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语文的跨学科教学

语文的跨学科教学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05 10:23:41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语文的跨学科教学,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语文的跨学科教学

篇1

一、小学语文与多学科之间的联系

1.小学语文和数学之间的联系

小学期间学生学习的两大学科就是语文及数学,它们的联系是可以相互迁移及整合。语文这个学科是所有学习的关键性器具,它就等同于基石,其意义就像是地基对于整座大厦的意义。数学这个学科则是所有自然学课程教学的中心,语文学科则是学习这个中心学科的基石。如果语文教学效果不佳,不能正确理解讲义,那么数学的教学也成为一个难题,由于求解数学问题的过程中,首先就要理解出题人究竟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只要语文教学效果得到保证,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其文字的理解技能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不但有助于数学的教学,甚至也会福泽其他课程的教学。

2.小学语文和音乐、美术这两个学科之间的联系

现今据有效研究表明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有效激发小学生的创新思维,逐渐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我们都知道学生在小学时期是其最具想象力的阶段,但是这些想象力并不可以直接用语言进行有效表达,所以,许多小学生都喜欢美术。如果选用美术的策略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就可以增加语文课堂的活跃程度,烘托良好的学习氛围,进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率,并有效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想象能力。而音乐可以将人的情感充分地表达出来,带领人渐入忘我的境界之中,音乐可以有效刺激人的大脑,引起大脑神经系统的兴奋,并且音乐还可以利用其欢悦的节奏,改善小学语文较为沉重的课堂气氛。

3.小学语文和信息技术之间的联系

当世界以快速的步伐步入工业时代的同时,也慢慢步入了信息技术文明的年代。学生信息技术背景之下表现出了比较大的学习差别,当前的学生愈加具有自身的个性特点,反应也愈加灵敏。小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能对计算机实现较为简单的操作,可以使用网络技术收集有利于自身学生的各式各类信息,从而满足学生的学习探索欲望,小学语文教师可以试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开拓他们的创新意识,提高其逻辑想象技能。

二、小学语文跨学科整合教学的意义与作用

1.可以有效化解语文课堂上的教学难点

当小学生无法正确理清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某些教学内容,产生了思维堵塞,这个时候老师就应该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跨学科的整合,并作出相应的调整,应用其他学科有用的内容解决这部分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多方向发展,使学生的思维更生动化,最终达到两倍于传统的教学效果。例如运用多媒体技术把原本枯燥难懂的教学内容以动画的形式展示给学生看,这样原本难懂的字词立马就变成一个个生动的形象,“活”在学生的面前,原来难以运用语言进行表达的教学内容也可以变成要言不烦,言近旨远。

2.培育小学生的思维技能

在现今选用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部分是不切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内容,对于这部分内容学生很难理解透彻,把小学语文教学进行跨学科整合就有助于填充这部分教学内容的不足之处。利用其他学科知识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有助于培育小学生的思维技能,避免学生出现思维僵化,所以,在进行课堂提问的时候,学生可以不受任何限制,从而更好地促进其创新思维的发展。

3.有效补充小学语文教学的资源

对小学语文教学进行多学科的整合,可以搜罗到大批量的小学语文教学资源,围绕这部分“额外”的教学资源进行语文教学,可以有效提升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因为是进行多学科整合教学,把多门学科知识紧紧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让学生可以向不同方向进行能力拓展,进一步便利的教学信息的传递。顺利进行多学科整合语文教学内容,学生可以获得内涵更为丰富的知识。由于小学语文教材就那么几十页,所含有的教学内容毕竟有限度的,而且小学生在人生阅历、生活经验方面也相对较少,因此进行多学科整合教学,可以让学生逐步丰富其语文学习的资料。

三、整合其他学科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几点建议

1.利用数学策略弥补语文教学方式的不足

在进行小学五年级《飞夺泸定桥》这篇课文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为了让小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在接到任务到打泸定桥的时候,是如何克服困难,以常人难以达到的速度行军的。在这时老师整合进了数学的策略进行教学。当老师完成课文重点内容的教学任务之后,没有像往常的教学手法进行组织教学,而是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出示了一个数学计算题:行军110千米共用了10个小时,请问每个小时需要行军多长距离?老师让学生动动脑筋解出这道数学题的答案。这道数学题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同学来讲是“小菜一碟”,很快学生就解答出了问题的最终答案:每个小时需要走11千米才可以完成任务。老师紧接着追问学生,那么在《飞夺泸定桥》这篇课文里面行军的速度是不是最快的速度,还是说是平均的行走速度呢?为什么呢?老师要求学生思考这两个问题的时候要紧密结合课文。很快的学生又给出了答案,他们觉得这个速度指的是平均速度,原因①:在课文中已经一整天都没有进食,他们肯定已经是饥肠辘辘了,在这样的状态之下行军的速度肯定会有所减缓,因此是平均行军速度。原因②:在教材里面讲到行军的时候是在一个下雨天的晚上,而且是在泥泞的道路中行军,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之下肯定会加大了他们前行的难度,其速度也肯定会变得较慢,因此应该是平均速度。还有许多学生从课文中寻找到另外的原因。利用数学中的简单运算,把教学内容中的多方面因素都紧密结合在了一起,把平时较为沉闷的课堂变成了一个师生顺畅沟通的场所,学生被教师的生动教学深深吸引,对课文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2.利用音乐美术提高语文课堂的艺术感

音乐与美术是属于艺术类的课程,当它们与小学语文有效整合的时候可以让语文课堂更具有艺术感。音乐有着巨大的魅力,不同风格的音乐可以引起人类不同的影响。例如在进行小学六年级《月光曲》这篇课文教学的时候,在这篇课文中重点在于第9自然段中的内容,在这部分内容主要是介绍了音乐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这首曲子的具体情境。对于这部分内容学生很难理解清楚。在进行这阶段中可以播放这首钢琴曲给学生听,引领学生在曲子中细细品味贝多芬创作这首曲子的过程,并让学生带着感情朗读课文,引导他们展开想象,在头脑中画出曲子中的相应画面,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整合信息技术,有效增加小学语文课堂的感染力

将信息技术整合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可以利用图文相结合的影像资料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有助于创新学生的思维技能。例如在进行《登鹳雀楼》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相关影像资料,让学生对作者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之后直接展示鹤雀楼相关画面给学生看,这样学生可以形成一个关于鹤雀楼的感性认识,并在这个基础之上进行教学,让学生对登上鹤雀楼的情境产生不同的情感,从而为正确理解诗句情感表达打下了很好的基石。

四、结束语

综上,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实际教学的时候,应该尽可能扩充教学应用的范围,在整合多学科的基础上运用当代的教学策略,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文良.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M].新华出版社,2005.

[2]孙杰远.信息技术和语文课程整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郝春荣. 小学语文教学管见[J].学周刊,2013.

[4]曹智勇. 论改革发展中的小学语文教学创新[J].语文建设,2012.

篇2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b)-0092-02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与国际接轨的步伐不断加快,中国与世界的跨文化交际不仅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甚至对国家形象的建立、国际关系的维护和国际地位的提升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跨文化交际人才成了21世纪人才培养的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认识到理解多元文化的迫切性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国内外语教学界对提高和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了清晰的认识。教育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借鉴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跨文化交际正是带着这种沟通和交流的使命,进入了大学课堂。根据相关研究,跨文化交际的成功与否,受诸多因素的制约,比如:交际者双方的文化身份、民族身份、性别年龄、社会阶层、、文化定势、物理环境、心理环境等等。[1]因此,跨文化交际学是一门以传播学理论为基础,跨越语言学、文化学、人类学、心理学、及社会学的交叉学科。

1 跨文化交际教学目标内涵的认识

根据2010年国家最新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大学英语课程是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程。大学英语教学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遵循语言教学和语言习得的客观规律为前提,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由此可见,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满足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跨文化交际能力首次被纳入高等教育大学英语课程的目标体系。纵观各个高校开设的跨文化交际课程大纲,基本有如下描述:教学原则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优化跨文化交际中的教学内容为基础,以优越的教学手段为思路,以科学的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评体系为保障,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理念上,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与交际素养的有机结合。上述表述虽然勾画出跨文化交际教学目标的基本框架,但太过笼统,缺乏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因而缺乏指导实践教学的层次感。根据心理学理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认知、情感、行为三个层面。认知层面包括目的文化知识、以及对自身价值观念的意识;情感层面包括对不确定性的容忍度、灵活性、共情能力、悬置判断的能力;行为层面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关系的能力,在跨文化情境中完成任务的能力。[2]将这一理论与我国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可以把跨文化交际课程的目标内涵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母语及目标语文化的基础知识,这是一种基于感性认知及理性认知的经验及知识认知层次。它的重心是让学生通过对不同文化的观念、生活、愿望、情感,价值观等等的理性认识,从而获得对显著文化特征的认知,形成一种稳定的知识、技能、行为和价值系统。二是对那些被认为是怪异的表面文化现象的认知。这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共情”能力。它的重心是通过对那些与母语文化相反,因而被认为是“怪异、不可思议”的文化的理性分析,从而提高对母语文化的认同以及对目标语文化异同的敏感度,这是一种基于理论思辨的情感层次。三是基于文化认知和文化认可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它的重点是帮助学生提高在跨文化情境中的个人适应,人际互动,和良好的任务完成能力。这是基于语言文化学习的差异文化处理能力以及更深的文化视野层次。

基于以上分析,我国普通高校现行的跨文化交际课程目标内涵过于单一,主要偏重于第一层次,即对母语及目标语文化基础知识的系统传授,理论艰深,知识点庞杂。在实践教学中,这种“文化导入”式的知识中心模式在各个高校甚为盛行,因为此模式集中在文化认知的第一层面,在课程设置、课堂规模、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测试等各个环节都简便易于操作,因而广受采纳。[3]但如果我们的跨文化教学止步于此,那么学生在充满多元性、复杂性、不可预测性的跨文化交际情境中是不可能实现有效、得体的交际,因而,第二第三层次的基于对文化异同敏感度、宽容性而发展起来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以及国际化视野才是跨越交际障碍的终极桥梁。[4]认识到这一最终目标层次,才能有效讨论跨文化交际课程的设置问题。

2 跨文化交际课程的设置

过去几十年间,各高校开设的跨文化教学的传统课程大都为《英美概况》或《欧洲文化入门》等。随着跨文化交际人才培养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很多高校增设《跨文化交际学》课程。该课程主旨是在教授学生母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的异同的基础上,逐步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敏感度,从而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实际能力。但是,如果在国内高校普遍按照这一结构设计跨文化交际课程,是难以达到本文之前讨论的教学目标,主要原因有以下三方面。

第一,各高校的办学目标,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划分越来越细;第二,同一高校生源来自全国各地,学生的英语水平,学习能力和学习动机因地域不同存在较大差异;第三,就教材来说,现有的《跨文化交际学》教材内容划分大同小异,容易导致“文化定型”,且案例过时,跟不上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难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实际需求。

以上三个问题驱使我们必须基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经验、学习需求、认知水平,认真考虑跨文化交际教学的课程体系设置,因此,笔者认为可以按照三个层次来理解和设计。

第一个层次可以是面向低年级学生的提高课程。目前,很多高校根据最新的《大学英语课程大纲》,都在探索相应的教学模式。普遍的趋势是把两年的大学英语课程分为两个板块:综合英语课程,目的是以发展英语语言技能为核心,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建立综合应用英语的实际能力。第二个板块是提高课程,目的是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技能以及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这种划分符合国家大学英语及人才培养的改革方向,这为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提供了可操作性和合理性。在这一层次上,跨文化交际课程的目标定位在包括母语及目的语文化知识的认知层面上,重点是让学生形成一种稳定的知识、技能、行为和价值系统。课程可以是综合性的,也可以是分类性的,如《英美国家概况》《英美文化》《中国文化概论》等等。

第二个层次可以是面向全体大学生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此类课程针对一部分英语水平较高及英语学习动机较强的学生。课程目标定位应该是在文化知识层面的基础上,全面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和宽容性。教学重点可以向基础理论倾斜,目的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与交际能力的有机结合,可开设的系列课程如:《跨文化交际概论》《跨文化交际学》《中国文化要略》《外国文化史》等等。完成此类通识教学核心课程的学生将能更好地达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所提出的“更高要求”。

第三层次为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双学位及研究生课程。在这一较高层次上,课程目标应该定位于“在增强其敏感性和宽容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其跨文化交际的灵活性”教学重点为指导跨文化交际实践,帮助将来要参与跨文化交际的学生了解异国文化,明细文化冲击的原因,克服文化障碍,从而提高他们的异文化适应和跨文化合作的能力。课程设置更加细化,专业化,如:《商务英语―― 跨文化沟通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跨文化交际技巧》《跨文化交际口语教程》等等。

这样一个内涵丰富、层次分明、目标明确、内容多元的课程设置更能满足不同的语言学习目的,可以在最大程度满足学生英语学习个性化的需求。

3 跨文化交际课程的课堂教学手段和方法

多年的大学英语教学经历让我们意识到,跨文化教学课程的难点主要有二:首先,在教学内容方面,文化的内容极其广博,课程学生量大面广,因此,如何在有限课时内选择精要的,既富有代表性又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是难点之一。其次,在教学对象方面,大多数的课程学生缺乏实际的跨文化交际经历,因此,如何在课堂内外营造模拟的或真实的跨文化交际场景,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实践和检验理论是难点之二。

对于难点一,立体化、多元化的课程设置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制定了层次教学宗旨,利用学时的设置对教学内容的广度、深度进行平衡,制定出了个性化培养方案。选取理论实践结合好的典型文化现象以及与学生未来工作、生活有关的内容在课内教学,其他内容放到教学网站上供学生课外自学。对于难点二,则需要课程教师以试听材料为导入,以案例分析、角色扮演为手段,以社会调查,课后实验为任务,以讲座、访谈、训练营、英语角、项目参与和网络环境为辅助,打造了一个模拟与真实相结合的立体的跨文化实践环境,帮助学生了解知识、理解理论,再反过来用理论指导实践。具体实践活动设计如下:(1)教学资料电子化:实现将现代教育技术的设计理念和技术贯穿于整个跨文化交际的教学活动。积极建设跨文化教学网站,用拓展学生视野的课外导读网址及书目、大量的网上在线读书资源充实网站内容,学生可以在课下自学、预习、做作业、做练习或者查阅资料。(2)教学环境多媒体网络化:许多高校都花费巨资建设集多媒体计算机、因特网、大屏幕投影仪、视频展示台、录像机和麦克风等为一体的自主学习中心。在自主学习中心,教师可选择一些反映跨文化交际理论和实践的电影、新闻报道及一些音频材料,向全体选课学生开放,每周一至周五全天供课程学生自主点播收看,帮助学生体会文化差异。学生自主讨论并撰写报告,以帮助学生开拓国际视野。(3)文化沙龙。充分利用高校的人力资源,定期邀请外籍专家、留学生和国内文化学者就中西文化现象和文化碰撞进行专题讲座,并与课程学生互动交流,从而充实学生的文化积淀。(4)社会调查。精心设计课程作业,鼓励学生通过观察、记录、访谈和问卷等方式调查各种人群的文化行为、文化认识、文化困惑、文化体会和跨文化交际意识度,从而促进课程学生对跨文化理论的理解和实践。(5)跨文化合作。依托高校与国外大学的长期合作项目,组织学生前往游学,这丰富了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经验,也会提高了他们的跨文化合作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学生自己探索文化知识,发现文化差异,体会文化冲突,实践跨文化交际策略。从实际效果看,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为其未来应对工作环境中的挑战提供了实践经验。

4 结语

与传统的文化课程不同的是,“跨文化交际”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即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由于以英语为外语或二语的人们的数量远远超出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们,跨文化交际的实践纷繁复杂、难以预测,有效的、得体的跨文化交际仅靠英美文化知识(“鱼”)是远远不够的,而跨文化交际意识(“渔”)才是跨越障碍的桥梁。因此,跨文化交际教学作为大学英语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抓住契机,整合英语教学资源,制定与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教学目标及相应的教法、教学活动,使学生有计划、有安排、有指导地参与跨文化知识学习、语言应用实践活动。以文化意识为中心的外语教育,才符合提高学生总体内在素质的21世纪教育目标。[5]

参考文献

[1] 贾育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 Paige,R.M.Trainer competencies:The missing conceptual link in orient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1986,10:135-158.

篇3

按照“跨越式”教学高效课堂的要求,原本在40分钟内才能够完成的课程标准教学任务现在只能在20分钟内完成,这就要求这20分钟的高效课堂必须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上下功夫;在设计教学时必须要找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优化教学环节,使“跨越式”教学模式的三大教学环节充分突出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

坦率而言,在20分钟内完成原本40分钟才能完成的课标教学任务是有一定困难的,而且对于初涉“跨越式”教学的试验教师而言,难度是很大的,这个困难会持续困扰试验教师一段时间。要完全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锻炼和思索,在不断的完善中寻求课堂教学的最优化、高效化。要知道,教学、教育本身就是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的,学生的成长和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更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就整个“跨越式”教学课堂而言,20分钟新授,10分钟阅读,10分钟小练笔写作,这三个环节的时间要求是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跨越式”教学不可变更的准绳。那么,对于初涉“跨越式”教学的实验教师来说,前20分钟怎样高效完成课标任务就是摆在面前的最大的难题。再者,不能很好的完成前20分钟的课标教学任务,后面20分钟的阅读和小练笔也就无从谈起。

“跨越式”教学是一种注重语文教学人文性的教学模式,突出点在于教学环节中的读和写,这是语文学科教学具体运用的体现,是学以致用原则的体现,这是与传统教学模式最大的区别。“跨越式”教学以语言的运用为中心,把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到了一个比较高的高度来完成。“跨越式”教学采用“211”教学模式,凸显了读与写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学生每节课都有时间补充拓展阅读,将语文教学应当注重“积少成多、厚积薄发”的理念体现了出来;另外,每节课都要求写,让学生勤于动笔,乐于表达,使学生对于文字表达不再感觉到痛苦。

经过两年多的亲身体验和不断反思,我认为要上好小学低年级语文“跨越式”教学课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需要教师吃透课标和教材。要有好的教学课堂呈现,有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知道我们的教学课堂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明确了目标才能有的放矢,才能精准定位课堂教学。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地深度解读课程标准,明确我们教学要达到的目标。我们还要认真分析教材,知道教材为我们完成目标提供了哪些有利的条件,我们需要在解读教材,实施教学中注意怎么把课标目标与教材紧密结合在一起,有效利用教材完成课标规定的目标。

其次,需要教师清楚“跨越式”教学的课时划分。按照“跨越式”理念的指导,要求小学低年级语文“跨越式”教学第一课时完成生字教学目标,第二课时完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即课文领悟目标。清楚了这个课时划分要求,我们的第一课时课堂设计就简单多了,在第一课时需要完成的主要目标就细化为生字教学。那么,我们可以在教学设计中采用多种方法完成生字教学的目标。

第三,需要教师把“跨越式”教学模式的三个环节整合起来。怎么完成跨越式教学三个教学环节的整合呢?初涉“跨越式”教学的试验教师会感觉到“跨越式”教学的三大教学环节联系不够紧密,似乎是强拉硬拽拼凑到一起的独立的三个板块。其实不然,我们在第一环节完成的课标教学目标在第二环节的阅读中会进一步深化感悟,在第三环节的写作中会得到升华,这三个教学环节是有梯度的层层递进。教师要结合教学目标,解读教材,吃透拓展阅读资料,充分运用拓展阅读资料内容,为第一环节的课标教学目标服务。教师应该第三环节的写作中充分考虑第一环节的教学目标,着力使得第一环节的课标教学目标和第二环节的拓展阅读感悟有一个充分展示的平台,为学生提供好一个这样的平台。这样一来,原本看似独立的三大教学环节就有机地整合到了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成教学目标的合力。那么,我们的课标教学目标就会完成得更充分,学生语文素养也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第四,需要教师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是一门艺术,怎么使得教学充分展示出教师的课堂魅力,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多样,教学技术过关。原本生动有趣的语文课堂流于枯燥无味的形式,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语文教师本身的教学方法单一陈旧,无法为学生学习的多样性提供丰富的养料。所以,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总结,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使自己的课堂生动有趣,学生喜欢自己的课堂,那么,教学就容易进行多了。

第五,需要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我们总是不能很快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有一定的原因是反思得太少。大部分教师进行教学之后就没有再进行过反思,对于课堂当中个别环节处理不恰当的地方没有及时反省,对课堂把握不够准确的地方没有及时改正,没有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为目标进行进一步的课堂教学改进工作。教学反思,实际上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要环节,没有了教学反思,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能力将很难有大的进步。

语文教学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跨越式”教学恰恰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提供了充分的展示平台,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将在我们不断地探索中进步,为我们陈旧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带来一丝曙光,为我们语文教学的发展带来新的希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