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17:36:57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关于生命价值的思考,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自然价值”是为了应对生态危机而提出的新经济学念。20世纪中叶,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全球性问题。在思考这个问题时,学术界提出“自然价值”的概念,并试图以它为基础建构一种新的经济学。
一、现代经济学否认自然价值
虽然东西方现代经济学的出发点不一样.但都认为自然资源是没有经济价值的。这是现代生态问题和社会问题产生的一个理论根源。西方社会认为,自然资源是无限的,人类对它的使用非常方便.唾手可得.几乎不用费什么力气,因而是没有经济价值的.它的使用不计入成本、无须付费。东方社会则依据自然资源不是人类劳动的产品,认为它作为未经劳动作用的天然存在物,是没有经济价值的,它的使用同样可以不计入成本、无须付费。因此,东西方社会的经济活动.都认为自然资源没有经济价值,人们对它的使用时大自然的恩赐.自然资源作为大自然的“赠品”,对它的使用从来都是不用付费的。
依据这种理论,社会物质生产采用一种简便的生产方式。它的模式是:“资源—产品—废物”。这是一种线性非循环的生产方式.以排放大量废物为特征。据有关资料显示,投入生产过程的资源只有约10%转变为产品,其余90%都作为废物排放掉了。因为它的前提示“自然资源没有价值,对它的消耗可以不计入成本,无须付费”。在否认自然价值的前提下,采用最简便、排放大量废物的生产工艺,这是现代生态危机的直接根源。
在人类经济活动中,由于认为自然资源没有经济价值,把它作为大自然的赠品,你可以开发利用,我也可以开发利用,实际上是你可以掠夺,我也可以掠夺.都无须付出代价,结果鼓励了资源的掠夺、浪费和滥用,从而导致资源枯竭和破坏,资源短缺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严重因素。哈丁把这种现象称为“公有的悲剧。他形象地把地球比作公有草地,大家竞相在这里放牧,为了增加自己畜产品的收入,都拼命增加牛羊的头数,但是所有的人都不对恢复草地进行投资,由于长期的过度放牧,最后完全毁了这块草地。这是公有草地的悲剧。
这足否认自然价值的悲剧。
二、关于“自然价值”问题的思考
为了避免这一悲剧,学术界开始了关于自然界经济价值问题的思考,认为需要肯定自然价值.为自然资源消耗制定价格,实行付费使用自然资源的经济政策。
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经济学家阿伦•康特尔认为,自然资源有经济价值,“必须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给资源制定价格,以便限制消费和给予保护”。
美国学者安德森发表《改善环境的经济动力》(1977)一书认为,需要为资源制定价格,在经济系统中的市场功能正常运行时,每种资源应用的价格等于生产该种资源所消耗的资源的价值。
贾里尼在《关于财富和福利的对话》(1980)一书中,主张把海里的鱼的总量作为经济价值来计算。他认为,自然价值是“天赋遗产”,因为财富和福利是由自然的天赋遗产与人类努力的结合组成的。
美国学者克鲁蒂拉《自然环境经济学》(1975)一书中,把资源价值分为商品性资源价值和舒适性资源价值。
美国学者罗伯特•雷佩托发表《自然资源同样是生产性资产》(1989)一文,认为自然资源是经济资产,即生产性资产,它的价值不在于投资成本,而在于其所能产生的潜在收入。
美国学者罗尔斯顿在《生态伦理学是否存在?》(1975)一文中,提出生命和自然界是有价值的,包括它的外在价值和内在价值,人们要尊重生命和自然界,对生命和自然界讲道德。此后他发表一系列论文和著作,论证了自然价值是环境伦理学的理论基础。
中国学术界也大体同时展开有关自然界经济价值问题的讨论。笔者在《生态学中的价值概念》(1987)一文中,主张把“价值”和“功利”概念引入生态学的研究和实践,确认生命和自然界有经济价值,对自然资源和环境质量的消耗进行经济计算,并出版了《自然价值论》一书(2003)。
关键词:人的本质,精神
中图分类号:B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0-0000-01
一 ,引言
自从古希腊哲学开始,对于人的问题的思考就始终是西方哲学不曾回避的主要问题。在经历了数千年的西方哲学发展历史之中,对于人的思考以各种不同的哲学命题、理论形态呈现出来。可以说,人的问题始终处于哲学思考的中心位置。
当时代进入二十世纪之后,西方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变化,“人的问题”变得从来没有这样的严峻与尖锐。虽然随着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科技进步达到了前速未有的程度,人类的物质和财富得到的极大的满足,现代人类基本上可以不再讨论如何解决饥饿的问题。但科学技术的滥用,给人类也带来巨大的灾害。特别是世界大战的发生,使人们不得不再次思考人的生存问题,现代人却也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焦虑与厌倦感,对于自身的存在价值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迷茫感。面对现代人类的价值缺失与自由的惧,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在高度满足了现代人的物质需求的同时,却没有办法再给予现代人关于价值与意义一个满意的答案。开创现代哲学人学的舍勒深深感到了西方哲学数千年以来对于人的问题进行思考的不足与片面,努力打破这种对于人的问题的研究的不足与限制,为现代人的发展寻找出路。正是出于这样的哲学理想,舍勒才为现代哲学开创出了具有独树一帜的哲学人学研究方法、任务以及关于人的各种问题相统一的综合理论体系。
二 , 舍勒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
(一),舍勒人学思想的现象学起点。
在舍勒的视域中,现象学不是作为一个纯粹方法而存在的,而是用来审视人的精神的一种态度。舍勒的人学思想是在受到现象学的激发而得以确立的。舍勒从现象学立场出发重建了“位格”理论,由此方法去重新定位个体与群体的价值。舍勒从现象学开始,对现象学进行了关于人的位格重建,通过现象学对人的伦理道德进行了分析,批判了纯粹形式的伦理道德观念,使得形式伦理走向了具有质料性的现象学意义上的“价值情感”伦理,于是舍勒现象学的研究就从人的价值问题回到了关于人本身问题的关注与思考,并且为现代哲学人学的建立确立了哲学的方法或者按照舍勒的说法称为哲学态度。
(二),人的本质在于精神
舍勒最早使用现象学方法,吸收了生命哲学的成果,从哲学、伦理学乃至宗教等方面,集中透视了人的问题,他把人的本质归结为精神。在《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之“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一节中舍勒指出:“人的本质及人可以称作它的特殊地位的东西,远远高于人们称之为理智和选择能力的东西。”那么这个东西究竟是什么,舍勒作出了深的揭示,他说“我们宁愿用一个更全面的词来形容这个未知数。这个词一则也包容了理性的概念,而同时除了理念思维以外也包括一种既定的观照――对元现象或本质形态的观照;再者,还包括了确定等级的尚待说明的情感和意志所产生的行为,例如善、爱、悔、畏等等――这就是精神[Geist]一词。”弗林兹先生认为舍勒的“Geist”的用法不仅包含理性的意思,而且也包含意志之意,同时包含了人的情感层面。”显然舍勒拓展了精神的单纯理性内涵,精神还包含了意志和情感因素。但要注意,舍勒的“精神”理念所包含的意志和情感等非理性因素,绝对不同于动物那种完全单纯而盲目的无理性,它超越于动物的完全非理性,可以这样说,它的非理性因素中存在着理性因素的倾向。舍勒认为,人的本质既不是灵魂,也不是物质,又不是灵魂和物质的结合。人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是“位格”,这是人的所有活动的中心。舍勒认为,人的生命与存在同时被赋予,存在是对生命冲动的一种限制,因为生命冲动是盲目的,人的活动是利用与限制生命冲动的张力,这一张力的中心就是人的本质――位格。精神规范生命冲动,为生命冲动指出方向。无生命的精神是不能活动的,而无精神的生命则是没有方向的。舍勒论述了人的本质在于精神,精神具有的开放性、自我意识性、可分离性、个体性、无动力性和发展性的特征。
舍勒对人的本质的考察是从人的自然属性开始的,从人与动物的区别上确定了人的精神本质。然而舍勒并没有在人的这种“精神”本质上停步不前,而是进一步对精神本质的不确定性进行了“价值”本质的确定,使得在舍勒哲学人学之中,人的本质最终确定为人的精神本质与价值本质的统一性归结。这样一来,人的精神不再是混乱的,价值不再是空洞的,舍勒实现了二者的高度统一。舍勒对人的本质的归结并不是对人的思考的最终意义上的本质归结。因为舍勒的过早去世,舍勒并没有完成对人的本质问题的最终思考,这只是舍勒哲学人学的一个阶段性的工作。这也成为舍勒哲学人学关于人的本质观点饱受批判的原因。舍勒从“完整人”的目标出发,得出的却是“片面人”的结果。所以对于舍勒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要放到整个舍勒哲学人学发展的历史背景之中,而不能根据它的某些不完整性而对舍勒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证加以否定。
三 ,舍勒人的本质思想的价值与局限。
人学思想从古至今年不少哲学家都探讨,对于人的本质问题不同的哲学给予了不同的回答,,从亚里士多德的人本质在于理性,到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归结为“类”,再到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关系的总和,等等。这些哲学家都对人是什么,人的本质做了自己的回答,舍勒称人的本质在于精神,他从现象学的视角来回答了人的本性问题。这把人的本质这一哲学问题拓宽到一个新的领域。同时也丰富了人学思想。舍勒人学思想的价值可以归结了以下两点;舍勒人学思想是传统形而上学深化发展的基础。舍勒人学思想对现代哲学关于人的本性统一性的探寻是对现代哲学最高问题的明确和觉醒。如果现代西方哲学没有哲学人学首先对人本身的问题进行清理,那么形而上学就会因为失去必要的发展媒介而无法向更高的阶段发展,就无法获得对绝对存在的追问能力。在现代哲学对人的本性统一性的探寻之中,哲学人学将会为关于人的研究的各门具体学科打下牢固的基础。同时,由于忽略了人的劳动性质的实践活动,舍勒从完整人出发,却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只得到了关于人的片面性本质的悲剧结果。
四,结语
哲学人学已经成为一个重要与独立的研究领域,而且是占据中心位置的研究领域。现代人学的所有问题的研究必将都要重新回复到对舍勒人学思想的再思考,然后再以哲学反思的方式不断向前跃进。哲学人学与人类一样不是从来就有的,但是伴随着人类的不断向前的发展,哲学人学以其对于人类进行哲学思考的特殊价值将永不终结。
舍勒人学思想的形成具有哲学思想发展的必然性。哲学人学的建立,可以说是舍勒思想发展的必然归宿,也是现象学以及现代人本主义思潮发展的必然归宿。因为人是什,以及人在宇宙中占有什么地位的问题,始终伴随着他的思想历程。在许多西方哲学家看来,现代人的痛苦与其说是缺少科学知识而未能洞察客观世界的奥秘,不如说是人对自身的认识还没有达到全面和深入的程度。一直有思想家在寻求对“人”全面整合的途径。舍勒人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同传统的人学思想相比,舍勒人学的理论主张更具有整合性和开放性的倾向。它强调了人的不可确定性、人的无限性以及人的完整性。人的存在与发展不会遵循一个预先设定好的必然进程,因为在大自然的进化中,人只是完成了一半,就让人自己走上发展之路了。显然,大自然把自己没有完成的另一半交给人自己去完成。人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解决发展中所固有的众多矛盾问题。舍勒对哲学人学的建立必将能够在更深刻的哲学层次上对人的问题加以批判、反思以及实践。哲学人学的建立会为哲学对人的反思找到一条相对于以往哲学更加全面而集中式的反思道路。这既是对以往哲学对人的问题研究的一个总结,同时又是人的问题在哲学领域发展的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突破。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0-0417-01
生命教育在我国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部分地区已经开始进行生命教育的探索和实施,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果,但依然面临着理论基础不足,方式方法混乱,复制操作性差,推广困难等等问题。生命教育是一个急迫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它应成为青少年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生命教育相关研究也逐渐成为一个热点问题。
1 我国生命教育研究的思路
1.1 处理心理危机的临床医疗角度
绝大部分学者研究生命教育都是从现实问题出发的。主旨在于针对青少年自杀、伤害和浪费生命的现象提出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教育理念。如吴顺领和蒋洪波在512地震后、邱伟光在对抗非典中暴露出学生生命意思缺乏的问题进行了反思,倡导生命教育理念;王北生在心理焦虑的角度分析解读了生命教育等。
1.2 以哲学学派为基础的生命教育理论探讨
对生命教育进行理性探讨学者们是从各种视角进行的。李厚刚以老子的“道”为主线论述了生命教育思想,阎光才根据自然主义、存在主义和现象学等领域的哲学观点,阐述教育中的生命意义,文雪从教育学理论出发,提出教育应该关注人的发展,关注社会的文明进步,引导人追求生活的美好和生命的完善,寻找生命的意义。高锦泉从传统文化的角度,以道家、儒家为线索,来解读生命教育思想。刘慧在生物学的角度上尝试构建一种新的道德教育体系。
2 我国生命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
2.1 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教育的内涵是生命教育研究中必须回答的问题,很多学者在研究过程中提出了比较有见地的见解。但是,关于生命教育的准确定义,没有一个标准的版本。
台湾学者林思玲认为,生命教育的目标是教人:有一颗柔软的心,不做伤害生命的事;有积极的人生观,终身学习,让自己活的更有价值;有一颗爱人的心,珍惜自己,尊重别人并关怀弱势群体;珍惜家人,重视友谊并热爱所属的群体;尊重大自然并养成惜福简朴的生活态度;学会思考生死问题,并探讨人生终极关怀的课题;能立志做个文化人、道德人,最求生命的理想;具备成为世界公民的修养。
台湾学者季洁芳认为,生命教育的目标是教人:探索生命意义进而确定自己的生命意义;了解各宗教、哲学及各专业学科的死亡观,包括死亡的情意、历程及对死后世界的看法;引领人降低对死亡的害怕、逃避,进而能以坦然、积极的态度面对死亡;引领人对人生最后旅程能做事前规划;引领人了解死亡所造成的失落及哀伤,并能自我调适处理,进一步帮助家人、亲朋、同事及同学。
何仁富先生认为,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
北京师范大学的肖川认为:“生命教育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提高生命的质量和增强生命尊严的意识,使学生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生命教育不仅仅是一个教育实践,它还是教育的价值追求。”
浙江大学的王东莉认为:“生命教育是一种多层次的,认识生命本质、理解生命意义、提升生命价值的教育。生命教育不仅只是教会青少年珍爱生命,更要启发青少年完整理解生命的意义,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生命教育不仅只是告诉青少年关注自身生命,更要帮助青少年关注、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生命教育不仅只是惠泽人类的教育,还应该让青少年明白要让生命的其他物种和谐地同在一片蓝天下;生命教育不仅只是关心今日生命之享用,还应该关怀明日生命之发展。”
关于生命教育内涵的解释还有很多,以上只是引用的一部分,虽然他们概括的有角度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生命教育是关注人的生命的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价值追求,其目的旨在提高生命质量。
2.2 生命教育的内容的组成
关于生命教育的内容,学者们也有不同的见解。何仁富认为,生命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生命教育,使学生认识人类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规律,认识个体的自我生命和他人的生命,认识生命的生老病死等过程,认识自然界其他物种的生命存在和发展规律,最终树立正确的生命观,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以个体的生命为着眼点,在与自我、他人、自然建立和谐关系的过程中,促进生命的和谐发展。朱虹认为生命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生命的本体价值和生命的精神价值两方面。黄荣认为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有三方面:一是关爱生命;二是直面死亡;三是生命价值教育。
上述观点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希望通过生命教育来引导了解生命的本质,启迪人们理解生命的内涵,激励人们把握生命的真谛,教导人们珍爱生命的美丽。
2.3 生命教育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