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智慧课堂对学生的影响

智慧课堂对学生的影响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40:59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智慧课堂对学生的影响,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智慧课堂对学生的影响

篇1

创新无穷期,高效不言止。现在新课改的实行,使教学由封闭走向民主,由教师统领课堂变为师生共同探讨、参与,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新课标下的课堂应该是一个智慧课堂,因此,就目前而言在追求减负增效的同时,聚焦有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更为重要。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之际,构建小学数学的智慧课堂是迎接知识经济时代挑战、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需要。

一、小学数学智慧课堂的特征

1.学习起点的真实性

智慧课堂的开展是通过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包括知识的逻辑起点和学生学习后续的起点),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一般而言,教师可以通过钻研教材来寻找学生知识的逻辑起点,可以通过学生访谈、修改作业、课前测试和教师经验等来寻找学生的学习后续起点。

2.教学推进的针对性

这主要是指在教师把握了学生的学习起点之后,教学过程采取有针对性的推进,实施的时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学生已经知道的比预设的多,则加快进程,引导学生深入探索;如果学生知道的比预设的少,则放慢进程,多一些铺垫;如果学生知道的和预设的一致,则教学按原计划进行。同时,还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分层教学。

二、创新理念在智慧课堂中的应用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主战场,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内容,在充分发挥学生创新能力的思维指导下,探究“学法”,让学生自主尝试探索,主动参与动作技能的形成过程,让数学走进生活,培养学习应用数学的能力。教学中要敢于“放”,大胆地放,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1.敢于批判质疑,培养创新意识

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决更重要。质疑是发现问题、探索知识的开始,是获得真知、生长智慧的关键环节。在智慧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矛盾,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主动质疑的精神,着眼于解放学生的大脑,从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出发,引导学生养成善于提问、勤于思考的习惯,勇于对教师教学提出质疑,以满足自我表现和发挥潜能、发挥个性的愿望,重视每个学生的创造、创新的天赋,使每个学生都能各尽其能、各得其所,为创造良好的课堂创新氛围奠定基础。

2.克服思维定式,培养创新思维

思维定式是存在于人脑中的一种较为复杂的现象,其表现为对某种活动的倾向性、习惯性,这很容易影响人们对刺激情境以某种习惯的方式进行反应。学生的思维定式主要包括经验定式、权威定式、书本定式、从众定式等,思维定式对解决问题存在一定的消极作用,主要表现为主体局限于在头脑中用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去思考问题,缺乏思维的灵活性和求异性,思路打不开,妨碍问题的解决。在智慧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可鼓励学生寻求问题的解决时,要注意打破思维定式,注意采用发散思维、反向思维、质疑思维、运动思维和转移思维等。

好的课堂是情智共生的课堂,有效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有效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以情促智,以智生情,让学生心灵闸门不断开启,让学生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现,使学生有效地获得学习数学的情感体验。在智慧的课堂中,学生会体验到求知的愉悦和求真的快乐,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掌握方法,形成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和创新意识,师生的智慧之花会在互动与对话中绽放,打造一个适合师生展现智慧的课堂模式。教师积极地投入教学改革和实践智慧的提炼,享受着职业的幸福、生命智慧和个人价值的快乐。诚然,智慧课堂的教学之路还很漫长,需要不断地探索和研究,是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1-0074-03

一、引言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APP的日益丰富,人们的工作、娱乐和其他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包括手机在内的智能终端设备在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其副作用也逐渐显现,“手机依赖症”人群日益庞大。从一些研究报告和新闻报道中不难看出,此番移动智能革命已经波及现代大学校园,由此产生的消极效果显然大于积极效果,在校大学生“手机依赖症”日趋严重。[1]其中,最重要也是对大学课堂教学影响最大的就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的关注点从教师转移到了智能手机上。对教师来说,由于人数众多和手机这一设备的特殊性,监管难度非常大。因此,如何发掘手机和其他智能终端设备在课堂上的积极作用,戒除课堂“手机依赖症”,对提高教学效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提出了以教学内容实时传达、师生之间良好互动、生生协作学习、学习行为记录和分析为主要特征,以传统课堂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为核心的基于移动互联网络的大学智慧课堂,对其具体实施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期对大学智慧课堂的构建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智慧课堂的特性

唐烨伟等给出了智慧课堂的定义: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通过变革教学方式方法、将技术融入课堂教学中,构建个性化、智能化、数字化的课堂学习环境,从而有效形成旨在能力培养的新型课堂。[2]结合大学传统课堂、移动互联网络和智能终端设备的特点可以得出,智慧课堂应具备以下几个基本特性:

1.教学内容的实时传达

目前,大学课堂基本实现了多媒体教学,教学内容主要通过教师的语言和PPT的投影图像传达,具备实时性。但是,大学课堂人数众多、投影效果不佳和教师声音小等原因导致教学内容传达的效果较差,严重影响了教学活动的开展,直接导致了部分学生放弃听课,进而产生课堂手机依赖。通过教学广播系统在计算机机房授课的模式能够达到教学内容清晰、准确和实时传达的要求,但在一般大学里,所有课程均按此种教学模式开展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关于教学内容的实时传达,慕课和微课等在线教学形式给予了很好的参考。在Coursera在线课程的学习中,虽然教师面向的是成千上万的学习者,但学习者体验到的是“一对一”的个性化教学。所有教学内容都直接通过电脑或移动终端展现在学习者面前,且可重复观看,便于复习。可汗学院早期的教学视频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在视频中唯一能够看到的就是他的手在不断地书写一些数学符号,并缓慢地填满整个屏幕。萨尔曼・可汗认为,视频中出现的教师头像和教室里其他物品都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3]这其实也是目前大部分慕课和微课都不建议教师图像一直贯穿课程始终的原因。这种教学模式的改进对当前智慧课堂的构建有极大的参考价值。智慧课堂中,教学内容的传达需要提高学生学习的专注性、主动性,更高效地利用学习资源。

2.教师和学生之间良好的教学互动

传统课堂中,师生互动多半是师生一对多的随机问答,学生积极性差,参与度非常低。传统课堂需要改变单一的提问模式,改善学生心理环境,增进师生有效互动。在信息化智慧课堂的构建过程中,强调课堂教学灵活和机动。这是因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课堂的主体――教师与学生都是有着内心感受的活生生的人,学生的思维、情感、体验都会随着教学模式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师生之间要建立真正的“课堂讨论”,也就是“教师-->学生1-->学生2-->学生3……教师”的交流模式,即教师先引导讨论开始,1名学生提出讨论的线索或是自己的见解,第2、第3名学生加入,其余学生相继参与其中,当其中一名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都能仔细倾听,氛围良好,当讨论陷入瓶颈时,教师才重新加入并适当点拨或引导。慕课教学中的Quiz给予学生良好的师生互动体验,有利于产生自我肯定的情绪。在智慧课堂上,如何构建一个良好的交流互动氛围、实现高效的师生和生生互动是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

3.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

智慧课堂中的学习活动强调学习者之间的协作,而要有很好的协作就必须保证良好的沟通。协作会话性工具能够保证学习者在协作的同时进行良好的交流,并且教师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可以进行学习活动指导。通过这种性质的工具可以确保学习活动顺利流畅地进行,也保证了教学目标的完成。

慕课的学习讨论区自由开放,可以实现高度的师生互动,也可实现协作学习;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了诸多线上和线下学习讨论的机会。这些形式都应该在智慧课堂中展现。

4.学习行为的记录

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智慧课堂也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评估和预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智慧课堂对学生的评估不仅仅来自于各种考核结果,而且应该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行为,因此需要对学习行为进行记录和分析,从而实现个性化和一体化的评估。

学生在智能终端的学习活动不仅仅发生在课堂上,还是随时随地的。这些学习行为数据对一个学生的个性化评估是十分有价值的。智慧课堂需要通过软件对这些信息进行记录、收集、处理,以实现学习行为建模和个性化评估。智能终端学习数据的收集和处理、个性化学习行为的建模以及未来学习行为的预测,都是智慧课堂需要解决的问题。就目前情况来说,网络教学缺少具有个性化特征的信息反馈系统,学习者与教育者均不能得到适当的反馈信息,极大地制约了网络教育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传统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进一步融合,形成智慧课堂。

三、智慧课堂的构建

基于胡钦太教授对于智慧校园“以人为本、深度融合”的表述,智慧课堂需要“以学生为本,传统课堂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4]智慧课堂的构建需要将智能终端与教师授课计算机进行同步,学生可以在无法看清投影图像时通过智能手机观看教学内容。在课堂互动环节,学生能够通过手机上的智慧APP提出问题并与其他同学互动,教师适时对互动进行引导,控制整个授课过程。课后,利用数据分析和挖掘技术对学生学习行为数据进行整合和分析,掌握学生学习的个性化需求,实行因材施教,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具体结构如图1所示:

教学内容实时传达需要对课件进行智能获取与过滤。通过智能终端APP,将教师PPT、课堂板书和其他课件内容实时呈现在学生的智能终端上,拉近课堂与学生的距离,从而使学生听课环境更为友好,记录更为简便,分享更为快捷,以实现愉快课堂、轻松课堂和趣味课堂的效果。

智能课堂中的高度互动是其标志性特点,将分为在线互动和面对面互动两种形式。在线互动是教师在课堂特定时间内,通过移动互联网络在课堂内部开放的交流形式,所有学生可以提交问题或学习感受至在线平台,类似于一些视频网站上的弹幕,或者采取群聊的方式。这种形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给予一些羞涩、胆怯或自卑的学生积极参与交流互动的勇气和信心,提高全体学生的参与度。但需要强调的是,在线互动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时段进行,不能一直贯穿课堂始终,否则会影响整体讲授效果。另外一种形式为面对面互动,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在智能终端的辅助下开展问题探讨。智能课堂毕竟不是在线课堂,学生仍然还在同一个教室内听课,适当的面对面交流也是十分必要的。

大学课堂学生数量较多,教师很难做到与每一位学生充分交流和了解,这也使教师无法完全掌握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况、个性和想法,以至于课堂基本上是教师的课堂,学生的主体性不能得到充分体现。智慧课堂针对学生在课上用手机端听课的情况、截屏做笔记的次数、以弹幕方式提问的次数、笔记分享次数,连同从校园网端和教务管理系统获得的学生个人数据储存于云端,构建大数据,以便更好地分析每位学生学习情况和个性化需求,以便于教师对学生进行深度了解,教学设计也将根据分析结果进行进一步优化。同时,针对学生个体,构建基于学习行为的个性化模型。学习行为建模可以直接体现学生个体的学习习惯、需求和趋势,不同的学习行为数据提取算法所获得的学习行为数据的准确性与价值性不同,不同的分类算法决定了学习行为的性质。“数据驱动课堂,分析变革教育”的时代已经来临,利用教育数据挖掘技术和学习分析技术,构建教育领域相关模型,探索教育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教育教学决策提供有效支持,成为未来智慧教育的发展趋势。[5]

四、小结

在人类教育发展历史中,社会形态的更替和媒介技术的发展一直是推动教育产生变革的根本性力量。[6]由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所引发的的教育变革被誉为第四次教育革命,此番革命来势是凶猛的,但过程却必定是漫长的。智慧课堂作为高等教育信息化变革的核心,承载着教育参与者对教学新生态的希望。在智慧课堂的具体实施中,教学内容的精准同步、良好互动课堂环境的构建和学习行为记录与分析是三个主要支撑点。同时,教学过程中的学生隐私保护、教学效果评价、提高课堂趣味性和生动性都是需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也将是本研究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参考文献:

[1]王燕.智慧校园建设总体架构模型及典型应用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4(9):88-92.

[2]唐烨伟,庞敬文,钟绍春,王伟.信息技术环境下智慧课堂构建方法及案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11):23-34.

[3]方圆媛.翻转课堂在线支持环境研究――以可汗学院在线平台为例[J].远程教育杂志,2014(6):41-48.

篇3

    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课堂教学依然是中小学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作为学校教育改革中的一场攻坚战,课堂教学改革能否凸显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观,能否彰显学生的生命价值和意义,能否突出学生获取知识的积极主动态度,关系到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小学语文课堂中生成教师教学智慧的研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促进教师教学智慧发展的前提

    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和推广,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构建“平等、和谐、互助”的新型师生关系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新型的师生关系,从学生主体的认识特点出发,教师从三尺讲台走进学生,从传道、授业、解惑的长者身份变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在传统课堂教学中许多原先由教师完成的工作现在可以交给学生来完成,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协助者和促进者;智慧的教师有能力迅速解决课堂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日本学者佐藤学指出:“学习不是授受知识技能的个人活动,而是个体参与知识技能所联结的共同体的实践,是文化共同体的开成与个体成长相辅相成的过程。”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原本就是“学习共同体”,需要彼此共同承担促进双方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责任。师生关系平等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不会是“预设”的活动,而是师生间、生生间的现时演练,这种演练体现出师生间交往互动、共同进步的热情与热诚。教师的教学智慧也即在这演练过程中,得以不断地展示和积淀。

    教学规律的总结积累——促进教师教学智慧发生的基础

    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随机地机灵处理不可预测的突发状况和偶然事件,这种随机行为实际上就是教师展示出来的教学智慧,教师的教学智慧能化解窘镜,能解决意外难题,保证了课堂教学目标顺利完成。面对意料之外的突发事件,课堂中教师教学智慧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这并不说明教师教学智慧的生成是随机的、是没有规律可循的。相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记录且细细体会自己所遭遇过的每一次处理不可预知的教学事件的经历,日积月累,教师一定会从中有所收获的,也就是说,小学语文教师平时越注意对教学规律的总结和积累,越能很好地在课堂中体现教学智慧,比如对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规律、教学与发展辩正统一规律的掌握。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统一存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两者相辅相成,离开了智力因素的辅佐,非智力因素就不可能存在,而智力因素的开发,也需要非智力因素的参与。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与发展是相互促进,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同时也须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即知识与技能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比如,教师预先给学生们布置作业,可以说明其很重视对学生们智力因素如创造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启发学生勤于思考、善于观察、就某一论点畅所欲言,说明其有意地对学生们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鼓励大家从实际出发,大胆设计,勇于创新。

    课堂情境的建构——促进教师教学智慧生成的平台

    课堂情境是师生从事课堂教学活动时所必需的教学背景,课堂情境的建构是保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必不可少的环境,它可以充分表现为师生间教与学的状态、情感与情绪交流的方式,以便师生达成共识。良好融洽的课堂教学情境不仅为师生之间在知识、情感、行为等方面的信息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互动活跃的课堂情境意味着和谐的师生关系、积极的学习氛围、融洽的合作学习方式,它是促进小学语文教学顺利进行的场所,也是促进教师教学智慧生成的外部条件,可以有效地激励教师教学智慧的自主发展。

    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需要教师展示其教学智慧,同时,课堂教学情境的建构也有利于教师教学智慧的生成。

    师生共同构筑教学情境,使课堂迭起,师生彼此引领成长。比如,在讲授《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以文中角色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真实地融入于文中情境;接着,教师根据学生们的认知情况和当时的教学状况,倡导大家进行相关的辩论,这说明教师能敏锐地捕捉到有价值的课堂信息,并加之利用,寻找新的顺应课堂教学的契机。教师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的构建教学情境,无疑为自身教学智慧的生成筑就了平台。教师从中体会了成就感,收获了幸福感,会激励教师更加富有热情和激情地进行后续的课堂教学活动;这充分彰显了教师的教学智慧,

    有经验的小学语文教师懂得智慧性地教学,他们会积极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适宜的课堂情境中学习,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会变得活跃,才会灵性地进行学习;而教师也会从中收获启发和教育,其教学智慧的价值追求也自然而然地实现于课堂实践中。

    综上,充满教师教学智慧的小学语文课堂,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让学生“感受过程,习得规律,发展智慧”。也就是说,智慧型的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达成上,重视“层次性”和“生成性”;在教学资源的遴选上,重视“针对性”和“发展性”;在教学策略的运用上,注重“合作性”和“开放性”;在设计教学程序时,要尽可能地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小学语文教师重视对学生传授知识、指导认识,关注课堂教学原则和教学策略的选择,这都是教师教学智慧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彰显。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