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语文教学的艺术

语文教学的艺术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4-04-18 16:09:23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语文教学的艺术,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语文教学的艺术

篇1

【中图分类号】H0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1-0319-01

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因此,语文教学语言必须既符合科学性,又要具有艺术性。语文教学的艺术性以对教授内容的深入挖掘为基础,以生动活泼的课堂组织形式为框架,以充满艺术性、极富表现力的语言为表现形式。所以,一堂语文课的成功与否和授课语言有着直接的关系。语文教师要把丰富的知识融入生动形象的充满艺术性的语言中去,从而使学生在充满情趣的艺术氛围中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同时,语文的学习是多方面的,教师那充满艺术性的语言本身就是对学生的语文教育,而且,这种教育又是一种身体力行的“身教”,它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语文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具有多种表现形式,但我认为直观性、趣味性、修饰性和抒情性是更便于课堂使用、更具感染力的语言艺术表现形式。

1直观语言――形神毕现

直观性是历来被称道的教学原则之一。直观教学除了实物、教具之外,最实用的就是直观性的语言。从理论上讲,语言从来都不是直观的,但好的、形象的语言可以使学生通过想象、联想进而直接地去感知事物,这就是语言的直观性。这种直观性表现为生动形象,能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善于运用直观语言,自然会引导学生进入教材特定的情境之中。比如,我在指导学生阅读《语文读本》中《雨中登泰山》一文时,当读到对泰山松出神入化地描述之前,我启发学生说:“作为人,我们有你争我夺的球场竞技,有追逐嬉戏的课间游戏,有等待好友的焦灼不安,还有自我感觉甚佳的自得情态。现在,作者把这些描述统统给了泰山松,那么,这些泰山松显示了怎样的形象呢?”这样的启发唤起了同学们丰富的想象力,同时,他们还极有兴趣地去印证自己想象中的形象。读到那些“吸翠霞而夭矫”的松树“在半空中展开枝叶,像是和狂风乌云争天夺日,又像是和清风游戏”时,同学们的脸上露出会心的微笑,好像那“望穿秋水”、“斜着身子张望”的泰山松等待的正是这些莘莘学子。于是,学生很快地进入特定的教学情境中。这种形象的、富有直观性的语言来自教师平日的语言修养,来自教师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将学生所熟知的事物,经过加工了的语言与课文知识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易于理解、接受,加深对课文知识的感性认识。

2趣味语言――巧妙生辉

语言有趣味,才能使学生陶醉、忘我,形成积极的学习兴趣。浓厚的兴趣又会促成积极的情感,而积极的情感将会使学生全神贯注,主动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提高学习效率。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人把趣味比作教学语言的”味精”。这种“味精“的作用是将课堂“活”起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一次公开课上,我指导学生习作夹叙夹议。其时已是上午第四节课,学生已很疲劳。我走进教室一言未发,在黑板上写了一副对联:“邹孟子,吴孟子,寺人孟子,一男,一女,一不男不女;周宣王,齐宣王,司马宣王,一君,一臣,一不君不臣。”然后,在上端大书课题“夹叙夹议”。这才转身说:“寺人孟子虽是个阉人,本质上还是个男的;司马懿虽有不臣之举,毕竟只是个臣子。夹叙夹议也不是属骡子的,它本质上还是记叙文,其议论是为记叙服务的,所以我们写这类文章时要注意,不能为议而议。”从我开始板书起,教室里就泛起了切切的笑声。至此,学生的注意力已完全被我吸引过来。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教育家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趣味性往往是靠幽默的语言来创造的,它决非庸俗的滑稽和浅薄的哗众取宠。它应该紧扣教学内容,在用词的精当和巧妙上下功夫,创造一种幽默的氛围。

著名作家老舍说过:“我要求自己用词造句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不单纯地、孤立地用一字、造一句,而是力求前呼后应,血脉流通……这样,前面所说的,是为后面打埋伏,到时候就必有效果,使人发笑。”

3修饰语言――锦上添花

语言要有修饰性,就是说要使用各种修辞手段来增强语言表达的生动性和感染力。教师如能口吻生花,学生必能如浴春风,受到美的语言的感染,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爱迪生说:“最能直接打动人心灵的还是美。”极富美感的语言,会使课堂教学产生春风化雨般的魅力。在学习《荷花淀》一文时,我们先观看了教学录像片《荷花淀》。

看过之后,我引导学生讨论其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说到其中的“绿”,我有意识地强调:“那不是朱自清笔下醉人的绿,也不是李乐薇笔下的那片纯绿,这绿要人们用心灵去捕捉,用精神去体味,用双眼去勾画方能寻出个中真味,那么,这片绿的内蕴是什么呢?”

由于我有意识地运用了对比和词语移用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修辞性,所以,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也象受到了感染,语言也披上了美丽的霓裳:“这是充满生活希望的绿”,“这是蕴藉纯情的绿”,“这是饱含乡土芳香的绿”,“这是洋溢斗争精神的绿”……修辞本身具有动态美,运用得巧妙就会锦上添花,使教学内容“活”起来。

4抒情语言――陶情冶志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课堂教学不仅是用理性的光芒去照耀学生、教育学生,更重要的是用情感的浪花去撞击学生的心灵,开启智慧的大门。可以说情感是教学中的灵魂。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情感所起的作用,比单纯用理智所抱的信念,比由于畏惧惩罚而形成的根深蒂固的习惯,都要有力得多。”

教学语言的情感表现为语言的抒情性。那来自于对课文深刻理解的极富抒情的语言,必然凝聚着深深的情感。而教学中这种充满了情感的“高级信息”必定能深深地打动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强烈共鸣。

篇2

在中职学校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对课文的教学,陶冶学生的品德、情操,调节与挖掘学生的潜能,达到提高素质、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社会需求的目的。教师应在传授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激发起他们学国语言文字的兴趣,教育他们养成助人为乐、勤奋好学的良好品质,使他们平时和睦相处,为以后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打下基础。

一、欣赏文学精品,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

欣赏教学就是指导学生诵读、体味和感受文学作品,以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运用欣赏教学法,既可以使学生富于感情,激发学生引起共鸣,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又可以培养审美观念,有利于增进对美丑善恶、优劣高下的鉴别能力。

语文课好比是戏剧的脚本,学生可通过阅读、背诵,进入角色,走进课文作者的感情世界,从而走向课文作者;通过体验、写作,进入现实生活中的角色,进行必需的语文实践活动,从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质和文化素质。语文学科具有积淀丰厚的人文魅力,语文教学的人文化是义不容辞的,它可以贴近学生的心灵世界与情感世界。教学诗歌,是“对人类灵魂与命运的一种探讨或者诠释”;教学散文,是对语言所浸润的情感的体悟。学生同文本真真切切地畅谈,获得的是青春激情的勃发和对生命的感悟。人文熏陶传递出的“相看两不厌”的效应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这是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魅力。

1.保证有效的阅读时间

为打破教材局限,我尽量保证一个月有两节阅读课,要求学生到图书室去多看一些文学精品,扩大自己的阅读量。在面向就业的前提下,知识面对于学生来说总是首要的。而我们的学生在校有各科课堂作业,在家有各科回家作业,没有空余时间;并且学生毕竟自控能力差,他们怎么可能自觉去课外阅读!这就需要我们语文老师挤出些时间给孩子们。一些机械的抄写、背诵作业少一点,即便所谓的一些活题,也无非是根据要求写句子、改病句等!细想:学生在课外阅读中,难道不是在复习词语,接受新词、好词、佳句的过程吗?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也能看到正确的陈述句、反问句、转述句、双重否定句吗?况且阅读与做其他事情一样,都有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在校期间我们语文老师应提供时间给学生看书,有了看书的氛围,每个学生都积极投入,一双双眼睛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

2.创设欣赏文学作品的适当情境

文学作品是生活情境的反映,欣赏教学就要引导学生创设适当情境来感受作品中反映出的情境。为达到这一目的,可结合不同文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对浅显易懂的诗歌和散文,可采用朗读法和记诵法,使学生在熟读课文的过程中欣赏作品中反映出的意境美、语言美乃至技巧美等;对较含蓄难懂的诗歌和散文,教师可引导学生共同理解诗意和文意,共同体味诗歌和散文的含蓄美、艺术美。像我在讲《琵琶行》第一段时,先让学生诵读,接着自己范读和适当点拨:“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和感受一下,作者在这一段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景物图?其中又蕴含着怎样的感情?――你们看,茫茫江头,秋夜送客,枫叶飘零,荻花萧瑟,寒江浸月,客船待发,这是一幅怎样的图景?你们能用文中三个字概括出这景物的特点和给我们的感受吗?”同学们自然会随着我有声有色的引导欣赏到一幅萧瑟的秋景图,也会抓得很准,立刻回答:“秋瑟瑟。”而对待小说和戏剧,除了生动地陈述作品最吸引人的地方和作者的生活经历之外,可以组织学生根据不同的内容进行相应的分角色朗读或登台表演,这样就能使学生直接参与其中,在欣赏的同时再创造,既欣赏到作品原有的内容,又培养了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这样学生便会在一种欢乐愉快中欣赏到文学作品的魅力,也是寓教于乐的一种体现。

3.诵读古典诗歌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更是一个闻名遐迩的礼仪之邦,应该说这和古代语文教育是密不可分的。而中国最正统的文学是诗,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这些古典诗歌中,有的蕴涵着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兴旺发达的重要精神支柱――爱国主义精神,有的描写祖国大好河山,在他们的字里行间无不饱含着作者热爱伟大祖国的热情。通过古诗文教学,能使学生对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杰出的科学成就加深认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励他们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

4.课前三分钟演讲

作为一名中职生不仅需要知识面广,面对就业的他们还要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所以,我在语文课上很注重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平时上课,我都会在正式上课前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朗诵自己喜爱的诗歌、散文以及其他文学作品,只要他们能迈出第一步,那就算是很大的进步。在课堂上,我也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及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讨论,久而久之,学生们胆子变大了,敢于表现自己的才能。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学习兴趣也浓厚了,这也给他们以后就业带来了很大的自信。

学生在艺术享受的心醉神迷中,灵魂不断得到了净化,感悟力、理解力、鉴赏力等种种掌握运用语言的能力就次第走上了一个又一个新台阶,素质教育的目标也就功到自然成地逐步实现了,语文教学的育人本位也就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二、中职学校语文教学应重视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

篇3

影响教学质量的原因是很多的,包括学生、教师、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第一,学生的语文基础差,很多学生选择艺术这条路是被迫的,因为文化课不好,艺术类对此要求低,所以就选择了艺术这条路,还有一些就是对语文课认识不足,认为学了没用,对其专业没有帮助;第二,学习习惯不好,“不好学,不会学”,是这些学生的通病,语文需要大量的积累,可学生在进校前已经耽搁很多了,补不回来,也就跟不上了;第三,不能正确处理语文课与专业课的关系,这些学生往往对专业课兴趣浓厚,把业余时间都用来学习专业课,而对语文课本里的背诵置之不理;第四,教师经常面对的是这样的学生,使得有些教师不能从学生的现状出发来组织教学,存在着教师急躁情绪和抱怨学生的现象,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出现厌学情绪;第五,单位招人并不考查学生的语文素质,惟专业是举,这也造成了学生不重视语文课。

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并不是没有克服的办法。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教的老师。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该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学质量观和人才观。语文教师不要拿普通学校的语文水平来衡量艺术生,语文成绩不好,往大了说就是文化课成绩差的艺术生并不能代表他(她)就是一个差生,他们都是艺术人才,都是很好的学生,也是非常勤奋的学生。对他们的语文教学的要求要和他们的实际水平相切合,对他们语文水平的衡量要以他们自身前后有没有提高为标准,而不是去横向对比。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