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医药产业总产值

医药产业总产值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42:39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医药产业总产值,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关键词:

江苏;医药;产业结构;“三废”排放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0.006

0 引言

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原料药生产国和出口国,也是世界第三大药品市场。由于药品的生产需要多种原材料及多重化学反应,因此,制药行业“三废”――即工业废水、工业废气和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巨大且成分复杂。

产业结构调整是优化经济和环境平衡发展的重要途径,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产业结构调整与环境污染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Torvanger利用指标分解法并结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九个成员国在1973~1987年间的数据分析后发现,新能源技术和产业结构升级是降低碳排放的重要原因;Lantz和Feng通过计量回归分析后发现,加拿大在1970~2000年间的碳排放与技术进步之间呈现明显的“U”形关系,即满足“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假说。

国内学者同样对这类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赵海霞等(2005)从实证出发,对江苏省产业结构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进行分析,分析表明,工业结构中技术水平及高污染行业的相对比重对环境有着直接影响;李玮、赵国浩(2010)对陕西省34个工业行业的污染排放强度进行综合评价,提出了重点发展、优化发展、引导发展、限制发展四种不同的结构优化策略,从而为工业行业结构调整提供参考依据。

上述分析角度大多较为宏观,对具体地区和行业的深入分析较少。江苏省医药产业近年来保持着20%左右的经济增长速度,各项发展指标均位居全国前列,但对其结构调整与“三废”排放之间关系的研究并不多。因此,本文将运用回归分析,探究江苏省医药产业结构调整对“三废”排放量的影响。

1 江苏省医药产业结构与“三废”排放现状分析

1.1 江苏省医药产业结构现状概述

江苏省医药产业主要门类包括:制剂、原料药、医疗器械、中成药、生物制药、中药饮片、卫生材料和制药机械类。表1主要选取江苏省医药总产值中占比较大的化学制药大类(原料药与制剂加总)、中药大类(中成药与中药饮片加总)和生物制药大类进行产业结构分析。

2012年,江苏省规模以上制药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290.7亿元,同比增长27.6%,约占全国医药工业总产值的1/8,化学制剂等子产业规模位居全国第一。

由表1分析可知,2008~2012年工业总产值方面,化学制药由2008年占比62.46%下降至2011年占比58.05%,2012年回升至60.73%,总体维持在60%左右。中药大类由2008年占比8.23%下降至2012年占比7.74%,总体维持在8%左右。生物制药大类由2008年占比8.05%上升至2012年的10.63%,体现出该产业良好的发展势头。工业销售产值与工业总产值相似,化学制药和中药大类占比有所下降,总体分别维持在60%、8%左右,2012年生物制药占比超过10%,与2008年相比占比增长2.15%。利润总额方面,化学制药由2008年占比71.48%下降至2011年占比5900%,2012年回升至63.60%。中药由2008年占比6.47%上升至2010年占比9.06%,之后降低至2012年的7.14%。生物制药总体为上升趋势,由2008年占比8.02%增长至2012年占比9.88%。

1.2 江苏省医药产业“三废”排放现状

江苏省正面临工业化高级阶段的门槛,不可避免地影响到环境质量的变化,而污染的情况具体表现在工业“三废”的排放方面:2003年,江苏省医药工业废水、工业废气和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分别是4913.31万吨、41.34亿标立方米和18.59万吨,而到了2012年,工业废水、工业废气和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则变化为5076.5万吨、114.8744亿标立方米和11.24737万吨。

具体分析来看,工业废水排放量前期处于上升态势,2005年增长速度一度高达22.09%,2007年废水减排21.10%,此后工业废水排放量呈现阶段性波动,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工业废气2003~2005排放量有所下降,2006~2008排放量极速上升,2008年甚至达到228.96%的增长率,经历了2009~2010减排控制,2011年开始排放量上升势头越发明显。而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平均每年的减排幅度达到4%,尤其2011年,排放量下降35.96%。江苏医药产业“三废”排放量的变化情况各异,工业废水和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总体变化幅度较小,整体平缓,而工业废气排放量变化大起大落,这与2008年江苏省医药企业数量剧增(总的增加了251家,化学制药大类增加了68家)以及废气包含种类繁多等因素有关,同时说明医药企业对废气处理有所疏忽。

2 江苏省医药产业结构调整对“三废”排放的影响

2.1 数据来源与处理

由于统计口径的调整,本文选取2003至2012年度江苏省医药制造业工业“三废”排放量以及化学制药大类、中药大类和生物制药大类的产值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数据来自《中国医药统计年报》、《江苏省统计年鉴》。对获得数据进行取对数与差分处理,以保证数据的可操作性。

2.2 数据分析

2.2.1 江苏省医药产业结构调整对工业废水产生的影响

对废水排放量与细分产业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后,得到R2的值为0.756751,F值为4.148026,显著性水平为0.1,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好。具体来看,中药和生物制药大类的弹性系数分别在0.1水平和0.05水平上显著,中药产业工业总产值每增加1%,江苏省医药制造业废水排放量将增加1.12%,这与江苏省中药产业规模较小,废水处理技术水平有限的现实情况有关。因此,中药产业的发展在一定时期内加速了废水的产生。生物制药产业总产值每增长1%,江苏省医药制造业废水排放量将减少3.39%,这是由于生物制药产业整体技术水平较高,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有限。化学制药产业虽然弹性系数不显著,但可以看出其对工业废水的排放有正向影响。

2.2.2 江苏省医药产业结构调整对工业废物产生的影响

对固体废物排放量与细分产业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后得到R2的值为0.931149,F值为18.0323,在0.01水平上显著,模型的拟合程度很好。具体来看,化学制药和中药产业的弹性系数在0.05水平上显著,生物制药产业的弹性系数在0.01水平上显著。化学制药产业工业总产值每增加1%,江苏省医药制造业工业废物的排放就减少6.35%;中药产业工业总产值每增加1%,江苏省医药制造业工业废物的排放将减少329%;生物制药产业工业总产值每增加1%,江苏省医药制造业工业废物的排放将增加12.49%。化学制药及中药产业对工业废物排放增速有着较好的抑制作用。而生物制药产业的快速增长却带来了工业废物排放量的高速增长。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医药统计年报》中工业固体废物包括危险废物、冶炼废渣、放射性废物和其他废物等。而国家危险废物目录中包括利用生物技术生产生物化学药品、基因工程药物过程中的母液和培养基废物等。生物制药产业的快速发展带来大量废物的排出,对环境产生了较差的影响。

2.2.3 江苏省医药产业结构调整对工业废气产生的影响

对废气排放量与细分产业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后,得到R2的值为0.82617,F值为6.3371,在0.05显著性水平上显著,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好。具体来看,中药和生物制药大类的弹性系数并不显著,但不难看出这两个细分产业对于废气排放存在一定的负向影响,尤其是生物制药产业,其弹性系数的绝对值较大。化学制药产业与废气排放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弹性系数高达3.3323,说明化学制药产业的发展对于废气排放量整体上扬的趋势负很大责任,这与化学制药产业技术水平较低、资源耗费严重以及废气产生较多等特性有关。

2.3 结论分析

总的来看,中药产业排放的废水是一类含难降解物质和生物毒性物质的高浓度有机废水,对水体的污染十分严重,因此对工业废水排放的正向影响较大,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则对工业废水排放量的增长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在废物处理方面,江苏省中药产业以及化学制药产业的不断发展使得企业更加熟练、高效,化学制药产业的作用尤为突出。而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对于工业废物排放量的增长有着较强的促进作用。江苏省工业废气治理程度相对较低,化学制药产业与工业废气排放量的关系呈现出一种较强的正相关,中药产业与生物制药产业对废气排放的抑制作用还不够显著。

3 产业结构调整相关建议

3.1 区别对待细分产业

由上述分析可知,江苏省化学制药、中药、生物制药产业分别对废气、废水、废物排放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应有针对性地进行规范治理,达到减少结构性污染的目的。在中药产业方面,建议加强GAP、GMP、GSP等认证监管工作,从药材种植源头抓起,保证周边水质,做到及早防范、及早治理。化学制药行业应注重企业的兼并重组,督促企业技术升级,促进原料药生产企业向高附加值低污染度的制剂产业发展,重点规范废气排放标准。生物制药产业是江苏省未来医药经济重要增长极,一方面,应加强对生物制药产业的扶持,提高其在江苏省医药产业结构中的地位;另一方面,要积极寻求母液、培养基废物等的中和方法,促进固体废物的循环利用。

3.2 严格遵循行业标准

2010年7月1日,《制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全面强制实施,2014年1月24日《环境保护综合名录》也正式。江苏省医药产业应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淘汰“两高一低”产品和落后工艺、技术装备,达成相关目录指标。江苏省医药产业应依照产业实情制定并严格实施产业指导计划,以单位增加值的污染物排放为基础,同时参考税收率、就业贡献率等指标,制定产业指导目录。

3.3 加强监督管理工作

对于符合江苏省医药产业结构优化目标的高技术企业和优势企业,制定鼓励和引导性的政策,促进这些企业的发展;对于相对劣势企业,制定鼓励产业升级、产业转移或退出的系统性政策;对于“三废”排放污染严重的企业,应禁止投资接受新项目,规定最后期限,实行强制淘汰。《江苏省“十二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中更多地关注医药企业废水以及废物排放治理情况,在废气排放方面未多涉及,因此,建议江苏省采取积极政策加大对工业废气排放标准的制定以及创新监管,从而抑制其增长势头。

参考文献

[1]Torvanger A.Manufacturing sector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in nine OECD countries,1973-87:A Diviia index decomposition to changes in fuel mix,emission coefficients,industry structure,energy intensities and international structure[J].energy economics,1991,(3):168186.

[2]Lantz,V,Feng,Q,2006.Assessing income,population,and technology impacts on CO2 emissions in Canada:where’s the EKC[J].Ecological Economics 57,229238.

[3]赵海霞,曲福田等.环境污染影响因素的经济计量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环境保护,2006,(2).

[4]李玮,赵国浩.基于环境约束的工业行业结构优化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3).

篇2

近年来,乌当区大力发展医疗服务、特色食品、温泉旅游、乡村旅游及特色中药材种植等产业,初步形成了集医药研发、制造、包装、物流、医疗服务、健康养生、医药种养殖等为一体的大健康医药产业体系。同时,自2013年成为国家住建部智慧城市创建试点以来,通过打造大健康医药产业集群和以大数据为重点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逐步打下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基础。

架起大数据产业发展桥梁

2015年10月8日上午,位于乌当区大数据智慧产业基地10楼的深圳富盛通通信设备有限公司贵州分公司里电话铃声不断,公司墙上张贴着员工近期的业绩评分表,虽然是节后上班第一天,但公司里却井然有序,呈现一派繁忙景象。

2015年7月,富盛通通信设备有限公司与乌当区正式签署合作协议,打造“互联网+呼叫中心”电商平台。

“乌当区的工作环境很舒适,配套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政策支持激发了我们干事创业的热情。”对从事电子商务行业已经6年的公司副总经理李培君来说,选择在乌当区组建分公司,一方面是出于扩展西南地区呼叫中心业务的需要,另一方面是考虑到乌当区大数据产业平台建设相对完善,加上政府对发展大数据产业的政策支持,为公司建立呼叫总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目前,深圳富盛通通信设备有限公司贵州分公司已有座席200多席,计划在2016年8月前完成2000席座席的建设目标。“我们的目标是把这里打造成为公司的呼叫总部,计划在未来辐射整个西南地区、南方以及北方的主要城市。”李培君和他的同事们信心满满。

2015年以来,乌当区以政府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的形式,重点围绕辖区信息产业孵化基地的打造,以呼叫中心产业为抓手,全力布局以大数据、智慧产业应用和电子信息制造为核心的西南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示范区。

乌当区通过搭建全媒体服务平台、电子商务营销与服务平台、大数据应用及基础设施配套环境,构建贵阳市服务外包产业转移承接中心、大健康医药产业后台服务中心等多个开放平台,重点发展呼叫中心、数据中心、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信息技术开发等大数据相关产业。目前,400平米的乌当区大数据智慧产业基地数据中心已建设完成,正在开展调试工作,同时,与落地企业共同推进展示中心现场布置工作;2000坐席呼叫中心基础建设已完成,配套区域已完成大部分装修工作;中国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希瑞福(北京)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落户基地。

大健康医药产业集聚发展

2015年国庆刚过,位于乌当区洛湾云锦工业园的贵阳新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新增GMP制剂生产线上机器声轰鸣不断,苦参凝胶、坤泰胶囊等一批批药品正在加紧生产中。

作为洛湾云锦工业园内首批开工建设的项目,新天药业新增GMP制剂生产线建设项目占地85亩,总面积6.5万平方米,投资3亿余元,包括生产车间、质检大楼、研发中心、综合大楼及相配套的辅助设施。目前已完成生产车间、质检大楼及其辅助设施一期工程共计2.5万平方米,全部采用国内先进设备和设施的5个中药剂型12条生产线顺利通过新版GMP认证,预计达产后将新增就业100余人,实现年产值近30亿元。

“作为首批落地乌当的药业企业,我们的成长伴随着乌当的发展。”新天药业总经理助理魏茂陈介绍,公司成立于1995年8月,是一家集科研、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现代中药企业,共有药品生产批文50余个,硬胶囊剂、凝胶剂、合剂等6条生产线已通过GMP认证。

“实力强劲的药业企业不断入驻,催生了关联产业的诞生和聚集。”乌当区工信局局长李鸿介绍道,2007年贵州康心药业有限公司从贵阳市枣山路搬迁至乌当区,成为乌当区首家医药物流企业,公司旗下的康心药业物流中心也逐步发展成为全省最大的药品批发流通平台。

“公司的成长离不开乌当区医药产业发展的集聚。”据康心药业董事长方洪海介绍,公司年销售额2007年进驻乌当区时只有1亿元,到2014年销售收入已突破15亿元。如今,公司应用大数据打造的2000席位呼叫中心已基本投入使用,通过开展电子商务相关业务,带动大健康产业产品配送服务发展,未来三年销售收入预计将达到35亿元以上。

从首批医药企业落户,到医药产业总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乌当区医药产业的发展已走过23个春秋。如今,举全区之力建设全省大健康医药产业引领示范区的目标,为乌当的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围绕“医、养、健、管”四大领域,乌当区正着力培育一批大型龙头企业和核心产品,推动健康养生、医疗服务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创新融合,推进健康养生示范园区和基地平台建设,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医药医疗、养老养生、健体康体企业入驻,实现产业布局更优、集聚程度更高、企业规模更大、竞争实力更强,形成大健康医药产业蓬勃发展新格局。

2014年,全区规模以上医药产业实现产值78.9亿元,占全市比重34.61%,占全省比重24.7%。有12家规模以上制药企业、140个国家批准文号药品、93项专利、23条新版GMP认证生产线、44个国家医保药号、15个国家基药药号,以及全省最大的医药物流企业康心药业,是全省新医药产业发展最集聚的区域。

融合发展推动产业升级

“乌当区将坚持生态文明理念,推动大健康、大数据、大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努力走出产业升级的新路。”乌当区委书记常文松说,2014年乌当区现代制药业产值在全省占比达五分之一以上,在全市占比达三分之一以上,产业集聚基础较好。区委、区政府立足优势、顺应形势,确立“推进产城良性互动,打造生态健康之区”的总体目标,充分发挥良好产业基础和生态资源禀赋优势,抢抓省、市支持机遇,以大健康为引领,以大数据为驱动,以大旅游为助推,打造大健康医药全产业链,努力在全省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篇3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6-0046-03

江苏医药制造业近年发展迅速,2005年产值为465.18亿元,2011年产值为1 810.02亿元,平均年增长在25%左右。在江苏医药制造业总体规模高速发展的同时,各区域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如何,是否形成产业在地理区域的集中,产业集中是否产生集聚效应,是否能够对区域发挥主导产业的作用,探究这些问题可利于进一步合理布局和规划江苏医药制造业。本文采用区域经济差异研究中常用的测度方法——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和区位商,对江苏医药制造业区域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以尝试解答上述问题。

一、江苏医药制造业区域发展概况

2011年,江苏省属13个地级市的医药制造业发展情况(如表1所示),各地区医药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在2 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数量、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差异显著,13个城市中泰州、连云港、徐州、南京、常州、无锡、苏州7个地区的工业总产值和主营业务收入约占全省工业总产值和主营业务收入的77%,利润约占全省的83%,可见,江苏医药制造业已呈现地域性集中的特征。

二、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是意大利经济学家科拉多·基尼在Lorenz曲线的基础上于1912年提出的,最初用于度量国家或区域之间收入不平等的相对程度。1986年,Keeble等人将Lorenz曲线和基尼系数用于度量某行业地区间分布的集中程度,发展成区位基尼系数。基尼系数的测算方法众多,本文采用几何法求取基尼系数。

从2011年江苏医药制造业的基尼系数来看(如表2所示),可进一步断定江苏医药制造业在空间布局上已经形成了高度的集中。

三、泰尔指数

Tn、T*、T分别表示总体区域差异、地带间的差异、地带内的差异,i表示地带,n为总的地带数,j为地带内子区域,Yi表示第i地带的经济指标占江苏同种指标的比重,Pi表示第i地带企业数占江苏总企业数的比重,Yij表示第j城市经济指标在第i地带同种指标中所占比重,Pij表示第j城市企业数在第i地带总企业数中所占比重。T值在0~logN之间变化。若T值为0,表示最小差异,若为logN,表示最大差异。

我们按照地理区划将江苏省属13个地级市分为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地带,T值范围在0~1.11之间,三大地带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的泰尔指数总差异约为0.2,说明江苏医药制造业在三大区域的发展较为均衡。苏北以连云港为中心,苏中以泰州为中心,苏南有南京和苏锡常地区,该地带医药制造业的发展尤为均衡,从表3各经济指标泰尔系数的组内差分解来看,苏南各市医药制造业发展差距最小,苏中、苏北地区各市医药制造业发展差异相对较大。各经济指标泰尔指数组间差的计算结果来看,三大区域间医药制造业的利润差距小于产业规模差距,间接说明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作为三大地带其医药制造业的竞争力和产业技术水平大体一致。

四、区位商

其中N1为研究区域某部门产值(或企业数);A1为研究区域所有部门产值(或企业数);N0为背景区域某部门产值(或企业数);A0为背景区域所有部门产值(或企业数)。产值区位商从生产效率及生产规模方面反映了该地区该产业的集聚程度。企业数区位商反映了该地区该产业企业的集聚程度。

Q值越大说明专业化程度越高,比较优势越大。一般只有区位商大于1的部门才能构成该地区的基础部门,对当地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若Q小于1,说明该产业的专业化程度低于平均水平,不具备比较优势。一般Q值在2以上,该产业的生产主要为区外服务。

在前述江苏医药制造业相对集中的7个地区:泰州、连云港、徐州、南京、常州、无锡、苏州,其产值区位商大于1的仅有徐州、泰州和连云港三地,泰州和连云港的医药制造业已成为当地主导产业,并形成对外输出的优势;而其他地区虽然产业规模较大,但专业化程度不高,尚未形成比较优势,没有对当地经济发展发挥主导作用。

从企业数区位商来看,上述区域范围中,企业数区位商大于1的仅有南京、泰州、连云港和常州,常州和南京医药企业密集程度虽然高于江苏平均水平,但其产值区位商低于1,可表明这两个地区还处在产业集聚的初级阶段,企业在地理上较集中,但是没有形成配套的产业网络,并不具备集聚优势。

将这两种区位商结合分析,如果企业数区位商小于1而产值区位商大于1,例如表4中的徐州医药制造业,可认为此地区企业规模效应较强,企业集中产生集聚效应所致。若两种区位商数值均小于1的地区,可认定这些地区的医药产业专业化程度低,区域竞争力较弱,为非优势产业。

五、结论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判断,江苏医药制造业整体上已形成产业集中之势。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区域的医药制造业产业发展水平较为均衡,苏北以连云港为中心,苏中以泰州为中心,医药制造业已成为该地区主导产业,初显医药产业集聚效应。在苏南,各市医药产业发展均衡,尚未形成产业的中心城市,医药制造业未能发挥推动区域经济的主导作用。

六、建议

江苏医药制造业在泰州、连云港和苏南的集群是依靠医药产业园区建设在政府外力驱动下形成的。要实现和扩大产业集聚产生的知识信息溢出、区域品牌、创新吸聚等效应需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是合理布局医药产业,突出区域特色,防止布局趋同。当前江苏医药产业的布局特色并不明朗,需要尽快定位区域特色,以防止资金浪费和地区为吸引投资“无底线”放宽优惠政策。而且各区域要健全“产学研”合作机制,在科技创新中,大学作为知识、技术和人才的主要供应者,参与知识的生产、传播和运用,产业集群企业对教研机构提出技术需求并提供科研经费,使得大学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技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再者,建立企业间和园区间的联动机制,加强企业间的业务联系,形成专业化产业网络。通过上述措施,江苏医药制造业的集群发展由外力政策驱动转本为内力市场驱动,实现区域间医药产业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