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经济学角度分析问题

经济学角度分析问题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42:2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经济学角度分析问题,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经济学角度分析问题

篇1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根本原因是大学生数量的供求失衡

供求理论是经济学中最基本的理论之一。供求关系是指: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的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种关系,它是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关系在市场上的反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商品的供给量恰好等于商品的需求量,就是供求平衡,可以理解为毕业大学生的数量大致等于社会需求的数量;如果商品的供给量大于商品的需求量,就是供大于求,会使得商品停滞,积压,很久都卖不出去,甚至降价卖出,导致亏本,公司倒闭破产;如果是商品的供给量小于需求量,就是供不应求,商品紧俏,在市场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供应方,需求方没有选择的余地。

2.中国高等教育的需求与供给

从需求角度看,因为大学生对工资要求较高,而社会更多的需求的是廉价的劳动力,这样对大学生的需求量就很小。可以根据需求法则的影响,假设其他的条件都不变,则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成反比变动,社会所需要的大学生,即劳动力,是一种商品,其价格可以类似为工资,需求量会随着商品本身价格的增加而减少。其次,国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急需要高端的专业性强的精英人才,大学生显然还欠缺一些,也导致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量很小。再者,企业往往都需要一些经验丰富、老成持重的人才,而刚毕业的大学生又不符合这一点了,使得企业对大学生的需要量不大。

从供给角度看,1999年以前高考制度未改革,高校招录的大学生不多,自1999年以后,各大高校都扩展,使得大学生人数猛增,导致供给量大于需求量,一部分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而这部分劳动力也暂且闲置下来了,随着不断扩展的大学生毕业之后,就有越来越多的劳动力被闲置,供给量远远大于需求量了,即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

供不应求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市场上的生产部门生产出的商品,也就是提供给人们消费的商品总额,小于人们在这段时间内满足的物质资料生活所需的产品的总额。

3.毕业生向大中型城市流动趋势增强

生活城市的选择与生活水平有一定的关联。我国沿海地区近年来发展迅速,因而发达城市与较发达城市和一些发展相对缓慢的乡镇之间的生活水平的差距不断增大,在高薪、高福利、高待遇、高生活水平的诱惑下,大多数毕业大学生的观念也会随之改变,倾向于去选择大中型、沿海、发达城市的工作,而不选择较为落后的乡镇地区的工作,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毕业大学生向大中型城市流动的趋势。

二、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策略及个人建议

1.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毕业生的质量

其一,就大学生而言,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应该首先从自身问题解决,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体制下的规律,大学生只有掌握的过硬的本领、技术,才会被企业所留用。大学生应该在学习之余,多多加强对自身素质的培养,例如能力、专长、团队精神、人际交往能力等等,让自己在寻求职业的时候占取主动地位,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

其二,高校在课程的设定上,应该更多的结合市场需求,更加合理地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更加合理地调整各专业招收人数等等,全面为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同时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锻炼自己。在领导学生走向社会化之前,学校可以专门开一门课程引导学生找工作。学校也可以设立专门的快捷信息平台,为学生提供准确可靠的劳动力市场信息,供求关系,便于学生进行有效的职业决策,及时找到工作,而不成为闲置资源。

2.政府部门在体制、政策上的改革

政府要制定政策法规,完善就业市场体系。把毕业生的就业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道路。政府管理部门要加强宏观调控,加快劳动人事制度、户籍制度的改革,因为许多企事业单位用人有很大的局限性,经常会优先考虑户籍在本地的大学生,这样既影响了一部分毕业生的就业,又造成了对人才合理流动的阻碍,政府可以对其进行改革,淡化各单位对户籍的歧视与不平等待遇。

3.大学生应认清形势,适当改变就业观

如今大学生所处地位尴尬,某些大学生仍然存在认为自己是社会精英的现象,因此在搜寻工作的时候,高不成低不就,不愿意去基层单位锻炼自己,又无法再科技发达的领地站住脚。大学毕业生可以适当的转变思维,因为在很多小城市、乡镇急需人才,有很多的职位可以挑选,还有很多规模较小的私营企业存在大量用人的需求。大学生可以适当的改变就业观,先去基层做起,锻炼自己,挖掘潜能,毕竟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的,积累经验,脚踏实地地从基础做起,可以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将眼光适当放低一些,毕竟找不到工作总比工作稍差一点好。

其次,大学生可以自主创业,依靠自身实力打拼,自己解决就业问题,毕业生可以看准商机,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与其他大学生一起走自主创业的道路,这样不仅在解决自己就业问题的同时,也为社会的职位少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提供更多职位、使得更多人有就业机会。

篇2

劳动经济学是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要求必须有市场的存在。一般使用实证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建立两个假设:一是稀缺性,资源是有限的,劳动力资源也是有限的;二是人是有理性的,即个人追求效用最大化,表现在货币和非货币方面,作为理性人的企业则追求利润最大化。

劳动社会学是一门立足劳动社会,研究劳动者、劳动者行为、劳动关系、劳动组织、劳动制度和劳动社会过程,揭示劳动社会的结构、功能及其运动规律的分支社会学。

所以对于涉及劳动领域的相关问题,两者从看问题的角度、想达到的目的都有所不同,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劳动者还是劳动力

劳动社会学是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研究劳动问题,而劳动经济学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研究劳动问题,因此,劳动力在两个学科中的内含有很大的区别,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劳动社会学中用“劳动者”来代替“劳动力”更加合适,“劳动者”和“劳动力”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劳动者是否同质

在劳动经济学中劳动力被假设为是同质的,而在劳动社会学中,劳动者则是非同质的,而是有各种自然的和社会的特征。在一般的劳动经济学对劳动力的分析中,它隐去了劳动力各种自然的和社会的特征,认为劳动力相互之间没有差别,在劳动经济学的研究中绝对不会将劳动力看成一个复杂的社会人。而劳动社会学将劳动者看成一个复杂的社会人,劳动者各种自然的和社会的特征都被考虑进去,如年龄特征、性别特征等,正是由于这些特征的存在,劳动社会学中的劳动者才变得更加有研究的价值。

1.2劳动者是否理性

在劳动经济学中,劳动力被假设为是有理性的,劳动力表现出的所有行为都是出于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考虑,而在劳动社会学中,劳动者的行为原理则更加复杂,有许多理论对劳动者的行为动机进行分析与解释。劳动社会学认为劳动者行为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函数,是劳动者个人的内在因素与外在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劳动经济学的假设不过是考虑了内在因素中人追求效用最大化的心理因素以及外在因素中追求工作报酬最大化的情形,而不必考察生理因素、文化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的有关内容。

1.3劳动者是否独立

在劳动经济学中,相对而言更强调劳动力的独立性,而在劳动社会学中,劳动者更强调与他人的互动。如劳动力配置和流动的规律、劳动工资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都是从独立的劳动者出发进行研究,这个过程不需要劳动力与他人的互动。而劳动社会学中的劳动者有一个必不可少的前提——社会人。互动论认为,劳动者行为是由他的身份与角色决定的,每个劳动者在劳动社会中都占有一个或多个社会位置,劳动者行为过程就是他扮演一定的角色的过程,要理解或预期劳动者的行为,就需要了解劳动者与他人的社会关系。

2.劳动行为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劳动经济学关注的是劳动行为的经济效益,其中最典型的研究内容便是劳动供给分析与人力资本投资。劳动经济学虽然在讨论影响劳动供给因素的时候考虑到了其中的社会制度因素(劳动制度、工资制度、体制因素),但在接下来的工作时间决策理论中完全就是考虑工资率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劳动社会学侧重的是劳动行为如何影响整个社会效益,认为只研究经济效益有可能会带来不利的后果。比如按照劳动经济学的理论,将劳动力配置到与其工资率对应的岗位上会是一个理想结果,这会使得资源配置最优从而使得经济效益最大化,但可能由于职业声望等干扰因素,劳动者或许不愿接受这份工作。另外,如果劳动者可以选择一种工资率相对较高但污染严重的工作或是工资率相对较低的“绿色”工作时,不同的劳动行为会带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不同,此时仅仅从劳动经济学或者劳动社会学来考虑是不够的,需要将两者联系起来综合作出决策。

3.研究任务不同——经济变量和社会变量

劳动经济学的重要任务在于揭示劳动力与各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而劳动社会学的重要任务在于揭示劳动者与各社会变量之间的关系。比如研究影响劳动者生产率的因素时,劳动经济学会从工资率、人力资本投资等经济变量考虑,而劳动社会学则从人际关系、人性的假设等社会变量入手。

不难发现劳动经济学基本不研究涉及劳动组织、劳动关系、劳动制度等问题,因为这些变量全是社会变量,与资源配置及投入产出无关,甚至在有些方面它们是与劳动经济学的思路相矛盾的,比如劳动组织不仅仅是为了发展经济功能、赚取利润,它还有满足需要、教育训练、社会控制等功能,要发挥各个功能时就不得不将目光从关注与企业利润的增长转移到如何使社会效益最大化,因为这些功能对于劳动社会的维系是必不可少的。

从以上例子看出,由于劳动社会学从劳动力与社会变量关系的研究中得出的是有关劳动社会结构、功能及其运行规律的结论,所以这有利于人们对劳动社会的认识,同时也有利于政府制定劳动制度从而引导劳动社会向上向前发展;而劳动经济学研究成果的价值主要在于使得社会生产部门更好地配置劳动力资源、确定工资制度,实现利润最大化,使得劳动者运用经济学方法找到最高的效用曲线,这种利润或效用最大化不涉及人性、人的超越经济的内在需要等。

参考文献:

[1]潘锦棠.劳动社会学[M].中国劳动出版社,1995.

篇3

    二、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

    所谓新制度经济学(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正如科斯所说,就是用主流经济学的方法分析制度的经济学。它是在20世纪70年代凯恩斯经济学对经济现象丧失解释力之后兴起的。一般认为,新制度经济学是由科斯的《企业的性质》这篇文章所开创的。它放宽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一系列假设,增强了解释力。

    新制度经济学包括四个基本理论:

    (一)交易费用理论。交易费用是新制度经济学最基本的概念,是科斯在1937年的论文《企业的性质》一文中提出的,他认为,交易费用应包括度量、界定和保障产权的费用,发现交易对象和交易价格的费用,讨价还价、订立合同的费用,督促契约条款严格履行的费用等等。交易费用的提出,对于新制度经济学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配置的,交易费用理论表明交易活动是稀缺的,市场的不确定性导致交易也是冒风险的,因而交易也有代价,从而也就有如何配置的问题。资源配置问题就是经济效率问题。所以,一定的制度必须提高经济效率,否则旧的制度将会被新的制度所取代。这样,制度分析才被认为真正纳入了经济学分析之中。[1]

    (二)产权理论。新制度经济学家一般都认为,产权是一种权利,是一种社会关系,是规定人们相互行为关系的一种规则,并且是社会的基础性规则。产权经济学大师阿尔钦认为:“产权是一个社会所强制实施的选择一种经济物品的使用的权利。”这揭示了产权的本质是社会关系。产权是一个权利束,包括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等。产权实质上是一套激励与约束机制。影响和激励行为,是产权的一个基本功能。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产权安排直接影响资源配置效率,一个社会的经济绩效如何,最终取决于产权安排对个人行为所提供的激励。

    (三)企业理论。科斯运用其首创的交易费用分析工具,对企业的性质以及企业与市场并存于现实经济世界这一事实做出了先驱性的解释,将新古典经济学的单一生产制度体系——市场机制,拓展为彼此之间存在替代关系的、包括企业与市场的二重生产制度体系。科斯认为,市场机制是一种配置资源的手段,企业也是一种配置资源的手段,二者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在科斯看来,市场机制的运行是有成本的,通过形成一个组织,并允许某个权威(企业家)来支配资源,就能节约某些市场运行成本。交易费用的节省是企业产生、存在以及替代市场机制的惟一动力。

    (四)制度变迁理论。制度变迁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代表人物是诺斯,他强调,技术的革新固然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活力,但人们如果没有制度创新和制度变迁的冲动,并通过一系列制度(包括产权制度、法律制度等)构建把技术创新的成果巩固下来,那么人类社会长期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是不可设想的。制度变迁的原因之一就是相对节约交易费用,即降低制度成本,提高制度效益。所以,制度变迁可以理解为一种收益更高的制度对另一种收益较低的制度的替代过程。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构成制度变迁理论的三块基石。制度变迁理论涉及制度变迁的原因或制度的起源问题、制度变迁的动力、制度变迁的过程、制度变迁的形式、制度移植、路径依赖等。 [2]

    三、囚徒困境理论

    囚徒困境的故事讲的是,两个嫌疑犯作案后被警察抓住,分别关在不同的屋子里接受审讯。警察知道两人有罪,但缺乏足够的证据。警察告诉每个人:如果两人都抵赖,各判刑一年;如果两人都坦白,各判八年;如果两人中一个坦白而另一个抵赖,坦白的放出去,抵赖的判十年。于是,每个囚徒都面临两种选择:坦白或抵赖。然而,不管同伙选择什么,每个囚徒的最优选择是坦白:如果同伙抵赖、自己坦白的话放出去,不坦白的话判一年,坦白比不坦白好;如果同伙坦白、自己坦白的话判八年,不坦白的话判十年,坦白还是比不坦白好。结果,两个嫌疑犯都选择坦白,各判刑八年。如果两人都抵赖,各判一年,显然这个结果好。但这个帕累托改进办不到,因为它不能满足人类的理性要求。囚徒困境所反映出的深刻问题是,人类的个人理性有时能导致集体的非理性——聪明的人类会因自己的聪明而作茧自缚。

    四、城市拥堵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联系到城市交通问题,我们可以用以上的经济学理论来进行分析。

    每一个出行的个体,都可以看做是囚徒困境里的一个囚徒,当然我们这个“囚徒困境”里包含更多的“囚徒”。如果所有人都选择公共交通出行,那么,所有人都将有一个良好的出行感受。在这时,如果有极少数人选择驾驶私人车辆出行,那么,在没有对道路交通产生拥堵压力的前提下,这部分选择驾驶私人车辆出行的个体将有一个更好的出行感受。此时,作为理性的个体,有能力选择私人车辆的人,他们都将选择驾驶自己的车辆上路,从而迅速对城市道路造成极大的负担。而此时,不会有人主动退出自驾行列,而去选择公共交通。原因很简单:首先,选择自驾的个体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选择放弃自驾而乘坐公共交通的人,是牺牲自己的利益,来使别人获得更好的满足。这便是城市交通的“囚徒困境”问题,每个个体的理性行为,导致集体的非理性,从而造成整体利益的下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