度,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比如,在学习“地球和地图”中“地球的公转”这节内容时,地球公转运动的基本规律,可以说是本节知识的重、难点,因此,这时我们就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这一规律以Flas课件的形式进行演示。演示过程中,还可对地球公转运动的快慢进行调节,或者让地球停在公转轨道中的任何位置,如此,这一重、难点就会变得生动、具体,有利于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篇3

作为一种新型教学形式,微课程的关键特点就在于“微”,也就是将短时视频作为主要载体,集中对一个知识点进行阐释。微课程有利于对碎片化时间进行有效的利用,从而对传统的初中地理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优化,凸显隐性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1.初中地理教学设计中对微课程的应用

所有的微课程指的是以视频为载体,围绕一个知识重点或难点来进行短时间教学,一个微课程一般只包含一个知识点,时间不超过10分钟。为了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充分地利用微课程,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初中地理教师首先要在教学设计中对微课程进行合理的设计。微课程的观看对象是学生,其目的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来突破一个教学重难点。首先教师要对地理教学的主题进行设计,也就是确定微课程的主题,例如该微课程可以对某个社会热点问题中的地理知识进行剖析、讲述一个地理原理或者导入一个地理新课。其次,教师要对课程时间进行设计,充分发挥微课程短小精悍的优势,5-10分钟的微课程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第三,教师要对课程结构进行设计,尽管微课程的时间较短,但一个微课程中同样应该包括各个教学环节,例如要有问题导入、教学活动安排、知识点讲解、合作探究等环节。在对课程结构进行设计时教师应该突出微课程的“微”,应该迅速的切入知识点,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同时整个微课程应该突出重点,集中讲解主干知识和重、难点。

2.利用微课程优化地理教学过程的具体对策

2.1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资源

从本质上来说,微课程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的一种学习辅助资源,其目的在于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的辅助。在地理学习的过程中,由于自主学习能力、读图能力、地理问题分析能力和地理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初中生在自主学习时往往会遇到很多困难。因此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微课程作为自主学习资源,使学生可以根据自主学习的需要,灵活的选择各个微课程,充分发挥微课程的作用。例如初中地理7年级上册《世界的气候》这一课的学习中,教师就可以将“气候的地区差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3个部分的教学内容制作成3个微课程,集中阐释各个知识点,以供学生选择使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能应用一套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对全班学生进行教学,不能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兼顾,微课程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为分层教学提供便利。教师可以利用微课程来实现同一堂课的异步教学,例如可以针对同一个知识点制作几个不同的微课程,按照课程难度将其分为A、B、C三个等级,供学生自行选择。C级微课程为基础微课程,主要是详细讲解本节课的知识点,并向学生提供基础级习题,主要供地理基础较差、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使用。B级为可成为一般为课程,在C级微课程的基础上相应地压缩了知识点讲解的内容和时间,增加了习题的数量,提高了习题的难度。A级微课程为补充微课程,供地理基础较好、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使用,在本堂课知识点的基础上补充相关的地理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2.2在微课程中突出教学重、难点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使用微课程有利于更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这也是微课程的一个重要作用。教师可以将微课程作为一种教学演示资源,运用图片、三维立体图等形式来呈现知识点,化抽象为具体,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帮助初中学生逐步形成地理空间概念。例如初中地理7年级上册《地球的运动》这一章,由于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限,仅凭教师的讲解和板书难以让所有学生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过程,而在微课程中教师可以使用动态图进行直观的三维演示,并搭配教师的相关解说,能够很好地提高教学的效果。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接受情况对微课程进行调整,如有必要还可以采取慢放、回放的形式来加深学生的印象,更好地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2.3在不同的课堂环节中运用微课程

微课程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一个微课程既能够成为一个独立的教学过程,也可以成为课堂教学环节中的一个辅助工具。例如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之前,教师可以将微课程作为学生的课前自学资源,要求学生在课前自主观看微课程,并完成微课程中的习题测试。同时可以将微课程作为新授课中的导入环节,运用微课程进行导入。也可以将微课程作为课堂讲解环节中的辅助工具,用微课程突破教学重、难点。在课堂讨论活动环节,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观看视频过程中提出的问题,以及对微课程中习题的完成情况,提出核心讨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

3.结语

在当前的初中地理教学中,微课程属于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要使用微课程对地理教学过程进行优化,对地理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地理教师不仅要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还要具备更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初中地理教师应该以此为方向,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加强在职学习和微课程使用经验交流,以适应初中地理教学发展的需要。

作者:李妍 单位:常州市新闸中学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