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宏观经济运行分析

宏观经济运行分析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17:37:16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宏观经济运行分析,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宏观经济运行分析

篇1

世界各国在金融危机后,逐渐摆脱衰退而复苏。而2009年菲律宾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0.9%,接近此前官方预估经济增长范围的最低点,是过去11年来菲律宾经济增长最为缓慢的一年。去年四个季度菲律宾经济增速分别为0.6%、0.8%、0.4%和1.8%;按产业分类,去年全年农业同比增长0.1%,工业萎缩2.0%,而服务业增长3.2%。

一、菲律宾2009年宏观经济运行概况

2009年菲律宾经受国际金融危机和热带风暴双重打击,但因政府经济刺激计划的有效实施和海外侨汇的不断增长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菲律宾经济陷入衰退。

与其他新兴亚洲经济体相似,菲律宾受影响最深的是外贸出口和相关产业。2009年前11个月,出口总额同比下降24.6%,仅为350亿美元。另一方面,去年下半年袭击菲岛的热带风暴凯萨娜和芭玛摧毁了北吕宋岛大片农业,使得去年全年农业产值增长远低于预期。

政府在2009年已实施了3300亿比索财政刺激计划的70%,剩余的30%将于今年实施。中央银行决定将基准利率维持在4%的低点,但央行计划将调高银行再贴现率50个基点至4%以回收市场上过度的流动性,并且将2010年的通货膨胀预期从4.0%提高至4.7%。

在就业方面,2009年菲律宾失业人口为283万人,失业率达7.5%,比2008年的7.4%略有上升。不充分就业率为19.1%,比2008年的19.3%有所下降。在就业结构中,仍以服务业占总就业人口比重最高,其中批发和零售贸易、汽机车修理和个人及家庭用品等服务占18.9%;农业就业人数比重下滑至33.6%;而工业部门为14.8%。

(一)2009年农、林、渔业对菲律宾经济增长的贡献

农林渔业产值259.6亿比索,同比增长0.1个百分点。尽管农业受到严重的风灾影响,但所有作物产值皆维持增长,而稻米和玉米为主要增长动力。受益于农业部及地方政府的化学肥料补贴计划和使用成熟期较早的品种,以及稻米价格提高,使得稻米产值前三季增长1.5%;玉米产值则因牧场改种植玉米而提高,前三季增长5.2%;虽然家畜和家禽增长减缓,但农产品市场总体状况良好。受到气候影响,渔业产量萎缩,所幸淡水区域水产养殖的扩展和牡蛎加工食品的需求增加稍有助益;林业产量持续增长。

(二)工业生产和建筑业

2009年工业生产下降幅度为2%,其衰退主要是因为制造业的大幅衰退,其占工业产值比重高达62.3%,其中虽然运输设备、非金属矿产品仍维持增长,但仍不敌鞋类及服装产品、金属产品、基本金属产品、原油产品和食品制造品等产品的大幅衰退,制造业大幅衰退5.1%。建筑业、矿业及采矿业、分别增长5.8%、21.1%,而水电及瓦斯部门则同比下降2.8%。

(三)商业和服务业

商品和非商品的进口成长表现仍较疲软,其输入小幅衰退2.8%;进口商品中比重较高的是电动机械及仪器设备,无显著增长变动,其次是矿物燃料及剂则大幅上长19.3%,谷类加工品则由同比增长63.0%,而非电动机械以外机械商品输入大幅衰退18.2%,整体商品输入衰退2.1%;非要素服务输入则因运输、观光和保险等服务受衰退影响,使其2009年增长幅度减缓。

(四)对外贸易情况

2009年12月份菲律宾进口额38.9亿美元,同比上升17.9%,环比上升7.3%。全年进口总额430亿美元,下降24.2%,符合政府此前25%的预测。出口总额383亿美元,贸易逆差47亿美元,小于2008年77亿美元的贸易逆差。12月份,占进口总额31.6%的电子部件增长了8.5%。日本仍为菲律宾最大进口来源国,占当月进口额的12%,其次为美国、中国、韩国和新加坡。菲律宾出口贸易形势好转,显示全球市场对于菲国产品的需求正在复苏当中,但因全球复苏动力仍不稳定,对外贸易在2010年仍无法显著提高,因此菲律宾仍需依靠国内需求才能维持经济增长的持续性。

二、财政金融与投资情况

1.财政收支状况

2009年的预算赤字2985亿比索为历来最高,相当于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的3.9%。而财政部长特维斯在12月份预测2009年全年预算赤字为2900亿比索,或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3.7%,两者相差甚少。菲律宾今年的预算赤字目标为2930亿比索,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3.5%。

2.金融运行情况

全球贸易萎缩冲击菲律宾经济,所幸菲律宾通货膨胀压力逐月减轻,2009年5月通货膨胀率已降至3.3%,给予菲律宾央行更大的货币政策空间以刺激经济增长,截至2009年5月底已连续四度调降基本利率。2009年9月底,银行存款总额为3.2万亿比索,比2008年同期的2.9万亿比索增长10.3%。占银行资金基础近一半的储蓄存款增加14.4%。此外,活期存款增长21.5%,而定期存款则下降1.5%;银行总资产从2008年同期的5.6万亿比索增长6.5%至6万亿比索。2009年其再贴现率贷款预算为600亿比索,这使更多的银行获得央行的期票和其他合格的债权,满足短期内流动资金的需求。

(1)汇率

菲律宾比索对美元汇率2009年上半年汇率相对稳定,但比索处于疲弱走势。2009年1月比索升值至47.207比索兑1美元,2月小幅度贬值至47.585比索,3月持续贬值为48.458比索。5月比索兑美元走强,月底菲律宾债务总额从4.259万亿比索降至4.219万亿比索,降幅达到0.9%。

(2)利率

鉴于2009年第3季通货膨胀率表现温和,维持在目标区间内,且经济发展呈现温和复兴,因此央行于2009年8月20日决议维持关键政策利率不变隔夜贷款利率仍维持在4%和6%,为1990年以来的最低纪录,累计已调降利率2个百分点。

在借款方面,2009年第2季银行存款总额达3.26亿比索,较第1季的3.19亿比索有小幅上升,因此为降低储蓄以刺激国内消费,2009年第3季各月的活储利率分别为2.00%、1.89%和1.99%,平均为1.96%,已连续3季呈现下降,且为历史新低。在银行贷款方面,第3季银行平均放款利率分别为8.56%、7.02%和8.53%,平均由上季的8.55%下降至8.04%。

(3)投资

随着证券投资稳步增长,推动股票市场发展,预计今年外国直接投资也将迅速增长,将从2009年的15亿美元提高到18亿美元。2009年前3个季度,外国直接投资达12.7亿美元,比2008年同期的11.9亿美元增长7%。2009年前10个月,证券投资净流入为4.31亿美元,而2008年同期为净流出17亿美元,经济数据的好转和菲律宾央行的调降基本利率均有助于投资者信心,并增加热钱的流入。

三、菲律宾经济存在的问题与应对措施

1.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困难

(1)经商成本高、投资者利益保护不够。根据世界银行2009年世界发展指标报告中,虽然菲律宾政府努力简化经商手续,但仍是东南亚国家中经商成本最高、对投资者保护最少的国家之一,这严重制约了外来资本的流入。

(2)税收增长缓慢为菲律宾经济发展的隐患。虽然菲律宾预算赤字近年来已有所降低,但主因不在税收增加而在支出减少,税收收入受到逃漏税、走私及贪污猖獗之影响,持续落后世界其他各国。

(3)海外劳工汇款减少。受到海外菲律宾人失业及减薪的影响,导致海外劳工汇入国内的汇款减少。

(4)出口萎缩、政府赤字增加,复苏压力大。而刺激需求带动经济成长需要一定时间,因此菲律宾不会领先各国复苏。

2.应对措施

(1)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促进国内经济发展

菲律宾政府计划实施以下举措包括推动整合大吕宋岛地区物流基础建设,以建立世界级产业供应链,并提高主要贸易区域物品的流动性,促进国内经济发展。

(2)努力扩大就业机会,刺激投资增长

为了解决失业问题,实施了投资优先计划期望能够抑制企业的裁员风潮,并通过减税的方式吸引外资投入,使企业能够有多余的资金投资以扩大就业机会。从2009年3月起在菲律宾投资并雇用至少10名菲律宾员工的外国投资者可申请永久免签证,希望借此能够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并刺激投资增长。

(3)提供税收优惠政策,促进进出口贸易发展

在历经高油价冲击全球经济后,菲律宾能源部通过再生能源法促进了菲律宾发展再生能源,以及兴建了大批相关发电基础建设及系统。

(4)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发展

2009年政府推出总额3300亿比索的预算赤字经济振兴计划,借以渡过全球经济危机最严重的衰退,政府在2010年继续推出了2000亿比索的第二项经济恢复计划以进一步刺激经济。

四、菲律宾经济展望与结语

虽然相较于金融危机以来经济已缓慢回升,但在整体循环周期中仍属于底部,疲弱的国内经济条件和不振的全球经济将影响菲律宾的总需求。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仍须依靠私人消费、海外劳工汇款及出口贸易。而菲律宾在台风的影响下,农业部门受到严重的损失,2009年10月至12月农业产量为648万公吨,较原定目标减少10%。风灾重建虽能提高公共建设的支出,刺激国内就业与消费,但财政问题对于菲律宾来说仍是一大隐忧。短期内,政府将透过国营事业私有化以提高经济成长和投资,并增加收入以减缓赤字压力。但长期而言仍需透过税制改革和经济复兴才能达到预算平衡的目标。政府应进一步放宽投资限制、防止贪污、降低水电费用、改善基础建设及维持良好治安。根据全球透视机构预测,2010年菲律宾经济增长有望达到3.5%。

参考文献

[1]新华网,省略/.

[2]人民网,省略/.

[3]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菲律宾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网站.

[4]菲律宾.《世界日报》、《菲华日报》.

[5]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省略/.

[6]菲律宾.《马尼拉公报》.

[7]菲律宾国家统计局.

作者简介:

篇2

(一)国民经济总量实现持续快速增长

一是国民经济保持了较高增长的速度。据统计,2005年前三季度中国的 GDP总量达到106275亿元,比2004年增长9.4%,全年可望达到9.2%。规模以上工业的增加值50450亿元,比上年增长16.3%。固定资产投资为57061亿元,比上年增长26.1%。建筑业企业的总产值2005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1.7% 。二是就业不断扩大。据统计,2005年前三季度,我国城镇的新增就业达到了810万人,完成了全年计划目标的90%,城市下岗人员的再就业达到了390万人。城镇单位就业人数为1.11亿人,比去年增加158.4万人。三是居民收入和消费有了较快的增长。据统计,2005年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902元,增长9.8%;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2450元,增长11.5%。消费增长较快,同期消费增长13%,消费品零售总额占GDP的比重比上年同期提高1.3个百分点,达到了42.4%;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080.6亿元,增长13%。2005年1-10月城乡市场零售额分别增长13.6%和11.2%。

(二)经济增长质量明显改善

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提高主要体现在下述几个方面:一是财政收入实现了快速增长。据统计,2005年我国财政收入将达到3万亿元,前三季度的财政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16.7%以上,支出增长16.4%。二是工业企业利润增长看好。据统计,2005年1-10月,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19.4%。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11117亿元。产销衔接保持较好水平,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7.86%。 三是物价比较稳定,据统计,2005年1-10月份全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1.9%,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预计为2%左右,低于年初确定的物价上涨4%的指标。

(三)经济结构调整进展顺利

一是经济结构的优化受到高度的重视。首先表现为落后生产能力的逐步淘汰,一批不符合产业政策的炼焦、铁合金和小水泥项目被依法关闭和取缔。从2005年5月起,取缔关闭的排污企业达到2682个。其次表现为产品结构优化。比如焦炭生产机焦比重由32%提高到80%以上;又比如新型干法水泥产量占全部水泥产量的1/3以上;还比如电解铝行业淘汰落后工艺技术的步伐加快,2005年基本上淘汰了自焙槽生产。

二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得到加强。煤、电、运等供不应求的状况有所缓解。2005年前3季度,我国原油产量达到13565万吨,同比增长4.2%,汽油产量增长3.9%,柴油增长9.6%;发电量为1774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4%,原煤产量达到13.04亿吨,同比增长10.2%。到2005年9月末,全社会煤炭库存比年初增加30%,煤电油等重要物资供求紧张的局面得到缓解。

三是产业结构在增长中趋向协调。2005年前3季度,我国重工业增长16.9%,轻工业增长14.9%。在增加的GDP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3510亿元,增长5%;第二产业增加值60440亿元,增长11.1%;第三产业增加值32325亿元,增长8.1%。三大产业增长的比例比较协调。同时,农业继续向优质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以农田水利、生态建设和节水灌溉等为重点的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

四是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出现新态势。2005年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总体上快于沿海地区;而在沿海地区中,北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增长总体上快于中部和南部沿海地区。1―8月,中西部地区江西、山西、安徽、河南、湖南、广西、四川、青海的工业增速都在20%以上。北部沿海的山东、河北、天津的工业与投资增速也大都高于南部沿海的广东、浙江等地区。

五是企业重组进展顺利。表现为企业兼并重组力度加大,产业集中度有所提高。2005年中央企业已经由原来的196家减少至169家,国资委提出了要培育和发展80―100家技术先进、结构合理、机制灵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的企业发展战略。在亚太地区,中国日益成为企业并购最活跃的国家,跨国并购也增长很快。2005年的第二季度来看,中国内地发生跨国并购项目804个,金额118亿美元;超过了香港地区,仅次于南韩。

(四)对外开放成效显著

一是出口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2005年1-9月出口增长同比速度是31.3%,进出口总额为10245亿美元,增23.7%,进口比去年增长16%,贸易顺差达到了683亿美元。预计全年进出口总额会超过1.4万亿美元,对外贸易顺差会达到900亿美元。同时,外贸出口质量也在提高。服装鞋帽等具有明显优势的产品的质量不断提高。2005年,进出口对新增GDP的贡献率已经超过了35%。

二是利用外资持续增长。2005年1-10月,我国新批外商直接投资企业达3.5万家,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合同外资金额1450.7亿美元,同比增长22.5%;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84.1亿美元,同比下降2.1%。外资实际投资增长趋缓对减轻宏观调控压力产生了积极影响,因为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国内投资增长过快所带来的压力。

三是外资企业继续成为全国出口增长和结构升级的主要推动力量。2005年1-月,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同比增长了32.3%。出口规模在全国出口总额中的比重已经上升到57.3%。出口快速增长有助于缓解国内工业产品产能过剩压力,带动出口相关产业快速发展。从结构上看,外资企业的机电产品,尤其是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对全国出口增长的拉动效果继续上升。2005年1-9月,占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四成以上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同期增长了33.6%;在全国同类产品出口中的比重占87.8%。

二、2005年中国经济运行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经济持续、稳定和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存在一系列影响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问题,必须在2006年的宏观调控中给予足够的重视。这些问题是:

(一)经济增长的粗放性问题依然严重。

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型的表现:一是高增长对高消耗的依赖,我国重要资源的产出效率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据统计,2003年我国GDP约占世界的4%,但资源消耗占世界的比重,石油为7.4%、原煤为31%、钢铁为27%、氧化铝为25%、水泥为40%。

(二)投资规模偏大潜伏着经济过热的危险

2005年1-9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57061亿元,同比增长26.1%,投资增幅过大。而且经济生活中引发投资增加的因素依然存在,如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幅度持续明显高于下游产品,对投资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新开工项目投资增长较快,今年头8个月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同比增长28.4%。另外,投资的质量不高,一些高耗能、低效益、高污染的行业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

(三)对外贸易不平衡导致的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突出

一是国际贸易不平衡。2005年1-9月,我国进出口总额10245亿美元,其中出口增加31.3%,进口增长16.0%。进出口增长明显不平衡,使外贸顺差急速扩大。预计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将超过1.4万亿美元,贸易顺差将达到900-1000亿美元。贸易高度增长,一方面拉动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另一方面也带动了外汇储备的超常增长,外汇储备在2005年底会突破8000亿美元。加大了人民币升值压力,极易引发国际贸易摩擦。

二是外资企业结售汇顺差增长加剧了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压力。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资料,2005年上半年外资企业结售汇顺差同比增长了50.3%,其中贸易项下顺差增长75.2%。这一顺差占全国同期外汇储备增加值的57.1%。外商投资企业结售汇的长期顺差虽然有利于提升中国的对外支付能力,但在储备资产增长过快、货币政策空间受到挤压的背景下,成为影响宏观经济稳定的风险因素之一。

(四)部分生产能力过剩和经济效益下滑问题严重

钢铁行业目前生产能力已大于市场需求1.2亿吨,还有在建能力7000万吨、拟建能力8000万吨。电解铝行业目前产能已经高达1030万吨,闲置能力就有260万吨。铁合金行业现有生产能力2213万吨,企业开工率仅有40%左右。电石行业现有生产能力1600万吨,有一半能力放空。焦炭行业产能超出需求1亿吨,目前还有在建和拟建能力各3000万吨。汽车行业目前产能已经过剩200万辆,在建能力220万辆,正在酝酿和筹划的新上能力达800万辆。水泥、电力、煤炭、纺织行业也潜在着产能过剩的问题。

(五)收入分配差距拉大

统计资料显示,1995年中国的城乡人均收入差距为2.57倍,到2004年已经扩大到3.23倍,如果考虑到城镇居民获得的各种转移支付和补贴等,实际收入差距大约是5倍。作为监控贫富差距的主要指标,中国的基尼系数已经逼近0.47。经济学认为这一指标超过0.4,即进入警戒状态了。另一个收入分配常用的指标是收入最高的20%的人群的平均收入,和收入最低的20%的人群的平均收入。

?(六)国际高油价的冲击。国际油价将从过去的10―40美元/桶上涨到40―80美元/桶,未来的长期均价会在50―60美元/桶之间。我国对成品油实行政府定价,国内油价大大低于国际市场,这在很大程度上阻止了国际高油价向国内经济体系传导。而根据入世承诺,2006年底我国将全面放开成品油市场。国际油价的上涨和高位运行将使我国企业的产品成本增长,给经济发展带来副作用。

三、2006年宏观经济展望与政策导向

2005年,我国经济实现了良性运行,2006年的宏观经济运行将持续今年的增长趋势,经济增长会在略有回落的情况下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据经济学界大多数学者专家的预测,明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将大约在8%-9%之间,政府宏观调控政策也会基本不变,但经济体制改革的力度会进一步加大。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明年经济工作的任务,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继续实施稳健的宏观政策和货币政策

过去的几年中,通过实施积极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收到了很好的调控效果,保持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和稳定的发展。中国经济发展速度低了不行,但是速度过高也会存在诸多问题难以解决。采取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既可以使经济增长保持较高的速度,也能够克服过高增长速度带来的矛盾和问题,为较好地解决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矛盾提供条件。

(二)继续扩大内需尤其是扩大农村的需求

要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关键是要努力扩大国内需求。调整投资消费关系,重要的是把增加居民消费作为扩大消费需求的重点。相对于城市消费需求增长,农村消费由于受收入影响,增长速度偏慢。因此,增加农民消费将成为下一阶段宏观经济调控重点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农村公共卫生等公共事业建设和道路、供水、农田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是明年国家投资的重点。另外,扩大内需必须较大程度地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因为他们的边际消费倾向高,增加他们的收入可以极大的增加有效需求,实现由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

(三)大力调整经济结构

首先是要继续控制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因为我们现在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还在26%左右,有些产业的投资这个增收还比较高。其次是要针对部分产业生产能力过剩的问题,通过推进企业的兼并重组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最后是要巩固房地产等领域的宏观调控成果。

(四)继续深化各项经济体制改革

我国经济存在的诸多问题其症结在于经济体制。因此,根本上解决我国上述经济问题的途径是深化改革。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2006年的体制改革要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新的突破,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企业改革将要有突破性的进展。首先是推进企业的股份制改革,要以理顺产权关系为重点,继续推进企业经营者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对企业管理者的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其次是结合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垄断行业改革。再次是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尤其是强化内控机制的改革。最后是推进企业自主创新的改革。这需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产业技术政策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同时辅之以财税政策和金融政策方面的改革措施。

三是金融体制改革将取得突破性进展。首先是上市公司的股权分置改革和资本市场的国际接轨。其次是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上市。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上市在去年已经启动,中国建设银行在香港成功上市。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也正积极准备在2006年上市。最后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浮动汇率制度改革将会有突破性进展,改革方向主要包括扩大浮动范围、开放投资市场等。

四是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将会有突破性进展。改革将涉及成品油、水资源、能源、矿产等资源等的定价机制问题,以便于用价格机制遏制滥用资源、低价出口倾向,解决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问题。

五是财税体制改革将会有突破性进展。首先是为配合建立节约型社会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税收体制将会侧重鼓励节约。其次,为了体现公平和实现社会协调发展,税制改革的重点将会在增值税转型和统一各类企业税收等方面实现突破。

(五)着力解决贸易逆差和国际收支不平衡的问题

缓解国际收支不平衡,一是要在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上取得进展,在保持出口稳定增长的前提下,要努力调整出口结构。通过完善出口退税政策,鼓励扩大一般贸易,特别是高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二是继续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三是通过扩大开放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的经济效益。

篇3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0-0024-03

1 地区生产总值与产业比重分析

四川省经济总量在全国排名前十,经济增速快,在国务院的《“十二五”中期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蓝皮书中,四川省在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排名第十,属于上游区。为研究四川省宏观经济运行状况,选取2004-2013年间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以下所有数据来源为国家统计局网站。

GDP是宏观经济中最受关注的经济统计数字,因为它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2004-2013年间四川省年度地区生产总值与经济增长率(按可比价格计算)如图1所示:

2007年及之前四川省经济增速都远超全国平均增速。而在2008年经济增速大幅下降,同比下降241%,其中既有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也有国内失业率上升和消费需求疲软等的影响,而且四川还遭遇了汶川大地震,但2008年四川省经济增速仍然领先于全国8.7%的增速。之后,国家执行“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受这一政策影响,2009至2011年经济增速均超过去5年最高水平。然而在2012年与2013年,经济增速又陡然下降,尤其是2013年的经济增速跌至十年来的最低水平,但经济增速放缓却未必是一件坏事,这往往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正如表1所示,自2011年起,第一产业比重一直在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保持着比重不增长的态势,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却逐年增加,这表明虽然经济增速放缓,但产业结构调整在稳步进行。

2 消费者价格指数分析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在一定程度上反应通货膨胀的水平,过高的CPI表明市场通货膨胀。国际上通常把3%作为警戒线,一般来说当涨幅超过3%时,就认为发生了通货膨胀;当涨幅超过5%时,就认为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四川省在2004,2007,2008,2011年这四年CPI涨幅较高,超过了正常水平,图2展示了2004-2013年间四川省的CPI变化情况:

可以看出2004年CPI水平较高,相关数据显示2004年全年CPI指数呈现中间高,两头低的态势,其中6-9月的涨幅均超过5%,这主要是由于以下两方面造成的:一是由于2004年经济活动过热,投资大增,导致能源与原材料价格上涨,间接拉动了下游产品的价格;二是食品价格的上涨成为价格上涨的主要推手,2004年食品价格上涨9.9%,其中粮价上涨尤为明显,涨幅高达26.4%,这是因为在2004年遭遇了粮食连续三年减产,库存大幅减少的局面,粮食供给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短缺,导致粮价上涨迅猛,尤其是2004年3-4月,国内小麦价格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2007年CPI水平为这10年来的最高水平,导致2007年CPI水平较高的一大诱因是6月份的猪肉价格上涨,由于之前肉价过低,导致生猪存栏大幅下降,猪肉短期供应不足导致猪肉价格上涨,另外饲料成本上涨以及上半年各地爆发的“猪蓝耳病”疫情,都是导致猪肉价格的上涨的因素,猪肉作为百姓餐桌上肉类的主角,其价格的上涨很容易带动了整个CPI的上涨;另外,作为刚性需求产品的食用油和石油,两大油的价格上涨是推动CPI上涨的结构性因素,其中我国大量进口的食用植物油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几乎上涨了一倍,而国际石油价格在2007年呈现触底反弹,先抑后扬的态势,年初国际油价大幅下挫,但从3月份开始,油价开始反弹并持续走高,尤其是从7月份开始,油价大幅上扬,至当年的11月23日,国际油价已飙升至98.18美元的历史最高价位;除了油价上涨带来的结构性上涨因素外,总量因素也不可忽视,2007年我国M2已高达40万亿,充裕的货币供给成为物价总水平上涨的另一影响因素。所以说2007年CPI居高不下的原因既有结构性的因素,也有总量上的因素。

2008年的CPI增幅高达5.1%,但全年呈现前高后低的状态,其中第四季度已基本回归正常水平。除了受2007年CPI上涨的翘尾影响外,年初粮价大幅上涨所带来的输入性通胀不可忽视。以大豆市场为例,2008年国际大豆价格大幅上涨,我国大豆自给率较低,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其中2008年进口大豆总价值218.1亿美元,同比增长90.1%,大豆价格的高位运行使得CPI指数居高不下。相关数据表明,2008年1-10月CPI指数高位运行,其中大豆价格指数平均在51%。

2011年的CPI水平为这十年来的第二高,全年涨幅水平呈现中间高,两边低的态势,造成物价上涨的因素没有发生较大的变化,仍然是食品价格上涨、输入性通胀以及货币超发等因素造成的。其中2010年7月开始的新一轮物价上涨在2011年7月达到顶峰,自2011年8月开始,物价涨幅开始逐步回落,到2011年12月,CPI已回落至4.1%的水平,基本接近年初定下的4%的调控目标。

3 地区生产总值与三大产业增加值走势分析

为了预测2014年的四川省的宏观经济数据,考虑先预测三大产业的增加值,进而将三者相加得到地区生产总值,首先绘出四川省地区生产总值与三大产业增加值的走势图3:

可以较为明显看出,第一、二产业增加值与时间并不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函数关系式,所以可以考虑用时间序列分析的相关理论来拟合出一个表达式,而第三产业增加值可以考虑用指数回归方程来拟合。

4 三大产业增加值回归方程计算与检验

记三大产业的年增加值为Xn,Yn,Zn(2004≤n≤2013),对于第一产业增加值的回归方程可以构造为Xn=α0+α1Xn-1+…+αkXn-k+uX=α0+∑ki=1αiXn-i+uX,即第n年的产业增加值与过去k年的产业增加值存在一定的关系。这里k值的选取会影响拟合和预测的精度,如果k值偏大,则回归方程拟合历史数据较好,但是在预测功能上就会较差;如果k值选取偏小则相反。经过几次实验,令k分别取2、3、4,在考察拟合与预测这两方面的水平后,认为k=2较为合适。

确定k值后,得到超越方程组:

1.041-0.055,为验证所得回归方程的合理性,下面计算可决系数并做方程的显著性检验。

可决系数表明回归方程中被解释变量的变化是在多大程度上由解释变量引起的,本文中的回归方程包含了2个解释变量,所以应当计算调整的可决系数。

调整的可决系数R-2=1-RSS/(n-k-1)TSS/(n-1)=09162>0.85说明回归方程在拟合历史数据上较好。

方程的显著性检验旨在对模型中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在总体上是否显著成立,并可作出推断,首先提出原假设和备择假设:

原假设H0:β0=β1=…=βk=0,备择假设H1:βj不全为0,则统计量:

F=ESS/kRSS/(n-k-1)=50.1749>F0.05(2,7)=474

所以拒绝原假设,接受备择假设,故可以判定原方程总体上线性关系显著。

综上可得第一产业增加值回归方程为:

Xn=262.219+1.041Xn-1-0.055Xn-2+uX

由于第二产业增加值图像与第一产业相似,所以此处不加计算地直接给出第二产业增加值的回归方程与相关检验:

Yn=725.845+1.376Yn-1-0.354Yn-2+uY

调整的可决系数

R-2=1-RSS/(n-k-1)TSS/(n-1)=09766

方程的显著性检验统计量

F=ESS/kRSS/(n-k-1)=188.9338>F0.05(2,7)=474。

这表明方程拟合优度较高,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线性关系显著。

对于计算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回归方程,可以看到产业增加值变化趋势较为平稳,略向下凸,也正如前文所述,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在增加,故选取指数函数可以更好地表述其发展的动向。

假设回归方程为Zn=aebn+uZ=ebn+lna+uZ,线性化后可写为lnZn=lna+bn+uZ′,计算系数可得第三产业年增加值的方程为:

Zn=e0.1479n-288.5682+uZ,可决系数R-2=0.9994

三大产业增加值的回归方程可以预测之后每一年的数据,这属于点预测,而增加对产业增加值进行区间预测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

第三产业的回归模型属于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则对于个别值y0的区间预测可以构造如下统计量且该统计量如从t分布:

y0-0s1+1n+-x02Sxx~tn-2

则显著性水平为α时,y0的预测区间为:

0-tα/2n-2s1+1n+-x02Sxx,

0+tα/2n-2s1+1n+-x02Sxx

第一和第二产业回归模型属于多元线性回归方程,设样本矩阵为X,观测值矩阵为X0,那么对于个别值y0的区间预测可以构造出统计量y0-0s1+X0X′X-1X0′,由概率论的有关知识可以证明:

y0-0s1+X0X′X-1X0′~tn-k-1

则显著性水平为α时,y0的预测区间为:

[0-tα/2n-k-1s1+X0X′X-1X0′,

0+tα/2n-k-1s1+X0X′X-1X0′]

在等方差的假定下,用过去的方差估计量来替代,在此前提下,表2给出2014-2018年四川省经济数据预测结果:

5 数据预测与检验

上表预测2014年四川省三大产业年增加值分别为3646.53亿元,15041.18亿元和10912.34亿元,进而预测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为29735.64亿元。相关数据显示2014年四川省三大产业年增加值与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3531.1亿元,14519.4亿元,10486.2亿元和28536.7亿元,预测误差分别为3.3%,3.6%,41%和4.2%,说明回归方程预测结果良好。

参考文献

[1]董银果,韩立彬.粮食进口对我国CPI的影响分析[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1,(4).

[2]严忠,岳朝龙,刘竹林.计量经济学[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5.

[3]周鹏.一个中国宏观经济预测模型及算法[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3,(3).

[4]郭崇慧.宏观经济预测方法及其综合集成[J].运筹与管理,200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