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15:42:15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服务外包和服务贸易,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二、计量模型和变量说明
1.计量模型。我们构建实证分析的框架,以Cobb-Douglas生产函数作为起点。i是制造业企业,t是时间,Y是产出增加值,A是全要素生产率,L是劳动力,K是实物资本,M是原材料投入,S是服务投入。服务和其他要素都是边际收益递减的。两边求对数得:将y表示为生产率lp形式,并将投入分解,分析外包对生产率的影响,则本文的计量模型可以表示为:其中,X是外包(原材料外包、服务外包);Z是控制变量,比如人均资本、劳动力和销售额等;C是交叉项,D是虚拟变量,ε是误差项。外包和生产率关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业特征和企业异质性(Olsen,2006),且如果是出口企业或者跨国企业的子公司参与国际化专业分工,国际外包可以获得更大的收益(Girma&rg,2004),因此考虑加入企业异质性即是否出口、是否为外资企业以及是否为跨国子公司。同时可考虑加入交叉项以便控制外包的非中性技术变化(Egger&Egger,2006)。
2.数据和变量说明。由于服务外包微观数据的限制,本文采用世界银行2002年投资环境调查数据,2000年的1020个制造业企业。主要涉及的变量是原材料外包、服务外包和生产率。(1)生产率lp。生产率作为被解释变量,变量指标采用劳动生产率,等于企业总销售额除以员工人数。(2)外包。分别考虑原材料外包om和服务外包os,服务外包分解为服务国际外包ofs和服务国内外包ois。外包指标都用外包成本占总工资比重,或者用总投入中的外包比例来表示。外包可以看作是企业内部生产的替代,因此,从短期来看,可能缩减工资总额。从某种意义上说,外包成本相当于服务(原材料)没有外包时企业员工的机会工资,因而外包强度可以用外包倾向指数来表示,等于外包成本和总工资的比值(Girma&rg,2004)。(3)控制变量有人均资本、劳动力、总销售。劳动力emp用员工人数表示;人均资本capp等于企业固定资产值除以员工人数,总销售ts。(4)企业异质性变量。是否出口ep,调查中出口值不为0则是出口企业,出口值为0则是非出口企业。是否外资企业fgn,认为外资控股至少在50%以上的企业为外资企业(G觟rg,Hanley&Strobl,2008)。
三、实证结果分析
在进行回归分析之前,我们简单验证了各个变量间的相关性,发现国际服务外包和服务国内外包之间的相关系数比较大(0.899),同时观察数据发现,在1020个企业中,大多数企业的服务国内外包占总外包比例很大,而服务国际外包的比例都很小甚至为0。我们对比分析原材料外包和服务外包的不同影响时,重点验证服务国际外包和服务国内外包对生产率的不同影响,并考虑企业规模的作用。首先按规模将企业分为大、中、小型:企业员工数量小于5人,则为小型企业;员工数量大于50人且小于250人为中型企业;员工数量大于250人为大型企业(Lodefalk,2012)。由于按规模分企业的分配不均衡,其中小型企业观测值只有17个,解释作用不强,因此,本文只将大中型企业进行回归。表1的回归结果表明,总体原材料外包和服务外包对生产率的作用都显著为正。在控制其他非中性技术因素后,总体国内和国际服务外包对生产率在0.1%的显著水平上可以看到较显著的正效应,并且服务国内外包的影响大约是服务国际外包的2倍,这可能由于:第一,在本文考察的企业中,大多数企业服务外包中的国际部分的比例较小,且有缺失值,回归中稍显不足。第二,还可能由于我国对于服务国际贸易的政策、管理等还不完善,以及国际贸易过程中的文化、语言等差异,可能使服务国际外包受到许多其他非交易的影响,从而低估服务国际外包的作用。第三,国际服务外包有可能并不是为了获得技术或者比较优势,而是其他多样性、企业管理和运行等方面的原因。第2列和第3列是分企业规模回归,发现大型制造业企业的服务国际外包系数不显著,但是服务国内外包在大中型企业的系数都显著为正。其次,本文根据数据中的部门代码将制造业企业分为五大类:(1)服装和皮革;(2)消费品;(3)电子元件;(4)电子设备以及汽车;(5)汽车零部件。将企业按行业分类回归(表2),结果发现国际国内服务外包的系数和总体回归符号基本一致,除服装和皮革、电子设备行业外,国际服务外包对生产率的作用不显著,而分行业国内服务外包反而比总体更加影响生产率,这和分企业规模回归中的结果类似。从表2能够发现,除服装和皮革行业外,国内服务外包对生产率的影响都显著为正,而且系数基本都大于总体回归时的系数0.749,说明划分行业的分析增大了国内服务外包的作用,减弱了国际服务外包的影响。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1-0140-02
一、软件外包的内涵
软件外包(Software Outsourcing)属于服务贸易的一种,它是指企业为了专注核心竞争力业务和降低软件项目成本,将软件项目中的全部或部分工作发包给提供外包服务的企业完成的软件需求活动。软件外包是社会分工不断细化和软件技术发展相结合的产物。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软件外包也正好符合赫克歇尔的要素禀赋理论。各国之间软件技术水平大不相同,产品价格也存在差异,接包国劳动要素丰裕,发包国资本要素丰裕,发包国利用软件外包与接包国合作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使双方都能获益,从而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软件外包企业借助于外部最优秀的专业化资源予以整合,达到降低成本、提高绩效、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增强企业对环境应变能力的一种管理模式。从而释放企业资源,分担风险、加速重构优势。
二、大连软件外包发展的现状、趋势与前景展望
(一)大连软件外包的基本现状
随着中国软件外包行业发展进程的加快,软件外包尤其是对日软件外包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大连之所以形成如此规模的服务外包企业集群得益于“官助民办”的运营模式。在大连高新园区建设的大连国家软件公共技术平台,它是由国家、省市和大连高新园区共同支持建设起来的公益性技术平台,项目总投资 1 100 万元,2010年正式投入使用。该平台服务于高新区乃至全市的软件企业,旨在降低软件企业研发、测试、人才培训、宣传推广等方面的成本。通过专业技术服务,推进软件企业的规范化、国际化进程,实现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打造世界级现代软件产业聚集区提供有效的自主创新服务平台。一方面体现了政府前瞻性的产业政策导向,避免了政府在操作环节的低效率,同时也避免了政府在软件园开发建设上直接投入带来的财政负担;另一方面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通过利益的激励和市场竞争的压力,促进软件园区更快地发展,提高软件园区开发和运行的效率,也提高了对软件企业的服务质量。在过去的11年中,大连软件出口从1 000多万美元发展到2009年的13.3亿美元,软件企业从150多家发展到现在的900多家,软件从业人员从当时的5 000多人发展到现在的9.5万人。11年间,软件产业年均增长率超过了60%。如今,软件业已经成为大连的支柱产业,“大连软件”四个字也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城市品牌。
(二)大连软件外包产业促进大连市经济全面发展
在2009年初的“两会”上,市人大代表、亿达集团董事长孙荫环指出,大力发展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是当前经济形势下,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2010年将继续加大IT人才吸纳和培养力度,使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成为大学生就业和人才聚集的“蓄水池”。国务院已确定大连等20个城市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将在这些城市实行包括实用人才培训、特殊劳动工时等在内的支持政策,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机会的重要途径。
下面采用模型研究的方法,分析大连市1999―2009年软件出口额与工程师数量之间的增长关系。
为了发现两者之间的关系,笔者先把数据作出散点图(如图1所示)。从散点图上看大连市软件出口额与工程师数量之间具有很强的一元线性关系。因此,下面将用线性回归模型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设模型为:
Y=A1+A2X(Y表示大连市软件出口贸易额,X表示大连市工程师数量)
对大连市软件出口额与工程师数量之间的模型进行检验,假设大连市工程师就业数量对大连市软件出口贸易额没有影响,即H0∶A2=0.将2000―2009年统计数据分析得出线性关系为: Y=8.048+6.5723X。计算统计量T的观测值: t=33.779>2.306=t0.975(8)
结果显示,常数项通过显著性水平为0.05的检验,回归参数也通过显著水平0.05的检验。因此拒绝零假设H0,即X与Y之间的线性关系显著。中国自加入WTO之后,大连市软件对外出口贸易额从0.15亿美元增加到13.3亿美元,一直呈快速增长趋势,2008年虽受金融危机影响,贸易顺差的增速并没有减慢,出口贸易的增长,企业数量随之增加,工程师就业人数也迅猛增长。这样,大连软件外包产业促进大连市经济全面发展。
(三)大连软件外包产业的前景展望
1.大连将成为中国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领军城市。面对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影响,大连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依然取得不俗的业绩,成为中国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的领军城市。目前,全市已有从事服务外包业务的企业近900家,其中外资企业300多家,4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大连设立了软件开发和服务外包中心,使大连市成为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软件和服务外包最为集中的城市。全球前十大ITO和BPO服务提供商中,已有6家在大连开展外包业务;东软、华信、海辉三家本地企业连续几年排名全国软件出口前三位。大连已经把加快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作为实现城市转型的强有力支撑,作为战胜当前金融危机的最有力途径。争取在未来几年内培育出几家万人规模以上的软件外包企业,推动大连软件产业向产业链高端迈进。
2.加大对欧美市场开拓的引导。市场空间决定了未来产业的发展质量和规模,加大对欧美市场的开拓,是大连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实现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大连软件企业对欧美外包市场的拓展起步较晚,并且面临着强大的竞争对手。由于软件开发具有高度的知识密集型特点,发包商在对承包商进行评估时,更看重对方的开发经验、双方在语言文化上的共通性以及长期合作的默契与信任程度。在大连投资的跨国公司,如HP、IBM在初期主要将日本业务转移到大连获得成功后,已经越来越多地将欧美业务转移过来,他们的做法在欧美企业中间形成了极大的示范作用。可以预期,未来大连企业承接欧美业务的份额将越来越大。
3.大连软件逐渐向自主创新过渡。大连未来的目标是:做中国软件的自主研发基地、高端服务外包的承接基地、连接国内服务外包的再次转移中心。自主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对于软件产业来说,外包业务是保证自主创新的起点和标准接轨国际软件产业的链条。在外包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之后,大连开始鼓励本地的服务外包企业学会用“服务外包”和“自主创新”两条腿走路。
三、大连软件外包产业的政策建议
1.扩大企业规模。首先,从资源整合层面来考虑,建立以大型软件企业为龙头,形成“以大带小,以小促大,以大促强”具有规模化的软件外包联盟。通过产权、品牌、行业地位等一系列优秀资源的整合,从根本上把众多小而分散的软件企业,构建成极具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软件外包联盟;其次,组建区域性软件外包企业联盟,做到一家接包,多家参与,共担风险,共享利益。联盟本着以承接优秀外包业务为宗旨,为中外软件客户在联盟内寻找优秀的合作伙伴和项目提供优质的服务;最后,从技术创新角度来看,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为支撑平台建立软件外包企业联盟。根据国际软件外包的主导产品,结合产学研自主创新的研究与开发,可以吸引诸如微软、IBM等欧美软件公司向该外包联盟发包相关软件项目。
2.注重人才培养。人才供给不足仍是大连软件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大连市进一步促进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在国内率先提出根据企业每年员工和销售收入增长量情况给予奖励;对符合条件的服务外包企业,每新录用一名大学生(含大专以上学历)员工从事服务外包工作并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的,给予企业每人不超过4 500元的定额培训支持。除了培养人才外,企业必须通过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来留住人才,使他们乐于在企业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企业承接更多更好的项目打下基础。实施有效的人力资源政策,重视帮助员工成长,将股权、培训项目或其他激励机制等引入对人才的管理,用好和留住现有的人才,必将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企业。
3.改善投融资环境。资金不足直接限制了大连软件企业进一步的发展,改善投融资环境,建立一个高效的投融资机制将是软件外包产业发展的关键。风险投资是发展软件产业不可缺少的重要融资方式,比如苹果电脑公司、SUN微系统公司、微软公司等。因此我们要借鉴美国的经验,多渠道开辟风险投资来源,建立健康的风险资本退出机制和高效的风险投资机构组织形势和机制,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风险投资家人才队伍。注重完善以民间资本为主,政府引导扶持的多元化、多渠道投、融资体制,鼓励对软件外包产业的风险投资,逐步建立服务外包产业风险投资体制。积极为重点软件外包企业在国内外上市创造条件和提供服务,扶持大型软件企业在国内外上市融资。目前大连已经建立了将近90 家的各种形式的担保公司,资本金已超过了100 亿。这样的尝试,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同时,既规避了民间融资的法律风险,又便利了政府的监管。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0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4-0014-02
一、引言
服务供应链(Service Supply Chain)和服务外包(Service Outsourcing)是新兴的商业模式,是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服务经济发展的两种重要途径。服务供应链的概念是美国学者Lisa M.Ellram首先提出,它是供应链理论在服务产品领域的延伸,是供应链管理的一部分,服务供应链的含义与供应链管理的内涵基本相同,即是对从初始供应商到最终用户之间的信息流、资金流等要素的管理过程,只是在服务供应链概念中,用服务部门和服务产品替代了供应链中的物质生产部门和物质产品。服务外包是指作为生产经营者的业主将服务流程以商业形式发包给本企业以外的服务提供者的经济,它是跨国公司“归核化”(Refocusing)战略调整的副产品,其本质是企业以价值链管理为基础,将其非核心业务通过合同方式发包、分包或转包给本企业之外的服务提供者,以提高生产要素和资源配置效率的跨国生产组织模式。服务供应链与服务外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比较分析服务供应链和服务外包的异同与内在联系为深入理解服务供应链以及供应链管理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二、服务供应链与服务外包的一致性
(一)服务供应链与服务外包兴起发展相似的社会经济背景
服务供应链与服务外包发端和发展于服务业的迅猛发展。在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现代服务业呈现了一些新的特点、面临新的挑战。
1.企业的服务消费成本越来越难以控制。服务产品的特点之一就是生产成本难以控制,服务项目越大,金钱、时间和人力成本超支的风险就越大。据调查,70%的公司都经历过与其服务供应商的不愉快合作,对服务和服务链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已经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2.服务支出在企业成本中的比例越来越大。一项研究成果表明:2004年,全球2 000家企业费用支出的50%是用于采购服务,全球500强企业的服务采购在2001年时已达到了2万亿美元的规模,并将继续以20%左右的速度增长。现代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和越来越注重服务质量的趋势,使提供优质服务和降低服务成本成为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内容。
3.服务业在社会就业和国际贸易中的比例越来越大。1998―2000年,美国就业增长的97%来自于服务部门,以2001年为例,服务部门创造了9 500万个就业岗位。在国际贸易中,2002年,全球服务贸易额是1.6万亿美元,占全球贸易的20%。全球正在逐渐形成各种服务供应网络,服务生产和消费在全球进行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为适应服务消费的发展变化,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和市场响应灵活度,以社会专业分工细化为基础,服务外包逐渐成为企业构建服务竞争力的主要手段,在服务外包体系建立中逐渐形成了多层次的服务外包、服务转包网络,从而构建了多层的服务产品的供应链。
(二)服务供应链与服务外包管理的共同目标
1.适应“纵向一体化”向“横向一体化”的转变趋势。传统企业出于管理和控制上的目的,对与自身核心产品制造有关的活动和资源采取自行投资或兼并的“纵向一体化”的模式,企业力求与为其提供原材料、半成品、零部件及售后服务的企业成为一种所有权关系,在企业内部形成一条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及客户服务的流水线。随着物流发展和需求的迅速变化,这种模式在市场响应能力上存在致命缺陷,企业开始向“横向一体化”转变,其原材料、半成品在全球范围内择优选择供应商。在服务供应链中,企业的售后、咨询、培训等服务部门也被剥离到供应链上的合作企业中,企业更关注系统集成和自身特长。同样,服务外包从一开始就是服务产品的生产根据每一地点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在远离公司母国的其他地点实现国际间的资源配置,从而提升公司的整体战略。其主要方式就是将服务外包给一个第三方甚至第四方服务供应商?熏其跨国生产方式或国际分工方式不同于传统的跨国生产模式或传统制造业模式,从倾向于产业的纵向一体化生产转变到横向一体化提供服务。
2.提高核心竞争力。根据Prahalad 和Hamel的核心竞争力理论,企业存在三个竞争层面:核心竞争能力、核心产品与最终产品。服务业同样是在核心竞争能力、核心产品和最终产品(服务)三个层次上展开竞争,服务业也需要形成核心产品来体现核心竞争能力、增强服务竞争能力;服务企业是否具有长期竞争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核心服务专业技能和核心服务运作技能是否具有异质性和独特性的特征。优化、增强核心竞争力是服务供应链和服务外包核心企业的共同目标,是避免产品、服务同质化,实现核心优势的共同要求。对服务外包而言,保持和增强核心竞争力是其原始驱动力,由于外包服务商提供的专业服务可以让企业专注于最擅长的工作来提升其核心竞争力?熏服务外包不仅仅为企业节省了大量成本而且还能提高其工作效率。
三、服务供应链与服务外包的内联性
由于服务外包与服务供应链在发展原因、运作模式、管理目标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一致性,从内在结构上分析,二者存在很强的内联性,笔者认为,服务外包实质上就是服务供应链的一部分,相互关联的多级服务外包构成了一条完整的服务供应链。
国内有学者建立了服务供应链的简单模型,并给出了服务供应链的形式化定义。他们认为,服务供应链是由用户提出的一个服务请求发起,通过评估后所确定的一系列服务请求者和服务提供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并以服务请求为起点,建立了一个网状关系模型。服务请求关系是一个三元关系,RSR<A,B,s>,它表示服务实体A向服务实体B发出一个对于服务s的请求R。图1中箭头表示了这种服务请求关系。
在这个网状关系模型中,当上一级服务实体对下一级进行服务请求时,假设只能选择一个最优节点,放弃其他节点,以选择的路径用明线表示,放弃的路径用暗线表示,如图2,就形成了一个从服务实体A出发,终结于服务实体E2的连线,这条连线就是一条运转的服务供应链。
四、结论
服务外包是全球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服务产业跨区域商业模式,服务供应链是在供应链基础上出现的全新概念,二者表面上存在较大差异,分属不同的管理领域,但在产业背景、运作管理模式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从结构上分析,服务外包是服务供应链的组成元素,借鉴服务外包的理论和实践对服务供应链的研究具有较大价值。
参考文献:
[1] Lisa M Ellram: Wendy L Tate: Corey Billington. Understanding and Managing the Services Supply Chain.Journa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Fall 2004: 40, 4.
[2] 詹晓宁,邢厚媛.服务外包:发展趋势与承接战略[J].国际经济合作,2005,(4).
[3] 王佐. 从供应链到服务链[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4,(6).
[4] Kaushik Sengupta: Daniel R Heiser: Lori S Cook. 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Journa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Fall 2006: 42, 4.
[5] 张大陆,等.分布式电子商务服务供应链建立过程简单模型[J].计算机工程,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