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地理公开课教学反思

地理公开课教学反思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05 10:22:57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地理公开课教学反思,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地理公开课教学反思

篇1

痛定思痛,不能让自己白来这世间一回,人家三年可以成长为专家,我就用两年的时间,努力让自己成长为一名骨干教师。男子汉大丈夫,不能光说不练,在这两年的时间里,我一定会为了这个目标全力以赴,不达目的不罢休。名师路其漫漫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打算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摆正心态,不怕失败,越挫越勇

曾经在小语论坛里看过一个网友写道:“练习教学本领,要像郭靖那样持之以恒;学习文化知识,要像黄药师那样兼收并蓄;对待突发事件,要像黄蓉那样随机应变;对待教学艺术,要像杨过那样痴心不改;面对大千世界,要像老玩童那样童心未泯;面对权术与名利,要像令狐冲那样淡然处置,而不要像岳不群那样处心积虑。”我觉得说得实在是太好了,要想成为一名骨干教师,首先就得摆正心态,不怕挫折,不怕失败。骨干教师的成长就像儿童学走路:跌倒了,爬起来;再跌倒,再爬起来……只有吃得苦中苦,方能达到目标。

二、多读书,让知识更加渊博,让精神世界更加丰盈

合格的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当由三块组成,即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如果说课堂是老师的根,那么,教学理念则是一个老师的魂。教学理念怎么样形成,我认为一是在实践中提炼而成,二是在阅读中积淀与扬弃。教师的阅读视野,直接决定了其理论高度与厚度。因此,一个有所作为的教师,必须要重视阅读。对我来说,教育理论知识的不足,决定了我今后必须多看些这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要像永不干硬的海绵一样不断地吸收和纳取。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说过:让读书成为我的生活,必须成为我的生活,不要为校长读,不要为新课程读,不要为学生读,而为你自己!只要心静,有慧眼,真正地读书,内化成我们内在的东西。读书,是一个人最好的精神化妆品。

三、多实践,多反思

篇2

中图分类号:G633.5?摇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6-0076-02

为了让高中地理教师更好地跟上新课改的要求,用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自己的课堂,积极主动地进行新课改的探索,授课时更好地把静态的教材赋予鲜活的生命力,学校借助“同课异构”的形式发掘教师的潜能,使教师队伍之间能够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所谓“同课异构”指的是高中地理教师面对相同的教材,结合所教授班级不同的学生实际,再加上教师本身的背景知识、情感体验及生活经历设计出个性化的课堂形式,使高中地理课堂呈现不同的教学风格。可以说,同课异构既充分关注到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关注到了教师的个性化特征,走出了传统教育“同一性”的弊端。同课异构的具体上课流程是,让同一科教师每一次针对同一教材进行个性化的教材解读、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交流反思,并同时上演示课,让同一学科的教师既能在活动中发现教师间的差异,又能在共同的探讨中挖掘新课改的精神,吃透教材,用好教材,从而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一起成长为专业型高中地理教师。

一、加强同课异构的教研是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质量的基本前提

教研是教学质量的生命线,只有提高教研水平,才能提升整个教研组的教学水平。我校按照同课异构的要求,实施集体备课和定期举行教研活动。高中地理教师要依据教学实践中的热点问题及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进行集体备课,可以进行专题讨论,也可以进行说课评课,还可以对个案进行分析,方法不一而足,目的就是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更好地体现个性化教学。高中地理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前提下,精心设计适合的教学方案,并通过同题异构的公开课进行现场演示,再由小组点评、教学发现分享和教学建议等环节,力保最终出来的教学成果是优秀的。这一场场教研形成了一股股头脑风暴,教师备课上课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自我反思意识和能力都明显增强,真正解决了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并挖掘了大量的优秀样板课,地理课堂的教学效果亦大大提高了。

二、地理课堂实验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对于高中地理课本中的一些地理现象,空间跨度大,事物较抽象,演变过程也很漫长,如果仅仅依靠教师的讲授那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大减,因为它缺失了让学生进行观察、思考问题、发现答案的思维训练过程,更不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如果能把实验带入高中地理课堂,那就会给学生一个观察、动手、思考和发现的宝贵的机会。因为地理实验具有极强的直观性、探究性和实践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已日渐凸显。比如,笔者在讲授森林的环境作用时,就设计了一个课堂演示实验。通过现场实验让学生明白了大森林不仅是吞碳吐氧机,还是吞水吐雨器,理解了为什么说“大森林是地球的绿色之肺”的结论。这节课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参与“同课异构”的全体教师学到了新的授课方法。

三、同课异构更注重板书设计,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笔者认为,新课改下的地理教学,一定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程序,在运用多媒体课件授课之余,也不能忽视板书的设计。因为板书可以做到图文并茂,趣味横生,有个性的教师还可以设计出匠心独具的创新型板书来。笔者在“同课异构”的公开课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板书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既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又动态地体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知识体系,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发展了学生的智慧,强化了其对所授知识的记忆,提高了课堂教学效,做到了启发性与纲要性的统一,做到了互补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结合。笔者认为,课堂上只运用多媒体呈现板书的做法不够完善,因为多媒体的出现会让教学内容分散到各个幻灯片中,不利于学生的整体梳理和把握,且幻灯片的预设性很强,在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师生交流共同完成教学的今天会束缚师生的思维,无法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做到松弛适度,讲解合理。若在多媒体之外加上板书,那本堂课的教学重点及核心、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就会更加地凸现出来,体现了知识的结构,更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篇3

在地理师范生学习完《地理教学论》课程知识准备试教时,教师可组织一次案例教学,定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具体做法如下:带领学生到中学高一年级见习,至少听2节公开课(中学地理名教师和中学地理新教师的公开课),公开课教学内容相同,这样有利于将不同教师采取不同教学方式的两种案例提供给学生进行分析。

在听公开课前,可先给学生提出以下要求:进行教育见习前1周,认真熟悉听课内容,自己先行试讲。教育见习时,带好课本并做好听课记录,认真观摩,找出自己与2位教师的差距,不断总结提高。见习1周以内,每位学生都要进行评课,并把评课意见写成书面作业,以便督促学生思考案例。评课主要从下列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教学目的是否正确,任务是否完成;教学内容是否得当,知识点有无缺漏,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有无知识性错误;教法和手段是否恰当,教学互动情况如何,板书、板图、板画质量如何;教学组织是否合理,教态是否自然,时间安排是否合理,引言、结尾和语言过渡是否适当,学生注意力调控和课堂秩序如何;比较两位教师处理课堂教学问题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哪种处理方法比较好,两位教师的课哪些方面最值得学习、哪些方面还需要改进,你会怎样做,依据的地理教育理论是什么。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挥主体性作用,通过见习独自分析小组讨论全班讨论总结评价等案例教学法的程序后,师范生素养提升较快。他们在听公开课、分析案例时,所关注的焦点是实实在在的教师、中学生、学习内容以及地理课堂真实的师生互动。见习时,他们可以全身心地投入,亲身体验,用心思考,找出差距,在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熟悉基础教育现状,另一方面也可以逐步学会如何分析教材,如何处理教材的重难点,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这样,他们在试讲、实习及以后的工作中,遇到问题时就有了可供选择的方案,知道从何处着手去进行教学,学生的执教能力将会大大提高。同时,学生在观看、分析和讨论案例的过程中,不知不觉整合了所学的教育学、心理学、地理学科教学论及专业知识,迅速达到知识的内化,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二、《地理教学论》案例教学法的优势与局限

1.《地理教学论》案例教学法的优势

提高地理师范生综合能力。地理师范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要仔细研究、推敲案例,排除干扰,把握核心,才能发现和揭示其中所隐含的教育教学理论,通过这一过程培养师范生的思辨能力以及多角度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分析讨论案例的过程中,师范生可以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增强运用地理教学论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采用讨论法让师范生共同合作探究,这给师范生创造了一个相互合作交流的氛围,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在中学地理教学中面对的教学情境常常是独一无二、变化莫测的,案例教学教会学生怎样在极短的时间内、缺少完备信息的前提下做出判断并提出正确的行动方案,提高创新能力。

改变地理师范生学习方式。案例教学要求师范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主动探究知识,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学习,包括观看录像、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通过学习教师精心设计的案例与参加教师预先设计好的讨论,学生会发现多种多样的理论与实际问题,产生主动学习的动机,提高学习兴趣,主动构建教师职业要求的知识体系,彻底改变学习方式。

培养地理师范生教学反思精神。因为案例教学本身就是对案例所描述的个别教育教学过程的分析、思考、评价等, 教学本身就蕴涵着反思教学的方法论因素。这种自我反思精神对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的成长过程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促使地理师范生整合内化知识。案例教学可以把根据不同教学目的选择设计的真实中学地理教学案例展现在师范生面前,给他们提供像专家型教师一样去思维的实践机会,使其在短期内接触并处理各种各样的教学实际问题,逐渐体会到教学实践的不确定性及不可预期性,从而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学生在分析案例时,一方面不断形成新的理论视野,增长案例分析的技巧;另一方面不断探索思考理论如何运用于实际教学,有效促进了理论向实践的转化,真正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案例教学为教师与学生提供的是同样的决策信息,不同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课堂上交锋,虽然最终也许没有确切的结论,但师范生有可能产生的种种偏见、解决问题的种种可能性及障碍能被师生充分地预见到,他们一旦走上工作岗位,就可以将这些“经验”应用其中,得心应手地解决中学地理教学中的问题。与师范生参加教育实习相比,案例教学是最节约时间和费用的,学生的种种尝试都不会付出太大的代价,它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收获。学生通过案例教学获得的知识是内化了的知识,是“做中学”获得自己理解并能驾驭的知识,是有着真实背景的知识。它能立即被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处理类似的疑难教学问题,促使地理师范生更快地适应工作情境的挑战。

2.《地理教学论》案例教学法的局限

案例教学法并非适合《地理教学论》课程所有内容。案例教学法必须适时、适度。案例教学法比较适合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形成,而并不适合陈述性知识的传授,特别是不适合地理教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教学;案例教学因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很难使学生获得系统和完整的知识。因此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并非所有教师和学生都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较高的能力水平要求。对教师而言,不仅要花大量的时间精心选择或设计案例,且课堂教学中不可控因素增加,教师要有效组织课堂教学,这就需要教师自身不断完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对学生而言,除了拥有较为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地理学科基础知识和理解分析能力外,还要有较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勇于提出、表达自己的观点并敢于维护;案例教学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的,但学生大多数是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成长起来的,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主动性受到限制,而一旦学生没有参与讨论的热情,课堂就容易出现“冷场”,有时会有耗费时间较多而收效甚微的结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