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经济发展问题

经济发展问题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17:37:34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经济发展问题,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经济发展问题

篇1

在全市范围内做好对绿色经济的相关宣传,让广大干部及市民都充分了解绿色经济的含义以及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强化绿色经济意识,明确其发展趋向,坚定对其发展的信心。同时,建立科学的绿色指标考核体系,在体系中要将绿色经济的相关要求充分体现出来。要对微观经济主体做出合理的引导,让其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重视污染及资源耗费控制问题,在建设工程的设计建造阶段,都要做好节能、环保以及最大利用效率的和谐。

1.2做好绿色经济发展规划,实现高州市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结合高州市市情,正确分析当前高州市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制定相应的绿色经济发展规划,并将其作为高州市今后的重要发展任务。第二,结合高州市未来的绿色发展规划,应该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从而保证规划实施的可行性,并且基于此规划,制定出高州市每年的年度绿色经济发展目标,然后结合目标,严格依据规划步骤,做到有的放矢,最终实现高州市的可持续发展。

1.3做好绿色技术开发和推广,寻求绿色能源新突破

结合高州市当前减排潜力不足的情况,适当的将减排重点从关停和治理作为主导力量向减排新技术、工艺改进、流程改善上过渡,从而在新技术下提高生产效率,减低生产成本,实现效益的提高。探寻一些新能源产业诸如热能等,并将它们作为新兴经济增长力量。结合世界环保产业发展的前景,在工业制造以及石油化工等方面探索新的绿色突破。

1.4突出绿色优势,推动结构转型

第一,对增量做出相应调整,使得绿色产业的比重不断加大,重点发展一些高技术产业、文化旅游产业、服务外包产业等,从而进一步将结构转型到高级产业结构上。第二,对存量做出相应调整,发展高端化的生产技术并一起带动产品结构以及产业链条的高端化,使得产业结构逐渐过渡为高端技术、高端附加值以及高端消费。第三,对空间做出相应调整,将一些具有相同或者相关产业的企业布局进行集中,如此使得生产要素能够得到一定的聚集,从而有利于资源高效配置和集中处理企业污染问题。

1.5对绿色消费行为作出倡导,推动高州市两型社会建设

第一,对于公共消费来说,要提倡节约和节能减排,推动全社会的节能降耗,进而推动绿色经济目标的及早实现。第二,对于消费行为来说,要鼓励公共交通工具的使用,对一些大功率的私人交通工具做出相应限制,将一些因交通拥挤而造成的能源消耗及污染控制在最低。第三,对于生活方式来说,要尽量少用一次性产品,在节约资源及能源的情况下,最大化地实现可持续消费,从而推动高州市两型社会建设。

1.6进一步完善绿色制度,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相应保障及支持

第一,抓住新机构改革的先机,将每个部门在绿色经济发展中的职能划分清楚,整合其管理的权限,将其工作目标进一步明确,对其问责机制做好相关强化,做好市域范围内的发展规划、项目制定、相关检查及监督等工作的相关协调。第二,针对绿色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做好地方性法规的修订和完善,从而对绿色经济的工作行为做好规范,对生产者及消费者的行为做好相关约束。第三,做好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的落实工作。将有利于绿色经济发展的相关土地及资源配置政策全面实行;落实好项目审批及市场准入的政策,使得绿色经济的门槛得以提高。落实好绿色产业及产品的相关激励政策。政府应该对本地的绿色产品出台相应的鼓励与支持政策。第四,做好绿色管理工作。正确运用好各类经济、法律、教育及行政手段,从而保证绿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要严格格执行,不断加大执法强度和监督力度,保证信息的透明性,建立高效的绿色市场,对一些非绿色行为作出相应的处罚。

篇2

一、绿色经济的提出

绿色经济的概念,最早是在1989年由英国环境经济学家Pearce提出,在书中指出,绿色经济是一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形态,他在书中提倡从当前的生态条件出发,建立一种新的经济模式,这种经济发展应该满足自然经济和人类自身可承受的条件。

2008年以来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以及相关国家赋予绿色经济全新的意义。在其《绿色经济发展》报告中,将绿色经济定义为在改进人类福社与社会平等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破坏及生态多样性的损害的经济发展模式,应该具备低碳、资源高效率利用和社会包容三种特征;世界资源协会认为绿色经济是一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形式,其特点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环境与社会福利;DECD将绿色经济定义为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确保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增长能力,从而为经济发展与人类福社持续提供资源与环境生态服务。

综合来看,绿色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形式。在绿色经济模式下,经济发展与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兼顾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能危及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需要。

二、绿色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一)绿色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马克思曾经在书中表示,资本主义社在自己存在的一百年中创造的物质财富比以前的所有社会创造的都要多得多。这充分说明资本主义社会在生产力方面曾一度表现出之前各种社会形态无法比拟的先进性。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是一种义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的,通过对人的剥削对自然的征服来完成财富创造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的根本错位,导致了不正确的发展观,带来当前不能回避的全球问题,环境污染、资源枯竭、人炸、粮食短缺,这些都使得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面临经济发展的转型。而绿色经济发展,以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在保证环境不被破坏的情况下,完成社会财富的积累,使人类社会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也不对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构成威胁。因此,传统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模式必然向着一种更加完善、更加道德的绿色经济发展转变,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绿色经济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

十六大以来,我国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予以了高度的重视,提出要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善生态环境,显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在“以人为本”为核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明确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党的十报告,将生态文明放到了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同等的地位,形成了国内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总体格局。因此,绿色经济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向生态文明转型的重要途径。

(三)绿色经济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由之路

目前来看中国经济发展仍然处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逐步向新兴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过程中。在我国增长仍属于投资拉动型,增长方式相对粗放。部分产业还在维持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的阶段,盲目投资和低水平建设问题较突出,虽然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增长,却付出了消耗大量资源能源的代价。这不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也不易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国产业结构现状仍不尽合理,传统产业占据主导地位,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较低。在三产结构方面,存在着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服务业发展滞后等问题。发展绿色经济,通过优化产业调整,发展以新兴技术产业为代表的绿色产业,加强技术创新,对中国经济结构转型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绿色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完善制度建设保障绿色经济发展

制度通过对各个经济活动主体的行为进行约束保障为绿色经济发展提供保障,在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提供硬性的约束条件,高效、合理地解决现实经济发展中的环境问题,从而促进经济发展的绿色化。制度建设从法律、行政、经济等方面来实现经济活动的绿色化。比如通过对资源使用、环境保护角度进行立法、司法、执法制度建设;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资源利用与许可证保护等制度对环境保护等绿色产业实施政策性引导;建立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对环境资源保护科研和教育的专项投入,收取环境资源税费等经济手段干预经济发展。

(二)加大科技应用支撑绿色经济发展

科学技术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有力武器,绿色经济发展必然离不开科技的支撑。从发展绿色经济对科学技术提出的要求来看,发展绿色经济就是在发展绿色的科学技术,因此,加大清洁生产技术、环境治理技术、节能技术、新能源技术等的投入对支撑绿色科技发展意义重大。应用绿色科技的核心首先要在应用科学技术发展绿色经济的过程中坚持辩证法和整体性的观点,既要考虑成果的正效应,也应得出预防和解决负效应的办法和措施。其次,加大对废物利用的科技开发,保证资源的循环利用,这是绿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再次,加强对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技术的研究,提高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的有效性,是支撑绿色经济持续增长的强大物质保障。

(三)营造文化氛围引导绿色经济发展

绿色经济发展必须辅以绿色文明,而推行绿色文明的关键首先是普及绿色文化。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渗透到全社会的各个方面,人们在绿色文化的熏陶下,自觉地树立一种绿色文明观,从而建立与绿色文明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如利用再生物质,可更新能源和可循环使用的消费品与用具,减少一次性生活用品;适应绿色文明的要求,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家庭做起,从单位做起,减少随地吐痰、乱倒垃圾、乱排废物等不文明的行为和习惯,逐步在全社会树立良好的绿色文明风尚。(作者单位:盘锦供电公司)

参考文献:

[1]王金南,李晓亮,葛察忠.中国绿色经济发展现状与展望[J].环境保护,2009,05:53-56.

篇3

农产品生长周期较长,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瞬息万变,因此农民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了解市场的需求,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使其与市场需求相一致。同时,利用互联网还可以有效缩短买卖双方的距离,提高农产品的流通速度,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我国农业生产受政府的指导,这就需要政府各项决策都要保持正确,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因此,各级政府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掌握各种农业信息,以网络为支撑对农业进行指导,正确引导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由此可见,在网络环境下,农业经济的发展更具便利性,发展速度为快速。

一、网络环境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运用网络技术是知识型农业的必然要求

相比于传统资源型农业,知识型农业主要依托于知识经济和高新技术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从而推动现代化农业的发展。目前,发达国家多数已步入知识型农业发展时期,在知识型农业发展过程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其重要特征;我国农业还以资源型农业为主,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较低。因此,在网络环境下,要推动网络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使其向知识型农业转化。

(二)运用网络技术降低农产品市场交易风险,增加农民收入

市场经济环境下,市场信息及市场需求变化较快,但农产品生产周期较长,这就导致农民的生产活动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滞后性,给农产品交易带来了巨大的风险。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农民增产不增收的问题十分突出,这充分说明了信息匮乏的消极作用。因此,在网络环境下,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加强与市场的联系,有效减少流通环节,简化交易程序,通过网络掌握更真实、准确的市场交易信息,从而降低生产的盲目性,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三)运用网络技术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在网络环境下,农产品竞争越来越激烈,这给我国农业带来了严竣的挑战。在现代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网络已成为信息传递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网络掌握最新的信息,才能在农业生产和交易中掌握主动权。目前,农产品在网上的交易量不断增加,这就说明:谁掌握了先进的网络技术,谁就能在农产品竞争中获得优势,从而更好地参与到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中。

(四)运用网络技术是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的有效手段

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离不开科技术的支撑,这就需要加快培养农业科技人才。但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较低,使一些农业科技成果无法在农村有效推广。因此,在当前网络环境下,要充分利用网络加快对农业技术、农业知识的传播,培养农业科技人才,推广普及农业知识,全面提升农民的整体技术水平,更好地解决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二、网络环境下农业经济发展的要点分析

(一)网络环境下开展农业经济分析的要点

1.转变分析思维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经济都是由果及因,即根据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现状来倒推出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然后对其进行分析,再得出具体解决方法。这种分析方法有利于开展理论研究,但农业经济分析更重视数据分析,而且分析结果也需要直接作用于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这样,传统的分析方法往往对现阶段农业经济现实问题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所以,在网络环境下,需要转变传统分析思维模式,确保农业经济分析的科学合理,以便于更好地解决当前农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

2.转变分析立场。

在传统农业经济分析工作中,往往是凭借分析人员的主观学识分析、总结农业经济的发展情况,并得出结论性建议。这种分析具有较强的主观性,结论受分析人员自身分析能力和水平影响较大。但在网络环境下,网络信息资源更注重信息的真实和客观,真实客观的信息是研究的基础和依据。

(二)网络环境下开展农业经济分析的具体方法

1.均衡分析法。

大量的农业经济发展数据显示,农业经济发展被某一变量控制,当这一变量和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持平,且改变其他的农业经济发展条件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情况不产生任何1影响时,便可以将这种变量作为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利用均衡分析法找到促进地方农业经济发展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2.动态分析法。

运用动态分析法,可以分析和梳理农业经济发展数据,总结出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些规律性变化特点。研究对象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某一段时间,找到农业经济中的主要影响因素,正确判断出农业发展的趋势。

三、结语

互联网的出现,使我们步入了网络时代,其对经济起到了非常巨大的促进作用,为农业提供了广阔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环境,加快推动了农业技术改革,使市场信息更为畅通,促进了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卢志国.对农业经济网络化发展的思考[J].农民致富之友,2013(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