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17:37:44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宏观经济状况,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0-0024-03
1 地区生产总值与产业比重分析
四川省经济总量在全国排名前十,经济增速快,在国务院的《“十二五”中期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蓝皮书中,四川省在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排名第十,属于上游区。为研究四川省宏观经济运行状况,选取2004-2013年间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以下所有数据来源为国家统计局网站。
GDP是宏观经济中最受关注的经济统计数字,因为它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2004-2013年间四川省年度地区生产总值与经济增长率(按可比价格计算)如图1所示:
2007年及之前四川省经济增速都远超全国平均增速。而在2008年经济增速大幅下降,同比下降241%,其中既有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也有国内失业率上升和消费需求疲软等的影响,而且四川还遭遇了汶川大地震,但2008年四川省经济增速仍然领先于全国8.7%的增速。之后,国家执行“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受这一政策影响,2009至2011年经济增速均超过去5年最高水平。然而在2012年与2013年,经济增速又陡然下降,尤其是2013年的经济增速跌至十年来的最低水平,但经济增速放缓却未必是一件坏事,这往往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正如表1所示,自2011年起,第一产业比重一直在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保持着比重不增长的态势,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却逐年增加,这表明虽然经济增速放缓,但产业结构调整在稳步进行。
2 消费者价格指数分析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在一定程度上反应通货膨胀的水平,过高的CPI表明市场通货膨胀。国际上通常把3%作为警戒线,一般来说当涨幅超过3%时,就认为发生了通货膨胀;当涨幅超过5%时,就认为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四川省在2004,2007,2008,2011年这四年CPI涨幅较高,超过了正常水平,图2展示了2004-2013年间四川省的CPI变化情况:
可以看出2004年CPI水平较高,相关数据显示2004年全年CPI指数呈现中间高,两头低的态势,其中6-9月的涨幅均超过5%,这主要是由于以下两方面造成的:一是由于2004年经济活动过热,投资大增,导致能源与原材料价格上涨,间接拉动了下游产品的价格;二是食品价格的上涨成为价格上涨的主要推手,2004年食品价格上涨9.9%,其中粮价上涨尤为明显,涨幅高达26.4%,这是因为在2004年遭遇了粮食连续三年减产,库存大幅减少的局面,粮食供给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短缺,导致粮价上涨迅猛,尤其是2004年3-4月,国内小麦价格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2007年CPI水平为这10年来的最高水平,导致2007年CPI水平较高的一大诱因是6月份的猪肉价格上涨,由于之前肉价过低,导致生猪存栏大幅下降,猪肉短期供应不足导致猪肉价格上涨,另外饲料成本上涨以及上半年各地爆发的“猪蓝耳病”疫情,都是导致猪肉价格的上涨的因素,猪肉作为百姓餐桌上肉类的主角,其价格的上涨很容易带动了整个CPI的上涨;另外,作为刚性需求产品的食用油和石油,两大油的价格上涨是推动CPI上涨的结构性因素,其中我国大量进口的食用植物油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几乎上涨了一倍,而国际石油价格在2007年呈现触底反弹,先抑后扬的态势,年初国际油价大幅下挫,但从3月份开始,油价开始反弹并持续走高,尤其是从7月份开始,油价大幅上扬,至当年的11月23日,国际油价已飙升至98.18美元的历史最高价位;除了油价上涨带来的结构性上涨因素外,总量因素也不可忽视,2007年我国M2已高达40万亿,充裕的货币供给成为物价总水平上涨的另一影响因素。所以说2007年CPI居高不下的原因既有结构性的因素,也有总量上的因素。
2008年的CPI增幅高达5.1%,但全年呈现前高后低的状态,其中第四季度已基本回归正常水平。除了受2007年CPI上涨的翘尾影响外,年初粮价大幅上涨所带来的输入性通胀不可忽视。以大豆市场为例,2008年国际大豆价格大幅上涨,我国大豆自给率较低,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其中2008年进口大豆总价值218.1亿美元,同比增长90.1%,大豆价格的高位运行使得CPI指数居高不下。相关数据表明,2008年1-10月CPI指数高位运行,其中大豆价格指数平均在51%。
2011年的CPI水平为这十年来的第二高,全年涨幅水平呈现中间高,两边低的态势,造成物价上涨的因素没有发生较大的变化,仍然是食品价格上涨、输入性通胀以及货币超发等因素造成的。其中2010年7月开始的新一轮物价上涨在2011年7月达到顶峰,自2011年8月开始,物价涨幅开始逐步回落,到2011年12月,CPI已回落至4.1%的水平,基本接近年初定下的4%的调控目标。
3 地区生产总值与三大产业增加值走势分析
为了预测2014年的四川省的宏观经济数据,考虑先预测三大产业的增加值,进而将三者相加得到地区生产总值,首先绘出四川省地区生产总值与三大产业增加值的走势图3:
可以较为明显看出,第一、二产业增加值与时间并不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函数关系式,所以可以考虑用时间序列分析的相关理论来拟合出一个表达式,而第三产业增加值可以考虑用指数回归方程来拟合。
4 三大产业增加值回归方程计算与检验
记三大产业的年增加值为Xn,Yn,Zn(2004≤n≤2013),对于第一产业增加值的回归方程可以构造为Xn=α0+α1Xn-1+…+αkXn-k+uX=α0+∑ki=1αiXn-i+uX,即第n年的产业增加值与过去k年的产业增加值存在一定的关系。这里k值的选取会影响拟合和预测的精度,如果k值偏大,则回归方程拟合历史数据较好,但是在预测功能上就会较差;如果k值选取偏小则相反。经过几次实验,令k分别取2、3、4,在考察拟合与预测这两方面的水平后,认为k=2较为合适。
确定k值后,得到超越方程组:
1.041-0.055,为验证所得回归方程的合理性,下面计算可决系数并做方程的显著性检验。
可决系数表明回归方程中被解释变量的变化是在多大程度上由解释变量引起的,本文中的回归方程包含了2个解释变量,所以应当计算调整的可决系数。
调整的可决系数R-2=1-RSS/(n-k-1)TSS/(n-1)=09162>0.85说明回归方程在拟合历史数据上较好。
方程的显著性检验旨在对模型中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在总体上是否显著成立,并可作出推断,首先提出原假设和备择假设:
原假设H0:β0=β1=…=βk=0,备择假设H1:βj不全为0,则统计量:
F=ESS/kRSS/(n-k-1)=50.1749>F0.05(2,7)=474
所以拒绝原假设,接受备择假设,故可以判定原方程总体上线性关系显著。
综上可得第一产业增加值回归方程为:
Xn=262.219+1.041Xn-1-0.055Xn-2+uX
由于第二产业增加值图像与第一产业相似,所以此处不加计算地直接给出第二产业增加值的回归方程与相关检验:
Yn=725.845+1.376Yn-1-0.354Yn-2+uY
调整的可决系数
R-2=1-RSS/(n-k-1)TSS/(n-1)=09766
方程的显著性检验统计量
F=ESS/kRSS/(n-k-1)=188.9338>F0.05(2,7)=474。
这表明方程拟合优度较高,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线性关系显著。
对于计算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回归方程,可以看到产业增加值变化趋势较为平稳,略向下凸,也正如前文所述,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在增加,故选取指数函数可以更好地表述其发展的动向。
假设回归方程为Zn=aebn+uZ=ebn+lna+uZ,线性化后可写为lnZn=lna+bn+uZ′,计算系数可得第三产业年增加值的方程为:
Zn=e0.1479n-288.5682+uZ,可决系数R-2=0.9994
三大产业增加值的回归方程可以预测之后每一年的数据,这属于点预测,而增加对产业增加值进行区间预测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
第三产业的回归模型属于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则对于个别值y0的区间预测可以构造如下统计量且该统计量如从t分布:
y0-0s1+1n+-x02Sxx~tn-2
则显著性水平为α时,y0的预测区间为:
0-tα/2n-2s1+1n+-x02Sxx,
0+tα/2n-2s1+1n+-x02Sxx
第一和第二产业回归模型属于多元线性回归方程,设样本矩阵为X,观测值矩阵为X0,那么对于个别值y0的区间预测可以构造出统计量y0-0s1+X0X′X-1X0′,由概率论的有关知识可以证明:
y0-0s1+X0X′X-1X0′~tn-k-1
则显著性水平为α时,y0的预测区间为:
[0-tα/2n-k-1s1+X0X′X-1X0′,
0+tα/2n-k-1s1+X0X′X-1X0′]
在等方差的假定下,用过去的方差估计量来替代,在此前提下,表2给出2014-2018年四川省经济数据预测结果:
5 数据预测与检验
上表预测2014年四川省三大产业年增加值分别为3646.53亿元,15041.18亿元和10912.34亿元,进而预测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为29735.64亿元。相关数据显示2014年四川省三大产业年增加值与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3531.1亿元,14519.4亿元,10486.2亿元和28536.7亿元,预测误差分别为3.3%,3.6%,41%和4.2%,说明回归方程预测结果良好。
参考文献
[1]董银果,韩立彬.粮食进口对我国CPI的影响分析[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1,(4).
[2]严忠,岳朝龙,刘竹林.计量经济学[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5.
[3]周鹏.一个中国宏观经济预测模型及算法[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3,(3).
[4]郭崇慧.宏观经济预测方法及其综合集成[J].运筹与管理,2001.
本次调查以企业法人代表为主的企业经营者群体为调查对象,参考我国经济结构,按行业进行分层随机抽样。调查采用邮寄和传真问卷的方式进行,于3月26日发放问卷5,000份,截至4月14日共回收有效问卷1,778份,有效回收率为35.6%。通过部分未填写问卷与填写问卷企业的对比分析,未发现存在系统偏差。为使调查分析更为全面和深入,本报告还采用了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以往的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主要涉及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农林牧渔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采矿业以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行业,上述行业的企业所占比重分别为:75.5%、7.1%、3.8%、2.9%、2.1%、1.9%、1.6%、1.2%和0.9%。从企业的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占63.2%,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分别占18%、13.1%和5.7%;从企业规模看,大、中、小型企业分别占7.9%、43.9%和48.2%;从企业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占7.9%,有限责任公司占47.9%,股份有限公司占17.8%,私营企业占11.8%,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占8.2%,股份合作企业占4.6%,集体企业占1.7%;调查对象的职务为企业董事长或总经理、厂长、党委书记的占95.2%。
调查结果显示,随着宏观经济政策效果的逐渐显现和全球经济的企稳回暖,企业经营者认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趋于正常,未来经济可望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一季度企业订货情况良好,库存正常,产销两旺,价格温和回升,出口初步回暖,盈利情况持续好转,企业综合经营状况整体回升,中小企业和外资企业经营状况回升尤为明显;企业未来订货上升,盈利预期看好,投资信心增强,民间投资初步启动,用工计划回升,尤其是中等技术人员需求上升,企业经营前景进一步向好,东部地区企业、中型企业和外资企业对未来预期更为乐观。调查表明,企业经营者认为成本上升、负担过重和缺乏人才成为当前企业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希望通过加强管理降低成本、加大创新力度、引进人才、加强员工培训和开拓国内市场等措施积极应对挑战。
―、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
1、经济运行趋于正常
关于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一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很好”或“较好”的企业经营者占60.7%,比2009年一季度提高了43.3个百分点,比2009年和2008年分别提高了20.7个和25.3个百分点,低于2007年的水平;认为“一般”的占33.9%;认为“较差”或“很差”的占5.4%。
从不同地区看,中部地区的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相对积极,认为“很好”或“较好”的占67%,高于其他地区;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企业更为乐观;从不同所有制看,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认为“很好”或“较好”的占71.2%,相对乐观。
关于“对宏观经济运行的总体判断”,调查显示,认为目前宏观经济“偏热”的企业经营者占38.2%,认为“过热”的占3.6%,两者合计比重比2009一季度提高了35,5个百分点,比2009年和2008年分别提高了19.3个和12.1个百分点,但要低于2007年和2006年的水平;认为“正常”的占42.6%;认为“偏冷”或“过冷”的占6%,认为“尚难判断”的占9.6%。调查表明,总体来看,企业经营者认为当前宏观经济运行热度有所上升,但整体不存在过热现象。
2、经济增长预期乐观
关于“对2010年我国GDP增长的预计”,调查显示,预计2010年我国GDP增长在7%以下的企业经营者占2.8%,预计在7.8%之间的占19.4%,预计在8%以上的占77.8%,总体来看,企业经营者预计2010年我国GDP增长平均为9%,比2009年的调查结果提高了0.8个百分点。
经济的回暖和预期的乐观也增加了企业经营者的发展信心。关于“您对贵企业下一阶段的经营发展信心”,调查结果显示,表示“很有信心”或“较有信心”的企业经营者占88.1%,比2009年一季度提高了4.4个百分点,比2009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表示“不太有信心”的占11.2%,表示“没有信心”的占0.7%。调查表明,企业经营者对企业未来的经营发展信心有所回升。
在信心回升的同时,企业经营者的压力也有所降低。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压力很大”的企业经营者占26.3%,比2009年和2009年一季度下降了1.8个百分点,比2008年下降了8个百分点;认为“压力较大”的占61.9%,认为“压力较小”的占10.1%,认为“没有压力”的占117%。
二、对企业整体经营状况的评价
1、企业综合经营状况整体回升
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一季度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经营者占51%,认为“一般”的占42.3%,认为“不佳”的占6.7%,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44.3个百分点,比2009年一季度提高了56.2个百分点,比2009年提高了30.2个百分点。调查表明,目前企业综合经营状况明显回升。
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经营状况好于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企业经营状况好于中小型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好于民营企业和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值得注意的是,与2009年相比,中小企业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的比重明显增加。
分行业看,所有行业的企业经营状况都进入景气状态。调查显示,经营状况相对较好的行业有采矿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制造业中的医药、化纤、通用设备、专用设备、汽车、电气机械、通信设备和仪器仪表等,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50个百分点以上。而食品、化工、橡胶、非金属制品和有色金属等行业经营状况相对较差,其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35个百分点
以内。
从企业生产状况看,调查显示,2010年一季度处于“超负荷生产”或“正常运作”的企业占90.8%,比2009年一季度提高了17.1个百分点,比2009年提高了12.3个百分点。调查表明,随着经济的逐步回暖,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全面回升。
2、企业订货情况良好,产销两旺,价格温和回升,库存正常,企业盈利情况逐步好转
企业订货情况可以比较好地反映市场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订货“正常”或“高于正常”的企业超过八成(82.6%),比2009年一季度提高了43个百分点,比2009年提高了21.7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订货情况较好的行业有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制造业中的化纤、仪器仪表等行业,超过九成的企业订货情况“正常”或“高于正常”;而食品和橡胶行业订货相对较差,三成左右的企业订货“低于正常”。
关于企业目前的产销形势,调查显示,认为企业的生产(服务)量、销售量“增加”的企业经营者分别占54.8%和56.1%,比认为“减少”的分别多42.9和42.7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9年一季度分别提高了83个和86.5个百分点,为近5年来的最高值,这表明目前企业产销两旺。
从不同行业看,生产(服务)量较好的行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制造业中的医药、化纤、橡胶、钢铁、有色金属、金属制品、通用设备、专用设备、汽车、电气机械和通信设备等,其认为“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50个百分点以上。
调查显示,销售量增加较多的行业有:农林牧渔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制造业中的纺织、造纸、医药、化纤、钢铁、有色金属、通用设备、汽车和通信设备等,其认为“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50个百分点以上。
从产品销售价格情况看,认为2010年一季度产品销售价格“上升”的企业经营者占34%,比认为价格“下降”的多16.2个百分点,而2009年一季度则是认为“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少57.8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采矿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以及制造业中的纺织、化纤、钢铁和有色金属等行业产品销售价格上升显著,认为“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多30个百分点以上,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及制造业中的汽车、通信设备和仪器仪表等行业销售价格下滑明显,认为“上升”的比重要低于认为“下降”的比重。
从库存情况看,调查显示,认为企业库存“正常”的企业经营者占76.2%,认为“低于正常”的占11.9%,两者合计比重比2009年一季度提高了12.1个百分点,比2009年提高了6.4个百分点;认为“高于正常”的占11.9%。调查表明,目前企业的库存处于正常水平。
从不同行业看,橡胶行业目前库存“高于正常”的企业比重超过20%,相对较高;而塑料、金属制品、电气机械和通信设备等行业库存相对较低,其库存“高于正常”的企业比重低于10%。
企业产销两旺带来了盈利的好转。关于企业目前的盈利情况,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盈利“正常”或“好于正常”的企业占58.4%,比2009年一季度提高了24.5个百分点,比2009年提高了11.1个百分点。从不同地区看,中部地区企业盈利状况要好于东部、西部和东北地区;从不同规模看,规模越大,企业盈利状况越好;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盈利情况相对较好。
从企业的盈利程度看,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盈利(包括“较大盈利”和“略有盈余”,下同)的企业占61.6%,比2009年一季度提高了20个百分点,比2009年提高了10.2个百分点;“持平”的企业占21.9%,亏损(包括“亏损”和“严重亏损”,下同)的企业占16.5%。从不同地区看,东北地区企业盈利程度相对较差;从不同规模看,规模越大,盈利越好;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盈利情况相对较好。
3、企业经营前景预期乐观,用工及投资计划回升
关于未来的企业经营状况,调查结果显示,36.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二季度企业经营状况将“好转”,59.4%认为“不变”,3.7%认为会“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33.2个百分点,比2009年一季度高23.7个百分点。
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对二季度预期更为乐观,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34.7个百分点;从不同规模看,中型企业更为乐观;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37个百分点,高于其它类型的企业。
从不同行业看,对二季度预期较为乐观的行业包括:农林牧渔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住宿和餐饮业等,其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50个百分点以上;对二季度预期较差的行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制造业中的服装、橡胶等,其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20个百分点以内。
二季度盈利状况的好转也反映出企业对经营前景的乐观预期。调查结果显示,预计二季度盈利的企业占69.4%,比一季度提高了7.8个百分点;预计“持平”的占22.9%,预计亏损的仅占7.7%。其中,东部地区企业、大型企业、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预计二季度盈利的企业比重相对较高。
良好的订货情况是企业对未来表示乐观的基础。调查结果显示,40.7%的企业经营者预计二季度企业订货“增加”,53.9%预计“持平”,5.4%预计“减少”,预计“增加”的比预计“减少”的多35.3个百分点,而2009年一季度则是预计“减少”的比预计“增加”的多41.6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预期二季度订货较好的行业包括:化纤、非金属制品、有色金属、通用设备、专用设备、电气机械、通信设备和仪器仪表等,其预计“增加”的比预计“减少”的多40个百分点以上:预期二季度订货较差的行业包括:纺织、汽车等,其预计“增加”的比预计“减少”的多20个百分点以内。
对未来的乐观预期也带动了企业用工计划的增长。关于企业目前的用工情况,调查结果显示,用工人数“增加”的企业占40.7%,“持平”的占46.3%,“减少”的占14%,“增加”的比“减少”的多26.7个百分点,比2009年一季度提高了39.6个百分点,比2009年提高了19.3个百分点。
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企业用工“增加”的比“减少”的分别多27.4个和27.2个百分点,高于其他地区;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企业用工“增加”的比“减少”
的多34.6个百分点,高于中小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用工“增加”的比“减少”的多29.4个百分点,高于其它类型企业。
关于对企业二季度用工人数的预计,调查结果显示,预计用工人数“增加”的企业占34,6%,预计“持平”的占60,6%,预计“减少”的占4,8%,预计“增加”的比预计“减少”的多29,8个百分点,比2009年一季度提高了29,2个百分点。
从不同地区看,西部地区企业预计二季度用工“增加”的比“减少”的多23个百分点,低于其他地区;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企业预计用工“增加”的比“减少”的多34.1个百分点,高于中小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民营企业用工“增加”的比“减少”的多30.7个百分点,高于其它类型企业。调查表明,随着经济的回暖和企业经营状况的好转,企业用工呈现增长趋势,特别是民营企业用工增长较为显著。将对缓解当前的社会就业压力起到积极作用。
企业经营者对未来经济走势和企业经营状况的乐观预期增强了企业未来的投资信心。调查结果显示,53.7%的企业今年计划投资额将“增长”,32.2%的企业“不变”,14.1%“减少”,计划“增长”的比“减少”的多39.6个百分点,比2009年一季度提高了48.6个百分点。
从不同地区看,西部地区企业计划投资额“增长”的比“减少”的多45.4个百分点,要高于其他地区;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企业计划投资额“增长”的比“减少”的多52.8个百分点,明显高于中小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计划投资额“增长”的比“减少”的多40.5个百分点,相对较高。此外,民营企业计划投资额“增长”的比“减少”的多38.8个百分点,比2009年一季度提高了48.2个百分点,这一数据要高于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这表明民间投资已被初步带动,经济内生动力逐渐增强。
从不同行业看,服务业企业的投资信心要普遍好于制造业企业。具体来看,今年计划投资额增长较多的行业有:农林牧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其计划投资额“增长”的比“减少”的多60个百分点以上,此外,采矿业以及制造业中造纸、医药、橡胶、钢铁、通用设备、专用设备和仪器仪表等行业也相对较好,其计划投资额“增长”的比“减少”的多50个百分点以上。而纺织、服装、化纤等行业则相对较差,计划投资额“增长”的比“减少”的多20个百分点以内。值得注意的是,与2009年的调查结果相比,投资计划增长比较显著的行业有农林牧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制造业中的钢铁等行业,而投资计划下降较多的行业包括: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制造业中的服装等行业。
企业进口数量也是衡量企业投资需求变化的一个重要指标。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一季度企业产品进口数量比2009年同期增长的企业经营者占32.9%,其中“小幅增长”的占27.4%,“大幅增长”的占5.5%;认为“持平”的占49.9%;认为下降的占17.2%,其中“大幅下降”的占4.4%,“小幅下降”的占12.8%。认为进口增长的比认为下降的多15.7个百分点,而2009年一季度则是认为进口增长的比认为下降的少37.7个百分点。调查表明,企业进口数量明显回升,企业投资需求回暖。
从不同行业看,进口上升较多的行业有:医药、塑料、汽车和通信设备等行业,其认为进口数量增长的比认为下降的多30个百分点以上。
在进口数量上升的同时,进口价格明显上涨。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一季度企业产品进口价格上升的企业经营者占43.2%,其中“小幅上升”的占31.2%,“大幅上升”的占12%;认为“持平”的占47.8%;认为下降的占9%,其中“大幅下降”的占1.5%,“小幅下降”的占7.5%。认为产品进口价格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多34.2个百分点,而2009年一季度则是认为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少43.7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产品进口价格上升较多的行业包括:食品、纺织、造纸、医药、化纤、橡胶、塑料等行业,其认为产品进口价格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多50个百分点以上。
4、企业产品出口数量和价格有所回升
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逐渐回暖,企业的出口情况有所好转。在本次调查企业中,47.6%的企业有产品出口。调查结果显示,54.3%的企业产品出口数量增长,其中8.7%“大幅增长”,45.6%“小幅增长”:27%“持平”,18.7%下降,其中13%“小幅下降”,5.7%“大幅下降”。出口数量增长的比下降的多35.6个百分点,而2009年一季度则是增长的比下降的少个62.8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出口数量上升较多的行业包括医药、塑料、钢铁和汽车等行业,出口数量增长的比下降的多50个百分点以上;而食品和造纸行业则相对较差,出口数量增长的比下降的少20个百分点以内。
在企业产品出口数量大幅回升的同时,出口价格温和上涨。调查结果显示,28%的企业产品出口价格上升,其中1.3%“大幅上升”,26.7%“小幅上升”;52.7%“持平”,19.3%下降,其中16.7%“小幅下降”,2.6%“大幅下降”。出口价格上升的比下降的多8.7个百分点,而2009年一季度则是上升的比下降的少64.2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出口价格上涨较多的行业包括食品、纺织、化纤、钢铁和电气机械等行业,出口价格上升的比下降的多20个百分点以上;而化工、医药、橡胶、专用设备、汽车、通信设备和仪器仪表等行业则相对较差,出口价格上升的比重要低于下降的比重。
三、当前宏观经济和企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1、房地产价格偏高,预期未来仍将上涨。
本次调查截止于2010年4月14日。调查结果显示,关于目前房价的总体水平,3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房价“过高”,比2009年一季度提高了23.6个百分点;46.7%认为“较高”,14.1%认为“正常”,1.2%认为“较低”。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有45.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本地区房价“过高”,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大部分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房价偏高,但企业经营者仍普遍预期今年房价会继续上涨。调查显示,超过九成(92.2%)的企业经营者预期2010年企业所在地区的房价将会上涨,其中42.2%认为会“上涨10%以上”,35%认为会“上涨5.10%”,15%认为会“上涨5%以内”;6%认为会“持
平”,1.8%认为会“下降”。
本次调查还了解了企业经营者对出台《物业税》对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的评价。调查结果显示,对于“为抑制房价过快上涨,有专家提出尽快出台物业税”这一观点,29.1%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弊大于利,反对”,42.6%认为“可能有效,无所谓”,21.1%认为“非常有效,予以支持”。
2、成本上升、负担过重、缺乏人才是当前企业面临的主要困难
关于当前企业经营发展中遇到的最主要困难,调查结果显示,按照企业经营者选择比重高低排在前四位的依次是:“人工成本上升”(70.5%)、“能源、原材料成本上升”(66.3%)、“税费、社保等负担过重”(49.9%)和“缺乏人才”(42%)。其他选择比重较高的还有:“资金紧张”(36.60)、“缺乏创新能力”(26.7%)、“招工困难”(21.8%)、“难以把握宏观调控政策方向”(14.9%)、“资源、环境约束较大”(14.1%)、“遭受侵权等不正当竞争”(13.6%)、“行业发展前景不明”(13.1%)、“国内需求不足”(11.5%)、“国际经济环境恶化”(10.8%)等。与2009年一季度的调查结果相比,选择“人工成本上升”和“能源、原材料成本上升”的比重明显提高,选择“资金紧张”的比重明显下降。
关于企业目前的人工成本情况,调查结果显示,92.6%的企业目前的人工成本“上升”,7.2%“持平”,0.2%“下降”,“上升”的比“下降”的多92.4个百分点,比2009年一季度提高了56.1个百分点。其中,东部地区企业、小型企业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人工成本上升较为显著。
关于企业目前的物料采购价格情况,调查结果显示,86.8%的企业目前的物料采购价格“上升”,11.5%“持平”,1.7%“下降”,“上升”的比“下降”的多85.1个百分点,比2009年提高了36.1个百分点,而2009年一季度则是“上升”的比“下降”的少53.4个百分点。其中,东部地区企业、小型企业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的物料采购价格上升较为显著。
中图分类号:F29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13)03-0048-07
我国房地产业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逐步发展,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建设的逐步完善,国家总体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房地产业经过这二十多年的酝酿和探索,已经迅速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并拉动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一个支撑宏观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产业群体。近年来,我国房地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房价居高不下,炒房、囤房等现象屡屡发生,中央及各地方政府也相继出台如“国八条”、“国六条”等调控措施对房地产业进行调控和引导。
因此,广大学者就我国房地产价格方面展开大量研究,梁云芳,高铁梅,贺书平[1]利用协整分析和H-P滤波方法,计算了房地产均衡价格水平及房地产价格偏离均衡价格的波动状态,我国房地产市场价格的偏离只是受部分地区的影响等结论。严金海[2]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误差修正模型等方法,短期内房价决定地价,长期内二者相互影响等结论。杜敏杰,刘霞辉[3]建立了房地产价格变动与汇率变动之间的数量模型,通过实证研究得出汇率的小幅变动可以通过久期杠杆使房地产价格大幅度变化。依资产定价无套利规则,房地产价格的上涨需要同等幅度的地租上涨来支撑,如果上述关系不能满足,就会产生房地产价格泡沫等结论。沈悦,刘洪玉[4]利用1995—2002年我国14城市的中房住宅价格指数与宏观经济基本面相关变量的平行数据,运用混合样本回归等分析方法,对住宅价格与经济基本面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我国住宅市场并不符合有效市场假说、1998年后经济基本面对住宅价格的解释能力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等结论。梁云芳,高铁梅[5]运用误差修正模型形式的面板数据模型,从货币政策效应、人均GDP、房价预期等角度对房价区域波动的差异及其原因进行深入研究,得到相应结论。
综上可知,我国广大学者分别从房价的均衡价格、房价影响因素及机制、房价差异性等方面入手展开了广泛研究,得到了丰富的成果。但另一方面也看到对房地产研究大多集中于对房价的研究,而对房地产业本身发展及其与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关系和相互影响少有研究。因此,本文通过实证手段探讨了我国房地产业发展与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关系及相互影响机制等问题。
一、主要模型和方法
本文将采用以下检验方法和步骤进行实证检验和分析:首先,检验各序列的平稳性;其次,运用Engle-Grange法[6~10] (以下简称E-G法)进行协整性检验;然后,建立VAR(Vector Autoregression Model)模型[1,9],得到模型最佳滞后阶并以该滞后阶为基础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11,12]及Granger因果检验[10,13-15];再次,运用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对E-G法结论做出验证,并结合E-G法和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分别建立国房指数和宏观经济景气指数长期协整方程[7,9];运用脉冲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16],分析两者的脉冲响应效率表现情况,并研究各个信息对两者的相对重要程度;最后,为观察和分析上述序列间短期作用与长期均衡间的关系建立VEC模型。
(一)序列平稳性检验
本文采用ADF检验法进行单位根检验,这是因为其检验效果较好,简单易行,且在检验线性协整时具有较高的检验势而被广泛应用[17]。
ADF法有以下三种检验模型:
模型一:无趋势和截距项
yt=δyt-1+p11j=1λjyt-j+ut(21)
模型二:无趋势项,有截距项
yt=μ+δyt-1+p11j=1λjyt-j+ut(22)
模型三:有趋势和截距项
yt=μ+βt+δyt-1+p11j=1λjyt-j+ut(23)
具体检验过程是通过判断使用模型和方程参数δ,来判断原假设H0:δ=0是否成立:若原假设成立,则表明存在单位根,序列非平稳;反之则不存在单位根,序列平稳。
(二)协整性检验
对于两个或多个非平稳时间序列,虽然每个时间序列具有各自的长期波动规律,如果它们是协整的,则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个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从变量之间是否具有协整关系出发选择模型,其数据基础是牢固的,统计性质是优良的[17]。
首先使用E-G法判断国房指数和宏观经济景气指数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主要步骤如下。
第一步,首先求出序列xt和yt单整的阶,若单整阶相同,则它们之间可能存在协整关系。其次,若两变量是同阶单整的,则用OLS法分别以xt和yt为因变量估计协整回归方程:
yt=b0+b1xt+vt(2.4)
并分别保存回归残差et,作为均衡误差vt的估计值。
第二步,对于协整变量来说,均衡误差估计值必须是平稳的。为检验其平稳性,对上一步保存的et应用ADF检验法估计建立如下方程:
et=δet-1+p11j=2δjet-j+1+νt(2.5)
若均衡误差估计值et是平稳的,则yt与xt是协整的;反之则不是协整的。
(三)VAR模型
由于Johansen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及脉冲反应函数等都可在VAR模型框架下建立,本文建立VAR模型:
yt=A1yt-1+……+Apyt-p+Bxt+εt(26)
其中yt是k维内生变量向量,xt是d维外生外生变量向量,A1,…,AP和B是待估矩阵.εt是随机扰动项。由于内生变量有p阶滞后,所以上述模型叫做VAR(p)模型。
在VAR模型框架下,对国房指数和宏观经济景气指数序列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以对E-G法所做协整检验结果进行验证,并得到相一致的结果。
(四)VEC模型
VEC模型(即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的误差修正项表示对变量长期均衡关系在短期内偏离纠正调节作用的大小,模型形式如下:
Δyt=α0+∑m11k=1αkxt-k+∑m11k=1βkyt-k+δecm+μt(2.7)
二、数据说明和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本文主要研究我国房地产业和宏观经济整体运行状况的关系和相互影响情况。我国统计局公布的“全国房地产开发业综合景气指数”(以下简称“国房指数”)是针对房地产业发展变化趋势和变化程度的综合量化反映的指数体系。宏观经济景气指数具体包括:一致指数、先行指数、滞后指数及预警指数具体解释详见.cn。由于一致指数反映当期我国宏观经济的基本走势情况,本文仅使用一致指数数据表示宏观经济景气指数。
其次,我国自1998年底开始实行一系列房地产改革,1999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制度,停止福利分房,正式开始住房制度改革的市场化进程。因此本文选取我国1999年1月至2011年12月国房指数和宏观经济景气指数月度数据为实证研究数据,并剔除缺失及不匹配数据,最终得到165对数据数据整理自国家统计局公布统计资料,具体见统计局网站http:///tjsj/。
最后,本文在实证检验中全部使用自然对数数据。这主要是因为:(1)对数化并不影响统计特性与VAR模型的建立和检验。(2)降低异方差性影响。同时将国房指数序列定义为xt,宏观经济景气指数为yt,其对数序列数据相应为ln xt和ln yt。
(二)协整性检验
1平稳性检验
首先运用ADF法未经特殊说明,本文实证计算及检验均由Eviews6.0完成对ln xt和ln yt及它们的一阶差分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结果见下表:
2E-G协整性检验
上述序列均为一阶单整序列,接下来使用E-G法检验序列ln xt和ln yt之间的协整关系。首先分别以ln xt和ln yt为因变量做出它们的OLS回归并得到相应的两个残差序列e1, e2,然后检验残差平稳性,检验结果如下表:
分别以ln xt和ln yt为因变量得到的两个回归残差均平稳,因此国房指数与宏观经济景气指数间存在协整关系。
(三)建立VAR模型
1VAR模型的建立
由E-G协整检验得出ln xt和ln yt存在协整关系,但无法确定两者之间是否存在滞后期的影响以及该影响作用是否显著,因此建立VAR模型。表3VAR模型滞后阶AIC和SC值
4 脉冲反应和方差分解
脉冲反应函数可以反映VAR模型内某一内生变量的冲击对其他内生变量所带来的反应。通过对内生变量协方差矩阵进行Cholesky分解,可得正交化脉冲响应函数图2和图3。
国房指数和宏观经济景气指数波动一方面受自身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还受到对方的影响,且上述影响均呈先增后减的特点。相对而言,国房指数对自身及对宏观经济景气指数的影响较为平缓且持续时间较短,大约50期左右即达到收敛;而宏观经济指数对国房指数冲击影响更为强烈,影响持续时间较长,如在15期左右的反应显示为负,且大约在80期附近才达到收敛状态。
三、结论
通过本文实证检验与分析,可得以下结论:
(1)通过协整检验,发现国房指数和宏观经济景气指数间均存在协整关系,说明我国房地产业和宏观经济整体运行情况密切相关。长期协整方程的建立从数量角度揭示出二者间的长期均衡关系。
(2) 由Granger因果检验得到,我国宏观经济景气程度对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和运行具有单向引导作用。
(3)国房指数和宏观经济景气指数的波动一方面会受到自身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还受到对方的影响,且上述影响均呈现先增后减的特点。相对而言,国房指数对自身及对宏观经济景气指数的影响较为平缓且持续时间较短;而宏观经济指数对国房指数冲击影响更为强烈,且影响持续时间较长。
(5)通过方差分解可得,国房指数和宏观经济景气指数误差主要由自身解释,但国房指数占有重要的解释能力。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房地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影响,房地产的冲击对经济具有长期影响。
(6)通过建立VEC模型,发现长期趋势的偏离在短时间内可以得到修正,且修正作用明显,同时宏观经济景气信息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较为迅速。
[参考文献][1]梁云芳, 高铁梅, 贺书平. 房地产市场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实证分析 [J]. 中国社会科学, 2006, (3).
[2]严金海. 中国的房价与地价: 理论、实证和政策分析 [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6, (1).
[3]杜敏杰, 刘霞辉. 人民币升值预期与房地产价格变动 [J]. 世界经济, 2007, (1).
[4]沈悦, 刘洪玉. 住宅价格与经济基本面: 1995——2002 年中国14 城市的实证研究 [J]. 经济研究, 2004, (6).
[5]梁云芳, 高铁梅. 中国房地产价格波动区域差异的实证分析 [J]. 经济研究, 2007, (8).
[6]ECHURA L,OBROV L. The price transmission in pork meat agri-food chain [J]. Agric Econ, 2008: 77-84.
[7]ROBERT F E, GRANGER C W J. Co-integration and error correction: representation, estimation, and testing[J]. Econometrica, 1987, 55(2).
[8]刘汉中. Engle-Granger方法在协整检验中的应用研究 [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7, (8).
[9]焦建玲. 中国煤炭需求的长期与短期弹性研究 [J]. 工业技术经济, 2007, 26(4).
[10]ENGLE R F, GRANGER C W J. Co-integration and Error Correction:Representation, Estimation, and Testing [J]. Econometrica, 1987, 55(2).
[11] BALABANOFF S. Oil futures prices and stock management A cointegration analysis [J]. Energy Economics, 1995, 17(3).
[12]余炜彬, 范英, 魏一鸣, 等. Brent 原油期货市场的协整性分析 [J]. 数理统计与管理, 2004, 23(5).
[13]PAUL S, BHATTACHARYA R N. Causality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India: a note on conflicting results [J]. Energy Economics, 2004, 26.
[14]K NYA L. Exports and growth: Granger causality analysis on OECD countries with a panel data approach [J]. Economic Modelling, 2006,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