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茶文化的概述

茶文化的概述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40:3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茶文化的概述,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茶文化的概述

篇1

“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和“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和2的实验内容。两个实验采用的材料用具和方法步骤基本相同,将两个实验合并操作同步观察,两种装片,一目了然。实验操作过程如下:

一、实验材料的处理

1.洋葱幼根的培养

剥去老皮,稍去老根,置于玻璃槽内,注水以浸没根基部为宜。25℃左右下约4~5天根基部即长出大量2~3 cm长的幼根,提供有丝分裂和低温诱导。

2.低温处理

在实验前1天,待幼根长出2~3 cm左右时,将实验所需材料移入4 ℃冰箱中,继续诱导培养24~36 h。

3.苯酚品红的改良

母液A:取3 g碱性品红,溶解在100 mL的70%乙醇中。母液B:取母液A 10 mL,加入90 mL的5%苯酚溶液。取B液45 mL,加入6 mL冰醋酸和6 mL的37%甲醛,此为苯酚品红染色液。改良苯酚品红:取10 mL苯酚品红染液,加入90 mL的45%冰醋酸和1.8 g山梨醇即可。

二、方法步骤

三、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1.采用“统一时间”“同步操作”的原则;

2.有丝分裂和低温诱导间组进行,按表操作,上课时,在第一时间剪取根尖解离;

3.在等待的时间里,做实验设计方面的探究;

4.采用“镊子背敲打法”制片,两组间对比观察。

将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和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按照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进行实验设计,经过学生分组实验的实践检验,极大地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展示了探究性实验的魅力。用“镊子背敲打法”制片,显微观察效果的确很好。

参考文献:

篇2

茶文化源远流长,从神农时期开始,历经各朝各代,吸纳了各家思想发展至今。宋朝时期由于茶叶逐渐融入普通百姓的生活,茶文化得以接近民众生活,在市井中进一步得到发展。其中,茶文化中“清”、“静”、“和”的思想倡导人们对于自身要拂去社会生活的喧嚣,注重修身养性;对于他人,要以和为贵,和谐共处;为官要清正廉洁,为己则要修养身心。这些思想对于现世生活仍旧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史书古籍中有着诸多关于茶的概述,其既成为了文学作品的内容又称为其语言艺术的承载物。在英美文学作品中也可以看到这种现象。尽管茶文化在英美国家的发展历史较短,不及中国茶文化的三分之一,但是其包含的内容及其对本土文学的影响还是毋庸置疑的。在英美文学作品中,英美作家对于茶的青睐随处可见,其描写茶事的内容之多,不少于其他事物。下面我们将对中外茶文化、文学差异以及茶文化与英美文学间的联系进行概述。

1茶文化的概述

“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中国人向来喝茶,对茶的喜爱与研究也是处于世界前列。世界上很多地方喝茶的习惯就是从中国传出,所以普遍认为中国是茶的发源地,但也有其他一些证据说明茶来源于印度,现如今世界文化呈现一种相互交融的态势,不管茶源自于哪里,世人对茶文化的理解是共通的。唐人饮茶谈艺术,宋人饮茶重意境,元代饮茶粗犷豪迈,明清讲求修身养性。中国人对喝茶是有固执的喜爱,不管是富甲一方的富豪或是耕耘天地的农民,喝茶已然是一种享受,不管是工序复杂的品茶,还是一壶开水泡一壶热茶,其中美妙各有人知。我们在喝茶的同时也品味着我们的人生,总说“人生如茶,苦尽甘来”。我们把茶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品味着茶,品读着人生。茶文化涵盖方方面面,政治领域、经济领域、生活领域无不与之相融,自古以来,诸多儒雅文人就对茶文化进行了记载,他们对茶的认识我们在史书典籍上可知一二。从政治领域来讲,茶象征着清正廉洁,帝皇往往推崇茗茶,希望在朝文武大臣能够从政清廉,真正为百姓做事。在某些朝代,也有“茶政”一说。在经济领域,茶业在宋明时期盛行,茶商遍地,后来还逐渐在民间孕育出了茶商文化,一直到今天,世人都推崇其中不怕苦累、勤劳勇敢、相互友爱的精神。在生活领域,茶叶由皇家贵族才能享用的奢侈品逐渐发展为民间家中必备的日常饮品,成为人们招待客人的首选之物。从文化领域来说,茶文化中倡导的修身养性、“和”、“静”等精神与儒家追求的中庸之道,道家的反璞归真、清静无为等皆可相互贯通。从狭义的解释来看,其专指与品茗相关的文人生活体验、仪礼及其审美情趣。如茶艺、茶道、茶礼等。中国传统文化对茶饮的渗透,涉及茶文化的各个领域,加上哲学思想和美学定思想的融会,让茶文化注入了蓬勃的生命力,九流十家,百家争鸣,释道儒三家并存,深刻地牵动中国历史进程,也影响茶文化的发展。世界蕴藏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从神农尝百草发现茶叶起,祖辈们对于茶叶的研究与应用便开始了,由此发现了茶叶在保健、美容等方面的效用,这些在史书典籍中有着诸多记载。直到如今,人们在享受着茶叶风味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传承了茶文化。在如今中国大力发展文化软实力的背景下,茶文化更是备受推崇,成为我国文化走向世界的窗口[1]。

2英美文学与中国文学的比较

英美文学作品大多数来源于古希腊神话和古希伯来基督文化,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英美文学作品在语言风格和作品表达上和中国传统文学有着巨大差别。英美文学善于把控情感、对人物对话的描写十分生动形象,在文章中往往会出现大段的对话描写,这样可以使文中的人物鲜活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中国文学的根基来源于数百年前的诗词歌赋,因而文人们在文章中表达含蓄,意蕴深远。例如在中国文学的经典著作《红楼梦》中,作者对文中各色人物进行人物神情心志的描绘别具一格,通过人物的笑表现了人物的不同身份、不同地位,以及笑得姿态、动作各有千秋,独树一帜。通过人物的言谈嬉笑揭示其复杂的内心世界,从描写中让读者品味人物内心活动和无穷无尽的人物形象,使人回味无穷。这两种文学不仅生长的根基不同,发展的轨迹也不尽相同。由于一个国家的文学来源于该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氛围,各种文学在表达的主题内容、叙事风格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英美国家的文化较具包容性,政治上多为多党轮流执政,经济发展依托广阔的海洋,与世界联系较多,因而其文学氛围较为开放,作品注重直接表达,多使用白描手法,主题鲜明,现实主义流派盛行。相对而言,中国文化氛围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相对保守,中国文学在表达上多以含蓄为美[2]。

3茶文化视域下语言艺术在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相对于其他国家,例如中国、日本而言,英美国家的茶文化历史较短,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是其对英美文学也带来了较大的影响[3]。在许多英美文学作品中,我们都可以读到对于人物饮茶场面的描写。在英美文化中,茶一般与高雅的贵族生活相关联,是贵族的日常消遣之物和社交礼仪的一部分。作者时常借用“茶”这一象征高贵典雅的事物去刻画人物形象,或间接描写人物的家世环境、教养素质,或反衬人物的粗俗、鄙陋。在诗歌方面,茶更是受到浪漫主义诗人们的青睐,被时常描写。此外,茶还能带给作家灵感和方向,提供写作内容与场景。除了茶文化的表面意义,英美作家也会在作品中借用其延伸意义。在这一过程中,英美茶文化也潜移默化地得到了发展,灌注进了新的内容和含义。

4英美文学与茶文化的互相促进和影响

篇3

1茶学专业发展概述

1.1 30年代以前

茶学一般分为茶科学和茶文化学。中国的茶学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神农时代,基于中国浓厚的茶叶文化历史底蕴,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真正科学意义上的茶科学应该是于本世纪建立的。可以查考到的茶科学相关课程的最早设立应是本世纪30年代,设立于广州的中山大学。

1.2 3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以前

茶叶教育事业在这一时期也逐渐萌芽并迅速发展起来。在全世界教育中,只有中国设有茶叶科学相关专业的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设立有中专生教育、大专生教育以及具有学士学位的本科生教育,于本世纪60年代设立了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以及本世纪80年代中叶建立了博士学位研究生教育。宁德职业技术学院在1934年创办了茶叶专业,于2001年开办了茶叶高等职业教育;浙江大学较早的进行了茶学科学教育,于1952年建立茶学学科,开始面向全国招收3年制茶学专科生,1956年茶学专科改为4年制茶学本科;1952年安徽农学院(现更名为安徽农业大学)独立建院,茶学设立于茶与食品科技学院;1956年湖南农学院茶叶专业建立,现属园艺系;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西南贸易专科学校茶叶专修科并入西南农学院(现更名为西南大学),现属食品系;1972年四川农业大学茶学专业建立两年制茶叶专修班,1977年改制为四年制本科,现属园艺学院。

1.3 20世纪80年代以后

20世纪80年代,有着浓厚茶文化历史积淀的中国,在日本和韩国茶艺茶道文化发展的刺激下,一批学者大声疾呼中国应该有茶文化独立学科的存在和承认。1998年, 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承认了茶艺师职业资格,九十年代,茶文化以独立学科学术的形式进入学者们的研究领域。21世纪,中国茶文化业迅速兴起和发展起来。一方面,专家学者积极于茶学科的建设与研究活动;另一方面,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对茶叶专业类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21世纪初期,茶文化作为一门专门的学问在大学专业学科中应运而生。茶文化专业在农林院校都隶属于茶学专业,很多院校的茶文化专业就是在茶学专业的基础上建设的。

2 高等职业教育茶学相关专业发展概述

茶学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特色的传统学科,涉及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高等职业教育类茶叶专业主要有三个方向:茶叶生产加工技术、茶文化、茶艺。

宁德职业技术学院在1934年创办了茶叶专业,是我国最早设立的茶叶专业职业教育。1961年改制为大专班,2001年开办了茶叶高等职业教育,该专业被列为宁德职业技术学院的“重点发展专业”。1960年,云南热带作物职业学院创建茶叶专业,2004年学院升格以后在2006年开设了高等职业教育类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1964年,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茶叶专业,于2002年由宜宾农业学校、宜宾工业学校、宜宾市成人中专校合并建校后,开办了高等职业教育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信阳农业高等专科技术学校在1982年建立了茶学专业,2005 年一度中止招生于2008 年继续招生高等职业教育茶叶专业。

目前,中国高校茶叶相关专业设置分属于三个层次:高职高专、专科、本科。但由于现代教育的实施往往偏向于理论教学模式。要符合庞大的茶叶产业事业需求,高职教育占到了举足轻重的位置。2000年以后,为适应茶产业的发展,中国高职高专院校在各产茶区根据自身地域环境与办学条件的允许逐步开设了茶叶相关专业:西南大学(原西南农业大学)2000年、浙江树人大学2003年、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2004年、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5年、安徽农业大学2005年、广西职业技术学院2005、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2006年、天福职业技术学院2007年、安徽财贸职业技术学院2007年、雅安职业技术学院2008年、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2008年。即使如此,目前为止,全国院校开设高等职业教育类茶叶相关专业的还不足20所,每年培养的毕业生总共不到5000人。现有的人才显然不能满足用茶工业发展的需要,全国茶业行业的人才出现严重供不应求的现象,尤其是高端技能型人才尤为缺乏。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类茶学及相关专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许咏梅.中国茶产业竞争力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6.

[2]沈岳明, 苏洪生.技术创新是茶叶加工企业发展的关键[J]. 中国茶叶加工,2001(2):5-7.

[3]张安宁,郑素巧.茶产业链分析与茶产业人才的培养[J].农业考古,2005(5).

[4]许咏梅.中国茶产业竞争力状况及需求条件对茶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5(专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