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语文教学的问题

语文教学的问题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6 14:44:38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语文教学的问题,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语文教学的问题

篇1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讲得过多,学生思考活动较少。硬性要求学生有一种普遍的共性,而缺乏个性的培养,这就造成了学生的死记硬背学习的现象,缺失了创新求变。表现在学习方式上就是学习单一,被动地接受知识,产生一种死读书,读死书的现象,限制了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在这种目前较流行的“问一答”式课上,首先由教师提前设计一连串的问题,让学生一一作答。整个教学过程好像是流水线,环环相扣。但是,教师“问――问”,学生“答――答”,的教学模式使教师始终牵着学生的鼻子向前走,学生始终被动地跟着教师学习,丧失了个体的独立思考表达与发挥,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仍教师牢牢地控制在手中。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去让学生自由想象,自由思考,肯定学生积极正确的观点,修正不成熟的想法,使学生有充分的思考空间。

第三,目前的作文教学捆绑了学生的表达,作文要求给学生设置了若干限制。命题作文和指导构思没有给学生的自由写作、自由表达、自由探究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写作题目单一,构思内容雷同,使学生无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没有合适的机会自由地感悟、思索和表达,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自由地写作,很好地支持学生进行富有创意的表达,发表独到的见解,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写作兴趣,迅速提高学生写作上的水平。

第四,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已经固定了阅读分析的模式,这种模式是教师强行固定的,这使学生缺乏自己的感悟和探究,分析出来的观点都是程式化的,脱离不开八股的印记,学生无法有自己真正的感受和看法,学生在阅读文章时被剥夺了话语权,只是不停地按着应试的要求进行“结构”性的学习。目前有一种“不同见解”的阅读方法比较流行,其原因就是学生已经厌倦了被固定在框框里,想超越束缚自由表达。因此很多学生追求表达自己的见解。为了支持这种阅读方法,首先要求学生要有自信的意识,相信自己能读懂作品,而不能完全依赖他人或参考书,要勤于用脑、独立思考根。

第五,目前的教学中,教师未能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学生不能够熟读文章,这样容易造成一知半解,学生还不能产生产生自己的感受和看法,使学习思考流于形式,以致学生不能够深入探究;另外,虽然经过了充分的讨论探究,但未能充分给予学生时间展示探究思考的成果和产生的情感体验,使教学服从于大纲的时间要求,脱离了教学效果的获得。另外,教师总是抓着课本不放手,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进行课外阅读,使大多数学生认为课外书不如教材重要,忽视了语文学环境的必要性。这要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过程中向学生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相关文章来阅读,让学生明白学好语文并不仅仅只是学好课本,课外阅读是学好语文必要条件。

篇2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6-0080-01

1.片面强调个性而忽视及时引导

实行高中新课程改革后,教师的教学理念必须不断更新,教学行为要以人为本,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把课堂时间返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强调得尤为重要。但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不少教师过分强调学生独特的体验,对学生的回答一味大加表扬,不敢带有半点否定之词,惟恐招来"扼杀学生创造性思维"或"不以学生为主体"的"罪名"。例如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任其学生高谈阔论,经常可以听到学生说"我认为","我不同意"等词语,经常可以听到来自学生的各种见解。课堂教学气氛异常活跃,思路打开了,各种不同见解层出不穷,教师往往用"很好"等比较概括的词语总结学生的见解。一节课下来,几乎全是学生在说,教师呢,只是在不停地说"好""很好""不错"等类似的夸赞之词,有些教师将之视为"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这就是教师的评价吗?我们一贯提倡"给学生创设敢于发表个人见解的氛围"、"尊重学生独特的见解",可这并不代表教师对学生只能褒扬,而全然不顾其独到见解与独特体验是否科学、合乎情理。因此,我们有必要进行反思。在学生的发言过程中,教师有没有起到提升学生的学习层次的作用?我们的课堂是否应该有学生自己的时间,让学生在潜心阅读中不断感悟,而并非仅仅在别人的感悟中感悟呢?在学生发表不同见解的同时,是否应该考虑一下学生的价值取向呢?以学生为主体并不等于教师的指导和引领作用"缺席",当发现一个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有失偏差或者体会不够深入时,教师应适时指点迷津、有效引导,充分发挥一个导演的角色。教师在学生回答后应适时地加以引导,既充分肯定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勇气,又要启发学生进一步有效思考。

2.单纯追求课堂气氛而忽视语文双基知识

"课堂气氛是否活跃"、"学生在课堂上是否积极发言"、"教师讲的多还是少"成了评价一堂课是否成功的重要参照标准。而为了避免课堂上出现冷清、沉闷的场面,一些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挖空心思、花样百出,穿插了诸如游戏、表演、笑话等众多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活动。结果,一堂课下来,课堂气氛肯定是没有什么好说的,学生们在一节课中始终处于兴奋状态,热热闹闹,听课者也倍感轻松。可是我们仔细反思一下我们的课堂教学,这节课学生读了几遍书?有没有置疑问难?掌握了哪些基本的语文知识?发展了哪些语文能力?语文素养是否有所提高?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三个维度是否协调体现?总之,感觉这样的课型,学生只是浮在水面上,没有潜下水去探宝,以保证我们的基本生存所需,活泼之余,实感双基浮躁。诚然,活泼的课堂气氛不可缺少,但这并不是我们教学的唯一选择和最终目标,我们应通过创设一些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乐于探究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真正做到求真务实,务实求真,真中求活,活中求实。

3.讲台做秀,失却自我

有的老师平时上课有颇多精彩之处,可当有人听课时,却陷入无所适从的境地。为什么呢?究其原因,或许就是当有人听课时,就不再是给学生上课,而是在给听课的同行与领导"作秀"了。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多媒体教学等各种新课程理念提到的,都尽量用到,不管其实效如何,问题有没有探究的价值。教师的大部分心思都放在听课者的评价上,往往教师在课堂上弄得措手不及。而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个性,在新课程改革教学中生成一种与众不同、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才能独立自我,只有教师的独立才能生成学生的独立,只有以独立的精神面对学生,才能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对话,让课堂真正地"活"起来。怎样在高中新课程改革中探索出属于自己的语文教学行为和教学风格,远离功利,远离浮躁,平心静气,求真务实,需要我们的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不断地摸索,探究。

4.对策

4.1 适应语文新课改,必须转变教学理念。理念的转变,是适应语文新课改的根本前提。语文新课改不仅仅只是单一的教材改革,还有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评价方式的改革等等。面对语文新课程改革,语文教师要尽快转变传统教学理念,确立适应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只有这样才能结合自己的工作展开新课程的探索与研究。

篇3

一、前言

近些年以来,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迅速推进,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当中,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已经逐步的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得以渗透,学生的思想变得越来越活跃,讨论特别热烈,课堂也十分热闹,教学成效看起来似乎非常好,但是通过全面的审视不难看出,小学语文教学只是表面上的改进,所作出的课程改革有很大一部分流于形式,没有达到真正的效果,这便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出现。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应当立足于教学现状,有针对性的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尽快的解决语文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以便于从根本上切实的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从而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

1.教学方式滞后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着多种形式识别的安排,比如读名言警句识字、看图识字、查字典识字以及在韵诗中识字等等,这样编排的主要目的就是丰富教学内容和方式,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但是,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过程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对这一点造成了极大忽视,在课堂教学中依然采取的是单纯的练习、示范以及讲解的滞后方式,导致学生学习起来感觉无味枯燥,久而久之就对语文学习丧失了信心,并且失去学习积极性。

2.未突出语言学习的实践活动

我国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的提出,语文是有着较强实践性的一门课程,教师应当重点对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进行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还是加强了教学实践,强化了学生的写字训练和识字训练,但是仍然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写字训练中忽视了许多重要环节,没有将语文学习的实践活动加以突出。比如,在给学生讲授正确运笔方法以及写字姿势时,在指导学生掌握汉字间架机构、笔顺规则以及田字格使用方法时,小学语文教师往往是不管写字的过程,而只注意写字的结果,这样是无法帮助学生取得进步的。

3.缺乏对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视

小学语文是尤为重要的一种交际工具,可以说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体,需要对学生的人文素养重点予以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很多语文教师均严重的忽视了语文教学对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及提高所发挥的作用,仅仅是一味的对语文的工具性作用加以强调,将学生的语文学习当成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和识字教学,完全不顾及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反应,不顾及学生审美情趣的发展、品德修养的培养以及口语交际的训练,无法真正的发挥出语文教学提高学生人文精神、人文价值的作用,甚至有些教师机械式的向学生灌输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制约了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人文精神的发展。

三、强化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对策

1.转变教学观念

语文学习可以说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尽快的转变教学观念,切勿以教师的分析将完全将学生的语文学习实践取代,应当鼓励学生在能力与知识、过程与方法、价值观与情感态度等诸多方面得到全新的体验,要给予学生更多实践的机会、提问的权力以及读书的时间,让学生在演一演、想一想、议一议、画一画、读一读中,亦或是在自己的实践动手操作中,运用及巩固语言文字,满足求知的欲望,感悟语言带来的美感,体验文章的哀乐喜怒,受到启迪和教育。

2.着手于细节,提高学习能力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学生学习能力及学习素养的培养及提高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要想真正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素养,那么教师就应当着手于细节,比如阅读姿势、坐姿以及回答问题的声音要洪亮等。小学教师应当从日常的琐事抓起,来对学生开展教育,这是因为学习能力的提高以及素质水平的提升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也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持之以恒的坚持和渗透。

3.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新课程标准大力的倡导,在教育教学中应当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的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应当积极的响应课程改革的号召,在课堂教学中积极的转变角色,要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辅导者,切实的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的将学生的自主性发挥出来,使学生从“要我学”的被动式学习转变成“我要学”的自主式学习,这样学生的学习意识就能够得以大大增强,学生便会更加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并且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这样就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往往会涉及到许许多多的问题,所以,教师应当切实的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尽快的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改进措施,并且在日常的教学中不断努力、不断完善、不断钻研,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徐甜.浅析小学语文课堂如何实施快乐教学[J.新课程学习(上),2011年05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