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语文大概念教学心得体会

语文大概念教学心得体会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5 11:53:21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语文大概念教学心得体会,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语文大概念教学心得体会

篇1

(一)“自主”

“自主”在《汉语大词典》的解释是“自己做主”。就个体而言,“自主是自身的生命状态提升到一种自主驾驭自身的积极状态。”

(二)“语文自主学习习惯”

“语文自主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自主学习语文时的行为习惯。大概包括:课前预习习惯、课堂上专心听讲的习惯、课堂质疑习惯、课后整理笔记习惯、学会反思习惯、使用资料习惯、规范书写习惯、课外阅读习惯、摘抄、积累习惯等。

二、研究的背景

(一)研究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由于农村经济、教育相对落后以及城村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农村初中生大量流失,且大都是好生源。在农村就读的学生大都是家长不重视学习的,认为书读了在生活中应用太少,大多是留守儿童无人看管等,因家庭教育的普遍缺位,加之农村教学条件相对落后及教师的流失等,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普遍较差。表现为:思维方式的方言化,不知如何预习,如何听课,如何复习,如何完成作业,如何应考;在课外学习方面,不知如何进行听、说、读、写、思等,也就是说,相当多的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都没有什么自主而言,形成依赖教师的习惯,只有极少数的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果不重视当前农村初中学生语文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他们将彻底失去对学习的兴趣,今后走上社会,非但不利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阻挠社会的进步。所以我个人认为:养成农村初中生语文自主学习习惯是农村教育的首要任务。

(二)研究的意义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验,初步构建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注重培养学生语文自主学习习惯为目标的农村初中教育理论构架和实践体系。在这个过程中,让参加实验的学生在语文自主学习的基本习惯的养成上,较之没有参加实验的学生在语文自主学习上有较大的提高。在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基础上,能得到更加充分、自由的发展。同时,有赖于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促进教师转变角色,促进教师自我发展。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框架

1.探索如何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动机

2.探究学生语文自主学习习惯养成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1)以兴趣为前提,构建教学网络。

(2)以学生为主体,搭建课堂平台。

(3)改变传统教学,转变教师角色。

(4)帮助、引导学生构建学习策略,创设良好氛围,激励自主学习。

(5)编制自助式学案,探索掌握课本基础知识的方法。

(6)鼓励学生打破权威意识,大胆质疑。

(7)提供自主形式,关注自主过程。

3.探索自主学习能力对学生学力水平提升的效度

(二)重点解决的问题

1.使实验的学生“语文自主学习习惯”的基本形成

2.教师能迅速转变角色,把学生当成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

3.揭示出学生语文自主学习习惯的方法和途径

四、研究的方法

(一)行动研究法

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师生都是研究的对象,也是研究的主体。

(二)问卷调查法

通过问卷调查,掌握学生在日常语文学习中的行为趋势,看看他们平常都有哪些语文学习上的习惯。

(三)找个别学生交流法

利用空余时间和有利空间,单独找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学语文的动态,了解他们学语文的平常习惯,从而对症下药。

(四)案例研究法

聚焦学生学语文的行为,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习惯和方法。

五、研究的步骤

(一)准备阶段

学习国内外有关语文自主学习习惯养成的研究成果,调查教师在培养学生语文自主学习习惯方面的情况和做法;调查实验学生在学校和课外关于语文自主学习习惯养成的状况。

(二)研究阶段

制订并实施学生语文自主学习时间,内容,并要求做好记录;教师具体指导学生如何做好语文的自主学习,从什么角度下手;对实验学生进行分组,分课内、课外两大组,制订自主学习方案,做好自主学习内容的登记,学生交流学习的收获等。

(三)结果阶段

篇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在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语文教材每篇课文都有学生感兴趣的地方,这些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就是我们进行阅读教学的最好切入点。通过一定手段,把兴趣从彼物迁移到此物上来,使阅读教学饶有趣味,学生就会以极大的兴趣去学习、去探索,把阅读中尝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获取知识,从而实现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

二、注重生活阅读

阅读教学中很多的阅读文本富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以及作者对所处时代的独特感受,如《春》这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字精美,有深邃的意境。但概念比较抽象,有些东西毕竟不是现实生活的“春”,更何况由于地域气候的差异,学生亲身感受的“春”不一定和朱先生笔下的《春》相吻合。为此,我让学生把自己经历的春天回忆出来,用文字或画面表现,再与文章比较,把自己生活中对春的感受与《春》的文字内容融合,才能从心里体会到那种属于《春》的独特的美。

三、注重个性化阅读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在指导课外阅读中要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阅读,甚至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语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声朗读,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容易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同时也就达到了我们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的目的。求人格的真,让他们各自独特的个性与阅读文本得到融合。

四、注重情感体验阅读

“注重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重要的教育理念之一。在“总目标”中,把“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列为其中一项;在“实施建议”中又强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可见,“注重体验”不仅是阅读教学的“特点”,而且是阅读教学的“目标”。诱发学生对文本的情感体验,可推动学生积极地感悟和吸收文本语言,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其实,不管是古诗词,还是现代文,绝大部分的文学作品都是作者感情的载体。学生要品味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和凝练生动的文学语言,就必须注重情感因素的激发。如《背影》,先让学生举出身边的真实事例:下岗的父亲依然在亲人面前露出笑容;母亲拖着疲惫的身子回来,还要做饭;父母把好吃的东西留给孩子等,再去感受那个肥胖的、迈着蹒跚步子的父亲的背影,并为父爱的真情所感动。此外,朗读也是激感的重要途径,如分角色读、集体读、自由读、范读、熏陶朗读、体验朗读等等,让学生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增强语感,从而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进而更好的步入作者的内心世界。

五、注重略读、精读

关于精读和略读,夏■尊先生有一非常精辟的观点:“如果把阅读分开来说,一般科学的教科书应该偏重于阅,语言文字的教科书应该偏重于读。”“一般科学的教科书应懂它的内容,不必从文字上去瞎费力,只要好好阅就行;像国语、英文两门语言文字的功课,应在形式上多用力,只阅不够,该好好读。”这里的“阅”,大概指的就是“略读”,读,指的就是“精读”了,语文的阅读可分为“略读”和“精读”。新课标对学生的阅读量作了较大的调整,要求7~9年级的学生“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是260万字”。要完成课内、课外的大量阅读,略读可以说是最佳选择。“略读的目的在于理解,懂得其内容”通读全文,了解作者的思维轨迹,弄清阅读文本的主要内容,把握文本的观点,态度和感情,既达到了理解文章的目的,又能增大阅读量;“精读的目的在于揣摩和鉴赏”。在阅读教学中,它可分为三种基本功夫:理解、鉴赏、触发。理解有两方面,一个是关于词句的,一个是关于全文的。在理解基础上的就是鉴赏,揣摩文中语句在特定语境中的深层意义。要求学生把我放入作品中,两相比较,并能冷静的思考。“诗要反复的吟,文要周回的默读,小说要耐心的看。”引导学生注意用自己的体验去欣赏作品。阅读教学的最高层次就是触发,有作品感悟到其他的内容,让学生从作品出发,又从作品跳出来,有属于学生自己的心得体会。

篇3

教学目标是多层次的,有总的课程目标、分散的课堂目标;各个时间段目标也是各不相同的。课程目标是总纲,可以是宏观的;课堂教学目标则是微观的,应是具体的,更必须是明确的,它才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在教学活动中有定向的作用。教师把握好教学目标,并在课堂教学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组织教学活动,就能最大限度减少随意性和盲目性,提高语文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我在执教岳麓区公开课《游褒禅山记》(第二课时)时,把“读懂课文:明白作者关于志、力、物及深思慎取的思考”和“学习写法,了解文章因事明理的写法,并能运用”作为课堂的教学目标,紧紧围绕目标设计问题,突出学生的活动,凸显学生主体,从而在一节课明白王安石“尽吾志”的道理和因事明理的写法,并且安排一段阅读材料,要求学生从中悟出哲理,做到学以致用,学生就学有所得了。

二、 文本解读要精到

老师只有比学生先走进文本,解读出文本的独特之处,读出自己的独特的心得体会,走进课堂时才能娓娓而谈,才能引导学生真正把文本读得精彩,读得深刻。

例如《祝福》中有一句话:“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仍然”一词值得仔细琢磨和推敲,祥林嫂已经改嫁了,为什么还叫她祥林嫂呢?这涉及到我国古代的婚姻方面的知识,古代强调从一而终,一女不嫁二夫,“仍然”这一个词就已经暗示了祥林嫂悲剧的根源,也就是封建礼教对她的迫害。如果在解读中抓住了这一个关键的词语,这样的话就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中心。

三、 课堂气氛要和谐

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可从多方面入手:比如淡化教师的权威形象,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包容学生的缺点,善待学生的错误;强化教学民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开发学生的潜能,让他们学会学习,课堂气氛和谐民主就体现出来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大大地提高了。

四、 学习机会要均等

课堂教学时间对全班同学是均等的,但并不意味着每个学生个体在每节课上的学习机会是一样的,由此其学习效果也有很大的不同。特别是阅读教学课堂,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差异更加明显。在课堂上真正紧跟老师的节奏、表现活跃的学生占少数,这些学生参与程度高,就获得了更多与教师及文本对话的机会,也就获得了好的发展;但多数学生只是被引领,参与热情不是很高。他们思维与课堂若即若离,与文本若即若离,课堂上好像有收获,但收获的质和量无法让人满意。这样的课堂有效性就要打折扣了。因此,教师一定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真正参与课堂,充分享受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快乐和发展的快乐。

福建师大余文森教授认为:“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面向全体不是让每个学生都获得一样的发展,而是让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不要简单地把学生之间的差异看成是教学的问题,而是要把学生之间的差异看成是课程资源,教学中要充分合理地、艺术地利用这一资源,使学生之间发生实质性的互动,这是实现教学增值,也是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重要保证。”因此我们绝不能漠视差生,也要让他们在课堂上获得均等的学习机会和发展动力,构建和谐的课堂生态,这样既达成了课堂教学有效性,也是我们职业良心的一种体现。

五、 教学语言要精炼

教学语言是教师教授知识、启迪智慧、塑造心灵的最基本工具,也是教师最基本的教学技能。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教学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智力劳动效率”。因此,教师的教学语言修养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学教师往往是课堂的主宰,课堂上教师一言堂的现象相当严重。受此影响,尽管新课程改革进行了多年,目前课堂上仍然存在不少教学语言失控和无效的现象。比如,语言习惯不良,说话常带“口头禅”,影响听觉的美感,让人产生听觉厌倦,干扰学生的理解,影响学生知识吸收的连贯性和思维的流畅性;教师上课时联系无度,一“联系”就一发不可收拾,脱离主题教学,滔滔不绝,喧宾夺主;有的老师上课时,嘴巴总闲不下来,不管学生在干什么,总在提醒,有时还随意打断学生的活动,影响学生的个体体验,干扰学生的深入思维。如此种种现象,严重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所以新课堂教学语言就应该精炼规范(包括语音正确,吐字清晰,语调丰富,语速、音量适中,符合学科特点等方面的内容),应避免出现诸如“嗯”“啊”“这个”“那个”等画蛇添足的口头禅。此外,还要求教师力求做到思想无谬误,知识没差错。对知识的描述和界定要肯定、准确、科学,切勿含糊其辞,避免使用“大概”“或许”“可能”之类的言辞,更不能用想象和猜测替代严密的推理和科学的论证,尤其在介绍定义、语法、写作手法等时,更要准确科学,并注意使用恰当的专业术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