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畜牧业的重要性

畜牧业的重要性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17:39:14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畜牧业的重要性,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一、 林木种苗在林业发展之中的意义

我国属于多盐碱地,多干旱地的自然环境,再加上近些年来国家工业发展对自然环境以及森林资源的破坏,使得我国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急剧恶化,因此,国家开始进行植树造林建设来建设完整自然环境。我国近年来林业工程的逐渐发展使得植树造林工程的发展加快,森林作为我国的重要资源,但随着近些年的过度开发,使得森林的面积不断减少,植树造林工程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植树造林工程归属于林业工程的建设,而在现阶段的林业建设之中,林木种苗的质量对林业建设的进行有较大的影响,加强对林木种苗的生产管理可以使林业工程的发展更为规范,监理更为完善的林业制度,促进林木的发展,加快我国造林行动的进展。

植树造林工程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担负着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提高我国的生态完整性的作用。在植树造林工程之中,主要的手段是春季造林的实施,春季造林的主要工作是林木种苗,即在春季将林木幼苗进行培植,并保证其成活率。林木种苗工作作为林业发展的主要进行方式,其存在的重要优势就是可以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林业工程发展的最大回报,林业种苗在我国林业工程发展的过程之中不断完善,已经成为了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之中的重要支柱。

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之中,由于国家过度重视工业的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之中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因此,我国在现今的发展过程之中,面临着因为环境破坏问题而造成的恶劣的气候和空气环境,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社会发展速度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因此,为了保障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为了保证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速度,国家决定实施植树造林工程,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

在植树造林工程的实施期间,林业建设作为国家的重要环境改善方面的措施,被国家定为在社会发展之中必须进行的国策,并在十二五规划之中,将林业工程建设定为了国家的重要战略。植树造林工程当前作为我国发展的基本国策,其实施的效率和实施的质量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环境问题的改善,国家的发展要求林业建设事业必须大规模的进行。

而林业建设的主要手段是春季的林木种苗,林业工程的大范围进行对于林业种苗的需求量极大,不仅要求更大数量的额林业种苗,也要求更高质量的种苗和更高的种苗成活率。因此,加强林业种苗的培育,对于我国的的林业工程的进行效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林业建设的正常开展奠定了基础,通过加强林业种苗生产过程的管理和林业种苗种植之中的成活管理操作,可以更有效的提高林业建设的进行效率和进行质量。

二、 在林木种苗的建设之中的注意问题

我国的植树造林工程的进行时间主要是在春季,其具体时间主要是在每年的三月下旬至四月上旬。随着气温的上升,适合种植的土壤温度和雪化土的深度逐渐符合树木幼苗的扎根深度。在进行栽培树木时要注意先扎根后发芽的生长规律,以便于提高树木的成活率。同时,在春季进行植树造林之时,要注意时间的合适,时间太早,地表温度和化土深度都无法达到树木扎根的要求。假如种植时间过晚,气温的逐渐回升会使得土壤水分减少,干燥土壤不适合树木的扎根成活。因此,春天植树造林尽量的赶早不赶晚。在遇到冰冻灾害时,树木的春种可以适当的推迟。

在进行林业种苗的栽培时,不能根据经验进行略估式的种植,要跟据科学的设计和分析进行科学性的种植栽培。在栽培之前,要进行栽培土地的设计和调查,以便于确定栽培的配置点,并在进行分析之后,在选定的挖坑地点进行挖掘,幼苗坑应该保证直径和深度,以利于树苗的成活,可以根据林木的大小进行微调,但不得小于最小的要求。

在培植之时,要确定树苗的向阳与否,把树苗放进树坑的中心扶正,使得树苗的根部可以展开,以便于树苗的成活,若是树苗的根须过长可以进行适当的修建,保证树苗的成活。

当埋土到根部三分之二左右时,把苗木向上方稍稍提一提,一定要保证苗根向下,让苗木达到栽植所要求的深度后用脚踩实,埋土至坑满后,进行第二次踩实,最后浇上足够的水,浇水后再在坑表 面盖上一层松土保护水分。为利于进行浇灌应于栽植坑外侧修建围水台,台高20cm以上,根据苗木大小确定围水台直径在1~2m。

林业工程造林是一项系统工程,相应管理体系的建立 不可或缺。因为工程实施需要动用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 投入,如何有效进行人员、机械设备的调控,如何对 有限的造林资金进行合理调配,相应技术措施如何落实,工程设计和操作程序需要有什么样的掌控,这都需要根据林业工程实际情况进行科学操作。因此,建立完善的林业造林管理体系,对林业造林工程的正常运转和提高林业工程的质量都有重要意义。在春季林木的培植完成之后,必须进行必要的维护以保证必要的成活率,以便于满足植树造林工程的目标。

三、 结语

林木种苗的使用是林业建设正常进行的重要手段,对我国林业的发展和国家环境的改善有着很大的意义,为保证我国的林业发展可以正常进行,确保林业种苗制造和种植的质量是非常重要的手段。

篇2

畜牧兽医实训教学是畜牧兽医学生在实训指导老师的指导下以实际操作为切入点,获得感性认识和掌握基本技能,同时提高整体素质的教学活动。但是,目前高职畜牧兽医实训教学的内容、师资队伍、实训条件等关键要素还存在着系列问题。

(一)教育观念明显滞后

近年来,虽然高职畜牧兽医教育实训课程的受重视程度有很大提高,但教育者对实训教学的内涵以及本质了解还不够,认识也处于表浅阶段,教学中仍然是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技能与综合素质培养。实训内容重复、陈旧,仍然是验证理论性的实验占多数。实训课程的设计大多也是仅围绕着专业理论进行,理论与实践难以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二)实训教学模式缺乏多样化

高职畜牧兽医已对实训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及课程体系等方面都进行了整合,但教学模式还是以灌输性的方式为主,基本是在已框定的范围内完成操作,缺乏师生之间互动,学生自主性不够,创新性思维无法得到培养。另外,实训教学的安排不够系统,教学计划执行操作过程中,也存在实训时间缩短、实训内容减少、实训组织较为松散等现象。

(三)实训教学经费投入不足

实训实验场所比较落后,实验设备、仪器也存在老化、落后的问题,实验室试剂、耗材以及实验动物数量不足,许多实验实训无法正常开展,最终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工作能力难以很好培养。另外,实验室开放度也由于经费不足受到限制。大部分实验室只在学生上实验课时才开放,课余时间一般不能进入,这也阻碍了学生实训技能的提升。校内的实训基地,也往往因投入不足,规模有限,设施陈旧,无法与现代规模养殖场接轨,达不到实训目的。校外的实训基地多与企业相结合,但从经济角度出发,生产企业不可能接纳大批学生进场实训。(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与要求存有很大差距实训教学需要大量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熟练的操作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但普遍的问题是:第一,师资结构不合理,年龄断层现象突出,专、兼职教师比例不协调;第二,师资较紧张,教学任务繁重,大多教师没有时间下企业锻炼,专业操作技能不熟练,尤其是由学校到学校的青年教师,往往理论水平较高,但实践经验缺乏,动手能力不强。

(五)实训教学的考核力度不够

实训教学形式和环节多样,鉴于此特点,其考核也应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目前各院校对实训教学环节没有统一的考核标准,考核力度也低于理论教学,考核时也往往流于形式,随意性大,对引导学生加强实训环节、增强自身能力的培养不利。

二、高职畜牧兽医实训教学体系的完善

解决高职畜牧兽医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关键是要建立一个系统科学的实训教学模式。

(一)要明确职业能力的要求

综合职业能力是超越某一具体职业技能和知识范畴的能力,它所强调的是当职业或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劳动者能够在变化了的环境中重新获得职业技能和知识。姜大源先生认为个人职业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要素的整合状态。因此在规划实训教学人才培养目标时,除了培养学生的理论、技能知识,还应着重加强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二)要体现职业能力的要求

1、以项目为核心进行实训课程开发。针对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的差距,对生产岗位的系列工作过程进行分析,理出一些具有综合性和代表性的工作项目,并依据岗位的工作项目来设计实训课课程大纲,进行实训课程开发。将完成此项工作任务所需要的工作过程知识、技术性学科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进行有机的组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技术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2、联合生产企业共同设计实训项目。实训课程的教学应重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实训试论高职畜牧兽医实训教学体系的完善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农业与生物工程学院吴瑗王燕丽李君荣摘要:通过对高职畜牧兽医实训教学现状进行调查,针对目前高职畜牧兽医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客观的分析,并在此基础项目应体现一定的应用价值,并能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设计的实训项目强调学生的参与度。可通过与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利用企业技术资源来设计课程实训项目,请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参与实训,使学生毕业后能更快适应实际生产岗位。

3、生产企业参与实训教材的编写。为避免产生教材和生产实际脱节的情况,应邀请企业中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丰富的畜牧师、兽医来参与编写,以使教材科学合理、直观生动、符合生产要求。

(三)要满足职业能力的要求

良好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模式,有利于培养出满足职业能力要求的人才(如图1)。建立满足需要的实训基地,主要有以下两条途径。

篇3

畜牧兽医实训教学是畜牧兽医学生在实训指导老师的指导下以实际操作为切入点,获得感性认识和掌握基本技能,同时提高整体素质的教学活动。但是,目前高职畜牧兽医实训教学的内容、师资队伍、实训条件等关键要素还存在着系列问题。

(一)教育观念明显滞后

近年来,虽然高职畜牧兽医教育实训课程的受重视程度有很大提高,但教育者对实训教学的内涵以及本质了解还不够,认识也处于表浅阶段,教学中仍然是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技能与综合素质培养。实训内容重复、陈旧,仍然是验证理论性的实验占多数。实训课程的设计大多也是仅围绕着专业理论进行,理论与实践难以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二)实训教学模式缺乏多样化

高职畜牧兽医已对实训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及课程体系等方面都进行了整合,但教学模式还是以灌输性的方式为主,基本是在已框定的范围内完成操作,缺乏师生之间互动,学生自主性不够,创新性思维无法得到培养。另外,实训教学的安排不够系统,教学计划执行操作过程中,也存在实训时间缩短、实训内容减少、实训组织较为松散等现象。

(三)实训教学经费投入不足

实训实验场所比较落后,实验设备、仪器也存在老化、落后的问题,实验室试剂、耗材以及实验动物数量不足,许多实验实训无法正常开展,最终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工作能力难以很好培养。另外,实验室开放度也由于经费不足受到限制。大部分实验室只在学生上实验课时才开放,课余时间一般不能进入,这也阻碍了学生实训技能的提升。校内的实训基地,也往往因投入不足,规模有限,设施陈旧,无法与现代规模养殖场接轨,达不到实训目的。校外的实训基地多与企业相结合,但从经济角度出发,生产企业不可能接纳大批学生进场实训。(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与要求存有很大差距实训教学需要大量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熟练的操作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但普遍的问题是:第一,师资结构不合理,年龄断层现象突出,专、兼职教师比例不协调;第二,师资较紧张,教学任务繁重,大多教师没有时间下企业锻炼,专业操作技能不熟练,尤其是由学校到学校的青年教师,往往理论水平较高,但实践经验缺乏,动手能力不强。

(五)实训教学的考核力度不够

实训教学形式和环节多样,鉴于此特点,其考核也应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目前各院校对实训教学环节没有统一的考核标准,考核力度也低于理论教学,考核时也往往流于形式,随意性大,对引导学生加强实训环节、增强自身能力的培养不利。

二、高职畜牧兽医实训教学体系的完善

解决高职畜牧兽医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关键是要建立一个系统科学的实训教学模式。

(一)要明确职业能力的要求

综合职业能力是超越某一具体职业技能和知识范畴的能力,它所强调的是当职业或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劳动者能够在变化了的环境中重新获得职业技能和知识。姜大源先生认为个人职业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要素的整合状态。因此在规划实训教学人才培养目标时,除了培养学生的理论、技能知识,还应着重加强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二)要体现职业能力的要求

1、以项目为核心进行实训课程开发。针对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的差距,对生产岗位的系列工作过程进行分析,理出一些具有综合性和代表性的工作项目,并依据岗位的工作项目来设计实训课课程大纲,进行实训课程开发。将完成此项工作任务所需要的工作过程知识、技术性学科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进行有机的组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技术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2、联合生产企业共同设计实训项目。实训课程的教学应重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实训试论高职畜牧兽医实训教学体系的完善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农业与生物工程学院吴瑗王燕丽李君荣摘要:通过对高职畜牧兽医实训教学现状进行调查,针对目前高职畜牧兽医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客观的分析,并在此基础项目应体现一定的应用价值,并能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设计的实训项目强调学生的参与度。可通过与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利用企业技术资源来设计课程实训项目,请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参与实训,使学生毕业后能更快适应实际生产岗位。

3、生产企业参与实训教材的编写。为避免产生教材和生产实际脱节的情况,应邀请企业中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丰富的畜牧师、兽医来参与编写,以使教材科学合理、直观生动、符合生产要求。

(三)要满足职业能力的要求

良好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模式,有利于培养出满足职业能力要求的人才(如图1)。建立满足需要的实训基地,主要有以下两条途径。

友情链接